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65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他们将世界对他们一切的好都视作理所应当。

而他们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一旦接受到公正的处罚便会大喊这个世界的不公,对自己的迫害。

如果可以的话,李锐甚至很想学习斯大林同志搞一场在文化界的大清洗。

但是这个念头也只能是在晚上睡觉时做梦想一想。

在中国很明显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不说别的,仅仅是支持他的毛主席等人,也不可能允许他搞大清洗。

因为毛主席可是相当不喜欢斯大林同志搞得大清洗。

不过在物理上面消灭不了对方,那么李锐就只能在其他方面让他们失去存活的土壤。

就像李锐之前所说的一样,他带着网吧回到1950年,在其他产业上或许还无法与这个世界上其他蒸蒸日上蓬勃盛行的产业硬碰硬的来上一下。

但是单单在文化产业上面来说,他可以把这群人撞的稀碎。而朝闻不过才刚刚问世,便已经让这一群家伙感到了切肤之痛了。

而俗话说的好,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对国家如此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失去经济支持,其他所有的所谓的文化精英们,也都将成为笑话。

而且李锐已经做好了后续好几步的计划准备一点点将他们的阵地全部剥夺掉。

这不是单纯的文化之争,而是树立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一场重要战争。

文化到底是在为精英阶级的贵族老爷们服务还是为社会阶级的广大工农服务。

在另一个时空中,他们曾经被短暂的击败过,但是又很快卷土重来。这群人又重新占据了话语权,喊出过8亿人民8部戏。

又喊出过河殇文明。还高喊着对他们所谓的压迫。

而那一切算是压迫吗?

不过是让他们成为普通的一名老百姓过日子罢了。

全国几亿人都是那样的生活,凭什么他们不能过?但是他们就是认为自己不能这么过。

而历史也证明了这群人,让他们在为国家做建设或者说是做出任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的时候,对他们来说都是难上加难。

但是你要让他们互相扯后腿,下畔子出损招,那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

甚至堪称是万军从中取敌军将领首级如探囊取物一般简单。

反正就是干啥啥不行,脱后腿第一名。就像是现在这样。天津某位报馆的记者得到受益,已经踏上了前往北平的火车。

“于敏你干什么呢?”一个声音打断了正在埋头伏案工作的于敏,他抬起头来推了推眼镜,发现叫住他的是自己的一名同学。

“哦,是张学长啊。”于敏笑了笑。

张学长看了眼于敏正趴在桌子上写的东西。

“诶,我还以为你在算物理题呢。你这密密麻麻写的,难道是小说?”于敏用的不是算术常用的草稿本,而是一般写文时才会使用的方字格。

而且上面密密麻麻写满的都是文字,并不能看见多少数字。张学长忍不住仔细看了看。

“还真是小说呀。怎么了?我们的于敏大才子是准备弃理从文了?”张学长调笑着说的。

于敏有些腼腆的推了推自己的黑框眼镜:“学长你就不要笑话我了。我这人语文水平也就一般。”

“写一些报告论文什么的就是我的极限了。正经写那一些小说我也是不会的。不过最近不是看《朝闻》杂志吗。”

“我发现如果是按他们那种写法,我也能写些东西。我也写不了什么很严肃的小说。但是之前看科幻世界,让我有一些想要动笔的冲动。”于敏呵呵的笑着。

有些羞涩和不好意思。

“那你写的是什么内容啊?”

“啊,是这样的,我在写一个关于我们中国完成核电建设。我们国家能源完全充裕后,我们国家是什么样的科学幻想。”于敏对张学长介绍道。

“我之前都不敢写这样的小说和内容,就觉得我自己文笔很差。但是朝闻杂志上那些口语化的写作让我觉得我也能写了。”

“我这小说投稿《科幻世界》应该是不行。但是投稿《朝闻》,我觉得应该可以。”于敏不是十分自信。

要说数学物理,他谁都赢不了。要说文学写作,他还是谁都赢不了。

张学长来了兴趣:“我能读一读吗?”

“当然!学长你是我第一个读者!多给我意见!”于敏高兴的把文章递了过去,于敏的这篇文章明显有仿写《王大爷进城奇遇记》的痕迹。

在他的故事里,一名1951年的大学生张艺,穿越至了二零二零年。

是的,故事的开始便是穿越。

这是很新潮的设定吗?不,其实挺老的。因为清朝末年就有文人写过贾宝玉穿越清末,见识到工业革命后清朝的落后。

怒斥:洋人开的了火轮船,我中国人怎开不得。

新文化运动中就有文人和陈独秀在报纸上骂战。

写过大侠穿越地府,怒斩白话文的故事。实际上穿越这种事,中国人已经写了几百年了。

所以于敏写穿越,一点都不违和,甚至都不算时髦。

唯一的新意是这个年代的大学生穿越去了后世。

张艺一觉醒来发觉身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

他骤然大惊,因为他发现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北平城内高楼林立,拔地而起上千米。

北大也变了样子,张艺发现北大内所有地方都灯火通明。

新修建的图书馆足足有十层楼,内部凉爽无比。

张艺喃喃自语:“这是用了空调?整栋楼都在用?这要多少电啊?”

在这里他遇见了新时代的大学生,被邀请加入了他们的课题实验小组。

“课题研究什么呀?”张艺发问。

“研究能源与生产啊!”在研究小组的带领下,张艺坐上了新时代的轿车。

“这车为什么完全不晃啊。”

“我们掌握核聚变后已经不使用内燃机了!现在都是高密度电池作为能源,一辆车能开三千公里,只要几块钱呢!”

