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诡大明,我是人类之主帝皇 第212章

作者:两只猫爬架

  并逐渐增强五军都督府对天下各地卫所的掌控。

  “难道天子真要效法洪武旧事,光建众藩,以屏王室?”

  梁储总领帝国万机,自然要比任何人都明白最近几个月来自天子回京之后,这个国家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首先是五军都督府职能和兵部职能的变动。

  天子先是以历年来兵部不能责令地方官府偿还九边欠奉,办事不力为由,将北方最精锐的九边军队的任免指挥之权分给了后军都督府,也就是如今任后军都督蒋定的手中。

  然后如法炮制,又先后将西北,西南,岭南各地的边军移交给了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各地都督分别掌管。

  兵部只负责每月核对发放钱粮便可。

  作为补偿,也许是考虑到和四方诸夷进行贸易多需要六部官员参与,礼部派人沟通商单货款,工部出货,户部管账,兵部需要调遣舰队将货物运出帝国境内。

  因此将新组建的海军舰队交给了兵部和右军都督府共同管辖。

  拿到了舰队的管辖权兵部很开心。

  毕竟这样以后发工资的时候兵部也能在户部官员的臭脸面前硬气一点。

  实在不行户部不给发工资,兵部上到尚书,下到小吏大家全都下海经商也是一条活路。

  尤其是天子表示礼部动用海军进行贸易并不是无偿的,必须分出部分利润给兵部和舰队官兵作为辛苦费和津贴之后。

  原本表示“祖宗之法不可变,不能沉迷于跟蛮夷贸易经商啊皇上”的兵部官员看着手里的银子沉默良久后。

  看着在内地不过二十两的丝绸卖到吕宋弗朗机人那些二道贩子手中整整翻了五倍。

  光是兵部能分到的钱都够再买一批丝绸的了。

  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

  第二天兵部官员上朝之时不得不改头换面,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懂不懂什么叫先人的智慧?”

  “知不知道春秋先贤大经济学家管仲衡山之谋的含金量啊?”

  “经济战也是战争的一种?货币战争、垄断贸易、懂?”

  虽然很诱惑,好吧两倍工资这个事情确实很诱惑。

  竟然让原本被削弱了职权,愤怒不已的兵部大小官员此时生怕抱怨触怒了皇帝,不让他们为帝国伟大的经济战略降服四周蛮夷群策献力。

  因而对于帝国的改革根本没有正经的抵抗就缴械投降。

  原本在众人心中,这不过是天子有意将边军和内地军队区分开来的一次小小调整罢了。

  但梁储想到朝廷关于西南的两个宣慰司和军镇的安排。

  不由得长叹一声。

  意识到天子重新划分军权的目的,恐怕并不是想要仅仅将边军和内地军队进行区别对待。

  而是除此之外另有打算。

  梁储看着面前焦急不已的礼部出身的袁宗皋,面露苦笑。

  天子想要效法太祖,分封诸王以护卫王室,虽然表面不说,但暗地里已经下定了决心。

  西南的两个宣慰司和军镇竟然不在边军的范畴之内便是一个信号。

  而这次直接让外戚入京,去五军都督府和京军中任职几乎是直白的告诉天下人他想要干什么。

  当皇子长大成人,他的母族将会成为他们第一批的追随者和效忠者。

  而其手中的军队也会被天子拆分出来,投入到帝国新设的封国之中,维护诸王在当地的统治。

  十多年的时间,足以让现在看来在庞大的帝国官僚面前不值一提的外戚在天子的刻意纵容之下膨胀为一个无人可以忽视的庞然大物。

  而现在天子正一步步调整帝国的军事体系,好让其逐步适应不久之后新的卫戍模式的冲击。

  梁储看着面前这个面露焦急之色的袁宗皋袁阁老,知道他最为心忧的症结在何处?

