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4章

作者:十月廿二

  实际上最一开始的时候,要说改进歼7,常浩南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由魔改的“超7”计划衍生出的FC1枭龙战斗机,这架飞机从外形上已经完全看不出半点原来型号的影子。

  但是在昨天见识了这个年代电脑的真实性能之后,他意识到在搞不到超算资源的情况下,想要靠一台普通PC把DSI进气道给设计出来就已经难比登天,更不用说同样改动很大的机体其它部分。

  并且眼下国内能自主生产的最好的航发也就是涡喷13F,实在是不够推动一架第三代战斗机。

  没办法,饭要一口一口吃,科研要一步一步做。

  航空工业的发展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他目前的身份还只是个本科生,能撬动的资源有限,无法最大程度发挥系统的效率。

  在上一世的同一个时间点上,常浩南的野望确实是设计出一种能够装备人民空军提高战斗力的机型。

  但如今重活一世,甚至还有系统帮助的情况下,这个歼7改进方案对于他来说更大的意义则是一块敲门砖。

  一块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敲门砖。

  因此设计方案除了要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之外,还得足够短平快和接地气,能够在课程设计作业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且体现出自己目前对于航空工业发展的整体认识。

  常浩南记得他这门课的老师叫做刘洪波,是个很年轻的教授,在下个学期开始之后不久就被借调走参加运7-200A,也就是后来新舟60客机的适航审定和技术改进工作去了。

  时间正好在他们这一届的研究生推免流程结束之后。

  所以刘教授的不少学生也跟着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相关工作。

  都是机会。

  而常浩南现在最需要的恰好就是这种机会。

  在确定了改进方案的基本原则之后,第一个开口的竟然还是张漫。

  “南哥,我刚刚在图书馆查了一些过去已经存在的对米格21或者歼7的改进思路。”张漫说着把书包和布袋都放在桌子上,然后掏出了一大堆的资料。

  “首先是我们国家已经有过的改进方案,把米格21的大三角翼更换成双三角翼,减小机翼平均弦长,增加展舷比,重点提高飞机的中低空机动性,不过因为进气道没有改进,所以头锥还是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雷达,所以别说超视距,甚至没有全天候作战能力。”

  张漫翻出一张歼7E的三视图,放到常浩南面前——毕竟是现役装备,详细的设计图是搞不到的,然后用余光偷偷瞄了一眼后者的表情。

  在发现没有什么变化之后,张漫果断把这张图纸推到一边,又拿出来了另外一份资料,这个就要详细得多,甚至有不少具体的数据。

  “第二个是米格设计局自己的改进,也就是米格21MF和米格21比斯,在总体气动布局不变的情况下放大机体,增大进气头锥,在里面安装雷达,不过代价是机动性能会有很大的下降。”

  “我觉得这个思路不错。”

  周书万撑起身子看向桌上的图纸。

  “80年代末,我们也设计过一种类似思路的歼7C,不过最后只生产了十几架,我觉得完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完善一下,进一步增大头锥体积,再加上现在的雷达技术肯定比当年更强,这样甚至可能发射像霹雳-4那样的雷达制导空空导弹。”

  1996年的时候,霹雳4早就已经下马了,而霹雳11还处在艰难的仿制过程中,不过这并不影响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们畅想一种新的、射程更远的武器。

  然而旁边的张漫在后者才说到一半的时候就通过常浩南的表情确定这也不是对方想要的思路。

  因此周书万的话音刚落,她就马上发表了相反的意见:“我倒是觉得这个也不太符合南哥刚才提出来的想法,对飞机的改动太少了,选这个方案实在有点看不起我们南哥的能力。”

  而刚刚还处在兴头上的周书万被自己的女神这样丝毫不留脸面地直接否定,甚至还扯到了对常浩南能力的认可上面,因此整个人直接尬在了原地,看了看张漫,又看了看旁边眉头微皱的常浩南。

  本来,在张漫刚才掏出一大堆资料开始梳理思路的时候,常浩南对她的观感其实是大为改善的,先不说是不是有用,但至少人家表现出来了要主动帮你做事而不是袖手旁观的意思。

  但她随后的言行却让好不容易在常浩南心中建立起来的正面形象迅速崩掉了。

  要知道,这个大作业虽然是四人一组,但在评分的时候也不是组内所有人成绩都一样,而是会按照各个成员对工作做出的贡献,在小组作业评分的基础上有所浮动。

  已经被认定是大腿的常浩南和已经准备划水且对成绩并不关心的吴懿范自然稳列贡献排名的头尾,因此目前存在讨论空间的就只剩下张漫和周书万到底谁排第二。

  溜须拍马也好,八面玲珑也罢,这都是一个人能力的一部分,常浩南自己不擅长这个但也绝对不会看不起擅长这个的人,至于周书万和张漫之间的感情问题,那也跟他一个外人没关系。

  但是张漫刚刚在通过察言观色逢迎他的同时,却还不忘记暗戳戳地踩上周书万一脚,这个性质就不一样了。

  如果常浩南这个时候直接表示赞同张漫的想法,那就相当于被后者给当了枪使。

  周书万是个老实人不假,但老实人也不能这么受欺负。

  这是会影响团结的。

第7章 方案敲定

  “恰恰相反,我不选这个方案的原因是它改动太多了。”

