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932章

作者:十月廿二

  “当然,如您所见,这一型号其实就是在东风31导弹的基础上完成研发,其中左边这枚计划用于执行太空渔船任务的遥一号,则是直接从一枚即将下线的东风31导弹改造而来。”

  “为了尽可能提高研发效率,并保证发射数据的可参考性,所以火箭的前两级在硬件层面基本维持原状,只是重新设计了第三级和上面级……至于更具体的情况,还是由常院士来进行介绍。”

  常浩南正准备按照事先彩排好的步骤开口,但却被走在最前面的首长一摆手打断了施法前摇:

  “我看良兴之前提交上来的报告,是说这个型号的发射,可以给未来的改进型东风31导弹提供经验支持?”

  本来已经后退一步的殷良兴只好重新开口回答道:

  “是这样,我们希望在东风31甲上面不仅实现射程水平的提升,也能实现圆概率误差(CEP)的飞跃,以提高核反击的战略威慑力。”

  “但即便常院士开发了新的能量管理算法,但要想保证足够的可靠性,仍然需要获得大量实测数据,而对于当前阶段的我国国情来说,频繁试射弹道导弹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均不允许,所以我们才提议,以火箭发射的名义积累发射经验和参数……当然顺便也补偿一些经费,用来反哺导弹武器的研发工作。”

  首长点了点头,并没有马上再提问,而是凑到其中一枚火箭的二三级交界处,认真端详了一段时间——

  相比稍远处那枚安装了尖锥型整流罩的东风31导弹,两枚快舟一号在这个连接处的细节明显有所不同。

  “报告首长,这是为更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而验证的一项技术……”

  见领导对此有兴趣,常浩南当即改变了事先安排好的顺序,向对方介绍道:

  “目前我们在导弹上采用的级间分离技术和运载火箭类似,都是以爆炸螺栓作为连接装置、反推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这种技术方案分离动力大、动作可靠性高,但火药爆炸力不可控,不仅难以实现对分离力的精确控制,并且也会对火箭、尤其是三级火箭的飞行姿态产生干扰。”

  “快舟一号为了保证命中……入轨精度,我们采用了弹簧分离推杆的冷分离方案,并且在设计之初就对下面级的残余推力进行了考虑,以避免再次出现31原型弹试射过程中曾发生过的分离体追尾事故……”

  “……”

  待到常浩南把全部内容介绍完成之后,首长已经带着一行人走到了两枚火箭的末尾处。

  “推进剂的性能没有变化么?”

  东风31甲相比基础型的核心诉求仍然是射程提升。

  毕竟如果都够不到目标,那打的再准也只能是干看着。

  “遥一和遥二两枚仍然采用了和东风31基础型相同的推进剂配置,只不过在软件层面,新的能量管理系统允许一二两级的工作之间加入一个滑行段,用于进行在线飞行轨迹优化,这样一来可以拓宽发射窗口,二来也可以提高火箭在级间分离时的位置精度。”

  “预计从遥三号开始,将会采用和东风31甲相同的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下一代固体推进剂……不过这类固体运载火箭主要是面向低轨道发射小型或微型卫星,所以本身对于运载能力的提升倒是不算迫切。”

  首长点点头,一时间没有再问新的问题。

  这是一个信号。

  一个示意身后其他人可以开口的信号。

  “浩南同志,什么叫做……火箭在级间分离时的位置精度?”

  既然这火箭跟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相关,第二炮兵的负责人景志远自然是最为关心的。

  “呃……”

  常浩南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

  “就是说,可以让火箭的每一级在分离之后掉到更准确的位置,免得出现落区规划太大,残骸把老乡房子给砸了的情况……您知道,固体推进剂不比液体,即便燃烧殆尽之后仍然可能有危险……”

  实际上,这个升级算是他顺手而为之。

  对于弹道导弹,或者任何固体火箭来说,都没什么特别明显的意义。

  但却是火箭回收和重复利用的前置科技。

  只不过这事儿目前来看还太过长远,所以常浩南暂且不准备画饼。

  省得别人不停惦记。

  果然景志远也没再追问,他们弹道导弹部队试射基本都是全程无人区或者直接往海上打,并不太需要考虑砸了老乡房子的情况。

  反而是另外一件事更为重要。

  “刚才良兴同志说,希望能让东风31甲的圆概率误差出现一个飞跃……”

  当说到这里的时候,景志远简直两眼冒光:

  “那如果能积累到足够大量的数据,在理论上,这个误差可以缩小到什么范围?”

