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948章

作者:张围

  李治欣慰笑道:“所以你也不要想着拜姐夫为师,骊山学识是面向世人的,是面向所有人的,你好好学便是了。”

  “喏。”

  一场科举结束了,李治的目光看去,见张柬之还在与三两个共同考试的学子有说有笑的,看来很有信心。

  科举进行了三天,这三天每天两场考试。

  房玄龄亲自带人参与阅卷,甚至阅卷夫子也被软禁皇城内,不得与外人说话。

  又过了半月,朝中终于揭榜了。

  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狄仁杰与李治陪着张柬之看着入仕名单。

  一个个名字列在一张黄纸上。

  李治看了一遍又一遍,“仁杰,你找到了吗?”

  狄仁杰扫视着名字,“没找到,晋王殿下呢?”

  “没有。”

  “再仔细看一遍。”

  俩人看了一遍又一遍,李治更是将骊山的放大镜拿了出来,盯着名字一个个看。

  到最后,俩人确认了一个事实,张柬之没有及第,落榜了。

  回过头看去,李治见到他正蹲在地上,掩面而泣。

  张柬之蹲在墙角,委屈地吸着鼻子,“百余人,竟没有在下的位置。”

  狄仁杰安慰道:“不妨事,明年还能再考。”

  张柬之捂着脸眼泪与鼻涕混作了一团,“还有何颜面去见襄阳父老。”

  李治淡淡道:“落选的人这么多,又何止柬之兄一个,今年人数太多,朝中挑选也是极为严苛,以后说不定可以宽松些。”

  张柬之抱着狄仁杰哭得更伤心了。

  “莫哭了,是不是个男儿?”

  张柬之哽咽道:“家父会打死在下的,为了这一次科举,家父举了全族之力,甚至来了诸多遗老。”

  他抹了抹眼泪,“今日在下要去平康坊,不醉不休!”

  李治很想踹他一脚,又将脚收了回来,“你若再去抱胡姬,多半会被张玄弼打死的。”

  李慎好奇道:“皇兄平康坊是什么地方?”

  “你不许去。”李治抓着他的手正色道:“平康坊是一个消磨人的地方,你的精气神都会被磨去,看看柬之兄的下场,你想要和他一样吗?”

  李慎不住摇头,“不想。”

  “嗯,与皇兄一起看书去,不要和这种人为伍。”

  闻言,张柬之哭得更伤心了。

  狄仁杰想要挣脱他的怀抱,发现这个人的双手不肯松开,这一次他觉得自己成了张柬之怀中的那个“胡姬”

  今夜,不出意外的张柬之挨了一顿毒打。

  不过毒打之后的第二天,他又神清气爽的开始读书了,坐在崇德坊内。

  李治怀疑这个家伙是不是有个怪癖好,怎么还越打越精神了。

  狄仁杰小声道:“晋王殿下,其实在下很早就想与柬之割袍断义了,不如就今日,与他……”

第八百九十四章 吾儿天赋异禀

  狄仁杰的话还没说完,就见一个仆从脚步匆匆地走到张柬之身边,小声说了两句话。

  李治注意到主仆的目光朝着这里看来,便觉得不妙。

  再回头看去,又见到了一个穿着同样衣服的侍从,站在自己的身后。

  一个人就这么莫名其妙出现在身后,脸上还挂着渗人的笑容,狄仁杰跳脚而起,“呔!什么人。”

  张柬之也走到了面前,“家父请仁杰公子与晋王入府中一聚。”

  公孙小娘走到李治身前,见对方似带着恶意,也警觉了起来,有些懊恼没有带禁军出来护卫。

  因晋王殿下不喜欢身边有太多人跟着,她也不让人跟着了。

  李治上前一步,整了整衣衫,“此番是定要见见张玄弼了?”