  如果现在不能阻止天子,那么等十年后,围绕着这批以皇子,外戚,军事贵族,渴望建功立业的中下级的武人的层层效忠体系成型之后。

  那可真就是箭在弦上,纵然帝国官僚们再想反悔也绝对来不及了。

  但,现在阻止?可能吗——

  梁储轻轻的摇头叹息,说道。

  捻灭掉了袁宗皋对于劝天子及时回头的最后一丝幻想。

  “陛下乃中兴之主,真龙降世,所思所虑非常人能及,我等皆为天子臣僚,若陛下已有决断,不该妄言。”

  但终究,作为百官之首,事实上文管集团的代言人。

  梁储无论再如何知道事不可为,在这场将会波及到整个帝国官僚体系的变革中,也不能装聋作哑,无动于衷。

  而至于袁宗皋为什么如此心急。

  梁储倒也明白一二。

  毕竟内阁成员皆是人精,谁能不清楚天子这一系列的安排之下目的为何。

  你看王琼王守仁他们这些兵部出身的阁员对于分封藩王的命令显得多么的镇定自若。

  因为很明显,随着藩国的相继建立,虽然五军都督府会分走很大一部分职权,但兵部的管辖范围必然会进一步扩大。

  毕竟藩王领土的财政民生什么可以自治,大概率帝国会放松管控,甚至藩王的军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给。

  但帝国中央考虑到控制各个藩国,避免藩王势力过大举兵作乱,必然会利用帝国本身的军事体系,也就是直属朝廷的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去监督甚至直接参与各地藩王的军事建设之中。

  随着十多年后藩国的建立,兵部职能的扩大几乎是必然的。

  这也是为什么兵部上下对于天子近来的改革态度并没有明显抵触的原因所在。

  但对于除了兵部工部以外的文管系统而言。

  藩国的建立,无疑意味着他们权力的收缩和减少。

  这也是袁宗皋为什么看上去如此愤怒的原因所在。

  想明白了这一点,帝国内部各个势力的表现也就不足为奇。

  只不过让梁储唯一想不通的仅有一点。

  那就是天子到底想要将他的皇子们分封到帝国的何处?

第311章 解释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袁宗皋叹息着。

  他看着面前这位帝国德高望重的老首辅。

  事实上,帝国的官僚机器并非是讨厌武力。

  事实上,排挤军事贵族和打压将门正是他们试图将帝国的武力从这些建立帝国的古老武力集团手中夺回的表现之一。

  这些熟读经书,饱览历史,冲过重重科举的束缚,不知道踩着多少读书人的尸骨才得以进入庙堂,商议国家军机的帝国官僚并不是傻子。

  他们中许多人不仅不是很多人想象中对军事一窍不通的书呆子。

  很多都曾亲自统帅过大军征战,平定过山贼流寇,乱军外敌。

  他们很清楚武力的力量。

  唯有暴力和礼法才能维持这个帝国的统治。

  他们唯一的讨厌的,是掌握在各地军镇世家和将门手中,那些自以为凭借着祖辈恩荫,自以为是的勋贵军阀们手中,那些不受帝国中央,帝国最强大的官僚体制所掌控的武力。

  这也是为什么帝国的文官们在土木堡之后,乐此不疲的发动一场又一场从中央京军蔓延到地方卫所的内部斗争。

  在京城内,帝国官僚和内阁默契配合,通过废除时代由勋贵掌握的三大营,改组十团营,并有意拖延勋贵们继承爵位的诏书的发放,将土木堡之后损失惨重的武将勋贵集团彻底打入深渊。

  又废除京卫武学,遏制武举,通过和外戚联手,增加京军中监军文官的权利,将京军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对地方,帝国官僚们则通过管理军库,开始严格执行帝国的斩首记功政策,不断的增强驻扎各地的掌军御史的权利,一步步勒紧套在各地军镇卫所脖子上的锁链。

  并且同军户中的豪族达成联盟。

  那些通过卫所体系中的卫学走科举之路进入朝堂的帝国官僚受到了优待,为了保证对各地卫所军镇的控制,帝国官僚们对这些军户出身的同僚们保持了极大的容忍。

  而各地卫所之中“参赞军务”这一职位也随之产生。

  卫所体系之外的豪族,其子嗣如果不能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只要有些许功名在身,就可以在卫所豪族和地方军政长官的推荐之下。以“参赞军务”的名义在卫所体系内混个一官半职。

