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 第422章

作者:张围

  杜尓拉着缰绳丝毫没有要下马的意思,嘴上不知道说了一句话什么话。

  许敬宗小声问向一旁的文官,“他刚刚说什么?”

  “他说他只向真正的英雄好汉下马。”

  许敬宗迟疑道:“他的意思是说本官不是英雄好汉?”

  文官也是尴尬一笑。

  城门前,外交院众人与阿史那杜尔相对而来,对方坐在马上一直都没有要下来的意思。

  又是一匹快马赶来,来人把一卷书信递给许敬宗,“这是县侯交代话语,还请许侍郎过目。”

  许敬宗拿过这卷书信看了起来,而后收起眼神多了一些果决,大喝一声,“来人!”

  城门前的将士上前一步,“许侍郎有何吩咐。”

  许敬宗指着眼前的战马喝道:“将马给本官砍了!”

  这话让他人都有些迟疑,“当真要如此?”

  “就在城前!一个突厥的铁勒敢在长安城前叫嚣,谁给他的胆子,砍了!”

  一声令下,几个士卒冲上前。

  阿史那杜尔还没反应过来,刀光一闪,刀口捅进马腹横切一刀。

  战马摔倒在地,扬起一片尘土。

  等尘土散去,阿史那杜尔先是狼狈地站起身,他看到自己的战马倒在血泊中,甚至都没有完全咽气。

  对草原上的人来说,战马犹如他们的亲人。

  阿史那杜尔怒火中烧,提着刀就要冲向眼前几个士卒,几人一番交手横刀与草原的弯刀碰撞。

  不到片刻阿史那杜尔便被押倒在地。

  而后跟随阿史那杜尔数百个突厥人拔出横刀,拉起缰绳,战马扬起了前蹄就要冲向长安城。

  “放肆!”城内传来一声大喝。

  李道彦带着兵士冲到城外,立刻挡在城前,而城墙上已有大批士卒张弓搭箭随时射死城下的突厥人。

  冲出来的兵士手中都拿着大陌刀。

  天空阴沉沉的一场秋雨就要落下,城前双方剑拔弩张。

  见到李道彦,阿史那杜尔先是有些意外,他们之前一起在西域征战过,他大声用突厥话叫嚣着。

  张大象也看不下去了,问道:“他在说什么?”

  “他说我们杀了他的战马,要我们偿命,来抵他的战马。”

  “突厥都成这般,这突厥的铁勒还这般桀骜,看来阴山一战还是打轻的。”

  李道彦打量这些突厥人,再看阿史那杜尔,“杜尔,这长安城前还不容不得你放肆。”

  “你不是在吐蕃?”

  听杜尔说关中话了,这让许敬宗很是错愕。

  李道彦回道:“吐蕃已归顺,自然回来了。”

第四百一十四章 智慧与野蛮人

  许敬宗的目光在这两人之间摇摆。

  在西域的时候李道彦和阿史那都带着各自的兵马征讨西域四镇,按照一直以来的军报所说,李道彦与苏定方只是拿下了焉耆,之后的战报就断了。

  要说那时候高昌已经拿下了龟兹。

  之后的军报便是阿史那杜尔接连告捷,在西域连拿数城,这才有了现在安西四镇全境皆降,自古以来西域就是这样,这些依仗着绿洲或者关隘的小国容易征服,却不好治理。

  许敬宗示意让这些士卒把人放开,见对方站起身还剐了一眼自己,倒也不见怪反而笑道:“这里是长安城,身为天可汗的部将在长安城前如见天可汗,铁勒这般无礼,是对天可汗不敬。”

  阿史那杜尔又咋咋呼呼用突厥话讲了几句。

  许敬宗不耐烦道:“既然铁勒会说关中话,能否不要用突厥语。”

  杜尔看向李道彦,“是我冲撞了长安城,冲撞天可汗。”

  说完话,他向长安城的城门行礼。

  许敬宗见状笑道:“若是我们能化干戈为玉帛这才是最好的。”

  杜尔又看向李道彦,指向许敬宗和一众外交院官吏,“他们杀了我的战马,他是仇人!”

  再次看向众人,杜尔又用突厥语咋咋呼呼说了几句。

  众人一阵无言,这个杜尔只有在面对李道彦的时候才会说关中话,面对别人只说突厥语。

  阿史那杜尔是突厥的铁勒,还掌握着突厥的一方兵马。

  在草原上除了听从草原可汗的号令,他也是一方霸主,控制一片部族。

  张大象小声道:“不论怎么说阿史那杜尔也算是为大唐立功,拿下了安西四镇的其中两镇,也该好好对待。”

  许敬宗点头上前一步,“还请铁勒进城,入驿馆安顿休息。”

  阿史那杜尔的目光还是带着警惕,他迈步向长安城的城门走去。

  眼看后续的突厥人马也要进入,许敬宗带着人上前一步拦住,“诸位只能留在城外驻扎,不能入城。”

  人被拦下了,阿史那杜尔再次急眼,眼看要冲上来又被李道彦挡下。

  “这是规矩。”许敬宗再次讲道。

  又看了眼李道彦,对方这才作罢,向跟随自己的而来突厥人大声吆喝的几句,也没了再要进城的意思。

  张大象小声嘀咕着:“突厥人是野蛮的,也是崇尚力量的,他们不喜欢我们这些文人。”

  许敬宗笑道:“蛮力虽好,也比不过智慧,我与张尚书的理想是一致的,那就是崇尚智慧,少用蛮力,多用智慧。”

  让人安排这些突厥人在城外驻扎。

  他们做事也很随性,将这些从西域绑来的各小国王室扔在城前。

  这些人都用绳子绑着手脚,一长串足足有近两百人。

  光是这个场面,就看得让人头疼,许敬宗皱眉道:“这算是突厥人的俘虏?算不算是要交给大唐的罪臣。”

