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70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自我吹捧,自诩为文化人,文学家。或者是写一写现代诗,要么就是写一写悲春伤秋的散文,杂记。

李锐不是没有看过这群人写的玩意儿。

他们写的东西还不如唐鲁孙写的各种美食小吃的文章呢。

这群文人你说他们要写玩儿,那也是写得不怎样。王世襄以后写的《锦灰堆》和《明代家具鉴赏》这些才是中国古典玩意儿和物件的巅峰之作。

现在跳的都是些什么垃圾啊。

他们就是靠一般的通俗文学和所谓有文艺性,实质上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散文札记赚钱。

你要说他们的文笔,那倒不是没有。

主要是写的内容实在是没什么思想深度,经不起时间的洗礼和仔细的推敲,就是赚个快钱罢了。

如果说《朝闻》是和他们明刀明枪地干。那么《漫画新世代》就是直接另开赛道,直接抵达终点了。

因为这年头大家不是那么有钱,《漫画新世代》价格又贵。但是架不住它真的比很多杂志好看。

所以买了《漫画新世代》后,很多人的零花钱和预算就直接清空了。

根本没钱买其他报纸杂志了。

有的人直接把一个月的预算全部花了。

这叫什么?这叫釜底抽薪。金福瑞收到很多来信,都是其他同行来的。

本来大家都准备要把势头造起来,但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大家发现,他们的文摘报纸突然就卖不动了。

不是一点点卖不动,而是彻底的卖不动!就连《沪报》都受到很大影响,销量暴跌到曾经的三成。

因为现在国家的报纸也开始搞了,要看政经新闻就看国家的报纸。想看故事,那《朝闻》和《漫画新世代》都比你《沪报》好看啊。

我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啊?金福瑞猛然发现,自己等人原本打算用北大学子当枪使的计划还没完全开始就已经彻底破产了。

毕竟报纸卖不动了,你还怎么造势?

都没人看了啊!“气死我了!气死我了!”金福瑞在办公室里咆哮着,但是他再怎么咆哮又有什么用呢?

事已成定局了。而就在他咆哮的时候,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金福瑞怒气冲冲的接了电话,刚准备吼,对面传来的声音就让他瞬间冷静。

因为这家报社表面上的老板是自己。实际上金福瑞却知道,电话里的那个不显山不露水,永远一派和气的人才是真正的老板。

“小金,报纸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老……老板。”

“诶,现在不能叫我老板,要叫我委员,知道吗?”“知道了,金委员。”

即便对方看不见自己,金福瑞依旧是毕恭毕敬点头哈腰。

电话那头的金委员继续说道:“我听说我们的报纸销量不行了?”

“对。”金福瑞擦了擦额头的汗。

电话那头的金委员不露喜怒的声音传来:“我知道了。不光是我,我知道还有其他几个人或多或少也受了影响。”

“既然这样,那就停了吧。”“委员,那计划?”“计划?什么计划?”

“啊,没。没有任何计划,您听错了,我说的是技法。”金福瑞立刻改口。

“嗯。”电话那头的金委员略显满意的声音传来:“现在中国初定,我们要为国家出出力。尤其是我们这些文化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我们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嘛。”

“比如动动笔杆子嘛。”电话这头的金福瑞小心的问道:“您的意思是。”

“歌颂祖国嘛。新中国成立才一年,就已经完成那么多事情。这还不值得我们歌颂吗?”

“明白了。”金福瑞点头道。

电话那头的金委员满意的说道:“行了,那就这么说了。我和其他几个委员还要开会,剩下的事情你看着办吧。”

“做生意嘛,有赚有赔,不要计较一时得失。我们要耐得住性子。挂了啊。”

金委员挂断了电话,金福瑞恭敬的听筒放回去,仿佛金委员就在他身边一样。

而挂会去之后,金福瑞才脸色冷下来。

“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吗?”“明白了。”金福瑞的怒气很快平息了。

而一开始针对《朝闻》的打击,也被叫停了。因为不叫停也没有意义了。

计划已经失败了。不计较一时的得失,那就是说许多人要被抛弃了。金福瑞暗自揣测,因为许多报纸和文摘已经养不起那么多的笔杆子了。

看来只能让他们只求生路去了。

自己只能围住价值比较高的那群人了。

一场尚未来及的爆发的冲突,在被另一个赛道的黑马击败后便消散于无形。

而带来的冲击便是许多只能动笔杆子。

但是水平又不是特别好的人失去了工作。

一部分人继续骂天骂地,而另一部分人不得不选择进厂拧螺丝。

因为人总要吃饭,总要活着。这场无形之战,先胜利了一小场。

而李锐还必须要和人考虑关于推广字典、简体字、拼音等项目。

新中国一直在扫盲,但是效果不能算很好。实际上在另一个时空中,一直到七八十年代还有很多农民和底层劳动者不认字或者说识字不多。

其中原因有很多,学习文字的成本很高是一方面。这个成本包含了精力成本,时间成本等。

许多底层劳动者没有迫切的识字需求。

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做这件事。

而现在,李锐用《朝闻》和《漫画新世代》尽可能的调动他们识字的积极性,不说有多少贡献吧。

反正能比之前积极一点就是好事啊。而除了学习积极性外,推广给广大民众学习的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一个是《新华字典》。一个是汉语拼音。还有一个便是简体字。必须要激发底层民众自学的意愿,这才是正理。

原本李锐还以为这件事会引起很多人反对呢。

但是出乎意料,自己把这个投出去之后居然静悄悄的。

反对派是都偃旗息鼓了?

