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10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他和今天来着开百货展览的大多数领导一样,在出国前或者是牵头搞厂子前,都被集中起来听过中央里那位负责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的李部长讲课。

大家是真的没有想到,李部长除了文宣做得好,关于经营也是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孙洪波很佩服李部长,当真是能者无所不能。

这“闪电”摩托车的经销方式就是李部长给他写了一本小册子教给他的。

孙洪波本来来德国前还是心怀揣测。因为都听说德国的工业强大,德国人还有自己的摩托车产业,自己这中国品牌行吗?

还真没想到,这李部长带人在曙光厂手工篡出来的摩托车,在德国居然这么受欢迎。

看现场的火爆程度就知道了。“孙厂长,看见那个德国人了吗?我知道他,他是德国宝马摩托车在柏林地区的销售总经理。”

有人在孙洪波的耳边低语了几句,同时用手悄悄一指大卫。

孙洪波点点头。随后他便带着翻译笑呵呵的走下展台,一路向着大卫走去。

“这位大卫先生,听说您是宝马摩托在柏林地区的销售总经理。今天来看咱们中国的摩托车感觉怎样啊?”孙洪波笑呵呵的说着。

这倒是把大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他是悄悄地来的,他也没想到会被中国人给认出来。

大卫打了个哈哈,准备搪塞过去。

但是孙洪波却道:“来都来了。大卫先生试驾一下我们的摩托,给我们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吧!”

孙洪波让人推了一辆闪电摩托过来。

现场的人,和拍照的记者都注意到了这边。大卫有些赶鸭子上架,但是他还是跨上了摩托。

因为他想亲身感受一下,这台看上去很炫酷的摩托到底怎样,能不能成为宝马的对手。

而当他骑着摩托绕了一圈之后,他脸上的表情显得很僵硬。因为这台引擎太顺滑了,力气也够大(在后世,闪电使用的引擎以力气小而著称)。

骑行品质比想象的要好很多。现在唯一让大卫感觉到宽心的是,中国人并不是现在立刻发售这台摩托。

如果他们现在就在德国全面铺开销售这台摩托的话,那么宝马的市场份额必然受到挤压。

就在大卫闷闷不乐的时候,那个中国人孙洪波还凑了上来。

在大卫看来他非常不知好歹,居然还敢开口提问道:“怎么样,大卫先生,这车比你们宝马的如何?”

大卫抬头看了眼孙洪波,并且看了许久,然后强撑道:“我依旧坚持,目前宝马R24依旧是德国最棒的摩托!”

说完他转身挤入人群就走。

孙洪波笑呵呵的,也不生气,只是转头对身边的人问道:“刚刚照片都拍下来了?“拍下来了。”

“嗯,发给德国和苏联的报纸。”就在大卫刚刚走出人群,还未走远的时候,他就听到摩托展台那儿传来一片巨大的欢呼声。

因为中国人终于公布了这台车的售价,约合699美元一台。这个价钱在这个年代自然不算便宜。

如今美国纽约平均工资在180美元一个月。

但是俄赫拉马洲的工人一个月只有110美元一个月。

如今的德国经济刚刚恢复到战前,699美元是很多德国人一年或者一年半甚至两年的收入了。

但是它这个价格依旧便宜,因为宝马R24现在一台卖价约合799美元。

闪电直接便宜了整整一百美元。它更帅,骑行更好,引擎更有力。除了需要等三年,它现在几乎没有缺点。

它甚至还有官方推出的搭配骑行服和骑行头盔!

大卫狠狠地回头盯着展台,中国人这明显是盯着宝马的定价咬啊!

这台摩托三年后陆续交付,全款预订的可以先交车,半款预订的要在排在后面。

而且全款预订的,现在送一套骑行夹克和一顶半盔!699美元的价格自然不算便宜,但是很多德国年轻人依旧趋之若骛。

因为宝马R24还要贵呢,还没这好看,还没骑行服和头盔送。威廉拥挤上去,把自己几年的存款全都缴了,搞了个全款预订。

中方人员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并且笑着说:“我们会实时通知您,您摩托车的交付情况。请每三个月注意检查邮箱哦。”

威廉笑了笑:“好的!”

