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网咖回1950年 第163章

作者:一斤小鳄梨

在故事里的方法,需要他们个人领悟才能参透。而这些方法一旦被参透,就将成为他们自己的方法。

从上到下的命令,永远比不上由下至上的自发。

而除了给彭学武这样的农村干部一些参考外,《朝闻》本身也是一本很让人喜欢的杂志周刊。

就像是《朝闻》里面写的那些故事一样。其中中长篇的故事只有两本在连载,一本《车轮滚滚》,一本《觉醒年代》。

这两篇文章太长,以现在这个年代的人的阅读量来说,很多人很难啃下来。

但也不是说不能看。而前面各种短篇故事和幽默笑话才是这本杂志吸引普通人的地方。

其中很多故事对他们来说太有代入感了。

对农村人来说《王大爷进城奇遇记》、《马成才回乡记》这一类的故事就特别有代入感。

而对城市里的人来说《轻工王四毛》、《钢铁厂的新见闻》则是对他们来说非常有代入感的故事。

同时这本杂志也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一窥现如今城市的生活是怎样的,反之亦然。

城市内的市民也可以通过这本杂志了解现如今占据中国最广大人口的农村又是怎样一个面貌。

说不上彻底打通城乡隔阂,但是却至少开了一条缝,让双方都能看看对方到底是什么样。

《朝闻》里的故事简单易懂,哪怕是完全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听懂,也能感受到故事中的乐趣。

所以当《朝闻》创刊号出版后,它的销量比预想中的增长还要快。甚至说出现了要求加印的情况。

一本周刊杂志出现加印,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于是全国各地的卖书报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奇景。

明明第二期《朝闻》已经出来了,但是创刊号的《朝闻》也还在继续卖。

而且很多人是直接两本一起买。而这杂志的爆火,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不论是有异心的还是单纯好奇的。

就比如说在北大成立的学生组织“进步学社”。

这学社的成立的契机就是当初李锐在北大和清华联合播放了《黑太阳》系列。

很多学生看了这电影之后,都是牙齿咬碎。有的人义愤填膺,有的人痛哭流涕。

电影播放完之后的好多天里,两所大学的学生都处在一种愤怒的状态中。

这种愤怒并不是莽汉的那种无意义愤怒。

而是对中国所遭受的屈辱的不公而愤怒,为中国百姓遭受的痛苦而愤怒。

对法西斯和军国主义那泯灭人性的手段而愤怒。

在这种愤怒下,有人跳出来组织成立“进步学社”,鼓励大家进入学社,然后互相鼓励和督促大家学习进步。

北大和清华都有学生参加了,这两所大学本来就挨得近。

不过因为北大这边参加的学生多一些,所以总部就设在了北大这边。因为参与学社的学生很多,大家都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所以内部也会分兴趣组。

大致上就是学历史的肯定是和学历史的一起互相监督学习,学物理的和学物理的在一起。

不过每个月学社会组织一场聚会,大家都参加。大家集体讨论学习中的困难,看看其他人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地方。

因为有时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物理系同学的问题说不定会被数学系的同学启发。

然后还有就是大家会一起讨论学校的问题,学校哪里做得好做的不好,学社的学生们会讨论。

如果有认为真的到了不得不整改的地方,学生们会联名上书希望学校进行整改。

还有就是读书推荐,大家互相讨论互相推荐,看看有什么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书,推荐出来给大家一起读一起学习。

在这场讨论会上就有一名北大的学生提到:“你们有看最近特别火的那本周刊《朝闻》吗?”

这话一出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因为这本杂志最近特别火。

火到什么程度呢?感觉上北平城里识字的人好像人手一本。

于是有人回道:“看了看了《朝闻》这本杂志我觉得办的很不错啊。里面的故事挺好看的!”

但是又有人说:“好看啥啊,里面写的故事主体还行。但是行文也太白了,已经不是文笔文风不好,简直就是口水文了!”

