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369章

作者:十月廿二

  因为本质上,涡轮盘和涡轮叶片的生产,也是一个控制单晶生长的铸造过程。

  至于那些相对容易解决或者不太重要的部分,就只能让颜永年和廖新华去对接了。

  紧接着,就过渡到了下一个话题。

  也就是二级供应商的选择以及供货情况。

  “这部分都是些纸质资料,跟现场情况也没什么关系,我们去车里面聊吧?”

  常浩南提议道。

  4月份的江边,还是稍微有点冷的。

  刚一过来的时候不觉得,但在这站的时间长了,还真觉得有几分刺骨。

  既然甲方爸爸发了话,会议场地也就顺势从半完工的工地转移到了常浩南刚刚坐着过来的中巴车里面。

  虽然位置不算多,但也不是所有的乙方都有二级供应商的问题,比如宝山钢铁就是从矿石冶炼到成品焊接全都是自己完成,自然也没什么要汇报的。

  总之,挤是挤了一点,不过还是能坐下。

  “常总,按照您的要求,我们对供应商的选择都是面向供货效率进行的优化,在成本和国产化这块没有做强制要求。”

  颜永年把一份汇总起来的表格交到常浩南手中,同时开口道:

  “不过,考虑到模锻压机项目影响重大,而且还有计划作为国庆50周年的献礼,决不能出差错,所以,对绝大多数二级供应商,我们都安排了AB备份,就算首选出了问题,我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启动备选方案。”

  常浩南一边翻看着面前的报表,一边满意地点点头。

  颜永年在机械设计这块的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但到了工程实践上,确实考虑的非常周详。

  “虽然这个项目本身的国产化率不是最优先考虑的部分,但对于进口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还是要尽快做起来。”

  常浩南抬起头,看向周围坐着的一众乙方代表:

  “咱们国家的工业规模发展非常快,尤其是现在没了政策层面的限制之后更是这样,所以,重型模锻压机,不可能只是制造这一台独苗,后面少不了你们的业务。”

  “更何况,还有各种其它的重型装备,像是大型起重机、装载机、盾构设备、采掘设备这些,数都数不过来,只要是目前需要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就都有咱们国内厂商的发挥空间,就算不是咱们装备工业司主抓的项目,也总归需要找供货商才行,到时候你们起步早,产品全、价格低,绝对是稳稳的第一梯队。”

  这一番话,已经不只是就事论事了。

  根本就是给这些刚刚从机械工业部换到国防科工委,业务都未必稳定下来的企业指了条路出来。

  反应快的一些人,甚至已经掏出小本本,把常浩南刚刚为了举例子而随口说的那几个品类给记下来了。

  毕竟,这很有可能是机械制造业的下一波风口。

  能抓住,就瞬间起飞。

  自从装备工业司成立,到现在也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明眼人都差不多能看出来,司长和常浩南之间的关系匪浅。

  只不过,大多数人还是下意识觉得,是兰新志想要借后者之口来部署装备工业司的工作。

  但还是有少部分人窥见了一些真相,意识到,或者至少开始怀疑,实际情况有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不过,常浩南到没太注意到旁人的心理活动,只是继续翻看着手中的表格,时不时圈出一些涉及到进口原材料或者零部件的地方,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比如“这个后面要重点发展”,或者“这部分市场太小,没必要动用国家力量,完全交给市场即可”之类的。

  很快,他就注意到了一处跟前面都不太一样的地方。

  “这个部分,为什么没有写明两家供货商谁是A谁是B?”

  常浩南把表格拿起来,指着一处主轴齿轮箱的零部件供应商问道。

  负责锻压机齿轮箱生产的是杭城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主业是生产船用动力齿轮箱,在归属装备工业司之后也开始接触其它业务。

  杭齿的代表很快给出解释:

  “这是齿轮箱里面的交叉圆柱滚子轴承,不分优先级,计划是采用50:50的比例,串装冰城轴承集团和日本NSK集团的同标号产品。”

  这个玩法直接把常浩南搞得一愣:

  “不同厂家的产品进行串装……不会影响到齿轮箱工作状态的稳定性么?”

  一般情况下,像是轴承齿轮螺钉螺母这些标准件,因为涉及到太多工艺,所以哪怕是不同厂商生产的同规格产品,甚至是相同厂商不同批次的产品之间,哪怕都符合相关标准,但也会有一些细微差别。

  所以,除非有技术方面以外的需要,否则很少会选择对不同来源的零部件进行串装。

  “是这样。”

  对方赶紧解释:

  “NSK过去一直是我们杭齿厂的主要供应商,不过这次,我们在招标过程中,发现冰轴集团和NSK提交的样品性能几乎完全一致,就像是用同样的工艺生产出来的一样,而且国产件还更加便宜。”

  “这种情况,本来应该直接把冰轴定为优先供应商,但还是担心会不会有什么非技术层面的问题,毕竟这个一致性实在是太奇怪了,所以我们就同时签了两份供货协议,如果冰轴的产品没问题,那后面就逐渐开始和他们合作,如果发现有其它问题,也还有挽回余地,不至于耽误锻压机的项目进度。”

  “非技术层面的问题?”

