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然而,还没等他把话问完,来人就环顾一周,接着主动走到了常浩南面前。
“常院士,您好。”
后者站起身,和对方握了握手。
“我是航天科工二院来的,叫戴鹏鑫,这是我的介绍信……”
戴彭鑫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纸。
在2005年这会,介绍信这个东西的应用环境其实已经不如十几年前那么宽泛了。
所以常浩南看见这个东西的时候,甚至都不由得愣了一下,然后才接到手中。
打开之后,里面果然盖着航天科工集团和
“解放军95229部队:
……经上级领导批准……兹介绍我单位戴彭鑫同志前往贵部,了解和观察新型弹头测试情况……”
“……”
常浩南飞快看完信上内容。
尽管介绍信本身是出给51基地的,而且里面也并没有直接写明这个戴彭鑫所负责的岗位,但结合其工作单位,以及眼下这个时间节点,却不难做出一些推测……
“我猜……你负责的工作,应该是弹道导弹机动突防和制导控制研究?”
弹道导弹制导控制,最终产品其实就是后来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
尽管这条时间线上并没有一个995工程,但其中包含的项目还是以不同的名义各自在世纪之交那几年启动了研发。
而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戴彭鑫眼前一亮:
“正是!”
“我们项目组领导了解到,常院士您这里已经成功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弹头冷却技术,相比于通过烧蚀材料被动吸热,您的技术可以直接降低弹头表面温度,延缓甚至消除表面电离层的产生……”
两个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殊途同归了属于是。
当然,相比于高超音速武器来说,二院那边的反舰弹道导弹对雷达制导的需求无疑更加迫切。
常浩南自然愿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拉兄弟单位一把,但他也不可能这么简单就当了活菩萨。
所以并没有马上做出明确表态。
而是反问道:
“你们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戴彭鑫此行是有求于人,自然不可能在这种地方卖关子:
“今年年初,盛飞集团帮我们特别改装了一架能突破热障的歼8C战斗机,把反舰弹道导弹的导引头搬到上面进行了几轮测试,但飞机毕竟连三倍音速都无法达到,所以只能获取到相当有限的数据……”
“导引头这部分我这边也在研究,先不提这个。”
常浩南摆了摆手:
“用弹道导弹攻击移动目标,最大的难关除了制导以外还有飞行路径控制……你们在这块选择的是哪条技术路线?”
他的高超音速武器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当然是选择用气动舵面来解决问题。
但反舰弹道导弹如果到大气层内才开始调整姿态,那恐怕就未必来得及了。
而且看那封介绍信里的意思,二院那边似乎也没有成熟的舵面冷却方案。
“我们暂时解决不了舵面的烧蚀问题……”
戴彭鑫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所以,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变质心机动。”
第1187章 全新的对抗模式
就在这个时候,魏士军旅长也从稍远处疾行而来。
其实他从常浩南二人刚开始面对面的时候就已经在往这边凑了,只是庆祝的人群实在太挤,所以才耽误了一点时间。
“常院士,这位是正在我们基地进行调研的戴彭鑫戴研究员,只不过之前一直是在兄弟单位那边……只是正赶上今天我们旅有发射任务,所以整个基地都派了代表观摩……”
常浩南笑着摆了摆手:
“刚才戴研究员已经自我介绍过了,和我算是同行。”
而戴彭鑫也紧跟着解释道:
“您知道,有机动突防能力的弹道导弹,是在21型弹的基础上研发的,我们作为研制方,也要了解一线单位的使用情况……”
第二炮兵作为独立兵种,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军-旅-营的编制方式。
在2005年这会儿,每个正军级的基地一般下属3-7个不等的导弹旅,每个旅又包含12个字面意义上“全营一杆枪”的发射营。
当然,基地这个单位实在过于庞大,一般不会像陆军老大哥的集团军一样拎出来作为战役单位使用,只是将单一军区下辖的导弹力量集中到一起,在行政上便于管理。
所以同一个基地的各旅之间,装备型号也是不尽相同。
比如戴彭鑫前来参观调研的主要对象,大概率就是隔壁装备更新型东风21的822旅。
一直以来,都是810旅指战员们羡慕的对象。
不过,至少在今天,魏旅长的心态还是比较平衡的。
毕竟他们能有机会打上一发宝贵的实弹,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托了手中装备足够老的福……
一阵简短的寒暄之后,魏士军也知道自己在具体技术方面插不上什么嘴,于是迅速找了个指挥发射营进行撤收的理由,一边重新戴上防毒面具一边转身离开指挥所。
另外两人也很快回到了刚才的话题上。
“其实最开始,我们的想法是让弹头在飞行过程中进行高速滚转,这样可以在稳定弹道的同时消耗一部分再入能量,从而降低再入速度,一方面是给姿态调整留出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尽量削弱等离子体鞘套的厚度……”
戴彭鑫介绍道:
“不过,真正做过控制率模拟之后我们发现,弹头内部的滑块和导轨会在旋转过程中对弹体施加很大的惯性力矩,导致滚转通道和俯仰通道的控制率之间产生十分强烈的耦合作用,所以没办法这样投机取巧,还是要考虑采用更加直接的办法……”
常浩南上一世是个单纯的航空工程师,所以并没有深入接触过反舰弹道导弹的研发过程。
不过即便从一些只言片语当中,他也曾听说过这个“通过降低再入速度来命中移动目标”的思路。
但现在来看,恐怕是研究到一半就没继续下去了。
虽然前世的技术人员最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常浩南应该是没机会再知道了。
但好在,他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办法。
而且,二院之前的思路也未必就没有利用价值……
“不同类型的弹头有各自不同的具体特征,我现在只能说,从原理上讲,自发汗材料确实可以直接降低表面温度,但如果你们想要更具体的数据,那还是等我们回到京城之后,再由两个项目组之间出面进行合作为好。”
常浩南先是给出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回应。
戴彭鑫本来也只是和常浩南初步接触一下,因此自然是连连点头。
但他还没来得及开口,后者就话锋一转:
“另外,如果确定要跟我们合作的话,那最好能把你们之前对滚转降速和变质心机动的研究成果也一并加入进去。”
“哦?”
