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302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当他们意识到这点之后,他们就会迂回进攻了。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作品的对抗就将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娱乐,同时还有思想宣传的作用。

纯娱乐片可不可以搞?当然可以搞。但不能只搞纯娱乐片。

必须也要有文化和思想并重的文化作品。

苏联方面听闻中国可以帮他们拍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他们也是非常意外。

而更意外的是在他们提议不久后,中国人那边居然就提供了一部非常完整的剧本。

为什么李锐那边能那么快拿出这个剧本?

当然是因为后世央视拍摄过这部电影啊。

李锐等人照着抄也行。不过李锐等人自然没有完全照抄,因为后世的央视版《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虽然是这本世界名著最好的翻拍版,但其中也有很多不足。

比如说弱化了阶级矛盾和敌人的残暴,过于强调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爱情戏过于多了削弱了当时时代背景下无产阶级的痛苦,叙事方式向好莱坞叙事方向靠拢等。

还有对托洛茨基主义的避而不谈等等。

当然,李锐也不傻,托洛茨基主义在这个年代就是个烂茅坑。

他这细胳膊细腿的,现在可没能力跳到这里面去搅和。要知道,陈独秀这个中国共产党创立者,可是一直到七十多年后才翻案。

陈独秀的罪名从右派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投机主义右倾冒险主义一直到右倾机会主义。

到最后的【公正看待陈独秀同志对中国近现代革命的贡献和错误,认识他的机会主义冒险与历史局限性】这个过程花了整整七十年。李锐可是很清楚这里面的故事的。

所以关于原著中托派的内容交由苏联人自己定夺。

这滩烂泥自己现在不适合参与。因为一旦参与了,搞得不好就是身败名裂粉身碎骨。

李锐就改了一下央视版《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里面的部分情节,加强了阶级矛盾问题,删减了一些爱情戏,因为原版电视剧里爱情戏太多了。

其他的原版电视中的比较好的情节都得以保留。

这一套剧本被送去苏联之后,苏联文化部门的人看了,真的只能直呼牛逼了。

因为李锐设计的这套剧本是一部二十五集的长篇连续剧的剧本。

在原来央视版的情况下,增加了部分剧情。主要是关于阶级矛盾和红白军冲突,以及保尔等革命者为什么要追随列宁革命,以及工人阶级应该在革命中扮演什演么样的角色,这一类的剧情。

在保证趣味性可看性的同时,增强思想的宣传。

像保尔和冬妮娅分手后说的:“你是银行家的女儿,你爱上了一个工人,但是你无法爱上一个工人阶级。”

这样的台词是要加上去的。

李锐给苏联人甩过去的不仅仅是一套剧本,还有一整套完整的拍摄计划。

从服化道的筹备,到开拍后的取景,使用的经费等等。是一整套完整的计划书。

苏联人看到之后都惊呆了。

他们忍不住问:“为什么你们能这么快就搞出来这么详细的计划书?”

李锐回复道:“因为你们要是不拍的话,其实过两年我都想自己拍《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了。”

还真别说,李锐的这个回复非常有杀伤力。

这话传到苏联后,从普通的苏联导演和文化工作人员,再到贝利亚和斯大林都觉得不能等了。

“中国人真的会拍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他们肯定不是开玩笑,这么详细的剧本和拍摄计划不可能是几天就准备好的。他们一定思考了很久。”

“他们要找一群中国人来演保尔和冬妮娅他们吗?”“中国有俄罗斯族啊!”

“该死,要是中国人拍摄了饿这部电视剧,那才是对我们苏联最大的讽刺。”

没错,苏联人觉得如果由中国人独立拍摄这部电视剧的话是对他们最大的讽刺。

因为堂堂的苏联,居然要让中国拍摄他们的革命故事,宣传他们的名著。

关键是看李锐的这个计划,如果按照中国人的这个结构走下去,过几年他们说不定就真的拍完了。

要那个时候上映了,那才是对苏联啪啪打脸呢。

斯大林也清楚了这个情况后,抽了个时间问相关负责人:“按照中国人的计划,需要多少钱才能拍摄完这部电视剧?”

负责人道:“中国人开出来的价码很低很低,低到令人不敢相信。因为很多室内戏,他们都打算用室内布景来拍摄。只有很少的戏需要去基辅取景。剩下的戏全都可以在中国拍摄。”

斯大林眉毛一扬:“这里面还有很多战争戏呢?”