在于敏的描绘下,二十一世纪的汽车更像一种地效飞行器。

没有车轮,悬浮在地面半米的高度浮空飞行。平稳的就像是在平地。

张艺跟随着研究小组前往了昌平的集体农庄。

农场里有大量的种植园,还有阶梯式种植与农业种植大楼。

无人操控的全自动机器在为农田施肥喷药,新时代的农民们更像一种生物研究人员。

他们在种植大楼里培育着更娇贵的植物和育种。

粮食和蔬菜的普通种植已经完全交给了机器。

他们只需要在大楼里按动按钮操控机器。

农业已经完全工业化科技化了。大楼里灯火通明,大功率的人造阳光为植物全天候模拟最合适的光合作用。

张艺还更随着小组一起参与了新时代的农业劳动。

他们一起维修坏掉的机器,为人造太阳更换核心。小组还去到东海之畔,张艺见到了浩瀚磅礴的东海发动机。

这个为防御台风海啸而修建的巨大工程不仅保护了东部沿海的安全,还为东南三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他们又前往了黄土高原,在近乎无穷的能源支持下,这里已经荒山变绿。

中国的沙漠面积不断减少。他还跟随着小组前往海南,看见了人类冲出地球的宇宙飞船。

“我们已经在月面建立了第一个前进基地。我们人类第一次将足迹踏入星海了。”

“我们将在月球建立第一个工业基地,生产太空装备。”张艺看着这一切热泪盈眶。

而读完了于敏故事的张学长也激动不已:“于敏写的好啊!这就是我们所畅享的未来,这就是我们想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啊!”

“但是核聚变是一种不可控的能源啊。你的构想很好,但是实际操作可能有问题。”张学长说道。

于敏推了推眼镜:“从目前的理论上来说,我们还没能掌握核聚变核裂变,但是不掌握不代表没有。它们就在那,等着我们去发现。”

“我想做的就是研究核理论,早日找到控制核聚变核裂变的方法。为我们祖国找到无尽的能源。”

“好!于敏你和我走!”“诶,去哪儿啊学长?!”

“直接去朝闻杂志的编辑社,你的这篇小说写的太好了。我早就看不惯夏平忠那群人天天为赋新辞强说愁了。

你这小说才有意义。简单易懂,还幻想了很多很有前瞻性的东西。比那群人写的玩意儿强多可。

你和我走,我们直接去投稿。夏平忠他们不是要搞辩论吗?我们投稿去,下次拿杂志啪啪打他们的脸!”

张学长不由分说的将于敏拉走,根本不给他拒绝的机会。

而在北平火车站,一名叫做聂勤的记者下了火车,北平这边有人给他接站。

聂勤刚刚安顿好就迫不及待的问北平方面的人:“北大那边关于《朝闻》的辩论开始了吗?”

“还没呢,不过快了。等他们开始了我就把聂记者你带过去,刚好帮我们北大街宣传宣传。”

第一百九十二章 多几个心眼

《朝闻》这本杂志在北平有一个公开的编辑社。

这种杂志编辑社还是放在外面比较方便。

毕竟还是要收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和投稿的。

如果投稿中有好的稿子,那么就用投稿的。没有好稿子,那李锐那边就会用自己找的后世的一些稿子来顶上。

还真别说,两期《朝闻》全国发行之后,引起的反向是热烈的。

因为从前还没有一本杂志或者报纸是将最广大的普通人当做受众的。

如果是按照后世的营销学概念来说,那就是曾经的报纸杂志,他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基本集中在城市中识文断字有一定文化的人群中。

因为能接受教育的,在这个年代一般都代表家境还不错。

所以报纸杂志的主流故事都是城市里的风花雪月。

这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客户群体,其他人不过是顺带手的事情罢了。对于那些文化不多的人,过往的报纸和杂志习惯性的用神鬼志怪的故事来糊弄他们。

倒也不是说神鬼志怪的传说故事不好看。

但是那玩意儿看来看去也就是老一套。

大家早就审美疲劳了。

神鬼志怪和现在这个年代流行的武侠小说,基本上都是神鬼复仇,或者是少年为父报仇的故事。

一百个里有一百五十个是这么写的。

为什么还多五十个?因为还有五十个还没发表就被毙了。

难得有人写广大百姓群众身边发生的事,这立刻引起了普通老百姓的共鸣。

第二期《朝闻》里,有一篇《买鱼》的故事,其实故事很简单。

就是一个住在海边的大叔要给自己过生日的女儿买一条女儿最喜欢吃的海鱼的故事。

不过鱼不好买,上了码头就卖光了。于是大叔半夜就守在渔港,为女儿买鱼。

故事里女儿没有出现过,全篇故事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大叔,一个是渔民老周。

渔民老周半夜就出海打渔,朝阳初升时为大叔带来了鱼获。然后故事就结束了。

通篇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却把很多人看的流泪了。尤其是很多居住在海边的居民,更是纷纷发来来信表达对这篇文章的喜爱。

因为这篇文章太真实了,渔民老周修补渔网,半夜点着气死风灯吸引鱼群。

遇见浪头时的沉着冷静和大海的搏斗。

以及大叔说话的口癖,举止等等。像极了福建的渔民,那种真实性让很多人感同身受。

这篇文章并不是李锐从后世找来的。而是在《朝闻》第一期刊发后,《朝闻》就在杂志末填写了投稿地址。

因为不拘于书面写作的形式,放开写作的内容。只要能写出好故事都欢迎来投稿。

于是就收到了大量的投稿。而这就是其中优秀的一篇文章。

如果是放在民国文人办的报纸杂志来看,他们肯定是看不上这样的文章的。

因为又不是神鬼志怪,也不是风花雪月。写个渔民,有谁爱看啊?

而且通篇已经不能用大白话来形容的,在他们看来通篇口语化的写作简直莫名其妙了。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