文科的学生并不是很赞同同学们的话。

而他说的也确实是实话,从《新青年》开始。从鲁迅、钱玄同等人就开始发力推广白话文运动。

因为传统文学中有的文字用语对普通人来说过于佶屈聱牙。

文言的书写和阅读都有极高的门槛。

这也是传统得利阶级垄断文化解释权的一种方式。

所以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遭到了传统势力的抵制。很多人认为白话文毫无文化价值。

如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所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朝花夕拾》等等文艺作品,用结实有力的作品在这些人脸上狠狠的扇耳光。

但是新文化运动所创建的文化流行在李锐看来依旧不够彻底。

写作和阅读依旧还是有门槛的。简单来说就是还不够白。当年白居易写诗,他一遍一遍的写一遍一遍的改,一直要改到路边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知道自己写的诗是什么意思。

这才成就了白居易唐诗四大家的地位。

而现如今的文化写作依旧是有门槛的,因为即便是搞了白话文运动。

依旧是会把书面用语和口语分开使用。

读起来或许还好,但是真的想要动笔的话会发现写作的门槛极高。

后世一名作文写的很好的高中生(为什么是高中生?因为大多数非文学大学生的写作能力都退化了),也写不好这个年代的文章。

而《朝闻》不一样,它和现在所有的主流报纸杂志和书籍上的文章都不一样。

整个周刊的文章几乎都是以文人即为唾弃的“口水文”在写作。

简单来说就是写作方式及其口语化。

这是七十多年后网文流行的重要因素——口语化写作。口语化写作有很多的缺点,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口语化的表达无法承载太多有思想和内涵的东南关系。

但是它也有优点。优点就是阅读门槛在口语化写作下被降低到近乎为零。

而在口语化写作中,创作门槛也被拉到很低的一个地步。识字会说话,你都可以尝试创作文艺作品。

而口语化写作被李锐提前几十年搞了出来,它一问世就被许多传统文人嗤之以鼻的踩在脚下了。

而关于它的热议也才刚刚开始。

第一百八十九章 辩论与烧毁

【写在前面:本章以及接下去关于文化方面的所有人物皆为虚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

口语化的写作造成的效果很优缺点很明显。

优点就是普罗百姓对这种故事的接受程度很高,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理解故事里的核心含义。

缺点也是写这种文很容易被人喷死。就像是现在这样,清华和北大两所大学文科学生在“进步学社”的会议上忍不住对《朝闻》开喷。

“这《朝闻》杂志写的是真的不行。故事嘛,马马虎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让人思考的东西。

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写的文笔也不行,感觉就像是我家不识字的阿姨在和我念叨她乡下的家长里短一样,无趣至极。”

进步学社中一名北大文科的学生忍不住吐槽到。

这人的吐槽引发了其他文科学生的集体吐槽。

“对,我也觉得写的太白了。几乎没有书面用语,很多故事里有大量的语气助词和口癖。

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完全是一遍念一边写的。

很多明明很简单的事情,一个成语或者一个经典就可以概括的事情,非要扯上一大段话。写的太累赘,我看的太累了。”

“是啊,我也有这种感觉。比如说里面有个故事,其中有一段是写某个干部老是犹豫不决,单位的规章制度改了换,换了改,来来回回的折腾员工。

这本来一个“朝令夕改”四个字就能概括的。这作者非要扯上二三十个字来写。真的,看的我心累。”

文科生门的吐槽很多,其中尤其以进步学社文学小组组长夏平忠为甚。

对于有人推荐《朝闻》这本杂志,夏平忠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我觉得这本杂志不好。文学性不强,说它难登大雅之堂算是给它面子了。单纯以写作手法来看,这本杂志简直是粗鄙。”

夏平忠如此说道:“这本杂志卖的很火,我也看了。故事都很简单,有的故事还行,我觉得还有些意思。

比如说里面连载的《车轮滚滚》和《觉醒年代》,这两篇尚可。其他的真不行。故事很简单,但里面没什么发人深省的东西。没什么可以让人回味的东西。”

“如果同学里有想要好好磨练写作能力的,千万不要以这本杂志为参考。它只会坏了你们的道行。”

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句话一点都不错。同一个故事,放在受过不同教育,有着不同见识的人身上,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彭家村里的村民看《王大爷进城奇遇记》会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在工厂里的年轻工人看《轻工王四毛》能联想到许多在工厂做事的道理。

乡村干部看《马成才回乡记》能触类旁通。广大的市民也能从其中的其他故事里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但是对于这个年代的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文科生来说只觉得【这写的什么玩意儿?】