德鲁看着儿子傻笑着拿着购物凭条,他摇摇头:“值得等三年吗?”

威廉点头:“值得!大卫叔叔是嘴硬而已。R24比这台闪电差太远了!”

德鲁皱眉:“真的?”

“真的!我敢说,三年内宝马也做不出一台比这更好的车。”威廉很自信。

德鲁摇摇头,他觉得儿子有些不可理喻。因为他不骑摩托,根本不在乎这个。

但是来都来了,德鲁还是决定和儿子把这场关于中国的百货展览全都看一遍。

德鲁是一个对中国成见非常重的德国人,其实这不奇怪。

毕竟他当年在中国卖了那么多年的染料和印染机。

虽然说大多数时候他只是生活在租界区,和中国人的生活是分割开的。

但那么多年的耳濡目染,他也算是半个中国通吧。

他对中国唯一的好印象就是山东的一些鲁菜馆子很好吃。

除此之外也就没什么可以值得说的好印象了。

但这三分好奇,三分偏见还有四分的无所谓,德鲁跟着儿子威廉的脚步走进了那栋红色六层的建筑。

而当他走进去的第一眼,他就被彻底震撼了。

“天哪!这是全柏林人都来了吗?!”德鲁目之所及,全都是人。

柏林也是一个几百万人的大城市,但是德国人扎堆的时候是很少的。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是人的景象还是德鲁第一次见,那感觉就像是后世去北京的人,第一次挤地铁一号线一样。

因为中国人在这里陈设的商品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如果说德鲁对摩托车毫无兴趣的话,那么一楼所呈现出来的琳琅满目的服装,则是他的强项了。

在他的记忆里,中国人不管是染布还是做衣服,他们都欠缺一种美感。

而现在自己看见了什么?从东边这头,一直到西边那头,满满当当的全都是各种款式,各种版型,各种颜色的衣服!

从春秋装到夏季短袖冬季棉袄,中国人一口气呈现了数千款不同的衣服。

而在这些售卖衣服的展台后面,则是一个个模特穿着衣服在高台上展示这些衣服。

德鲁只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中国人什么时候在服装行业上这么厉害了?

但是相比于他这个在印染行业有所涉足的专业人士来说,更多的德国普通老百姓只关心一点。

“什么时候有货?”“有没有我的尺码?”“还有别的颜色吗?”“你们能不能一起做批发?”

当然,现场也少不了来自于欧洲其他服装公司的人员,而他们来到这只为一件事,那就是:抄袭!

第三百四十八章 造山运动

抄袭,抄袭,还是抄袭。

德鲁作为一名老德意志染料界资深从业人员,他这辈子打交道最多的人就是各种服装厂和染布厂的从业人员了。

因为在这个年代德国的化工染料行业不说独步全球吧,但也算的上是一枝独秀了。

很多时候,所谓的世界知名大牌,想要找一些特殊的颜料,或者是想要弄各种不同的颜色,那么都会直接去找提供这种技术的染料厂。

然后定制一些保密的染料配方。

很多普通人对颜色的敏感度或许并不是那么高。

但实际上在颜色界是有独占和垄断的。

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配料。并且还写进了专利权。比较有名的如蒂芙尼蓝,马自达魂动红,本田红,法拉利红,兰博基尼黄等。

非它们原厂制作出来的颜色,就一定会和它们原厂的颜色有一定的色差。

听起来好像挺无聊的,颜色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如果从颜色出发,去观看这个世界壮美的人类美学,会惊讶的发现这世上已经没有让其他人立足的地方了。

西方学派已经占据整个世界美学的所有山上,并且在上山路上设下一道道的关卡,根本不给后来者上山的路。

最多只能在山腰看着他们,给他们打工。想要上山,那么后来者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自己造一座山!

如同后世在民间复兴的汉服运动和民间的国风国朝崛起,其本质上就是来自于众多普通人无意识的造山运动。

而现在,李锐带着网咖回到这个年代。那么对不起了,我们既要造山也要占山。

趁着山头还有位置,先上去再说,山头不够,那就再多造一点。所以当德鲁走进百货大楼后,他看见的场面简直就让他觉得丢人。

因为除了那些购物者外,还有大量的抄袭者。

都是各个服装公司的业务人员和设计人员。

那些想要搞批发的还算了。有的人在哪里抄袭,那些偷偷抄袭的德鲁还可以假装看不见。

但是他分明看见有些抄袭者明目张胆的掏出本子和铅笔,直接在现场速写抄袭。

这太过分了。德鲁面色很不好看,他的儿子威廉忍不住道:“爸爸,怎么?看你脸色不好,需要休息一下吗?”

