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官方媒体不能永远一本正经严肃,虽然强调官方的权威性,需要做到各种客观。
但是当宣传目标需要官方媒体站出来跳脸的时候。
官方媒体千万不可以端着架子。
这就是李锐和扎罗多夫传达的现代信息技术。
而现在就是需要官方站起来跳脸的时候。
真理报在内的几大社会阵营媒体。
发表了大量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新闻。
还真别说,也许是写正儿八经的新闻,写久了,有些压抑了那一些新闻写手的表达欲望。
扎罗多夫这一次放开来,让这些小编和写手们去跳脸,他们发挥的倒是非常不错。
《法兰西最后的男儿全去了朝鲜》《战地记者已经在西欧绝迹》《资本主义既禁锢女性……更阉割男性》这一类的新闻可是第一次出现在真理报上面。
贝尔听到这些新闻标题,在看到这些新闻之后,他都忍不住拍大腿。 “tmd,这不是我们这些小报写新闻的风格吗?怎么真理报这样的大报纸也用了?”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立,原本就是赤裸裸。
在对付敌人的时候,可就不能讲究什么温良恭俭,讲究礼貌。当然是什么好用就用什么。
赛宾这一波带着70名法国学生前往朝鲜半岛的行为,被苏联、中国等国家捧得高高的。
这一次也不说意识形态,就说这些学生很带种。相比较来说,中国已经明明向全世界的媒体发出了公开的邀请。
但是全世界的媒体居然没有一个敢正面回应。
那些成天富有探索和冒险精神的欧美记者是不是全都死光了?
还是说在资本主义的语境中,他们甚至连一个敢做敢为的男人都不敢当了。
这些新闻和社论可当真是把欧美同行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贝尔主编可是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中国和苏联发的各种新闻。
忽然之间,他猛的意识到自己或也许是时候让泰晤士报出个洋相。
泰晤士报的主编如往常一般,来到办公室准备上班工作。最近的新闻与舆论趋势不是特别好。
因为法国的这群学生跑到中国并且还要跑到朝鲜去。
原本法国一个国家丢脸就好了。
结果现在变成整个西欧都在被苏联嘲讽。
现在社会上可谓是舆情沸腾。尤其是很多年轻人。在听说苏联高骂他们没种的情况下,不少人摩拳擦掌想要证明自己很带种啊。
昨天听说就有几个很带种的年轻人偷偷溜进飞机场,准备趴着飞机架前往苏联。
对于这种人,泰晤士报主编只能摇摇头,认为他们很没有脑子。
他如往常一样来到自己的办公室等待着自己的秘书给自己送来意式特浓咖啡。
但是今天的特浓咖啡来的似乎有些晚,自己的秘书看上去有些畏畏缩缩的样子。 “怎么了?”
主编忍不住皱起了眉头,他可不喜欢一个畏畏缩缩的助手。 “主编是关于独角兽日报的……”
助手说了一半没有敢继续说下去。
因为泰晤士报主编和独角兽日报主编的恩怨,大家是都知道的。
当初独角兽日报的主编还在太阳报工作主编可是被他挤兑过去裸泳泰晤士河。
这件事对泰晤士报主编而言,乃是奇耻大辱,属于人生中碰都不能碰的话题。
所以在贝尔主编第一次被英国情报部门抓去问话时。
泰晤士报的主编就在新闻集团内上蹿下跳,把贝尔太阳报主编的职位给撤掉了。
可以说泰晤士报主编和贝尔主编之间的恩怨就如同英法世仇一般。
所以一听到独角兽日报的消息,泰晤士报主编全身就忍不住紧绷起来,那是一种发火的前兆。
秘书害怕对方迁怒自己,马上用最快的速度说到:“独角兽日报的主编贝尔,他向英国政府提交了申请,准备前往朝鲜半岛报道那个什么奥运会的事情。他把这段事情公开登报了。” “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有一段关于您的。贝尔主编在报纸上写的大概2000字的内容。
大致意义上就是抨击我们泰晤士报已经没有了独立探索的自由精神,而您更是一个……您自己看吧,我先走了!”
