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28章

作者:十月廿二

第779章 先把华夏航发的名声给打出去

  在技术方面,只要常浩南开了口,基本就算是一锤定音了。

  不过,对于刚刚成立的航空动力集团来说,对外合作,尤其还是以技术输出的形式搞对外合作,总归还是个新鲜事。

  常浩南之前虽然也推动过像是NH90之类的项目,但那时候毕竟也只是出谋划策,真正负责落实的还是冰城飞机工业集团的同志。

  至于其它几人……

  就更没这方面经验了。

  华夏能跟欧洲搞对等的技术交流,还是从新舟60那会开始的,到现在总共不到四年功夫,就那么几个招牌项目。

  所以,大家考虑的还是比较多的。

  “浩南同志,我们集团成立那会,不是定下了三个重点发展方向么。”

  邓世佑说道:

  “涡扇10结束之后,原本计划是把重点转移到那三个型号的预研和立项工作上去,如果突然加上一個国际合作项目,会不会影响到我们原本计划的时间表?”

  这个担忧还是比较合理的。

  对于一个新成立的企业来说,“大胆探索”和“盲目扩张”之间,有时候也就是隔了一层窗户纸。

  贸然把摊子铺太大,未必就是好事。

  不过,常浩南当即摆了摆手:

  “CFM56,我还是比较熟悉的,M88的大致情况,我也已经了解过,潜力其实很足。”

  “只是斯奈克玛过去一直钻研单转子发动机,现在突然搞一个双转子型号,欠缺经验才弄出这么个烂摊子,如果只是改进到可用状态的话,难度不会太大。”

  “正好,我们之前一直都说,涡扇10对于咱们集团来说,是一次大练兵,那练兵结束,到下一次实战中间,总要来几次考核,或者是演习,M88这个项目,就可以当做是一次大考,看看咱们的技术人员水平究竟如何!”

  实际上,在当年计划接手涡扇10项目之前,常浩南就专门考虑过,继续沿用CFM56核心机,搞一个风险和难度都比较低的方案。

  只不过,研究了一圈之后发现,用别人家的核心机会把思路和上限给锁死,发挥不出他在设计方面的优势,而华夏的生产制造水平相比于这个年代的美国来说还是有一定差距,相当于最后只能造出一个青春版的F110来。

  要是在CFM56的基础上搞缝缝补补,那又相当于带着镣铐跳舞,还不如另起炉灶。

  这才有了现在这个“3.75代”的涡扇10。

  而M88则正好是一个因为设计经验不足,而被迫带镣铐跳舞的型号。

  最早,自认为拿到通用电气技术的法国人还是比较自信的。

  第一个测试型号M88-1甚至敢标出8.3吨的海平面推力(相当于推重比10),结果最后发现寿命和可靠性同时爆炸,肯定是不敢装量产机的,导致前几架阵风原型机只能先装上F404顶一段时间。

  目前正在测试并计划装机的,应该是提高涡轮前温度,并减推到7.5吨的M88-2。

  但中间突然失去技术来源之后,这台原本已经进入研发周期尾声的发动机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然,如果单论加工制造工艺,那么哪怕是经过了两年的提高,华夏想要跟法国这种欧洲老牌工业国相比也差点意思。

  但常浩南之所以敢如此肯定地打包票,主要是因为早期的M88问题实在太多,拿着跟涡扇10一个水平,甚至还略高一点的涡轮前温度,却只能兑换7.5吨推力和8.5的推重比,完全是被设计所拖累。

  而且,CFM56本身也有一些通病。

  比如高压涡轮后轴外圈篦齿环和第二圈篦齿环的间隙过大,容易引起篦齿开裂,而原装的钢丝型阻尼器又起不到抑制裂纹扩展的作用,导致这一部分对工作环境的耐受力极差,容易发生密封失效乃至断裂的事故。

  这些问题随便修改几处,就足够把法国人给糊弄过去了。

  当然,要是想进一步解锁潜力,那也行。

  就是得加钱。

  “还有一个问题,浩南同志。”

  片刻的沉默之后,刚刚一直没发过言的总会计师文康建推了一下眼镜,对常浩南问道: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法国人这次找我们要求合作,其实是为了做样子给美国人看,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筹码,倒逼通用电气回头?”

