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9章

作者:十月廿二

  那边的回复也非常痛快。

  毕竟常浩南说到底并不是601所的人,而且过去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他也已经为整个八三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仅仅是提前发现机翼设计缺陷这一项内容,就相当于是给项目节约了几个月的时间。

  更不用说他直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甚至还顺道优化了一下困扰歼8多年的低空低速操纵问题。

  “那这样,我让徐进徐工程师过去替你一下,让他跟杨霞一起把数据带回来。”

  显然,由于这个数据的重要性,不能只由杨霞一个人带回去,必须要有第二个密级相当的人陪同才行。

  而徐进就是之前林示宽提到过的那个老工程师,跟常浩南在第一次进度研讨会上有过一面之缘。

  安排的相当周到,后者自然不可能有什么意见。

  另外,或许也是考虑到机翼设计改进工作结束后,制造新机翼还需要一段时间,杨奉畑甚至专门批了半个月的假期,让常浩南可以专心处理好学校那边的事情,顺便再好好休息休息。

  当然,如果这中间出了什么紧急情况的话,还是要保证随叫随到的。

  于是,第二天上午,在跟风尘仆仆赶到京城的徐进完成了交接之后,常浩南终于再次回到了京航大学。

  这个时候已经是八月中旬,正好赶上1996级的大学新生报到——

  因为有军训的缘故,他们要比老生提前半个月左右到校。

  于是学校门口照例堆满了有些茫然无措的新生,以及来送学生的家长们,这让常浩南很是费了些功夫才总算挤进了学校。

  “同学你好,请问需不需要……”

  还没等他缓过神来,便听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声音。

  “老吴?”

  常浩南抬起头,看到吴懿范正站在路边的一顶遮阳伞下面,显然是把手里拎着旅行箱的他当成了新生。

  “我去,南神啊?”

  对方显然也认出了常浩南:“今年怎么这么早过来?”

  随后也是马上意识到了什么,又自己回答道:“哦对,伱要准备保研面试的……”

  “咳咳……不说这个。”常浩南摆了摆手:“你这是在干嘛?”

  吴懿范身后不远处,站着足足二三十个看上去应该是开学大二或者大三的学弟。

  而稍远的位置则摆着三张桌子,上面满满的摆着几个纸壳箱,看上去应该是IC电话卡、磁带录音机、电暖壶之类的小东西。

  “嗐,我可没你那么大能耐,让杜院士看上点名去读研,只能趁着这个机会赚点小钱了……”

  今天肝到这了,明天继续加更

第73章 特别优待

  在吴懿范的小声解释下,常浩南总算知道了对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尤其农村或者小城市来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甚至是十里八村范围内第一个考上大学的,所以有些时候根本想不到提前准备好一些校园生活的必需品。

  前者正是盯上了这方面的商机。

  在新生报到的这一天,他直接从社团里找了几十个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让他们主动帮新生拎东西并一路送到宿舍区,权当是带着认认路。

  一路上,这些学生就会以学长学姐的身份,传授一些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经验。

  其中自然少不了潜移默化的广告环节。

  不过,无论是京航大学学生的身份,还是他们传授的经验都确实是真的,再加上这功夫又没有网购,人也相对淳(好)朴(骗),因此相当一部分新生和家长出于省事和信任,就会直接从这些学长学姐的手里购买他们没带的东西。

  而吴懿范自然就是背后的供货商。

  运气好的话,他在一天时间里就能赚到几千块,就连被雇过来当苦力的学生们也能赚个百十块生活费。

  相当夸张。

  常浩南咂了咂嘴,心想也难怪对方在原来的时间线上能打拼出九位数体量的身家。

  这个眼光和执行力,确实一般人学不来。

  二人并没有寒暄太长时间,随着报到的学生和家长逐渐涌入学校,吴懿范和他找来的“销售”们逐渐忙了起来,常浩南则拉着行李箱回了宿舍。

  因为距离老生开学还有半个多月时间,所以现在返校的就只有常浩南一个人。

  小憩一会补充了一下这段时间一直都严重缺乏的睡眠之后,常浩南晃悠到了飞机楼附近。

  门口的公告栏上,已经张贴好了保研面试的时间和参加人选。

  面试本身是整个学院一起进行的,但最终的排名则是每个专业或者系分别来,而航空科学与工程作为整个京航最重要的学院,总共的面试人数大概有二十来个。

  搁在二十年以后,一个人数差不多的专业就能随随便便保研二十个。

  但在1996年,这个数字还是有点惊人的。

  但更惊人的是这次负责面试的评委人选。

  除了以刘洪波教授为首的老面孔之外,还有院长唐林天,以及两位院士!

  其中一位自然是杜义山。

  而另一位,则是航空动力专家,燃气涡轮研究院总工程师和第一总设计师刘振响。

  当然顺便也是京航大学的教授。

  算算时间的话,他应该是刚刚因为成功主持了SB-101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台项目而被评为工程院院士,实现了自己“不搞出高空台决不离开山沟”的誓言。

  也是我国航空动力领域的第一位院士。

  高空台可以在地面上模拟飞机整个飞行包线范围内的各种飞行状态,对发动机及其部件进行试验。

  可以理解为发动机领域的风洞。

  如果没有自己的高空台,那么发动机在装机试飞之前就必须送到国外去测试。

  这样一来,最好的结果是外国人会比你设计发动机的人更早清楚发动机的性能。

  如果别人再暗中使坏,在测试数据上给你动点手脚的话,那基本上永远也别想把发动机搞明白了。

  后世的日本就是这样被美国坑的非常惨。

  从这个角度上说,刘振响可谓是华夏从涡扇6到涡扇10再到涡扇15所有航发项目的奠基人。

  “我草……”