  狄仁杰叹道:“看来是难逃此劫。”

  张柬之笑道:“其实家父是个很随和的人。”

  他口中说得很随和,狄仁杰再看一眼那两个随从一脸笑容看着就怪渗人的。

  张柬之双手背负走得颇为潇洒。

  李治揣着手走上前问到:“柬之,你家老货找我们做什么?”

  “或许是想和晋王殿下共谋一醉。”

  “不巧了,在下不喝酒。”

  “唉……”

  张柬之长叹一口气,“科举虽落榜了,但某才十五岁,无妨,来年再来。”

  “柬之兄能想明白真是太好了,这一次能不去见你家老货吗?”狄仁杰凑上前道。

  说罢,张柬之看了眼身后的两位仆从,正在这时四周又冒出了不少部曲。

  几人本想要跑的,不过这一次想要跑就难了,现在正是夏日,狄仁杰观察他们衣衫单薄,大概是没有带着兵器的。

  张柬之身边的仆从讲着:“其实晋王身边一直有人看着,只是他们没有走来,这位小娘子放心,我等若敢动晋王殿下一根毫毛,我们几个多半暴死当场。”

  这侍从说话的声音很不好听,很尖利,再一想好像太监讲话是这样的。

  狄仁杰问道:“你们家的侍从都是宫中内侍来路?不愧是大儒之家,襄阳地界还有这种风俗?”

  这些事总是会激起狄仁杰的好奇心。

  张柬之解释,“其实我父亲本是范阳方城人,我出生在襄阳,但也好在是在襄阳,若是在范阳,恐怕世家之乱,我家也躲不过去。”

  “原来如此。”

  狄仁杰不住地点头。

  公孙小娘子看向四周,一直有人在保护着晋王?

  众人沉默,脚步声密集走入一处庭院中。

  自从皇帝要改建曲江池,曲江池周边的房子也贵了,一时间有不少权贵在这里安置了宅院,既有曲江池,又是以前的皇家林苑,这里很快就成了显贵之人来长安城的落脚地。

  朝中对此也是有私心的,这里的地价也因此水涨船高。

  等此地彻底修整完,价值又会翻几倍。

  张玄弼不仅仅是德高望族的士林大儒,到底也是一个富裕人家,能够在长安城的这种地方置办一个宅院来安排他的儿子科举入仕。

  李治与狄仁杰带着忐忑的心思走入这个庭院。

  入眼有衣着简陋的书生三五个,他们正在收拾着书籍。

  几人在仆从的引导下走入了正堂。

  张玄弼就端在正堂上座。

  李治与狄仁杰连忙行礼,“见过老先生。”

  张玄弼满脸的笑容,又道:“晋王殿下,快快入座。”

  这里的一切摆放都很有规制,李治也知道张玄弼是儒林中较为守旧的一派人,与这种人打交道还要注意礼节。

  两人入座之后,再看张柬之,还是一副纨绔模样,坐没坐相,抠着鼻子。

  张玄弼皱眉道:“听说晋王殿下是骊山弟子?”

  果然,一开始就是这种话。

  本有心理准备,但听到问话,李治心中还是咯噔一下,稍一回神又道:“小子确实在骊山学艺数年,自懂事以来便跟随姐夫”

  “唉……”

  张玄弼一声叹息。

  几人又沉默下来。

  忽又听他问道:“晋王就不问老夫为何叹气吗?”

  李治勉强一笑,只好顺势问道:“老先生何故叹息?”

  张玄弼倒上一碗茶水,“骊山学识确实不错,世人有言语说骊山的学识有好的,也有坏的,这个茶叶是好的,但其他的是坏的。”

  李治皱眉道:“老先生说的哪些是坏的。”

  张玄弼笑道:“都是坏的。”

  狄仁杰不停地使眼色,示意晋王不要再说下去了,老先生对骊山有意见就有意见,犯不着较劲。

  李治皱眉道:“老先生自以为骊山学识是坏的,但骊山学识确实正在造福关中。”

  “呵呵呵……”张玄弼又道:“晋王殿下年幼,自然会被人左右,骊山造时钟,将十二时辰分为二十四小时,甚至将时间严苛地分成分与时,甚至是一息之间的秒,难道这不是对世人的苛刻吗?”

