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230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黄江等人对视一眼,然后黄江代表众人问道:“周总理,那我们能干什么呢?”

“去学校当老师,你们愿不愿意?”周总理说出了早就做好的打算。

第二百六十四章 理解上的差距

“当老师?可我们没学过怎么当老师啊。”黄江等人有些手足无措。

周总理却笑笑的摆摆手道:“不是让你们教中文、数学的那种老师。是想让你们当职业教育培训的老师。”

职业教育,或者说技校这个概念现在是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的。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曾经开设过很类似于技校的专门学校。

当时主要是为了培养北洋水师的人才而开创,称为艺圃。而在北洋覆灭,满清退位后,这昙花一笑的专科学校也随之消亡。

后有一些企业自己搞工人培训班,勉强算是技校的前身。

但那些都不是李锐心中所想的职业教育培训应该走的路子。

这样的路子未免太窄了。

实际上李锐心中所构想的现代职业教育,应该走的路子要向德国学习。

德国在1823年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化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德国柏林技术高等专业学院。

之后类似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德国遍地开花。

后世之人常说一战德国士兵的战斗力之所以高,是因为德国士兵是所有参战国家中知识最高的,人均小学毕业,一个排里最少有三个初中毕业生。

在一战时,其他国家士兵大多属于人均胎教毕业的教育水平相比,德国士兵在学习能力和战术理解水平上是呈现碾压的。

不过很多人忽略了在这种全民化教育的背后,德国有一整套完整的产业培训机制。

从粉刷工到木匠、铁匠,再到车床工、铣床工、城建工等等,强而有力的产业技能培训造就了德国强大的制造业。

在德国,学生们是读大学还是读职业学校,更多是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兴趣 和自己规划的职业发展。

而不是单纯的好学生去上大学,坏学生去读职校。综合性的职业学校开办起来,不是为了分流好坏学生,而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所以当周总理把这些情况和南洋子弟们说了一遍之后,这些南洋子弟开始兴奋。

“如果是当这样的老师的话,那我觉得我可以!”

“这也行啊,不过我的专长是电器维修啊。这个专业有人吗?”“电工也行吧,我是学电工的。”

周总理呵呵笑道:“自然都是可以的。我个人认为,你们的特长和专业在中国都大有可为。这样,你们明天去看看我们的校舍吧。”

当晚,这群南洋子弟们在兴奋中昏昏睡去。

对于他们,其实中央是希望表现出一种姿态。一种欢迎的姿态,并且也要让他们看见新中国的发展。

这样才可以让南洋华人支持新中国的发展。

甚至不仅仅是南洋,而是整个海外华人群体。

要知道从清中晚期开始就有大量的华人移民国外,而到目前为止,这些海外华人还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们都是新中国需要争取的力量。

这所被命名为北京第一劳动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校址位于北京四惠河边的高碑店村(并非河北的高碑店市)。

现在的高碑店村是个默默无名的小村子。

不过在几十年后会成为北京甚至整个华北地区最大的红木家具批发零售一条街。

而在高碑店西边在过去一点,那则是后世传媒大学所在地。不过现在这里还是连片的农田,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

现在的高碑店村因为第一劳动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兴建而变得热闹了起来。

在1950年开始修建校舍开始,高碑店和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们就会三不五时的跑过来看看。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工程修建,而且还是修在他们的家门口。

百姓们纷纷猜测这修建的是啥玩意儿。

“这是修衙门口吧。这规模,少说是府台大人吧?县太爷住不了这么大的房子,应该僭越了。”

有村里的老人如此说道。

旁边有年轻一点的村民笑道:“王大爷,你老糊涂了。现在哪里还有府台大人和县太爷啊。新中国都成立了,您老翻的是哪年的老黄历啊?”

王大爷摇摇头:“都一样,肯定都是大官的府衙。”

“现在不叫府衙,叫人民政府了。”有人给王大爷纠正道。

“都一样,叫啥政府他也是老爷。人家到时候来了这,你们不还得给人出入请安啊。修的这么大,这么豪华,多半是个贪官了。”

王大爷的话莫名的让人觉得有些道理。

于是在几个村子里就开始流传,这在高碑店修建的要么是个政府衙门,要么修的是个大官的宅邸。

甚至还有人说这是毛主席要在这里修一个夏宫。

就像是慈禧老佛爷修缮颐和园一样。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联想能力,他们他总是会把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传出天大的瓜。

一直到学校修好的那天,有人来挂牌放爆竹。

这又把四里八乡的老百姓们都惊动了。

农村可以看的热闹太少了,有这种大热闹看,大家都很好奇。忙完手上的事,四乡八村的老百姓都赶了过来。" 王大爷带着正在上初中的孙子也挤了过来。

爷孙俩刚刚挤到路边就看见好几辆汽车装满了人从道路驶过。

黄江等人坐在车里和王大爷爷孙擦肩而过。

王大爷指着职业学校的方向问着自己的孙子:“乖孙,这上面写的什么字啊?”

趁着星期六星期天回来村里帮家里干农活的王栋远远眺望着劳动职业教育学校的招牌,他缓缓念到:

“北京第一劳动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爷爷,不是大官的宅邸,那是学校呢。”

“学校?学校它修的这么大?!”王大爷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几百亩地叻!拿来修学校?它修的事啥子学校?给王爷贝勒念的吗?”