秘书赶在泰晤士报主编彻底发火之前,丢下报纸赶紧跑路。
泰晤士报主编捡起报纸仅仅看了一眼就血压飙升。
因为报纸上这样写着:【前往朝鲜当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也比较危险,但是我贝尔?格莱德有这样的信心。】
【当然我知道我的同行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一样勇敢,就像是某个泰晤士报的主编。
他大概是不敢这么做的。要问为什么?因为根据小道消息,传说他可是英国最后一个阉伶歌手!】
第一百零四章 命运的相逢
英国最后一个阉伶歌手。这个头衔可不是很美妙。何止是不美妙啊,泰晤士报的总编都已经气的想要杀人。
但是他现在也杀不到贝尔啊,因为贝尔真的向英国政府提交申请,要去朝鲜半岛了。
他提交申请的原因倒也写的很简单,那就是这件事情已经搞得这么大了。
如果英国没有记者去,到时候那群法国学生不是回来说什么是什么吗?
还有真理报都这样嘲讽了,难道真的一点反应都没有?真别说,这个理由还是有点用处的。
因为真理报这一波的讽刺对英国不少有点地位的人都挖苦的很。
就连丘胖子也被骂了。
再加上现在一群法国大学生又跑去了朝鲜半岛,现在就不说其他的了……
至少自己这边需要派遣记者去记录一下法国大学生在朝鲜半岛出洋相的模样吧。
所以既然战俘营奥运会这件事已经压不住了,等着以后中国和苏联再次跳起来打脸。
不如先派人过去吧,至少别人跳起来打脸的时候,自己知道应该怎么招架。
实际上法国那群大学生跑去中国跑去朝鲜半岛之后,就已经是逼的欧洲的主流媒体必须要去一次了。
至少要去几个代表。否则他们真的没有脸说自己是做新闻的。
泰晤士报的主编想清楚了其中的关节泰晤士报也是要去的。
但是…… “妈的!狗娘养的贝尔!”泰晤士报主编看着【最后一个阉伶歌手】的字眼,他就气的全身发抖。
原本是打算派人去的,现在看起来自己必须要亲自去一趟了。
听说朝鲜半岛山高林密,偶尔走失一两个人也不奇怪对吧。
泰晤士报主编从自己的抽屉里抽出一把银闪闪的美国制柯尔特M1911近距离转世投胎器。
说我没种?那么我就用最有种的方式来解决这场矛盾!
北京。各大高校之间开始了一场规模不大不小的选拔。
马上就要毕业的于敏被同学张学长强拉着去报名。 “学长,我们都要毕业了,凑这个热闹干什么啊?!”
于敏内心是一万个拒绝的他不喜欢凑热闹,尤其是这个热闹还是体育的。 “就是因为我们要毕业了,我们才要抓住最后的机会啊。你看看报纸上写的,【法国大学生领袖赛宾……携七十名法国独立自由之青年大学生来战俘营交流……】啧啧啧,你看看人家的气魄!”
张学长撑开报纸,头版头条就是赛宾等法国学生突破封锁,跑来战俘营参加运动会的事情。
这已经是现在全球最大的新闻了。法国政府算是丢了一个大人,不过法国民众, 尤其是青年群体中支持赛宾等人行为的却占据大多数。
反对权威一直是大家热衷的事情。尤其是这个权威还未必正确,甚至还可能卖国的情况。
中国这边自然也是给这些法国大学生相当的关注。
目前他们被安排在了哈尔滨落脚,而不是北京。一是哈尔滨去朝鲜更近,二是哈尔滨的政治意味不像北京那么浓。
顺便还组织安排他们参观了哈尔滨的大学。
让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和非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学生们第一次接触。
这种思想对撞是有好处的。
哈尔滨的大学内甚至举行了一场小型的辩论会。
让中法大学生进行资、社之辩。远在北京的大学生们都觉得很可惜,这么好的机会自己居然没有赶上。
北京有很多大学生也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和法国大学生进行交流。
而现在唯一可以进行交流的方式就剩下体育项目了。
中、苏、法三国大学生将会在朝鲜半岛的碧潼战俘营进行一场大学生运动会。
北京的大学生这下就坐不住了。不光他们,还有天津等地区的大学生都坐不住了。
考虑到时间问题,这一次大学生运动员在华北东北(再远就来不及了)地区选拔七十名,和法国、苏联的大学生们同场竞技。
既然是大学生比赛,那当然要选大学生,不能选国家运动员去凑数啊。
清、北两所大学的学生们也是跃跃欲试,学校里也开了选拔会。
只是于敏的身体条件也就是普通人的水准,他对参加运动会什么的,那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被张学长强行拖去报名,结果跑个一千二百米,把于敏差点累劈叉。不过令于敏意外的是,张学长居然选拔过了! “三千米,全北京所有大学生,我第一!”