【这些道理不是上学的时候就该懂了吗?】【世上哪有这么蠢的人啊!】【简直可笑!】

这便是见识和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差距与鸿沟。

普通市民觉得有用的东西,放在这群天之骄子身上来看只觉得废话连篇。

想要让受到不同教育的人互相理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

就像是在后世某论坛里,有人抱怨自己的舍友:“那人简直有病,晚上关灯的时候还要打个招呼说“我关灯了可以吧”,洗澡用卫生间还要说“我去洗澡了,要先用下卫生间哦”,关门还要跟我说“我关门没事吧”。”

“这人脑子是不是有病,什么都和我说,我是你爹啊!”这位网友在网上吐槽自己的舍友很有病。

但这在网络上去被很多网友嘲笑“原来有素质也是一种病”。

瞧,这就是人类永远无法真正的理解和共情对方。

因为没有去过他人所在的位置,没有尝试过他人所接受的教育和见识,人是无法共情的。

只会觉得难以理解。就连礼貌都变成了一种难以理解的疾病了。

对于这个年代的北大……不!不只是北大!应该说是对于现如今全中国的所有大学生来说,其中有一大半人根本无法喜欢《朝闻》,更难以共情《朝闻》的主要读者群体。

夏忠平等人只觉得他们吵闹。作为文科生的夏忠平等人对《朝闻》是持批判性意见的,认为其文学性和可读性不强,只能作为解闷子的小报。

在他们眼里,这本报纸也就是比上海的鸳鸯蝴蝶报强一点罢了。

但是和夏忠平等人不同的是,进步学社中的很多理科生却持有完全相反的意见。

“不不不,我觉得你们说的不对。”理科小组的组长闫凯站起来摇着头反驳。

“以我个人读书的经验感觉,即便是作为白话文先锋的鲁迅先生,他所写的文章其实还是有一些难读和晦涩的。”

闫凯说的话引得一众理科生们纷纷点头。

确实如此,鲁迅先生是白话文运动的一面大旗,他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先河。

但是鲁迅的文章好读吗?并不是很好读,其中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是需要仔细琢磨后才可以理解的。

就像是《孔乙己》中,穿长衫的客人和穿短打的客人无形中构筑的两个世界。

而这仅仅只是这片短文中的一角罢了。

其中的各种隐喻更是不胜枚举。莫说这是过分解读,实际上鲁迅的书文章就是需要深刻解读的,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在看完文章后大汗淋漓畅快无比。

闫凯说道:“诚然,我认为鲁迅先生写的东西很好。如果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那么会有一种骨头都在燃烧的感觉。

但是读懂鲁迅先生的书是有门槛的。而且这个门槛不低。我相信哪怕是很多接受过教育,读过高中的人也不敢说自己完全读懂了鲁迅。”

“包括我们现在所发行的很多文摘、杂志。抛开那些神鬼志怪和鸳鸯蝴蝶的三流文章不谈,也不谈鲁迅先生。

我们只谈现在的大先生,包括巴金先生、老舍先生、矛盾先生所写的东西,哪一个是只认识三五百字的工厂工人能简单读懂的?”

闫凯清了清嗓子:“老舍先生、巴金先生在报纸上、杂志上写的那些文章工人们读不懂,农民更不敢兴趣。那他们能看的还有什么?不就只剩下神鬼志怪和鸳鸯蝴蝶吗?”

“所以我觉得对《朝闻》的批判大可不必。它有它的巨大作用。”闫凯的发言得到了理科生们的一众支持。

但是却并不能说服夏平忠等文科生。

夏平忠开口辩驳道:“文学有文学的严肃性。书面写作有书面写作的基本规则。就向你们做数学题,难道你们能不遵守公式随意做吗?”

“文学的严肃性是要求文学是要在一定的规则框架下进行构建。而不是想到什么就随意去写,若不然和街头巷尾的长舌妇窜闲话聊八卦有什么区别?”

“夏平忠同学,我认同你的这部分观点。但是你不能否认普通工人也是需要精神产品的吧!他们看不懂巴金、老舍,读不来鲁迅。他们所能看的不就只有各种猎奇小报?”

上一篇:光阴之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