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504章

作者:十月廿二

  老吴已经等这个问题很长时间了,不过为了不显得过于刻意,还是低头思索了一会:

  “友谊计划是面向整个独联体范围的,我也只是其中的负责人之一,并不清楚全部情况。”

  实际上,友谊计划的主要执行者就是他自己,这句话只是一波虚张声势,用以表明我们已经网罗了很多苏联时期的技术人员,您老过去之后不用担心只有自己一个人。

  紧接着,他又继续道:

  “不过,就我所知,安东诺夫集团、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亚速钢铁厂、伏罗希洛夫格勒内燃机车制造厂这些单位,都已经有同志参加了友谊计划,甚至其中一部分已经在华夏开始工作了。”

  这又是一波典型的偷换概念。

  在苏联时期,这些单位都算是9个国防工业部下属的企业,就像科工委下属的几大军工集团一样,相互之间勉强也可以说是“同事”。

  但如今这套系统早就已经分崩离析,各个企业也早就已经独立,再说他们是巴比奇的同事就完全是牵强附会了。

  不过,这个时候,后者也没工夫再去考虑这些细节了。

  因为吴懿范的话里话外已经表明,有不少独联体国家的技术人员都已经在华夏,这已经把他刚刚的顾虑减少了一多半。

  “另外,瓦列里·瓦西里耶维奇,还有一件事情。”

  在发现巴比奇已经开始动摇之后,老吴迅速乘胜追击:

  “为了让已经前往华夏的技术人员能尽快适应生活,友谊计划会安排更加贴近苏式风格的社区,除了必要的安保、翻译和工作对接等工作之外,很多社区内的服务类岗位都会留给愿意一起到华夏的亲属,也顺便解决伱们后顾之忧。”

  “当然,如果有人想要体验华夏的文化和生活,那我们也很欢迎,会有专门的语言适应课程。”

  这下子,剩下的一小半顾虑也基本被一扫而空了。

  “但是……”

  巴比奇内心其实已经快要被说服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挣扎,或者说矜持罢了:

  “你刚刚说了那么多的企业的技术人员,他们所专精的业务都不一样,到了华夏以后,工作地点应该也不一样,比如我是负责造船的,肯定要在一个沿海地区工作,恐怕没办法和航空,还有机械部门的同志生活在一块吧?”

  “这是自然。”

  吴懿范笑了笑回答道:

  “所以,这就要取决于瓦列里·瓦西里耶维奇同志你的能力了。”

  “什么意思?”

  巴比奇面露疑惑。

  “我知道联盟解体之后,黑海造船厂几乎只能靠着小型散货船和驳船这类民品订单勉强维持生存,原来的大部分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都没了工作,对吧?”

  老吴直接就是一个图穷匕见:

  “如果你能把这些技术人员一起都带到华夏去,那不就可以单独给你们在沿海城市建造一个社区了?”

第755章 分头行动

  听到这句话,巴比奇整个人都惊了。

  他原本以为对方只是想把他给拉到华夏,结果人家是想要把黑海造船厂的技术人员给打包带走?

  要知道,巴比奇在船厂工作这么多年,要能力有能力要资历有资历,威望根本不下于厂长。

  尤其是在工程师和老资格的技术工人中间更是如此。

  他如果真要振臂一呼,就算是厂长也拦不住。

  不对。

  甚至厂长都有可能被他给一起带走……

  震惊之下,他甚至忘了跟对方再拉扯一番,而是直接开口道:

  “你们确定……可以让我放开了去挑人?”

  哪怕经历了这八年的折腾之后,仍然留在船厂,或者船厂附属企业的职工也足有上万人。

  再加上家属……

  好吧,加上家属也不会多出多少。

  苏联体制下的国企,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内部解决,倒是不会带来太多闲散人员。

  当然,大企业嘛,通病肯定是有的,技术人员水平良莠不齐,混饭吃的也不在少数,华夏那边肯定也不可能什么人都要,肯定是有考核机制,或者试用期的。

  而且哪怕条件再好,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背井离乡。

  但再怎么说,就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巴比奇能想起来名字的、技术、意愿和人品都比较靠谱的,就已经差不多有三位数了。

  真要让他放开了去动员,更多了不说,几百号人还是轻轻松松的。

  吴懿范看着巴比奇是这个反应,心里自然是喜出望外。

  要知道,他跟常浩南之间签的合同,可是按人头算钱的。

  而像是巴比奇这样的杰出技术专家,如果成功还要另外加钱。

  虽然俩人之前定下来的第一期名额只有1000人,但老吴敢肯定,只要拉过去的人没有问题,哪怕超了额,国内也一样会收。

  至于能够通过考核算上人头的比例……

  这么说吧,在90年代二毛这边的大环境下,这些人有技术有资源有渠道,但还没润到西方国家去,本身相当于通过了一轮强有力的筛选。

  虽然不敢完全打包票,但这批人的可靠性应该是不大成问题的。

  尤其这功夫国内也是个人心思变的大环境。

  保不齐就同志比同胞更可靠了。

  不过,老吴并没有在脸上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现出来:

  “放开了当然不行……我们也会进行初步考核和筛选的。”

  他摇了摇头,紧接着话锋一转:

  “不过你可以放心,我们的标准是统一的,只要你找来的人有真才实学,哪怕在名额数量以外,我也可以保证送过去。”

  巴比奇上下又打量了吴懿范一番:

  “这样的话,我回去之后可以试一下,不过……”

  “虽然我们之间确实还算熟悉,但对于厂里面的大多数人来说,你还只能算是个陌生人,而且又不好亲自出面,关于刚才提到的条件,如果能拿出一些有用的证明,或者是贵国官方的说法,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巴比奇确实已经被说动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失去了理智。

  对方空口白牙画了张饼,让他自己一個人过去看看倒是无妨。

  毕竟只凭瓦列里·瓦西里耶维奇·巴比奇这个名字,他就算离开了黑海造船厂,又在华夏没待下去,也不愁重新回来,或者到其它独联体国家找个营生。

  但不可能带着上百号职工一起这么干。

  真出了问题导致有家不能回怎么办?

  风险太大了。

  这和信不信任老吴本人没关系,只是一个资深工程师的正常本能罢了。

  吴懿范也没想到面前这个老头刚刚还一副被他绕晕了的模样,现在却突然反将了一军。

  不过对方说的问题也确实存在。

  “当然没问题。”

  老吴的回答非常笃定:

  “不过那边的材料送过来还需要时间,”

  尽管国内并没有给过他这方面的保证,但现在这个场面,最忌讳的就是游移不定。

  任何犹豫都有可能被对方认为是心虚。

  只能先答应下来,然后再想办法。

  正事聊到这里,今天肯定是聊不出什么结果了。

  二人刚好也已经在一号码头转了一圈,航母也亲眼看过了,老吴自然是准备离开,回去跟常浩南联系一下,看怎么把黑海造船厂这群人,尤其是巴比奇这位大佬给赚上梁山……不对,请到华夏去。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从连接在航母舰艉的登舰梯上忽然走下来了一行人。

  “吴老板!”

  带着些许南方口音的中文在耳边响起,让吴懿范下意识回过头。

  在这里会直接用“吴老板”这个称呼的人,并不多见。

  一名带着眼镜的灰发男人从上面快步走下来。

  吴懿范毫不意外地认出了他。

  徐平曾,也就是买下瓦良格号的律创集团的老板。

  “徐老板,您好。”

  老吴走上前去,跟对方握了握手。

  二人之间的交流,自然就不需要用别扭的俄语了。

  这个年头,中文在国外还是能自带加密属性的。

  二人谁也没问对方是来这里干嘛的。

  都是给上面办事,心照不宣了。

  “徐总这是已经准备好,要把这艘船给拖回去了?”

  吴懿范看着旁边正忙前忙后的几艘驳船笑着问道。

  他虽然之前想过要跟对方竞争瓦良格号,但中途退出,并没有跟律创之间擦出过什么火花,因此俩人之间属于有过接触,关系还不错的同行。

  当然,说是同行,对于目前的老吴来说有点抬举了。

  徐平曾是正经红顶商人,而他这边目前还在争取。

  “还有些收尾工作没结束。”

  徐平曾把眼镜摘掉,揉了揉眼角:

  “预计下个月,最晚九月出发。”

  这种远洋航行的航线信息都是公开的,而且要提前跟沿途国家报备,根本没有掖着藏着的必要。

  “那就提前祝贺徐总一路顺风!”

  老吴说这话的时候绝对是真心的。

  对于他来说,无论是从家国情怀,还是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肯定都希望这艘船能安安稳稳地尽快回国。

  他此前的一系列布局,可都是围绕着航空母舰进行的.

  然而听到他这句话之后的徐平曾却愁眉苦脸地叹了口气:

  “借老弟你的吉言吧……但是我现在担心的事情也正是这个……”

  一瞬间,老吴的杀手本能发动了:

  “怎么说?”

  “这趟航程哪怕一切顺利,用拖船拖着一艘无动力的船壳子,一路从黑海开回国至少也要七八个月的时间,中间还要经过亚丁湾附近这样的高危海域,我担心……安全问题啊……”

  吴懿范眉头一皱:

  “难道还有人敢把这艘船给凿沉了?”

  “那倒不会。”

  徐平曾摇摇头:

  “我担心的是船上的设备和资料。”

  “你知道,这些年来,哪怕瓦良格号始终停在岸边,都一直有外部势力试图破坏这艘船本身,以及相关的技术文件和图纸,现在我们买下来准备拖回去,打这方面主意的人恐怕不会少。”

  “那……徐老板的意思是?”

  吴懿范眼眉一挑,其实已经想到了一种可能,但还是问了出来。

  “吴老板这些年在东欧,路子比我要丰富得多。”

  徐平曾带着他来到了稍远一些的位置:

  “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航母上的一些关键器材和资料,通过其它途径运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