  还真就给他问着了。

  就在不久之前,常浩南刚趁着闲来无事的功夫,跟航天科工二院以及九院进行了几次模拟评估。

  “理想情况下可以达到50米左右的CEP……”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

  “也就是说,东风31甲将有一定能力执行一次核打击任务,直接威胁到敌方经过加固的核弹发射井……”

第1268章 万众瞩目的倒计时

  出乎绝大多数人预料的,华夏航天局此前关于太阳风暴可能影响空间站安全的那番表态,竟然在随后两个月中引发了全球舆论对于此事的关注和担忧——

  虽然实际上,太阳活动爆发的频率远比大部分人想象中要更加频繁,但客观来讲,2006年秋季这一波的强度,也确实是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以来从未有过的水平。

  并且另一方面,人们在主观上也倾向于夸大自己从未见识或是经历过的威胁。

  这种倾向不仅存在于吃瓜群众当中,甚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决策者的判断。

  比如早些年沸沸扬扬的所谓“千年虫病毒”,甚至一度导致很多航天发射计划提前或者延后,只因为担心跨年任务中可能出现的计算机时间错误。

  因此在舆论的渲染和公众的关注下,为求稳妥,一部分面向民间提供服务的通信、遥感或电视卫星提前发布公告,宣布有可能在9月初太阳活动最强的几天内暂停服务或是降低服务质量。

  自然而然地,这种反应又回过头来加强了社会层面的担忧。

  而国际空间站所面临的威胁,也作为一个添头,时不时被提及几次。

  显然,对于一直试图降低影响的NASA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们非常清楚,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下,你如果贸然搞个专家出来辟谣,那正所谓“只有官方否定的事情才可信”,反而相当于坐实了吃瓜群众们的担忧。

  不过,美国人毕竟是玩弄媒体的老手。

  即便在这样的大逆风局面下,也还是找到了破局的策略——

  为减少对于本次太阳风暴的不必要担忧,NASA新闻中心将从9月1日开始,通过福克斯旗下的卫星电视公司DirecTV推出一档分为上中下三期的访谈类直播节目《探求风暴》,向观众普及太空领域相关常识。

  当然,普及常识什么的都是表面原因,关键在于9月1日到3日这三天是太阳风暴最为猛烈的一个阶段,而这个访谈节目则可以直接向外界证明,太阳活动爆发对于卫星工作的影响远远没有其它媒体所渲染的那样恐怖……

  ……

  美国东部时间9月1日,晚八时三十分。

  福克斯新闻直播间。

  第一期《探求风暴》节目在经过最开始的磨合阶段之后,已经逐渐开始进入高潮阶段。

  “各位观众,在本期节目开始之前,我们就已经通过网络和电话分别开放了留言窗口,下面请导播从高赞同度问题中随机筛选出几条,来让我们的嘉宾进行解答。”

  主持人伊莎贝·卡拉诺女士一边保持着脸上甜美的微笑,一边按照事先排练过多次的步骤,在桌子下面翻开了早已准备好的问题清单——

  至于观众提问什么的,当然只是个增加互动量和关注度的噱头而已。

  怎么可能真让背景不明的观众接入直播现场。

  乱提问什么的都还是其次,万一碰见个不要命的整出一段恐袭预告之类的狠活,那就妥妥成直播事故了。

  “第一个问题是来自我们官方网站的留言板筛选,也是后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

  由于预设的节目流程相当紧张,因此主持人只是稍微卖了个关子便继续道:

  “据说本次太阳风暴的强度是近一百五十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那么到底会不会对地表普通民众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说着看向了演播台另一边的约翰·雅姆布里克:

  “主管先生,不知道您能否满足一下观众们的好奇呢?”

  作为频道中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卡拉诺的长相只能算是周正,但嗓音中却带着一种别样的抑扬顿挫,很能抓住人的注意力。

  “当然可以。”

  雅姆布里克微微挺直身板,对着摄像机点了点头:

  “不过,我首先需要纠正问题中的一个小细节,就是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本次太阳活动的强度超越了前面几个周期……”

  这个回答当然也是早就安排好的,但卡拉诺还是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眉头微蹙,似乎完全没想到会听到这样的回答:

  “可是,之前华夏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都给出了针对本次太阳风暴的分析结论……”

  反问只进行到一半就戛然而止,就像是脱口而出到一半才意识到失言一般。

  稍作停顿之后,又硬着头皮问了下去:

  “难道他们给出的数据……或者分析结论都是错误的么?”