  常浩南看着公告栏上的通知,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感叹。

  燃气涡轮研究院和他生前……不对,上辈子工作的29基地都在绵阳,但并非同一个单位,甚至不在同一个系统里面。

  即便如此,刘振响的名字也绝对是如雷贯耳。

  并且和早早隐退的杜义山不一样,刘振响一直到21世纪20年代都还承担一部分一线工作。

  “就是不知道涡扇15的装机首飞怎么样了……”

  “不过既然高空台实验一切顺利,问题应该不大。”

  按照原来的计划,换第四代发动机的歼20应该在2023年6月末择机首飞,但常浩南没等到那个时候就重生回来了。

  “诶,小常?”

  就在常浩南站在公告牌前面独自感怀的时候,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不远处传来。

  “我刚才正还想着让你们严辅导员去找伱来着。”

  是刚好从楼里走出来的杜义山。

  回学校这种事情,常浩南当然是提前通知过对方的,但在绝大多数人都没手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具体位置只能靠碰运气找。

  “老师您有急事找我?”常浩南一愣,心说自己这次除了研究生推免面试之外应该没有其它事情才对。

  “算不上什么急事,只是跟你说一下,准备换个住处。”

  杜义山笑呵呵地走下楼门口的台阶,示意常浩南跟上他:“这也是唐院长和我两个人的意思,给你从学校新建好的教职工住宅楼里面特批一间出来。”

  “教职工住宅?这……”

  96年新建的住宅就已经不再是那种筒子楼了,而是后来比较常见的单元楼,每个单元两户或者三户,条件相比起来好了不少,但资源十分紧俏,像唐林天这种院长都未必能在第一批分到。

  能挤出这么个地方来给单独给他住,确实让常浩南有点受宠若惊。

  “别想太多,只是相当于给你分个单人宿舍,产权是没办法给的,除非等你毕业之后留在学校任教,有了教职工身份,那在规定上就没问题了。”

  听到这里,常浩南悟了。

  这是打算趁着他本科还没毕业,身价还不是很夸张的时候,提前先给些好处,未来想要留住他也更方便。

  这就像投资,同样的钱放在天使轮跟B轮,能换到的股权自然是不一样的。

  不过他的大彻大悟被杜义山看在眼里,还以为是在犹豫,于是继续开口道:

  “你也不要有太大顾虑,本来咱们学校的博士就有标准更高的单间和双人间可以住,考虑到你参与的项目太特殊,如果住在人来人往的博士生宿舍里面,很多时候可能不方便,学院那边也会担心。”

  常浩南看了看身后不远处的公告板。

  他很想说现在连推免面试都还没开始,就直接按照博士生的待遇来办事,会不会有一种钦点的意思?

  但转念一想,在601所那边都已经被常博常博地叫着了,再矫情这种细节似乎也没啥必要。

  并且,就算暂时没有产权,分房子这种事,确实还是有那么亿点吸引力的。

  “好吧,那就谢谢老师和唐院长了。”

第74章 保研面试

  随后的两天时间,常浩南除了准备一些相关材料之外,就是从宿舍把自己的一些东西蚂蚁搬家到新的住处。

  面试跟答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比如不需要提前准备大量的相关材料,到时候只要对面问什么他回答什么就好。

  保研面试安排在一周后的一个下午。

  既然是面试,那自然是一个一个人分别进去的。

  根据姓氏笔画顺序,常浩南位次相当靠后,所以他也没着什么急,等他赶到现场的时候,前面的人已经结束了一大半。

  没等多长时间,答辩秘书就出来喊到了的他的名字。

  “下一个,常浩南。”

  当常浩南走进面试间的时候,七位面试老师几乎同时调整了一下坐姿。

  尤其是坐在最中间的刘振响和杜义山两个人。

  一个把刚刚一直随意放在桌子上的眼镜戴了起来,另外一个则翻开了面前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从常浩南的角度,能够看到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大量的小字。

  显然,两个人今天来这里的目的非常明确,前面十几个人并不能引起这二位大佬的兴趣。

  这个架势,要说起来已经相当不小了。

  不少学生进来之后都因为紧张而发挥失常。

  不过对于常浩南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别的不说,他一个多月前去601所之前经历的那次“评审会”,场面就丝毫不落下风。

  因此在桌子前面站定之后,常浩南神色如常。

  “请坐吧,常浩南同学。”

  率先开口的是唐林天。

  原本这种活应该是刘洪波几个人的,但这次由于两位院士的存在,之前的保研面试F4很可能连说话的机会都捞不着。

  按照面试流程,首先是一些专业知识的考察,随后是专业英语片段的朗读和翻译。

  这两个部分对于常浩南来说自然毫无问题,并且刘振响和唐林天二人的兴趣也不在这里,因此不到十分钟就草草结束了。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是自由提问。

  对于大多数人的保研面试来说,这个部分基本相当于聊天环节,面试老师随便提两个问题,比如以后的研究兴趣之类的,就可以结束了。

  但常浩南的情况,跟大多数人显然存在差别。

  这一次,刚刚一直没有说话的刘振响终于开口了:

  “常浩南同学,我之前拜读过了603所那边提交的关于‘大展弦比平直翼的颤振模拟与主动控制’的相关技术文件,所以有几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想要趁这个机会问一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