  “自古以来未曾有过之事,骊山此等作为难道不是为了奴役世人?”

  李治正色道:“老先生,时间本就存在,不能忽视,为了所谓的黄老之学而忽略时间的流逝,这难道是对的?就算是骊山不用时,分,秒,人们不去正视时间就不会流逝吗?”

  张玄弼笑道:“晋王殿下是说骊山严苛,但世人糊涂?”

  “本王没说过这话,是老先生误解了。”

  张玄弼又道:“老夫再论骊山将人力当作资源统筹,穷尽关中民力,自古贤君皆是轻徭薄赋,骊山是要作何?穷尽民力只是为了财富吗?”

  狄仁杰低着头,觉得这个时候拦不住晋王,如果有人说晋王他自己的不是,这些事可以忍受。

  但要说骊山的学识不对,晋王会较真到底的。

  李治干脆站起身直视着这位名儒,“老先生,汉景帝以来世人富裕吗?”

  张玄弼颔首道:“那是自然。”

  李治又道:“敢问老先生,那时候的乡民富裕吗?世家谷仓丰盈,但寻常人家的田亩有几何?”

  张玄弼一拍桌案,正要说什么。

  李治继续朗声道:“贞观初年,长安城内赋闲地痞有多少,这些人无劳作,靠着什么谋生?好好的儿郎成了地痞闲汉,老先生所谓的盛世就是这样的吗?”

  张玄弼沉声道:“晋王殿下执迷不悟,陷得太深,道经有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晋王胆敢评判这些吗?”

  李治冷哼道:“老先生又错了,道经在此基础上还有论述,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而不是只顾无为。”

  “宇宙间万事万物?”张玄弼抚须沉吟半晌,“这是何人的见解?”

  李治笑道:“这是骊山的见解,骊山善辩证法,善论证,于骊山来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物质匮乏导致关中贫瘠,如若关中能够富饶,物产自然丰富,若谁都保持原样,那么这个天下也只能保持原样了。”

  张玄弼冷声道:“好个黄口小儿,好一番辩驳,骊山今时今日所作所为会被世人指责。”

  李治又道:“老先生,不是骊山奴役关中子民,是骊山给了劳作,是骊山让关中富裕。”

  “以前有多少人能够吃得起葡萄,以前这长安城十二县的乡民贫瘠,他们因为生计困难甚至拿不出十余钱。”

  “一旦遇到天灾,他们只能变卖田地换取粮食,让自己不被饿死。而来年天灾过去,他们又只能向人借地来耕种,换取更少的粮食,从而更多的田地与财富去了何处?”

  张玄弼抚须不语。

  李治干脆坐到这位老先生的面前,又道:“这些田地自然到了老先生这样的人手中,这难道不是土地兼并的由来吗?”

  张玄弼沉声道:“老夫不用做这些,自然有许多权贵送银钱给老夫。”

  你张玄弼天赋异禀,寻常人比不了,您只要往那一站,就有人赶着来送钱。

  李治抬首看着他,“现在关中十二县开始富裕了,各家各户都有了富余的银钱,如遇灾年,他们不用变卖田地,就算是一年种地没有收获,也能够扛住风险。”

  “经由骊山县侯努力,关中作物开始丰富,田亩的价值也更高了,想要卖田求生的人更少了,老先生呐,你现在还怀疑骊山是错误的吗?”

  “骊山向来坚信劳动创造财富,骊山的富裕足以证明,现在长安十二县也在证明这个说法,这等举措让关中的闲汉地痞更少了,人们不会去靠着烧杀劫掠来获得财富。”

  “换言之,他们更愿意去作坊劳作,因劳作能够得到银钱,能有个赖以生存的地方,长安十二县,现有作坊三十五座,每座作坊都能容下上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