  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丝毫看不出表演痕迹,别说是电视机前的观众,就连早知内情的节目导演都有一种“不像演的”的感觉。

  而雅姆布里克则是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哈哈哈……他们给出的数据当然没错,分析结论也不能说有问题,但根据过去的经验来看,现有观测手段对于太阳风暴的预测结果都会严重偏高,而且偏高的幅度几乎没有规律。”

  “就拿2003年10月的那次太阳强射电流量事件来举例,当时全球卫星定位信号因为太阳活动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失锁,但实际受到太阳射电噪暴影响的最小流量值并不是原先估计得到的40000S.F.U,而是只有4000-12000S.F.U不等,平均受影响程度只有预估的五分之一不到……”

  “等等……”

  卡拉诺脸色有些慌乱地打断了对方,一副情况已经完全脱离自己掌控的样子:

  “我怎么从没听说过2003年还发生过这种事情?”

  “我是说……如果连GPS都出现失锁的话,那造成的影响应该会非常严重才对?比如飞机或者轮船……”

  雅姆布里克摆了摆手:

  “不到10000S.F.U的流量影响根本不足以对数据传输产生致命影响,而且太阳活动虽然是一个长周期事件,但真正爆发足以影响地球周围的时间非常短暂……”

  “还是刚才我们说的那次事件,从世界标准时2003年10月28日中午10点51分开始,但前8分钟都只是强度很低的M级爆发,直到11:02分才转为X级并开始影响到部分卫星工作,到11:06分影响就已经完全停止,即便是受到波及最严重的南太平洋上空也只持续了4分钟而已,其它地区则普遍在30秒以内,绝大多数人根本无从察觉……”

  “……”

  直到这一段讲完,卡拉诺的脸色才勉强恢复过来,但还是带着些余韵地拍了拍胸口,明显做出了长舒一口气的动作:

  “也就是说,这一次实际也并不会有任何影响?”

  按照计划,这一轮问答已经进入尾声,只需要嘉宾再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即可。

  然而,雅姆布里克却突然话风一转,摆出非常郑重的样子摇了摇头;

  “当然不!”

  ???

  被打了个突然袭击的卡拉诺只觉得心脏猛然一缩,差点没忍住低头去看剧本。

  这和之前说好的怎么完全不一样?

  冷汗,流了下来。

  卡拉诺伸手轻轻撩了一下自己盖住半边侧脸的棕色长发,实际却是准备打开现场耳返的开关,准备接收后台给出的指令。

  可人在后台的节目导演这会儿也完全处在懵逼状态,根本不知道对方下一步想要说什么。

  为了保证效果,这个节目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场直播。

  真要是捅出什么篓子,那谁也救不回来。

  好在,这令人揪心的场面只持续了不到半秒。

  就在主持人都快要以为雅姆布里克被华夏人收买了,准备在直播间爆个大新闻出来时候,后者却又回到了一开始的样子,还露出了一个玩世不恭的笑容:

  “当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时,带电粒子会更频繁、更大规模地进入地球磁层,极光现象也会更加活跃,强烈的太阳活动可能导致极光带向赤道方向扩展,使得在更低纬度地区也能观察到极光……”

  “所以,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无论你是摄影爱好者、天文学家,还是纯粹享受大自然奇观的观察者,都可能会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个太阳周期带来的最壮观的极光,尤其是生活在中高纬度地区的朋友,只要你抬头仰望夜空,就大概率能看到那绚丽的色彩……”

  心已经快要从嗓子眼挑出来的卡拉诺长舒一口气,赶紧临场发挥一波进行找补:

  “我们新闻频道在今天的节目之后也会开启一次同样名为《探求风暴》的摄影征集活动,欢迎各位观众的积极参与……”

  ……

  “呼……”

  远在NASA总部的格里芬局长看到这一幕,也稍微松了口气,接着露出了个有些无奈的笑容,自言自语道:

  “以前还没发现,这个一脸古板的老家伙竟然还有点幽默感……”

  接着便拿起遥控器,直接关掉了电视。

  这期节目后面还有大概一个小时时间,但已经不重要了。

  刚才那一段内容,加上卫星电视频道的稳定输出,已经足够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移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