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63章

作者:十月廿二

  相比于早年间以论坛为主的被动信息传递渠道,这类算法会把信息主动放在用户眼前。

  很多原本只是被特定人群关注的话题,只要有足够的点击量和讨论度,就会被推广到更多人的眼前,从而形成正向反馈,获得更多点击和讨论,然后进入下一轮循环。

  只是因为眼下还缺乏微博或是短视频这样足够轻量化的平台,所以只能通过搜索引擎或是网页导航之类的方式呈现。

  但即便如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也属于降维打击一般的存在。

  很多反应较快的电视栏目已经开始根据网络热度来制定主题,再通过资源优势请到一些专业人士,争取以内容深度取胜。

  尽管这些嘉宾当中只有一部分是专家,而大多数只能算是“砖家”,但却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一类节目的观看热情。

  就连真能说一句“没有人比我更懂高超音速”的常浩南也不能免俗,在陪产假的这段时间里经常打开电视,看看外界是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些跟自己手头项目有关的事情。

  或许是因为这个爱好确实有点奇怪,不止一个人对此表达了不解。

  其中也包括了趁着小启鹤出生和春节来临的双喜临门而到常浩南家祝贺的郑良群——

  他把带来的礼品放到门口,还没走两步,就看到了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一档专门分析“一小时内打遍全球”可行性的晚间档军事节目。

  然后不出所料地露出一脸震惊的表情,连眼睛都瞪大了。

  愣了好一会儿才满是疑惑地开口:

  “不是我说……地球上还有人能比你更清楚这事情可行不可行的?”

  “嗐……就当是换个视角看问题嘛。”

  常浩南则一边倒茶一边示意对方落座:

  “万一能听见点新鲜东西呢,反正也不耗什么精力……”

  其实他也专门思考过自己这个有些莫名其妙的爱好。

  最后的结论是,大概相当于后世有些公众人物喜欢高强度自搜。

  人之常情。

  而郑良群则摇了摇头,半开玩笑道:

  “看来我回去之后得找宣传部门发个指示,告诉下面研究人员以后参与这类宣传的时候注意一下准确性,观众里指不定就有个院士,可得小心点……”

  常浩南听罢只是一笑,把两杯茶分别放在二人面前,然后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下去,而是话锋一转:

  “我说老郑,你这个时候特地来找我,恐怕不只是想来唠两句闲嗑吧……”

  由于当年猎蝠计划和国庆50周年阅兵所积累下的业绩,郑良群在一年前顺利升任空军参谋长。

  当然,他和常浩南之间的关系能近到不打招呼就登门祝贺的程度,跟这份职务任命没什么关系。

  毕竟后者如今的朋友圈里,一个军种参谋长属实排不到前面。

  而是因为常佳瑶和郑辉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就等着俩人都有空的时间去领证,再找个好日子办婚礼了。

  其实按理来说,自己准妹夫的父亲,应该算是长辈。

  然而常浩南和郑良群相识实在太早,当年又都还是微末之间的小人物,已经习惯了以平辈论处……

  于是这里面最尴尬的就成了郑辉——

  “我老婆的哥哥和我爸以兄弟相称,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最后只能各论各的。

  听到常浩南这句话之后,郑良群露出一脸意外中带着伤心的表情:

  “这是什么话,难道我就不能是单纯来看看……看看启鹤的么?”

  他本来想说看看大侄女。

  但这话要是说出来,那常启鹤以后就得管郑辉叫哥,管常佳瑶叫嫂子……

  “全都怪这小子太年轻了……否则哪会有这么乱套的关系。”

  郑良群在心中这样告诉自己。

  常浩南撇了撇嘴,完全不相信对方的辩解,伸手指向不远处放着的几个盒子:

  “喏,全都是你们空军春节统一发的东西,怕是随手从办公室拎过来的……你跟我说是专门来看启鹤?”

  “好吧确实……”

  被一句话戳穿的郑良群倒也毫不尴尬,直接压低声音转入正题:

  “还真就是跟美国人准备试射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有关。”

  常浩南停下了端起茶杯的动作:

  “其实也用不着太担心……高超音速武器虽然威胁很大,但我敢保证最多五年,你们的轰6就能比美军的B52更早挂上量产的吸气式高超。”

  郑良群则摆了摆手,沉声解释道:

  “倒不是担心,大家对于你们的工作效率也是比较乐观的……只是上面希望能趁这个机会,让美国人也实际体会一下武器测试被人全程盯在眼里的感觉。”

  作为当年亲自驾机捅下来过米格25的狠人,他这句话说得极有气势,最后更是猛地在沙发扶手上拍了一下。

  就好像随时有可能蹦出来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

  而常浩南也瞬间来了兴致,蹭地坐直了身子:

  “盯在眼里……意思是准备全程跟踪这次测试?”