要知道历史上搞简体字和汉语拼音可是没少搞得一地鸡毛。

李锐带着一种警惕的心理参加了一场由他主持召开的文化工作座谈会。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团和气

关于这样的文化会议,虽然没有中央委员之类的高层参加。不过来的也大多数民主派人士,在国内也担任了相当一些职务。

有着后世历史经验的李锐是没办法完全信赖这批委员们的。

其中是不是有人不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条心,这件事是很那说的。因为这批人的好与坏你很难鉴别,很多事情到他们死了都不一定能有准确答案。

也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才能把一些秘密和疑惑解开。但是对他们保持警惕,李锐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这群人中有多少人是抱着“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这可真的不好说。

如果想要搞清楚他们这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那就要搞清楚从清朝一直延续到民国的这一段历史。

这是一个非常冗长且乏味的故事。

但是在这里可以有一个简单但不是很全面的结论,那就是在经历了民国和新文化运动之后,实际上的中国依旧是一个封建思想和封建主义残存极为严重的国家。

而这种思想广泛地根治在许多文化人的脑壳里。

他们支持国家进步法律进步,比如说他们会赞美“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会高喊【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是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等等。

因为这些进步是对他们有利的。但是他们会反对人民公义,不支持人民文艺。

因为这些进步的方向是对他们不利的。

说到底,只要触碰到了利益,那么就会有一群人跳出来。李锐相信有背叛阶级的人,但是不会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中国上千年来“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已经深入骨髓了。

而新中国成立,搞了民主人士参政更是被一部分人视为“与我们共治天下”的信号了!

这是所有想要攫取权利的文人们心心念念的理念。

民主人士参政,原本的理念是监督政府不要跑歪。

但是再好的制度和理念都是靠人执行的。

人不行,再好的经都能念歪。如果鲁迅还活到现在的话,他必然会破口大骂这群虫豸的无耻。

鲁迅曾经说过,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李锐觉得鲁迅漏了一个子,全局应该是“不惮以最大恶意揣测中国文人”。

这样就很恰当了,想到鲁迅所接触的圈子基本上也就是文化圈为主。

想必他那个时候已经体会到了这群人的恶心了。

干啥啥不行,拖后腿第一名。

李锐便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参加了这次的工作会议。

会议在文化部的一间最大的会议室内举行。

参加会议的除了各个委员和代表外,还有一部分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大作家一起参与。

比如说矛盾、老舍、巴金等等。而许多代表中也有知名的大家,比如说叶圣陶、郭沫若等等。

参加这个会议的所有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年纪不小了。很多人都四五十,甚至更大。

而面嫩的和大学毕业生一样的李锐却是这群人的大领导,这其中有多少人不服气,有多少想着要把他搞下来,那就不得而知了。

至少李锐进来的时候大家都是笑语盈盈的。

“李部长好啊,您最近牵头的那个《朝闻》办得好啊。”

“对啊,还有那个《漫画新时代》引起的反响很热烈啊。我有一些绘画圈的朋友,对这种不一样的绘画艺术感到新奇啊。”

“李部长编剧的《武训传》也拍的好啊,深刻的抨击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嘴脸呢!”

“李部长年纪轻轻但是才华出色啊。”这里所有人都笑脸灿然,这里所有人都说着让人舒心的话,这里所有的人都很高情商。

真的想和他们一直聊下去,让自己一直如沐春风呢。如果不是做好心理建设,而且知道后世的走向,李锐说不定还真的会以为在场的所有人都是清流的不能在清流的好人好官呢。

毫无意义的寒暄结束,会议开始。

但是没有人主动发言,李锐只能开口说道:“关于新华字典,汉语拼音,简体字的推广,各位有什么好的看法或者建议吗?”

实际上拼音和简体字的事情很早的时候就在做了。

在民国时期,为了降低认字难度,所以民国搞了注音拼音。

在另一个时空中一直到用到七十多年后的台湾。

所以另一个时空中的台湾人打字是不会汉语拼音的,他们必须要下载专门的注音拼音打字法。

注音拼音最后被新中国放弃,还是因为它不够简便。学习注音拼音要先学习繁杂的注音。

其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不像二十六个字母一样简单好记。

而简体字这种事情其实中国搞了上千年了。

中国的象形文字书写不便,所以中国一直在搞简体字。从宋就开始大量创造简体字了。

李锐提出来的简体字方案是根据后世简体字的方案来弄得,不过其中一部分文字没有做简化。

因为有一部分文字简化后失去了文字本身的意义。

这一份简体字方案很早就下发了下去,在场众人都是应该看过的。汉语拼音的方案,他们也是看过的。

但是听到李锐的话,下面很多人眼观鼻,鼻观心,一眼不发。第一个打破沉默的还是老舍。

老舍这人性格挺执拗的,不过写作的文章却非常朴实接地气。不说他从前创作的作品,单说建国后他写的《龙须沟》就是非常好的作品。

视角都是在北平的老百姓,反应的都是人民生活的变迁,是具有社会参考价值的好作品。

“我个人是支持新华字典的。”老舍不紧不慢的开口说道:“现在全国都有扫盲班,但是我觉得还是不够。”

“我认识的一些车夫和脚夫,他们知道有免费的识字班,但是他们还是不愿意去。第一是干活一天活太累了没心气去学习,第二是他们学不学字都不影响他们干活赚钱。所以他们没太大的认字需求。”

“不过李部长搞得《朝闻》和《漫画新世代》激起了这部分人的一些学习热情。我去他们住的地方采风,很多人来问我那些字怎么读。”

“我觉得《新华字典》要搞,要教他们怎么查字典。让他们有学习热情的时候可以自己学。哪怕是三分钟热度,学习了几百个字就又放下了。那也比一个字都不认识要强。”

老舍的发言引得叶圣陶和郭沫若等人连连点头。

对于《新华字典》这种工具书的发行,他们都是举双手支持的。而且希望能获得国家补贴,把新华字典的价格压下来。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