  常浩南一句话就让张漫的笑容凝固在了脸上。

  “还记得我刚才说的么,要立足现有成熟技术,这个放大版的方案虽然看上去外形变化不大,但如果落实到制造上,整个机体都要变化,而且还需要更强的航空发动机,这不符合我们的原则。”

  旁边的周书万脸色终于稍微好看了些许,他对于自己的想法被否定不太在意,只是担心常浩南真的误会他的意思。

  “我们毕竟也算是受过一些专业训练了,看到一张设计图的时候不能像新生时候那样只凭直觉去看外形,应该能想到更深层次的一些东西。”常浩南说到这里,抬头看了对面的张漫一眼。

  “嗐,我能看出什么深层次的东西,你们也不是不知道,我除了英语之外的专业课都没有过80分的,技术上的事就听南神的好了,张漫你那还有没有别的方案了?”

  吴懿范一句话恰到好处地缓和了局面,既给了张漫一个台阶下,也避免了她和常浩南之间弄得太僵。

  在被常浩南稍稍敲打了一番之后,张漫很快恢复了最开始明媚灿烂的表情,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但也没有再搞什么小动作,只是又抽出了最后一份资料。

  实际上,跟前面两份真正的资料比起来,这次张漫拿出来的只不过是两张照片而已。

  “这里还有一种,是米格设计局的一种技术验证机,叫做Ye8,并没有什么详细的资料,从照片上看是把机头进气直接改成了机腹进气,还增加了一对前翼……”

  张漫还没说完,常浩南就直接拿起了其中一张照片端详起来。

  Ye8这架飞机本身相比米格21的改动更大,还涉及三翼面操控的问题,同样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设计,但桌上的图片却帮助他回忆起了一种歼7的冷门改进型——歼7FS。

  一种把歼7的机头进气道改为下颌进气道,但机体其余部分,尤其是后机身维持原样不变的改进型设计。

  由于这个项目完全属于611所自筹资金,并无启动用户,加上当年对于下颌进气道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只造出一架原型机用于试飞测试之后就没了下文。

  不过常浩南知道,这个改进型的潜力其实是不小的。

  更重要的是,对于下颌式进气道的研究本身意义非凡。

  因为未来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也有用到类似结构但更高级的进气道。

  常浩南重生之前在29基地就是准备要测试一个采用下颌式三维内转进气道的高超声速导弹设计。

  按照时间线,1996年的时候这个改型应该还没出来,甚至可能还没开始。

  “对歼7飞机的进气道设计进行改进,以使其能够适应更大尺寸的雷达,并保证飞行性能至少不弱于原型号。

  具体思路为把机头进气道改为双模块下颌式进气道,腾出机头空间留给雷达罩,同时雷达罩可以作为圆锥前体,与进气道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对来流的一级压缩,为方向朝下的外压缩方式。

  进气道实现对气流的二级压缩,为方向朝两侧、朝上的内压缩方式,机体的其余部分维持原状不变。”

  随着常浩南的思路在脑海中不断完善,系统也随之给出了新的提示:

  【完善项目消耗科技点数:8点,直接给出项目结果消耗点数:80点,是否确认开展歼7飞机进气道改进项目?】

  “确认!”

  几乎和昨天的时候一样,在常浩南确认项目之后的一瞬间,海量的信息几乎是以烙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记忆中,很多知识他虽然已经很多年都没有接触过,但却如同已经用过千百遍一般熟练。

  也就是说,系统不仅可以给出完成一个项目的具体步骤,甚至还能够同时提高常浩南的相关能力。

  而这种能力并不会随着项目完成而消失,比如昨天他获得的熟练操作这个年代流体力学仿真软件和用Fortran语言直接写程序解偏微分方程组的能力仍然存在。

  只不过要想实现像昨天那样效率逆天的非人操作的话,还是得依托系统对于正在进行的项目所提供的buff才行。

  “浩南你准备选这个?”周书万也拿过另外一张照片看了看:“但这个三翼面的设计改动不是更大么?”

  “不,只是思路和这个差不多而已。”常浩南摇摇头

  “Ye8的方案进气道设计在机腹,导致整个机体结构都发生了大变化,我们可以把进气道提前到机头下方几乎齐平的位置,设计一个下颌式进气道。”

  常浩南拿过纸笔画了个简图,同时用尽量简单通俗的方式说出了自己的设计思路。

  “这样可以保证跟原设计接近的进气道长度,机体1Г横截面之后的部分就不用做改动了,并且我们可以把雷达罩也作为进气机构的一部分进行总体设计,由圆锥形的雷达罩对气体进行预压缩,提高总体的进气性能”