  “毕竟,虽然美国和法国之间是有了一些矛盾,但他们毕竟还都是北约国家,像这种涉及到空军主战装备的研发,他们真能放心让我们直接参与进去?”

  文康建这一番话,放到二十年后或许是谁都能想到的事情,但搁在99年这会,还是比较有见地的。

  另外几人也随之面面相觑,很快意识到他说的有道理。

  “确实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常浩南沉吟片刻,回答道:

  “或者说,我猜法国人大概率是做了两手准备,如果美国人能回心转意,那自然更好,如果那边坚决不回头,再考虑真找咱们帮忙。”

  “这是在拿咱们当枪使啊……”

  邓世佑皱了皱眉。

  “我倒是觉得,这对我们来说未必是坏事。”

  还没等常浩南开口,林左明这次竟然抢在他前面表了态:

  “通用电气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那是什么地位什么名声,我想各位都很清楚。”

  “哪怕最后合作没能成功,但咱们作为一个新兴力量,能被法国人拿来当做筹码对付通用电气,而且竟然还成功了,怎么看都相当于是在给咱们打广告。”

  老林或许不是个技术专家,但是在这经营企业这方面,敏感性还是有的。

  “没错,我也是这个意见。”

  常浩南马上表示支持:

  “现阶段,只要能把咱们航空动力的名声给打出去,就是只赚不亏。”

  “当然,要是合作最后能成,那敢情最好,全世界都会知道,通用电气撂挑子不干之后的烂摊子,是被咱们给收拾起来的……”

  有些事情,看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结论也就不一样。

  被林左明和常浩南这么一番分析,众人顿时觉得,好像被人当枪使也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能和GE一桌吃饭,多少人想当这个枪还没门子呢……

  朱霖育的视线扫过面前半圈,见到众人似乎没有其它问题,便开口道:

  “既然这样,那么,我同意应该积极促成这次跟斯奈克玛,还有达索之间的合作。”

  说完之后,他轻轻举起右手,示意进行表决。

  毕竟是领导班子会议,哪怕大家刚刚都没表达反对,但决策过程还是得走的。

  另外六人也纷纷举手表示同意。

  “全票通过。”

  朱霖育点点头,然后低头在本子上做了个简单的记录,然后继续道:

  “那这就作为我们整个集团的一致意见,上报到国防科工委,然后准备正式开启谈判!”

第780章 战略忽悠的意外效果

  在定下同意合作的基调之后,剩下的事情,自然是确定一些基本原则。

  毕竟,这次是航空动力集团直接经手。

  提出一个想法容易,但要把想法具体落实下来,这中间还有相当繁杂的工作。

  虽然法国人的目的有可能只是为了挽回通用集团,但总归还是有达成合作的可能,必须要做最好的准备。

  而且,这种拉扯局,正好也可以借机锻炼一下航空动力集团自己的谈判队伍。

  看现在这架势,以后的对外交流合作恐怕少不了,总不能每次都让常浩南去科工委借人用。

  “既然准备进行合作,那么接下来,还要确定一下我方提出的条件,到底是共同研发,还是单纯作为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我想听一下各位的想法。”

  朱霖育过去几年一直在拆分之前的航空工业总公司分管军转民相关工作,但对那几个对外合作项目,尤其是被总公司作为标杆重点宣传过的航空安全合作还是有点了解的。

  如今轮到自己主持大局,肯定还是先以照葫芦画瓢作为起步。

  当然,他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要集思广益,倒不如说是在征询常浩南的意见。

  只是不好问得过于直白罢了。

  另外几人当然也听得懂弦外之音,因此都没有开口的意思,而是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常浩南。

  后者也知道现在不是谦让的时候,因此略加思索之后,便开口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涡扇10的进度比较顺利,因此上级给我们的信任,当然还有拨款,都是比较充足的,所以我们倒也不必急着赚快钱,还是尽量争取以共同研发的方式进行。”

  共同研发有一个好,就是以后M88,或者说阵风战斗机每达成一笔订单,航空动力集团都能从中获得一笔收益。

  相比于一锤子买卖,显然还是细水长流更赚。

  “浩南同志,我听说,您之前在盛京那边,推动过和俄国人以技术交换的形式进行合作?”