“哎呀,爷爷,都新中国的,你能不翻前清的老黄历了吗?”王栋也是很无奈:“要想知道,我们往前看看呗。”

其实想看这所学校的不仅仅是王大爷这对爷孙,还有很多周围的老百姓,呼呼啦啦的能有一两千人聚在学校门口围观。

这让本来简单的挂牌仪式居然变得很隆重一样。

只不过学校的招牌挂上了,爆竹也打了。周围的老百姓里有识字的,把学校的名字给念了出来。

当场就有老百姓对着刚刚搞完挂牌仪式的校长高声问道:“领导,给你打听个事呗。你们这学校事教啥的啊?”

校长高声回答道:“职业教育,就是各种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就像是工厂里的钳工、车工,农村里的木匠、瓦匠,甚至是种地都是要职业培训的。”

校长的话音刚落,周围数千名村民爆发出巨大的笑声,还有人起哄道:“学种地还要来这学校?在家里我不就教了嘛!”

周围村民爆发出一阵笑声。

“木匠也不用来这学校啊。木匠找村里的师傅拜师不就完了嘛。”

“石匠瓦匠也不用学嘛,送去曲阳当小工学徒不就行了嘛,干嘛还要上学啊。”

刚刚从车上下来准备参观学校的黄江等南洋子弟听见了周围村民们的起哄。

其中有些年轻人皱着眉头想要辩驳一番。

但是学校的校长却比他们都先开口道:“你们都说外面随便学学就好了是吧?这样吧,你们选一些人出来,我带你们参观参观我们的学校。然后你们在说是在学校学习好,还是去给人当学徒好。”

第二百六十五章 宽进严出

对于高碑店的村民来说,去这样的大学校参观那还是很新奇的一件事。

人在地位相对较低或者说比较穷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情绪。

就像是进城的农民工不敢进高级商场去逛,也不敢进建设的高大漂亮的图书馆里看书一样。

有时候建筑本身的气派就会震慑住一些人,让人心里下意识的远离这个地方,认为自己和这个地方并不匹配。

当地的村民看着这样看上去就很豪华的建筑,心里自然是下意识的觉得这地方是给城里老爷们准备的地方。

不过校长很显然是不想让当地村民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这个校长算是一个老党员了,他虽然对技术上的事情不是很懂,但是却知道怎么做群众工作。" 在延安时期就开展识字班和读报组之类的工作。

延安展开十一工程时,他就时主要推动人。(注:十一工程在前文写过。组建这个学校的时候,毛主席时亲自任命他担任校长的。

并且和他彻夜长谈过一次。

主要意思就是要让校长黄章注意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必须要打破学校与生产的隔阂,尤其是要打破城市与农村的隔阂。

现在职业学校推进不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甚至连小城市都去不到。但是在北京这里,至少要打破北京城里的市民和农村村民之间学习的隔阂。

因为越是研读李锐提供的后世资料,毛主席就越是对后世中的很多事情感觉触目惊心。

其中最让他感到不快的部分莫过于城乡二元化和学校彻底脱离群众这两件事了。

城乡二元化造成的问题暂且不提。就单说学校彻底脱离群众,彻底脱离生产关系,这件事就让毛主席非常不开心了。

要知道毛主席一生都在致力于打破高校与生产之间的隔阂。

多次发表过公开讲话和文章,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不能每天就埋头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里。

必须要抬眼看看世界,尤其是要参加生产建设。

因为彻底脱产和完全脱离群众所教出来的学生时什么样的?

具体的不好说,但是莫名的自傲,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情绪总是有的。尤其是在这个年代,大学生紧缺的时代,很多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就几乎确定可以拥有一个干部身份了。

再加上学校彻底的脱离生产和群众,让一群年轻人从学习的时候就变得超脱和漂浮了。

为什么新中国后来搞了院系合并,教育调整?这也是其中的问题之一。

更不用说之后毛主席还让高校学生必须要参与劳动生产(非上山下乡),为的就是让这群学生们不要活在云里。

不能脚踏中国的黄土地,天天活在洁白的云端,那么只会觉得双脚沾满泥污的农民时肮脏下贱的群体。

不过很可惜,在历史上中毛主席做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

不仅仅是付诸东流,甚至很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成长成为一方首脑后,公开批评这些政策。

认为让大学生参与生产融入群众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政策。

四十年后这样的批评声浪铺天盖地。

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毛主席教育政策的全面否决。

其实这个政策错了吗?并没有,只不过是让一些人吃了些苦,他们不乐意了罢了。

调整新中国这辆大车容易吗?显然不容易。李锐清楚,看了李锐提供的材料的毛主席、周总理他们更清楚。

996和007可不是革命烈士舍生忘死建立新中国所渴望的新世界。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能从基层出发。

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毛主席认为新中国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大学。

尤其是各种全科大学,数量巨大,但是成果却很少。

尤其是后世那种到处都是二本、三本和野鸡大学。

对科研用处很小,但是却占着国家的补助。

教出来的学生也基本上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很多时候二本大学里读机电、工程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

而且大概率他们这辈子也不会和机电、工程这些工作打交道。

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制定好政策,规划好新中国的发展。

集中本就不多的资源,努力搞科研型高校。更多的学生,不论是城市里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以后都以职业教育为主。

能不能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不知道,但总要在这条路上闯一闯,每条需要走的路都要走。

而不是站在原地大吼:“这条路走不通!”

于是便躺在原地不动弹了。

高碑店附近的村民里选出了一百来个代表,也跟着南洋子弟们一起参观这所新建的职业学业校。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