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斤小鳄梨
中国的大只有自己亲身体会后才有感觉。
那种你上了火车也要睡三天三夜才能从广州到北京的路程,体会过一次就能感觉到中国的大了。
如果有机会体会一把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火车,那么这种感觉将会更加强烈。
“黄江,你说我们这些人跑来中国,会不会也和我们的哥哥们一样被编入军队上战场啊?”
有南洋子弟略感担忧的说道。
“我是来报名教这里的技工怎么修机床组装机床的,要我进军队我可不干啊。”
别看黄江等人都算是少爷之类的。
但是他们这一辈南洋子弟中很多人是不脱产的,并不是那种甩手掌柜。
按照老一辈华商的说法就是,不吃苦不干活就不会体会赚钱的辛苦。
所以向黄江作为一个木材厂的少爷,自己其实也会开卡车修卡车,他在厂里也管着一支卡车队。
这算是他父亲对他的一种历练。来钱太轻松会不晓得珍惜,然后就很快败光了。
听闻同伴这样的担忧,黄江喃喃道:“不会吧。那个江老板给我们保证过的。”
“希望吧。”他的同伴嘟囔了一句。
对于这群南洋子弟来说,来到中国是一件既激动,又有些让人害怕的事情。
不过所有的情绪在抵达北京后都化作了一种激昂。
因为在北京车站外,相关工作人员已经拉起了横幅【热烈欢迎南洋华人机工回国支援建设】。
这批十几名南洋子弟中每个人擅长的东西都不一样。
黄江擅长开车修车,有人会修机床组装机床。还有人懂橡胶化工,还有人知道怎么样管理和种植上千亩的香蕉林和菠萝地。
对于新中国来说,高级科学家是人才,他们这些南洋机工也是人才。
这些南洋子弟来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特长写上了。
所以资料传回国内,相关对口的单位早早就过来准备抢人。
别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人才,实际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最缺的也是人才!
第二百六十二章 无题
北京火车站这边,来迎接南洋子弟的对口单位还真的是不少。
毕竟中国现在缺人。科学家缺,高级技工一样紧缺。现在是谁家都不嫌弃自家的技工多。
于是乎在火车站这边还出现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场面。
那就是一些专业对口的厂子来了好几个,他们是干嘛来的?
是抢人来的!他们抢人可不光从言语上抢,从行动上也抢。这年头干工厂的,不管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经营班底,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营班底,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匪气。
具体到事情上就是大家会争抢资源。而且很多时候争抢的还很凶。
如果说计划物资还属于听从国家调配的话。
那么人才的流动就要宽松多了。
别以为现在的中国企业不懂什么叫做挖角。
哪怕是后面搞计划经济了,国营厂之间也会想办法挖角。
虽然没办法将自己看上的高级技工的工作关系转过来。
但是可以借调啊!有的厂子为了借调一个高级技工,那可是开出过不少好处的,还要给这高级技工的原单位一些好处。
整的就像是足球俱乐部里的球星转会一样,还要给转会费。没办法,谁让新中国缺人才呢。
中华民国大概是中国漫长历史上最费拉不堪的时代了。
就算是后世被人唾弃到地底的满清王朝还知道在王朝末年搞洋务运动呢。
中华民国这种,全中国都在紧缺钢铁。
但是后方还能把钢铁厂整倒闭的操作,放眼全球也是独一份啊。
这就造成了新中国接手的这个烂摊子,就连合格的产业工人都培养不出来。
这导致了工厂领导抓破脑袋都想着多搞些有本事的技工回来。
于是这群南洋子弟刚下火车之后就面对着他们前所的场面。
“谁是赵明同志,我们是北平标准件一厂的,我们很需要你啊”“别吵别吵,你们北平一厂要,我们天津标准件六厂不要吗?””哎呀你们别吵,我是天津纺纱一厂的,我听说咱们这里有个江山同志懂纺纱机也懂纺纱对吧。
我们厂特别需要……““你们纺纱一厂已经多吃多占了,我们纺纱三厂是后娘养的啊?江山同志必须要跟我们走!”
现场很乱,乱的和菜市场一样。
这场面把黄江等一众南洋子弟吓得不敢下车了。
还是随行的工作人员对着他们大吼道:“别吵了!南洋子弟的安排有上面的分配,你们还真当自己是土匪来抢人了啊?!”
“都散了都散了!在不散,我工业局轻工局写抗议信了啊!”在这样的威胁下,这群准备来抢人的工厂代表才散去。
不过散去之前他们还是留下不少礼物的。
毕竟是来抢人嘛,还是南洋子弟,空着手来多不好意思啊。
大家都准备了一些不贵但是又很实惠的礼物。
“这是大顺斋做的牛舌饼,老地道了。你们在南洋没吃过吧,都尝尝,都尝尝。”
有厂代表送来一小盒点心,这东西好吃不贵,费不了几个钱但却是一种心意。
临走前这厂代表还不忘回头说道:“记得啊,我是北京标准件一厂啊!”