“不,我身体好的很。”“那你?”

“我是生气!有的人把欧洲的尊严已经丢到莱茵河里了!工业国家抄袭农业国家的设计,他们还要点脸吗?!”德鲁气的不轻。

不仅仅是因为有人在抄袭,更是因为这群抄袭的对象让他觉得太丢人了。

他们居然抄袭中国人的设计!

这是自甘堕落吗?不管说德鲁的这种想法是源于老欧洲人的傲慢还是对中国的成见。

但他确实很生气,他手上拿着的手杖重重的在地上一点。

“哼!我们去找市场的管理人员!”德鲁气愤的找到了市场上的中方管理人员,并且表明了来意。

“那些人都是来抄袭了。这些,这些。”他找了个高点的地方,给管理人员把他发现的抄袭者都点了出来。

“你们不应该让他们这样明目张胆的抄袭。他们会让你们还没上市的产品变成烂大街的货!”德鲁真的很气愤。

他的气愤是源于一个老欧洲的骄傲和体面。

如果说现场人员是在抄袭美国人的设计,他大概也没这么生气。毕竟,美国嘛,西方世界第一的国家,这不得不承认。

但是你们抄袭中国,那就太过分了。

老欧洲的尊严还要不要了?还是不是old一money了?当然中方人员并不知道德鲁的想法,而是非常感谢他的提醒。

并且派人去把那些明目张胆抄袭的家伙请出场去。

虽然这大概率没用,因为他们还可以用各种方法混进来。然后继续抄袭。

德鲁也知道这一点,但是他看见那群人被现场的安保人员请出去后,他至少心里舒服了点。

就在他打算走的时候,中方人员上来说道:“感谢您的帮助,这里有几张优惠券,您可以直接在现场换购您喜欢的服装。”

中方人员很大方的送来五张优惠券,每张券可以换购一件衣服。

目视着德鲁父子两人的离去,一名中方工作人员对现场负责的张主任问道:

“主任,这些外国佬抄袭的太嚣张了。别说这个德国老先生发现的。我们也发现好几个,不能全抓起来吗?!”

小同志一脸义愤填膺,旁边几个小同志听到这话之后,也是重重的点头,他们都是从国内抽掉出来的,学习了外语的专业人才。

在出国前大家对外国还是充满憧憬的。

因为德国虽然说是战败国,但也是老牌的工业国家,大家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充满了幻想。

现在出国工作了,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碰到他们辛辛苦苦的把国内的产品运过来了,这群外国佬居然撸起袖子就是抄袭。

这下所有的滤镜和幻想都碎了。他们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群外国佬太不要脸了!

现在大家的价值观还是很朴素的,还没有到后世那种【我抄袭我骄傲,我抄袭你,那是看得起你】这样的思想。

张主任面对这群小同志的义愤填膺,他呵呵一笑道:“抄袭这种东西很难阻止的。毕竟衣裳嘛,好看的衣裳买回去,让裁缝照着做几件,这不难。”

“但是这件事也给我们一个提醒,那就是知识也是钱,设计也是钱。你们都是学外语专业的,这次工作是你们的一场实训,也是让你们看清,我们国家的好东西不能轻易给别人。知道吗?!”

“知道了!”一群未来外事外贸的雏鸟们接受着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只是还有人不甘心地说道:“但是这样我们国内的同志们,好不容易搞出来的这些产品,就被他们抄袭。国内同志们的心血怎么办?”

“我听说好多厂子在等着这些订单开工呢,有好多工人等着开工后有米下锅呢。”

面对他们的疑问,张主任道:“被抄袭,订单在一段时间内肯定会少。但是长期来看,却是会涨的。”

“为什么啊?”

“呵呵,因为我们国内生产的成本比他们更低,我们的产品更好,还有部分产品的技术是我们独家的。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