“中国人可以自己拍摄。斯大林同志,我们现在……还拍不出《大决战》那种级别的战争戏……”

“他们的要价很低,只需要我们两部电影的预算,他们能拍摄十三集的内容。”

负责人一脸别扭的说道。

要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斯大林听到这话之后表情也有些复杂,但是很快就无所谓了。“既然这样,那你们就和中国人去拍吧。可以先拍几集,然后在电视台试水。如果反响好,那就拍摄接下去的内容。”斯大林这么说着。

于是乎中苏合拍《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只不过这部电视剧后来活生生的变成了年番,一个月更新一集,足足用了两年零一个月才播放完成,把一众观众的胃口给吊的要死的事情就是后续的故事了。

因为这电视剧播放的速度实在是太着急,很多人都去买原著看。导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销量大涨,并且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那就是后面有趣的故事了。

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欧洲人来来说,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国家还是蒙着神秘面纱的国家。

就像是开创了《电影手册》这样世界上第一本专业影评杂志的的影评人安德烈?巴赞。

从前他对中国的了解可谓少的可怜。

最多就是偶尔看的书里会提一下中国。

但这年头西方书籍里提及的中国有多大偏见就不用细说了。

人类总是一种很二极管的生物。封建时代当年西班牙能写出《大中华帝国志》这样中国人看了都能脸红的,吹捧中国的书。

到了近代,中国则是在他们口中变成了和非洲原始部落一样的存在了。

自从安德烈上次跑去东柏林看中苏比赛拍摄的《赡养人类》的样片后,他对这个国家的好奇就与日俱增。

因为看完中国拍摄的《赡养人类》后,他在看其他电影中的动作戏和特摄场面,他都有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

“主编,这部《泰山遇险》真的要这么评价吗?”安德烈的助手拿着一份文章过来询问道:“会不会批评的太过分了?你说里面的动作和惊险场面连给中国电影擦鞋都不够。会不会不太好?”助手挠头。

安德烈靠在椅子上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说道:“有什么过分的?它就是一堆垃圾。啊,没有中国电影看,我要死了!”

第三百三十八章 宣传倒计时

安德烈自从去东德看了一波《赡养人类》之后,他回法国之后整个人都开始有些不好了。

他在自己办的《电影手册》上写了大量称赞《赡养人类》的文章。中苏的样片他都夸了,不过主要夸的还是中国。

因为扎导拍摄的版本好,但是好在安德烈的认知之内,是安德烈可以猜到的好可以预见到的好。

而中国的就不一样了,完全超出了安德烈的理解。对于安德烈来说,中国的电影是一种跨时代的东西。

不管是打斗场面,剪辑方式还是背景配乐等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呈现出来的体验是安德烈之前从来都没有见识过的。

那种感觉就好像是赫鲁晓夫吃了中国的罐头后,就再也吃不了俄罗斯和美国的午餐肉罐头一样。

安德烈第一次才知道,原来电影才可以这么拍。从前很多在他看来很有意思的电影,立刻都变得无聊了起来。

如果是那种文艺爱情片,或者是希区柯克或者阿加莎的悬疑片,他还会觉得好看。

但是好莱坞每年出产数量最多的动作冒险片,或者是类似的惊险题材电影,在安德烈看来都已经无聊到了极点。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指的就是这个了。而且不仅仅是安德烈如此,很多看了《赡养人类》样片的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觉。

看过中国电影的动作戏之后,再看他们自己国家或美国佬拍摄的枪战片和动作戏都觉得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画面冲击力不够,节奏感不行,动作又僵硬等等。有一系列的问题。而作为《电影手册》的主编兼老板,安德烈每次月刊《电影手册》来影评电影时,他对现在欧美市场上的动作片几乎都是不留口德的在骂。