这个要求显然出乎了戴彭鑫的预料:
“常院士你们的研究……也需要用到变质心机动技术?”
“对于高超音速武器来说,变质心能提供的控制力矩太低了……所以不是用来机动……”
常浩南摇摇头,接着继续解释道:
“根据我们对双锥体弹头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导弹受到的干扰力矩转化为滚转加速度干扰项,引入到自动驾驶仪闭环回路中,如果能结合滑块控制的话,可以用来抵消外部干扰项,提高末端命中精度。”
听到这个思路的戴彭鑫微微沉思了一下,似乎是没跟上常浩南那如同泥鳅般灵活的解题思路。
但后者刚才的说明相当笼统,所以也不可能从中分析出个一二三来。
他只好说服自己,暂时接受了这个设定:
“那常院士,我回去之后马上向上面打报告……”
……
就在810旅这边庆祝发射圆满成功,并开始收集和分析全射程数据的同时。
地空导弹的拦截测试结果也已经被送到了一众正在开会的空军领导面前。
很明显,情况并不乐观。
在提前预知目标来袭方向和时间的情况下,甚至连最基本的射击准备都没能完成。
如果是实战条件下,那么这个防空阵地本身,或是其保护的重要目标大概率已经被这区区一次攻击给摧毁了。
尽管大家此前就对高超音速武器的威力有所估计,但脑子里简单想想,总归不可能有白纸黑字的对抗测试结果那样直观。
经过好一会的沉默之后,乔晨青才调整了一下坐姿,然后朝旁边的空政主任孙哲军询问道:
“这位卢志成团长,我记得就是去年在肃州打靶,最后七发七中圆满通过验收测试的那位?”
后者点头:
“没错,不过肃州那次的所有人员都是高配,所以卢志成同志实际上亲自负责指挥了导弹发射连,算是我军在反导拦截领域经验最丰富的指挥员之一……”
听到这里,会议桌周围的其余众人脸色微微变了变。
全军经验最丰富的指挥官,搭配目前技术水平最高的防空系统。
结果甚至无法实现稳定跟踪目标。
这肯定不能再说是主观层面的问题。
应该说,随着近些年一批新型装备的陆续到位,空军方面原本已经对关键地带的要地防空水平颇有信心。
尤其经过去年那次测试,证明最新一代防空导弹有能力抵御中短程的战术弹道导弹之后,更是久违地松了一口气。
结果,这口气才松出去不到一年,就又要重新绷紧了。
“吕光同志。”
乔晨青看向坐在会议桌末位的空军装备研究院负责人:
“你认为……我们正在研发的最新型防空系统,能否有效面对这种超高速目标?”
吕光其实从刚才就已经猜到自己会被问到这个问题,但还是故作沉思了一会,以免显得过于轻佻:
“基本型红旗9在去年年末已经交付部队进行试用,目前的反馈是除了射程偏短之外,其它性能都和S300PMU2大致相当或更强……”
“但这两种系统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同一代产品,我们当年的研发重点也是强化应对多频次和超低空目标的能力……如果面对高速来袭的弹道目标,表现恐怕不会有本质上的差距……”
他这段回答相当委婉,但意思却不难听懂——
不能。
乔晨青不由得露出有些苦恼的表情:
“看起来这新三打三防也已经有些过时了……得研究一下‘新新三打三防’才行。”
话虽然带着些许风趣,可是在场谁也笑不出来。
吕光见状稍微宽慰了一下众人:
“至少现在各国对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还都处在验证阶段,所以情况倒也没有十多年前那么紧张……”
他的话起到了一些效果。
毕竟当年为了拱卫沿海大城市,防空部队被逼的连59式高炮都拉出来了。
但安慰终究只是安慰。
华夏军队向来居安思危。
“伟人曾说过,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美国人的技术实力还是不容小觑……他们的高超音速武器研究,目前应该还是走在我们前面。”
说到这里,乔晨青稍微停顿了一下:
“吕光同志,如果我们假设,美军在未来几年内装备了类似这样的高超音速导弹,并且把它定义为战术武器,那有什么比较稳妥的应对办法?”
应该说,站在2005年这个时间节点来看,他的分析其实相当合理。
虽然确实没有已经装备部队的型号,但美国陆海空军以及NASA,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高超音速研究机构。
怎么看都是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场面。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