  这个说法让常浩南一愣。

  那人只好继续说道:

  “这个事情,我们也只能推测是冰轴集团在技术上参考了NSK的工艺,但这种参考具体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实在没法确定……”

  这下常浩南懂了。

  是担心关于知识产权部分的法律风险。

  实际上,对于不知内情的人来说,这种担心也没什么毛病。

  你冰轴集团过去是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才一年功夫没见,就直接从裤裆里掏出来了跟外国顶尖厂商水平相当,甚至性能指标的细节都如此一致的样品。

  任谁心里都得犯点嘀咕。

  但问题在于,常浩南是知道内情的。

  冰轴集团的技术甚至还是他卖过去的。

  虽然当时开发的产品是给涡扇10用的轴承组,但别人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这都大半年功夫过去了,举一反三出来点新东西也不奇怪。

  总之完全没必要冒着风险去复刻别人。

  “伱们确定检测下来的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常浩南再次确认道。

  对方点头:

  “确定,我们还特地找了两家第三方机构进行盲测,最后的报告结论都是一样的。”

  听到这个回答,常浩南深吸一口气,来了个战术后仰。

  同时心里已经有了结论——

  造假的,是NSK集团……

第572章 打破对日本的滤镜,从你我做起

  对于这个年代的华夏人来说,确实很难想象那些发达国家也会有数据造假一类的事情。

  尤其是在外务省十几年如一日砸钱的高水平营销之下,国内对于日本企业多多少少还会加上一层滤镜。

  就比如什么工匠精神之类的。

  包括改革开放之后,不少国内企业学管理、学经营,大多数的学习对象一开始也都是日本企业。

  毕竟就当时的眼光看,两国同是东亚国家,文化上又有诸多关联,日本的经验哪怕不能直接照搬过来,也总比欧洲美国的经验更容易适应才对。

  当然,后来也逐渐有专业人士开始发现情况不太对,学过来的东西哪哪都很奇怪,作用也不大。

  但基本也觉得就是国情不一样,很少有人往更深的层面去想。

  但作为一个重生过的人,常浩南的思路要比这个时代的人开阔很多。

  日本企业大规模造假,在他重生之前那会,已经根本不能算什么新闻——

  倒不如说,要是有哪家日企自始至终没造过假,反而会比较稀奇一些。

  虽然90年代末的情况跟21世纪20年代肯定不能一概而论,常浩南也不记着这个NSK集团具体有什么样的劣迹。

  但总之,现有的证据已经说明,对方有高度的造假嫌疑。

  毕竟,上辈子那些造假仙人,被查出来的时候都能牵出二三十年的造假记录。

  算算的话,正好就是90年代这会开始的。

  “那几份检测报告,你们杭齿厂应该还留着吧?”

  思忖片刻之后,常浩南开口询问道。

  “那是当然,这些文件我们肯定要全都保留下来的,以免未来有什么东西说不清。”

  对方点头回答:

  “如果常总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提供一份复印件给您,不过原件么……根据厂里的规定,除非是有上级或者警方的明文要求,否则必须得留在档案里面。”

  他显然是担心常浩南开口就直接要原件,所以先打了预防针。

  “没关系,有复印件就足够了,你尽快联系一下,让他们发给这个传真。”

  常浩南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把杨慧梅办公室的传真号写在了上面。

  虽然之前一直想着要专门再建一个负责宣传的部门,但后来杨教授在这方面的业务越来越熟练,他也就继续可着一只羊身上薅毛了。

  毕竟对方也属于国企高管,不算是一般打工人。

  压榨起来毫无心理负担。

  “是,我今天回去之后就办!”

  ……

  对于车子里面坐着的大多数其他人来说,这一段充其量也就算是个小插曲。

  看上去像是常浩南在得知此事之后,准备去刨根问底调查一下情况。

  另外,在这一轮机构调整中,冰轴集团并没能被纳入到装备工业司的管理,而是直接成为了一家普通的地方性国企。

  所以,还有人猜测,是不是兰新志或者丁高恒准备借常总的手,趁着模锻压机项目的势头进一步扩充一波势力。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关注错了方向。

  在今天的全部行程结束之后,回城的车上,颜永年专门找到了常浩南。

  他和后者之间更熟悉一些,也听说过对方曾经协助几家特种钢企业和轴承齿轮企业开发过产品的事情,因此比其他人更容易看清楚其中的一些猫腻。

  “常总,我怎么觉得情况好像不太对?”

  “去年的时候,我有几个轴承研究所的朋友无意中提到过,说咱们国家的轴承产业突然进入了一个小爆发阶段,还特地点名提到冰轴,在汽车轴承领域拿出了几个不错的产品……”

  “如果是冰轴集团用特殊手段拿到了别人的工艺技术,不太可能大张旗鼓地分享出来,以至于带动一整个产业往前走吧?”

  他没有在问题里面直接提到常浩南的名字。

  毕竟,领导有时候可能会想要保持一些神秘感。

  “这样的话,难不成还能完全是巧合?两家企业开发出了非常接近的工艺技术,然后又凑巧在某一批产品的性能上非常接近?”

  廖新华的语气中带着疑问,显然是觉得这种可能性不高。

  性能特征这种东西有点类似人的指纹,虽然理论上有可能出现相同的,但实际上概率完全可以低到忽略不计。

  “当然也不会是巧合。”

  常浩南摆了摆手,把刚刚放倒的座椅重新调直,人也跟着坐了起来: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

  颜永年和廖新华面面相觑,各自思索片刻之后,几乎同步摇了摇头。

  人的认知不会超过所处的时代。

  两个人是这样的反应,倒也正常。

  “两个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性能差异比正常情况下同一公司的不同批次产品之间都小,甚至能让杭齿厂认为串装进去都不会影响工作稳定性,哪怕用的同样一种工艺,也根本就不现实。”

  “如果检测报告上面的结果真像他们刚才说的那样,那说明这些轴承不光是用了相同的生产技术,甚至根本就是同一条流水线上造出来的!”

  常浩南说到最后,在面前的小桌板上轻轻敲了敲,以示重点。

  “意思是……贴牌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