又有几个厂代表过来送了点心。
大家似乎都是商量好的,送的都是各种点心。其实这还真不是商量着来的,而是这年头京津冀这边去走亲戚也就提一盒细馅点心罢了。
“你们在南洋长大,一定没吃过正宗的天津麻花,你们尝尝,尝尝……”“我这还有稻香村的桂花糕……”
“尝尝我带的,这是山楂糕,酸甜可口。就是别多吃啊,吃多了吐酸水。”
“这是牛街的白记年糕……”黄江等人从刚刚被一群人争抢的惊吓中陡然变成被一群人疯狂塞点心,这种巨大的反差感让他们有些迟钝。
除了说谢谢之外,这群南洋子弟都不知该说什么了。好不容易把最后一个厂代表送走,众人手里都满满当当的抱着各种点心。
这些点心确实是大家都没吃过的。南洋有南洋的点心,南洋华人多是两广和福建籍。
就算是做中国点心,那也是两广福建那一派。这种北方点心他们也没见过。
随行的工作人员对他们道:“你们做了几天火车也辛苦了,我先把你们送去宾馆。你们休息一晚,明天带你们和外交部的同事见面。”
工作人员将这群南洋子弟安排在北京一处不错的宾馆后就准备走了。
不过离开前却被黄江叫住。“诶,哥哥,我们不会被编入军队吧?”“啊?”
工作人员有些傻眼:“你们听谁说的这种谣言?”
“我们自己猜的,因为之前我堂哥在民国就被编入军队,然后死了……”
“这……你放心吧,不可能把你们编入军队,更不可能让你们上战场的。”
工作人员拍了拍黄江的肩膀。
他对这个一直喊自己哥哥的年轻人有着莫名的好感。
当黄江走回房间时发现,自己的这群同伴们都聚在一个房间内,大家兴致勃勃的拆着厂代表送的各种点心。
“牛舌饼是用牛舌头做的吗?”有同伴拆开牛舌饼的包装,大家以为牛舌饼是用牛舌头做的一种点心,可能和牛肉煎饼之类的差不多。
但是打开一看,居然是糕点。尝了一口,还是咸甜椒盐的口味。很多南洋子弟根本吃不惯。
不过大家还是兴致勃勃的把这些点心拆开,尝一尝一。吃不惯的也没有浪费,大家也基本都吃掉了。
那个名叫赵明的同伴咬着一块豌豆黄,一边吃一边问道:“诸位,你们觉得新中国怎么样啊?”
第二百六十三章 办技校
对于这群南洋子弟来说,新中国给他们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南洋华人愿意培养子女读书,在座的各位也都是学过不少东西的。还有人去英国、法国留过学。
“要我说,我觉得中国不算很发达。”一名在英国留学过的男子说道,他擅长的东西就是机床的组装和维修。
不管是车床、铣床、还是磨床,他都系统性的学习过。因为他家在南洋就是做这个生意的。
这个名叫张海的男子继续说:“广州和北京都算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了吧。没什么高楼,路上也没什么汽车。很多人穿的衣服也挺破的。”
张海的话还没说完,就有一名女生打断他。
女生叫李梅,是这群南洋子弟中唯三的女生之一。她开口道:“虽然说中国确实是没有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国家发达。但是你不觉得新中国的民众脸上都带着自信的笑容吗?”李梅说的没错。
想当初李锐刚刚在1950年初来到北京的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李锐从北京市民的脸上并没有看见多少自信昂扬的笑容。
这和自己从前在网络上看到的年代小说完全不一样。
很多年代小说总喜欢一写到这个年代,那就是人人都自信,人人都昂扬。
虽然穷但是大家都带着幸福的笑容等等。
实际上1950年李锐刚来北京的时候,从市民们的脸上看见的更多的是麻木。
是对生活的麻木,对未来的迷惘。但是一年多的时间,李锐带着他的网咖给新中国开了大量的外挂。
从技术到文化,能开的尽可能都开了。
现如今的中国发展速度要比历史上的要好得多。
光说李锐搞的食品和医药两条外汇线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就很多了。
历史上中,中国和苏联在谈156援助计划。
但是很多东西苏联并不是很快就给的。
这其中苏联自然有自己的考量。但是对于新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争分夺秒才是主题。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国人要感谢历史上中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但也要知道这些援助中国拿的并不轻松。
这事情需要分开来看,不能混为一谈非黑即白。
而现在中国依靠技术转让、医药产业、副食品深加工等总总手段,从苏联、从辉瑞手上捞取的外汇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了。
别看苏联和美国现在对抗,但是你要拿美元和苏联人做生意,他们其实是很开心的。
大量的外汇带来的就是中国市场的活跃,工厂有更多的订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只要愿意干活,那么这年头就能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按照老百姓说的话,那就是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很多时候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看不到头的贫穷。
人民有出路,生活有奔头,那么自然是大多数人的脸上都开始出现昂扬向上的笑容了。
李梅说道:“这种笑容,这种自信是我们在大马很少看见的。不管是华工还是马来工,大家其实都很麻木。”
“我在一路上研读了工作人员大哥送我的《社会主义解析》,这本书是毛主席在去年写的。
写的很直白,里面明确的说明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后我们该怎么实现共产主义等等都写了。”
李梅所说的这本《社会主义解析》是毛主席在去年年底写的并且出版的一本书。
因为翻看了大量的历史上材料后,毛主席深思熟虑许久,觉得自己必须要用一种更加浅显直白的方式教会大家什么是社会主义。
原本的马克思《资本论》并不是不好,而是过于枯燥无味,大多数人耐不住性子读下去。
毛主席不管在忙,每天也会抽一两个小时出来精炼《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中的精华。
在不扭曲原作思想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用更浅显直白的方式教会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梅看的就是这本书,她看完之后非常赞同毛主席的各种观点。
并且短短几天的时间就将这里面许多的内容奉为人生信条。
“我们马来华人也在被压榨。有殖民的白人,也有掌握了权利的土人。我们华人之间也在互相压榨。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李梅如此说道。"“我从前觉得这些都是社会常态,天下间理应如此。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可以跳出这个深坑,不用在这种如同无间地狱的泥潭里来回翻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