  文康建作为总会计师,并非航空工业系统出身,但在集团正式成立之前,就已经是筹备委员会的一员,因此对于总公司那边的一些情况也多少有所了解。

  “没错,是在十一号工程的框架内进行的。”

  常浩南点了点头:

  “实际上,整個十一号工程,虽然总体来讲是我国对苏27的研发和制造技术进行引进,但也有双方进行技术交流的部分,比如正在制造的歼11B原型机,机体结构升级就是由601所和苏霍伊集团共同完成的。”

  “这也是合作研发的另一个优势。”

  常浩南虽然年龄最小,但要论项目经验,恐怕比在座其他人加起来都丰富。

  十一号工程并不是航空动力集团的业务,前者在理论上也没有直接参与,但却毫无疑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另外几人也纷纷竖起耳朵。

  “合作研发意味着我们对于产品,当然对于武器装备来说,主要是产品的出口有话语权。”

  常浩南继续道:

  “就像刚刚康建同志提到的十一号工程,使用二阶段升级型机体的型号,比如苏27SMK和苏27UBMK,必须同时获得双方同意才能出口。”

  “上半年共青城方面的改进型完成首飞之后,就有几个国家马上提出了购买改进型号的想法,但最后因为触发了我们和俄方之前签订的限制条款,只有阿尔及利亚和埃塞俄比亚签署了购买SMK型号的订单,而安南方面则只能购买使用老机体的型号……”

  在国际军售市场提高话语权,对于华夏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紧接着,文康建又非常谨慎地问道。

  “那……是不是也可以借鉴十一号工程的思路,交换一些我们,或者是其他兄弟单位急需的技术?”

  “这个么……”

  常浩南没有马上给出回应,而是低头略微思索了一会:

  “法国人手里确实有不少我们需要的技术,但是达索和斯奈克玛未必,尤其是我们在飞机和发动机两个方面都已经确定了发展方向,也不可能再继续走法国人的路子……而且搞技术交换类型的合作,还涉及到很深的互信问题。”

  “互信……他们都已经找我们帮忙搞发动机了,还谈什么信不信……”

  “不是他们和我们之间的互信。”

  常浩南摆摆手,解释道:

  “是他们内部的互信,整个阵风项目里面不止涉及到达索和斯奈克玛,还有泰雷兹、萨基姆、火炸药集团公司这些,相对来说,我方更感兴趣的是泰雷兹的光电设备,还有火炸药集团公司的无烟推进剂之类的技术。”

  “之前我们跟俄国人能以技术交换的形式合作,是因为咱们这边有国防科工委,他们那边也有一个能整合大部分军工业务的国防武器出口公司,但这次我们是跟法国人做生意,泰雷兹怎么可能付出自己的技术帮斯奈克玛解决问题?”

  虽然上面提到的几家公司都算是法国国企,但法国的国企和华夏的国企之间还是不能直接对标的。

  在华夏这边,电科集团用自己的技术换到了航空工业集团需要的技术,然后可以在科工委的协调下通过内部结算机制来抹平双方的得失。

  而要是没有这样的平台和机制,就得签署极其复杂的多方权利转让合同,相关扯皮扯上十来年都很正常。

  ……

  与此同时。

  “华夏人突然搞出来了一种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件事,无论是放在航空界还是军事界,都算得上是个不小的新闻。

  因此,关注到这一点的自然也不可能只有法国人。

  至少,当天到过阅兵现场的白礼德和周瑞夫二人,也在洗出照片之后,很快从中发现了端倪。

  当然,他们作为武官,本身就担负着开源情报收集的任务,肯定不可能随便猜猜就完事了,而是要把分析结论写成书面报告提交上去的。

  但开源情报收集,前提是得有开源情报。

  现在手头只有几张照片,而且还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拍下来的,显然分析不出个一二三来。

  他们也只能借鉴一下“同行”的结论。

  “准将,国内似乎有不少评论员认为,这个新型号发动机可能是在CFM56核心机的基础上发展的。据说在大概十年前,华夏曾经通过法国人那边的关系,搞到过CFM56的相关技术资料,然后以F110GE100发动机为蓝本,搞出了这个对标的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