  根据五角大楼公开的消息,本次X51A飞行测试将在太平洋上空进行。

  如果想去侦察,就意味着要把一支完整的舰队送出第一岛链。

  这和平时的训练或者出访可不一样。

  属于实打实的作战任务,只是预计不会发生冲突而已。

  华夏上次整出这种活来,甚至可以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580任务。

  “具体任务目标还没确定,但至少要捕捉到一个关键部分,当然最好是能全程跟踪……”

  郑良群摸着下巴,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

  “只不过咱们过去也没干过类似的事情,所以海军那边的同志才托我来问问你,在目标非合作,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干扰的情况下,能不能靠最多两艘052C驱逐舰完成对试射全过程的观测?”

  说完之后,或许是觉得还不够明白,所以又补充了一句:

  “我虽然不是海军,但早年毕竟开过战斗机,也懂点雷达,他们主要是担心高超音速飞行器产生的黑障屏蔽层,还有多普勒色散问题……”

  由于各项技术都没遇到什么过不去的阻碍,加之经济发展远超预期,海军这些年来也有了一批性能不错的新船。

  前两艘服役的052C更是已经做过总计上万海里的航行测试,验证了以QC300为核心的新型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为第二批多达六艘同型舰艇的建造争取到了机会。

  这也是能够执行本次远洋任务的底气。

  短暂的兴奋过后,常浩南重新恢复了冷静,并没有马上给出明确的回答。

  几分钟后,才缓缓开口道:

  “X51A的验证速度大概在6马赫左右,无需考虑黑障屏蔽的问题,至于多普勒色散……”

  他又思索了片刻:

  “这个倒确实……根据我们的研究,当多普勒色散积大于1的时候,就会导致匹配滤波的输出增益下降,主瓣宽度变宽,目标分辨性能降低……对于30000米以下大气层内飞行的目标来说,这个临界值大概在2000-2500m/s,很接近X51A的飞行速度,再考虑到对方有可能展开干扰,咱们的舰队不可能距离试验区太近……”

  “那……”

  郑良群脸上浮现出几分急切,显然迫不及待地想要听到结果。

  “我建议,在舰队里面加入一艘潜艇……”

第1316章 我要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

  “潜艇的话……”

  郑良群把自己的上半身靠进沙发靠背,像是自言自语一般地喃喃道。

  军种参谋长已经属于高级指挥员,因此他虽然是空军出身,但对于其它军兵种也绝非毫无了解。

  尤其是多次进行过协调配合的海军。

  当年郑良群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威慑“海浪97”舰队的筑堤行动,但却作为有实战经历的飞行员代表与包括航空兵和水面舰艇部队在内的海军单位有过多次深入交流。

  自那之后,他就始终没有放弃研究海空协同作战,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空军中最懂海军的军官”。

  几分钟后,他才重新开口道:

  “如果要做长时间远洋航行并且还得跟上舰队的速度,那常规潜艇肯定是不够看,哪怕一直以通气管深度航行都不行……”

  “不瞒你说,海军方面确实有计划往本次出航的编队中加入一艘最新服役的攻击型核潜艇……不过这只是出于远洋练兵的目的,依靠水面舰艇掩盖潜艇的信号特征,前出第一岛链之后,双方就会分别执行各自的任务。”

  根据国际惯例,潜艇在通过它国所属的国际航道时应保持上浮状态,以确保“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

  不过惯例归惯例。

  在实际操作中,隐蔽性可是潜艇的命根子,所以除非必须,或者是真的要表达善意,否则一定会想办法擦这条规定的边,或者干脆就以潜航方式通行。

  多数情况下,就是找一艘体量比较大的民船,然后藏在对方下面,来一手暗度陈仓。

  但民船毕竟是非合作目标,航线、航速、吃水、噪音特征这些一概未知,配合起来相当被动不说,还容易发生危险。

  所以,用总归藏不住行踪的水面舰艇作为掩护往往是更稳妥的选择。

  一番说明之后,郑良群给出了结论:

  “说实话,如果你是想要用一艘潜艇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从而让水面舰艇能够靠近测试区域,那先不说战术上的可行性,恐怕海军那边也不太可能同意……毕竟是最新型号,如果被逼出海面,那无论是面子上还是技术上都不太好看,而如果要用老型号……”

  他没有继续下去,只是摇了摇头。

  华夏的上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是09I型,只能说是勉强解决了有无问题,哪怕是后三艘相对新的,也基本不具备执行战术任务的能力。

  “潜艇不是为了吸引美国人的注意力,而是执行任务的关键。”

  常浩南摇摇头:

  “我的意思是用双基地雷达,基本原理你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去年我们发现F22,还有99年在巴尔干半岛发现B2都是这个技术……”

  他说着从旁边拿了张纸,在上面画了几个简单的符号,解释道:

  “波音的试飞控制中心设置在本土,之所以选在太平洋上进行测试除了是惯例以外恐怕也有威慑我们的意图,但不管怎么说,这导致他们的测试数据需要通过一架经过特别改造的空中通信节点机才能回传,再考虑到弹载传感器的复杂通信数据,也就不可能在测试区域附近施加强电磁干扰,只能通过区域隔离的方式实现保密。”

  “但是多基地雷达对于发射端的距离要求并不严格,所以让水面舰艇部队的防空驱逐舰作为外部信号源,哪怕被挡在距离测试区域比较远的地方也不要紧,我看过这次测试划出来的危险警告区,宽度并不算大,以346雷达的性能,如果以低截获概率的准连续波方式工作,那甚至都不需要接近到区域边缘。”

  “而作为接收端的潜艇可以长时间维持低速静默状态,哪怕我们的潜艇噪音稍微大一些,试飞区域周边又不可能有反潜机,公海大洋上也不需要担心对方的海底监听阵列……更重要的是没人会想到一艘潜艇来执行这种任务,所以基本不会有任何风险……”

  郑良群注视着纸上抽象但清晰的示意图,很快理解了常浩南的意思。

  “其实核潜艇的噪音问题你倒是不用太担心……”

  他摸了摸下巴,脸上露出一个略带显摆的笑容。

  毕竟能当面指出常浩南错误并给对方科普的机会实在不多。

  但旋即一想,这显摆的对象似乎和自己没啥关系,所以又迅速收敛起表情:

  “得益于这些年来机械工业和流体动力学领域的进步,新一代潜艇在机械噪音和水流体噪音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善,虽然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还是采用了传统的艇体和反应堆设计,但绝对不会是当年那种出航之后恨不得半个太平洋都能听见的情况了……”

  说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露出了一个笑容。

  “只要华夏核潜艇在港口启动,我们在关岛的舰队都能听到动静”,这是早年间美军的夸张形容。

  当然09I型潜艇的性能也确实难以令人满意就是了。

  “总之,更新的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的情况我们不好说,但哪怕从料敌从宽的角度考虑,也至少对标那些后期型的洛杉矶级……你就直接说具体要怎么部署,还有改造吧。”

  很多现代潜艇都会在围壳顶部以桅杆形式,或是围壳周围以共形阵的形式安装雷达,但无论从体量还是功能上,都不是为了执行像驱逐舰那样的防空搜索任务,所以要想实现常浩南刚才的设想,势必要进行额外的改装。

  至少安装一部能够作为双基地雷达接收端的天线。

  然而,常浩南的表情却依然凝重:

  “问题就在这里……”

  他身体前倾,稍稍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

  “接收端天线需要跟发射端对标,也就是说至少在某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得达到4米级别,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收纳进潜艇围壳里面,至于全程顶在脑袋上那更不可能,雷达天线本身脆弱,很容易被水下暗流或是海洋生物破坏,而且这么大一个帆状物也会破坏航行稳定性,危害潜艇本身的安全。”

  “这样一来,攻击型核潜艇恐怕还不行,得用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把其中一个导弹发射管腾出来,用于容纳天线和一部分雷达后端设备,这样可以全程维持潜航,到了任务区域之后再上浮到潜望镜深度,把天线升出水面,所以才需要用水面舰艇把对方的注意力给吸引走……”

  郑良群深吸一口气,除了露出“你小子可真TM敢想”的表情以外,甚至一时间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肃然起敬.jpg

  不过同时也有点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