  在中央和地方利益交换下,这种经学豪族间相互扶持,又齐心协力的打击世袭恩荫将门的行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帝国官僚对明廷武装力量的全面控制。

  但同样的,对于帝国豪门把持军政大权的行为。

  也自然引发了许多势力,包括皇权在内的不满。

  明朝中后期层出不穷的兵变,总是以地方军队中的实力派砍了朝廷派下来的都御史,然后占据城池派出使者试图和朝廷谈判,然后被迅速反应过来的明廷从各处调集的平叛军队残酷镇压。

  如此尖锐的矛盾。

  导致了明军军事集团对待外敌消极的态度。

  以至于到了明朝中后期,面对北方的蒙古人和东北女真人的侵扰。

  明军宁可坐视鞑靼骑兵肆意劫掠村镇,也绝不出城一步作战。

  打胜了不是自己的功劳,输了是自己背锅。

  一旦自己不小心战死了,全家老小连个保障也没有,连爵位恩荫都继承不了……朝廷连粮饷都发不了,更别提抚恤金了。

  谁爱打谁打,只要蒙古人别打我,我就当看不见。

  除了消极避战之外,地方明军和中央朝廷下派的文官之间的矛盾同样尖锐。

  为了控制地方军队,中央不得不继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遭到更多限制和惩罚的地方军队心中的怒火就更甚,反抗更强,帝国中央派往地方的督军的职位更高……如此恶性循环,到最后,督军和地方派直接冲突,往往以掌握王命旗牌朝廷特权的督军的胜利为终结。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明廷中央对地方的胜利,直接冲突的并以杀戮作为结尾的代价是,地方的武力集团对中央朝廷最后一点幻想完全破灭。

  便有了帝国终焉时,帝国各地的边军精锐毫无心理负担的以军镇为单位,大批量整编制加入帝国的反贼集团或是入侵中原的胡虏势力之中。

  开始如疯狗一样肆意掠夺争抢着中央朝廷倒下之后的腐尸上残留的血肉,并毫不介意为了多吃一口和昔日同袍刀兵相见,大打出手。

  朱厚熜上一世读过部分明史。

  虽然他并没有细细研究,但大致的脉络他还是略知一二的。

  他知道帝国官僚集团的贪欲,也知道明廷武将集团如今的尴尬处境。

  设置藩王是为了之后帝国势力继续向外扩张,延长保卫帝国核心部分的缓冲带的需要。

  也同样是为了缓和内部矛盾。

  虽然随着西南大胜和东征的胜利,武将集团似乎又开始重新抬头。

  但朱厚熜清楚,哪怕武将的地位恢复到洪武时期。

  在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帝国官僚面前。

  随着时间的推和战争的结束,他们的衰落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所有的繁荣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毕竟帝国总要进入一个四夷宾服,万邦来朝,边境无事的鼎盛时期的。

  要是天天打仗到最后因为劳民伤财自己嗝屁掉,别说盛世,人们连中兴的太平世道也没有享受过,未免也有些太惨了一些。

  所以说……相信古人的智慧!

  恢复周礼!

  梁储和袁宗皋对视一眼,苦笑着摇头。

  显然,两人到现在,都知道自己没有任何的手段去阻止已经下定决心要在四境建立藩国屏障大明的天子。

  “天子所虑,忧在万世,我们只需聆听圣训,奉命而行便是……”

  梁储的回答是无力而令人沮丧的。

  袁宗皋听到就连这位德高望重的四朝老臣都如此回答。

  也只能长叹三声,似乎的已经亲眼看到了整个体系伴随着那位天子的离去而陷入彻底的衰退之中。

  文官们所渴望建立的强大的统辖一切的朝廷和庞大的官僚体系,将在拥有雄兵的诸王的威胁下彻底沦为泡影。

  我英明睿智的圣明君父啊!你到底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