他这种行为还好是在法国,如果是在美国,他肯定会被非美活动委员会以通共的名义抓起来审判。

就算是在英国,也会有相关人士来警告。至于在法国嘛,那就真没多少人管他了。

毕竟革命老区,法国人自己现在的思想都很分裂。

现在的法国是一只脚站在共产主义这边,另一只脚站在资本主义这边。

看他们的国旗就知道了,一边红色一边蓝色,一个白色旗将其分割两半,成为法国人的底色。

而在赡养人类在欧洲掀起波澜之后,又有很多中国电影通过各种方式流入到了欧洲。

而且还是各国不同的语言字幕版。有法语字幕,有西班牙语字幕,有英语字幕等等。

这些电影流入到地下放映室,或者是类似于法国的咖啡馆影院或者是西德的酒馆影院。

虽然因为是地下放映,能接触到的人比较少。但总归是一种流通的方式。

别问这些电影拷贝是从哪儿来的,问就是大自然的馈赠!某专业的拉姆团队如是说。

作为现在欧洲非常有影响力的影评人,安德烈在看了大量的中国电影后,对西方拍摄的战争片也开始不感兴趣了。

尤其是当中国拍摄的那一系列《黑太阳》电影流到欧洲地下电影市场后。

造成的反响是轰动的。

日本战犯的反人类行为让观影观众无不唾弃。

尤其是电影在最后还特别拍摄了一些结尾的彩蛋。

就是那些人间恶魔的结局。他们并没有如大多数电影里那样,结局被正义的XXX干掉之类的。

而是在日本战争失败后被美国接走了。

并且电影最后,还留下寓意深长的一行字幕:希望美国人将这群人间恶魔接回国,是为了人类的和平……平……

这话说得就很让人值得思量了。

安德烈看完之后甚至冲动的想要写一篇文章去质问美国佬为什么战后不审判这群恶魔。

但是安德烈还是忍住了。

因为这种事情不是他一个影评人可以置喙的。

厌恶美国政府的做法,导致了安德烈现在对美国电影的评判标准也拉高了。

就像是现在好莱坞正在欧洲大规模上映的《泰山遇险》这部电影。这电影前期宣传也花了不少钱,在报纸上登了广告呢。

噱头是俊男美女和在非洲实景拍摄的外景,以及惊险刺激的动作冒险场面。

安德烈看完电影后只能说自己心如止水。

除了俊男美女确实没骗人之外,其他的在他看来真的乏善可陈。没有任何值得人激动的地方,整部电影味同嚼蜡。

所以面对助手的询问,安德烈不耐烦的挥挥手:“美国电影就这个水平,难道我还要夸他们拍的好?它就是一堆狗屎啊。中国是个农业国家都能做到的事情,美国天天吹他们是世界第一工业国,他们却办不到。”

“在朝鲜,他们打不赢中国军队。在电影上,他们也干不过中国电影。他们自己垃圾,难道我还要帮他们找补?我又不是美国人。”

安德烈粗暴的把助手赶走。

新一期的《电影手册》发刊了。与后世资讯发达的年代不同,在2000年之前,专业影评人的评测建议,往往会影响到观众那个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意愿。

因为看电影是要花钱的。没人意愿花钱看一部烂片,因为这不仅仅要消耗自己的金钱,还会浪费自己生命中的九十分钟。

所以当《电影手册》刊发,并且在首页上一个大大的标题【《泰山遇险》一部令人失望透顶的电影。】影评中充满了对这部电影的批评。

【迟缓的动作戏,与中国人拍摄的打斗戏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人拍摄《赡养人类》片段的打斗是打斗。而这部粗制滥造的美国电影则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迟缓。】

【男主角演的是一个被猩猩收养长大的人类,可以请他不要真的扮演猩猩吗?那慢悠悠的拳脚动作,沉闷的让人打瞌睡。动物园里真的猩猩打架都比他们好看。】

【非洲原始部落的风情景色或许不错,但这并不能掩盖整部电影的无聊。如果我要是你,我会选择找一个咖啡馆,点一杯咖啡,顺便问问老板有没有中国电影可以看……】

安德烈在欧洲电影圈知名度还是很高的,他这个评价一出来,直接导致了二十世纪福克斯拍摄的这部泰山电影,在欧洲遭遇了票房滑铁卢。

电影公司预计,可能连拷贝和宣传成本都捞不回来。而安德烈的评论,也让更多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电影开始感兴趣了。

正规电影院是没有,但是地下放映厅有啊。

伴随着地下放映厅和咖啡馆电影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看到中国的电影了。

现在确实是东西方对立,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和美国一样,反共反到魔怔。

因为美国要和苏联争全球霸权,所以它反共异常强烈。而对很多欧洲国家来说,他们本来就不可能去争全球霸主地位。

甚至于因为有苏联的存在,他们才可以活的更好。所以很多小国表面反共,背地里却又勾勾搭搭。

实际上就是搞平衡,两边找好处。要是中国这些电影放到美国去,那确实是没有人敢播。

因为被抓到说不定会被整死。

但是在欧洲除了如西德之类的桥头堡外,其他地区美国佬是管不到那么严的。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