张学长用力的拍了拍自己的胸脯,差点把自己拍咳嗽咯。
这样的选拔不仅仅是北京,在中国搞。同时苏联的几个大学也在这么搞。
而全世界其他的新闻媒体,也在陆续向中国方面递交了前往战俘营参观报道奥运会的申请。
虽然说【战俘营】【奥运会】两个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连在一起有一种荒谬感。
但是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的荒谬。
当时间慢慢推进到了1952年九月十五号。
来自全世界的四十多家媒体陆续抵达中国。
这里面有的人是第一次来中国,而有的人则是不知道第几次来中国了。
埃德加·斯诺在哈尔滨机场落地后,他深深的呼吸了一下这里的空气。
已经九月份了,哈尔滨虽然说不上冷,但是早晚的空气中已经有了些许凉爽。
前两年斯诺才完成他关于中国的新书《大河彼岸》。虽然书的反响不错,但是这 本书对他个人来说带来的正面影响多还是负面影响多,那就真的不好说了。
斯诺在美国已经待不下去了,非美委员会对他的迫害就好像他杀了委员会主席的亲娘一样。
毕竟是写了《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的纪实记者。虽然斯诺自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实话,但是有时候这个世界也许不需要那么多实话。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自嘲的笑了笑。
他住的地方距离哈尔滨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不远,透过窗户就可以远远的眺望到这个大教堂。 “住的不赖。”斯诺笑了。
相比于之前他所来过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哈尔滨显然充满了另一种活力。
一种新生的活力。整个城市就像是一个大工地一样,虽然繁乱,但是却能看到勃勃生机。
作为这些外国记者,入住的房间里都放了哈尔滨的特产:糖果。作为未来的亚洲糖都,哈尔滨已经渐渐展现出自己的气质。
斯诺尝了一口哈尔滨的糖,确实很甜。关键是它很便宜。他所住的酒店不光只有他一个外国记者,就在他看了看酒店提供的服务的时间(午饭:中午十一点至中午一点)后,他决定先去填饱自己的肚子。
作为一名中国通,斯诺不需要中国方面提供任何翻译和地陪。
他能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
他对中国历史、人文、宗教、地理的了解程度胜过绝大多数中国人。
他才刚推开房门,准备前往餐厅吃饭。
他就听见了一个英国佬用自己的牛津腔在那抱怨:“我只是吃饭,你能不跟着我吗?” “可是您不会中文啊。” “我会比划!”
从英国来的贝尔主编不耐烦中国给他安排的地陪。
斯诺好心的说道:“需要帮助吗,先生。我中文还不错。”
贝尔眼镜一亮:“啊!正好!我想去哈尔滨市区逛逛,但是他们居然要全程陪着。怎么有这样的道理?”
就在贝尔向斯诺抱怨的时候,一个粗犷的男声传来:“我听见谁想出去逛一逛,能不能带上我一个?”
斯诺和贝尔转头看去,只见一名留着络腮胡子,体格强壮的男人正站在楼梯的那头。
斯诺和贝尔互相不认识,但是眼前这个男人他们却是认识的。
因为他太有名了,以至于两人脱口而出道:“海明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