  之所以要费这些口舌,自然不是常浩南好为人师的属性发作,而是根据系统所提供的设计方式,首先需要人为确定一个锥形前体的半锥角,随后才能计算出对应进气道设计的最优解。

  换句话说不同半锥角下设计出来的进气道/圆锥前体组合是大不一样的。

  然而常浩南并不知道到底多少半锥角对应的设计方案装在歼7身上之后效果最好。

  在设计领域,选定初始值这种事很大程度上就是看经验,但常浩南重生前作为一个军工螺丝钉,并没有主抓一个型号总体设计的经验……

  所以他接下来需要做出几个不同的方案,分别模拟它们与歼7的机体组合之后的性能,再从中摸索出规律,最后找到性能最好的选择。

  这个过程的工作量很大,但很多内容其实是没什么创新性的重复劳动,所以完全可以交给另外三个人来完成,常浩南自己则集中精力负责最关键的部分。

  一来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二来这也符合他关于系统未来用法的设想,就当是一个预演了。

  “这样下来工作量确实小很多,而且很多零件甚至还能跟原型号通用。”

  周书万把拳头锤在另一只手的手掌上,发出“啪”的一声脆响:“那浩南伱来说后面怎么做吧,我们都听你指挥!”

  感谢【问道jung】的1000起点币

  感谢【同乐可怜】的500起点币和1张月票

  感谢【fhtvbn】的2张月票

第8章 全新的设计方法!

  就在这个时候,教室的门被推开,又有四个人从外面走了进来。

  这一栋教学楼都是他们整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共用的,因此教室里出现其它同学并不奇怪,如果到了期末之前,甚至可能同时有二三十人在一间教室里面,所以正在聚精会神研究方案的四个人完全没有在意。

  “浩南?”刚进来的四个人中为首的一个正是常浩南的上铺黄志强,自然是一眼就认出了前者:“你们也在这里做课程设计?”

  实际上,黄志强是特地找到这里来的。

  自从今年三月份这个学期开始以来,常浩南便一直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想要设计一架战斗机的事情更是寝室的人差不多都知道。

  只不过对于黄志强来说,那种状态下的常浩南并不值得担心,他很清楚对方的上限在哪,人的能力并不会因为愤怒就获得提升。

  并且他也不觉得那件事有什么值得愤怒的。

  然而今天早上常浩南一反常态举重若轻的样子却让他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于是决定来“侦察”一下前者到底做到了何种程度。

  “是啊,老刘的课嘛,马虎不得啊……”常浩南并没有抬头,而是继续在纸上画着进气道和机头部分的草图,准备给另外三个人讲一下他们需要做的事情。

  航空器设计这门课除了有着仅次于毕业设计的10个学分,会极大地影响平均绩点之外,在最后课程设计的答辩环节中,刘洪波还会请来学院里面的不少大佬作为评委。

  而这些人往往也是当年进行免试研究生录取面试时候的评委。

  两件事之间相隔一般只有一个月左右。

  所以但凡有志于深造的学生,对这门课都必须投入十二分的精力才行。

  刚进来的四个人把带着的工具和书本放在不远处的一张桌子上,然后为首的黄志强朝着常浩南这边缓缓走了过来:“话说你们进行到哪一步了?”

  “刚选定设计方案,早着呢。”

  常浩南还是没有抬头。

  他对于黄志强这个人实在没什么印象,并且也根本没把对方太当回事。

  接下来要说的东西都只是设计工作中的一些前置部分而已,因此也不在乎被别人听去。

  而且能不能听懂还是一说呢!

  倒是张漫对于不断接近的黄志强警惕性很高,直接不动声色地往旁边迈了一步,把后者挡在了距离桌子几步开外的地方。

  黄志强尝试了几次,由于桌椅间的过道实在狭窄,最终还是没能越过阻拦。

  “切……”

  虽然没办法再往前一步,但是身材娇小的张漫并不能挡住他的视线,黄志强很轻易地看到了桌子上放着的两张黑白照片,以及常浩南正在手绘的那副草图,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准备要通过照片进行复刻设计。

  这顿时又让他放心下来,摇摇头转身离开了。

  “大废物果然只能教出小废物,最后还是得照着苏联人抄,再说飞行器设计又不是素描,对着两张照片能设计出个什么东西?”

  黄志强内心暗想道,并且感叹自己刚刚有些过于杞人忧天了。

  此时的常浩南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别人心里被骂了一遍,他已经画完了两副示意图,又拿过来一张纸准备在上面列步骤。

  另外三个人也赶紧掏出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

  他们可是还记得昨天那个博士二年级的、导师是院士本人的学姐在常浩南面前乖巧记笔记的样子。

  “大概过程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是对进气道和前机身进行一体化设计,所以我会先选出五个不同的设计初始值,也就是圆锥前体,或者说雷达罩的半锥角。”常浩南指了指草图上雷达罩的尖端,并在上面标了个α的符号:“你们三个要做的就是帮我把每个初始值对应的设计参数确定出来。”

  在二十多年之后,这个过程可以完全交给电脑来完成,但在这个时候,至少以他们现在的条件,很多东西还是得动手去算,尤其是要查相关的工程手册。

  周书万三人如小鸡啄米般点头。

  “步骤是这样的,我先说一遍,如果有不懂的一定要问明白。”

  常浩南说着在纸上写了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