  张大象拿起他们丢在地上的一个包裹,打开是西域各个小国的印信,还有一卷卷的国书。

  “将这些东西仔细收好,他们可比这些西域王室性命重要。”

  “喏。”

  西域王室的人是死是活,外交院根本不在乎。

  更在乎国祚所在,这些国书和印信证明了从此安西四镇交还大唐,这是能够载入史册的东西,也是大唐收复安西四镇最重要的凭证。

  许敬宗还是安排人手将这些西域人都带入城中看押。

  当初张阳说要一年内收复安西四镇,外交院也硬着头皮上了,顶着会被别人笑话的压力,蛮干至今。

  看着安西四镇的国书与印信,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好办很多。

  从西域一来一回三两个月就过去了,接下来外交院便要准备后续事宜,张大素带着人将这些国书上的内容编译好,还要接着去审问西域王室,并需要将所有经过都登册在案。

  许敬宗负责去接洽阿史那杜尔。

  杜尔一看就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物,而且还在城门前起了这样的冲突。

  “就算是再难办,下官义不容辞,张尚书说过我们就是要克服困难,一路向前。”

  许敬宗说话还颇有一股去了不回来的架势。

  张大象感慨道:“许侍郎放心,要是你死在了这突厥人的刀下,我会给你收尸安葬,再让那突厥人偿命。”

  许敬宗点头,深吸一口气带着人前往驿馆。

  张大素抄录好了国书,将印信和国书都放在一个木匣子中,“大哥,这些都已抄录好,先呈给太子殿下。”

  “国书内容上有什么问题吗?”

  张大素迟疑道:“写着都是一样的话语,好像是他们说好了要这么写,要不就是这些人被突厥人绑了之后,威逼他们写下的。”

  外交院也不想去管,这些西域王室受了什么委屈。

  张大象双手捧着这个匣子急急忙忙入宫。

  此刻的宫中,李承乾坐在兴庆殿,正看着苏氏送来的回信,自从上一次受了张阳的点拨,现在两人时常书信来往。

  要真去见她,李承乾还拿不出勇气,倒是偶尔可以送些小礼物,信上说她很喜欢上次送去那卷书,梁祝这卷描写爱情的书籍让长安城诸多女孩子心生向往。

  让她们对爱情有了更多的憧憬。

  看着信上娟秀的字迹,之前她也想过去买这卷书,只是家中父亲一直不肯,不论是红楼,梁祝还是西厢,这三卷书多多少少都受现在文人的抵制。

  如今将书送过去了,她还能独自悄悄地看。

  太子原本因为国事忙碌,此刻竟因为一封信难得地有了笑容。

  这份萌生的爱情,也是李承乾在这个酷热的夏天中唯一的慰藉。

  看完信中内容,李承乾又擦了擦汗水,每每坐在殿内都会汗流浃背,至少在东宫可以找个凉快的角落,此刻也明白了父皇的诸多不易。

  让人不停地往地上泼水,至少可以让殿内少一些闷热。

  殿前的太监来报,“太子殿下,礼部张侍郎来了,说是带来了安西四镇的国书和印信,要呈给殿下。”

  李承乾连忙站起身,“快快请来。”

第四百一十五章 怪人多偏执

  阿史那杜尔回到长安城没有引起太大的动静,更没有苏定方和李道彦从吐蕃回来时这么多的人围观。

  外交院和突厥人的冲突结束很快,就连看热闹的人都没有,夏天像是抽空了整个长安城的活力,人们连打听这些事的兴致都没有。

  宫里,张大象正向李承乾讲述着这次西域归附的经过。

  “如今安西四镇的人都已经收入大理寺地牢中,外交院人手正在审问。”

  李承乾看着这些西域小国的印信,“孤刚听闻阿史那杜尔回来与外交院在城外发生了冲突?”

  “回太子殿下,只是一些误会而已,都已安排好。”

  看着一份份国书与印信,李承乾迟疑道:“孤眼下只是代理朝政,朝中诸多事宜也要经过中书省商议,西域事宜还要父皇作出决断才行。”

  又来回走着,李承乾又道:“不如你们与孤一起走一趟骊山。”

  张大象躬身道:“臣这便去安排。”

  “嗯,明日一早便动手。”

  此刻的骊山,张阳正在骊山的山顶上修着房子,避暑的这两个月来全身心投入。

  做皇帝的每天都在看着自己的女婿建房子,现在他吹着山风坐在树荫下,喝着冰凉爽口的麦酒好不惬意。

  对现在的李世民来说骊山就是修养的人间,皇宫才是地狱,让一个做皇帝的人感觉身心俱疲的地狱。

  李世民第一次萌生了要退位的念头,把皇位交给李承乾,然后自己可以安享后半生,不失为人生一大美事。

  摆烂也是会传染的,自己的女婿一个夏天不过问礼部的事宜,这也让李世民两个月都没有去管朝政,生活是无比地惬意,世界都安宁了不少。

  这里才是人间。

  再看张阳为了建房子,和李泰一起忙得一头大汗,这个场面更舒心了。

  皇帝的快乐建立在女婿的痛苦之上,要说人间快乐不过如此。

  以至于张大象和李承乾,许敬宗带着人在骊山找了一圈也没有见到陛下,直到找到了李治这才听他说父皇就在山上。

  李承乾都快热得脱水了,还要爬到骊山上去,看了一眼上山的石阶,他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上去。

  李玥和杨婶一把一把遮阳伞,正在山腰处摘着一些野菜和松子,看到李承乾来了行礼道:“皇兄。”

  “见过太子殿下。”

  李承乾的脚步稍停,“父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