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298章

作者:十月廿二

  钱老曾经在《系统工程论》中总结出一条非常重要的核心观点,做任何技术产品,都要从现有条件出发,可以不强求单项技术的先进性,但一定要保证总体设计的合理性。

  尽管常浩南接手涡扇10项目已经有了几个月时间,进度也算是突飞猛进,但严格来说,他前面的这些工作,大部分仍然属于“预研”的范畴。

  总的技术路线不定下来,所有子系统的研发工作就都无从展开。

  所以,这绝对是整个项目的重中之重。

  也是他希望能让华夏的航发研究人员都接触一下的过程。

  另外,这么大的事情,肯定不能是常浩南一个人,或者是像最开始那次一样凑几个606所的核心骨干成员拍脑袋就决定了。

  尽管让他一个小年轻担任一型重点型号航发的总设计师,已经体现了组织上对他的高度肯定和信任,但是信任归信任,该照章办事的地方还是不能省。

  要从预研正式转入型号开发,设计评审会总归还是要开的。

  当然,以常浩南如今在航空工业系统,乃至整个军工系统里面体现出的声望,一些小小的“特权”肯定不会少。

  比如正常情况下,这个评审会怎么开、在哪开、什么时候开,都是由国防科工委和总装备部来决定,甚至为了节约时间和资源,一些非重点型号都是按照分类打包,再集中进行评审。

  但对于常浩南来说,他只需要准备好相关资料,再给丁高恒打个电话,就可以自己决定这些细节了。

  当然,会议组织自然有两部委办公厅的同志负责,不用他来操心。

  涡扇10的主要担纲研制单位是606所和410厂,这个会,自然也就放在了盛京。

  只不过,由于常浩南的要求,除了参与评审的专家、领导,以及涡扇10研发团队的主要负责同志以外,还有很多参与研发的同志列席。

  这样一来,原计划的场地,也就是606所会议厅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

  最后,在总装备部部长曹刚纯的亲自协调下,他们借用到了盛京军区的机关大礼堂。

  老建筑,但胜在地方够大。

  更主要的是,这里距离盛京军区的机关招待所很近——

  这种规模的设计评审,一天肯定开不完,本地的研究人员可以回家回宿舍,但外地来的与会者怎么也得给安排个住处。

  ……

  在前一天晚上,常浩南便带上相关设计资料,坐着那台捷达王来到了会场所在地。

  作为正兵团级的大军区,盛京军区驻地那妥妥属于闲人免进的军事重地。

  哪怕常浩南他们来自跟军队关系密切的军工单位,那终究也是非军职的地方人员。

  因此在门口等了有一会,才看到一辆迷彩涂装的三菱越野车从院里面开出来,车上下来一名扛着二毛二军衔的中校。

  后者跟哨兵讲了几句话,然后示意外面的车队跟上。

  一行人这才算是安安稳稳地进了军区大院。

  “我觉得,咱们军工单位的安保,以后也得照着这个标准升级才行。”

  常浩南回过头看了一眼门口刚刚礼毕的哨兵,半开玩笑地说道。

  正在开车的朱雅丹撇了撇嘴:

  “首长,不是我看不起地方安保部门的同志,但别的不说,让他们24小时在外面站岗恐怕就是个难事……”

  盛京这边一开始也给这辆车配了专职司机,但这样一来就要占一个额外的位置。

  而且,按照朱雅丹的意思,没经过专门训练的司机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只会胡乱操作,反而容易误事。

  方向盘还是把握在自己手里靠谱。

  所以没过几天,对方就被她给请走了。

  常浩南当然也知道朱雅丹说的属于实情:

  “美好愿望嘛……而且话说回来,随着咱们国家科研水平的逐步提升,这个方面也确实要重视起来才行了。”

  “我倒是觉得……只要把您给保护好,其它地方倒也没那么着急。”

  在跟着常浩南当司机兼保镖的这段时间,朱雅丹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她估摸了一下,就最近这两年自己听说过的新技术新装备,不说全部吧,至少七八成都能直接或者间接跟常浩南扯上关系。

  “不至于,不至于。”

  常浩南赶紧摆了摆手:

  “虽然我确实在一些关键位置上发挥了作用,但成绩总归是所有同志一起做出来的……”

  二人说话之间,车队已经停在了机关大礼堂门口。

  让常浩南有些意外的是,等在这里迎接他们的人,级别好像……有点高。

  他低头检查了一下身上的着装,然后下车。

  为首的军官走上前来,但在看清楚常浩南面孔的时候,明显愣了一下。

  不过毕竟是久经阵仗的老将,还是很快调整好状态,跟常浩南握了握手:

  “您就是常浩南同志吧?”

  “我是司令员李良新,我代表军区全体同志,欢迎军工系统同志们的到来!”

  在这个网络还并非很普及的时候,人的相貌基本只能靠口口相传。

  而常浩南最大的特征除了帅以外,自然就是年轻。

  所以提前接到过曹刚纯电话的李良新其实有一定心理准备。

  知道年轻,但没想到会年轻到这种程度……

  这一轮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完全出乎了刚刚下车的常浩南预料。

  “您太客气了,太客气了……”

  同样军衔的将领常浩南也见过几位,但上来就是这副模样的确实是头一回遇到。

  “诶,不客气,不客气,我的老伙计郑副司令听说你们要来开会,都想要从鞍山飞回来呢,让我给劝住了……”

  他一边说一边带着常浩南走上礼堂外面的台阶,然后才想起来做进一步的解释:

  “哦,郑副司令是我们盛京军区的副司令兼军区空军司令,郑申侠,跟您应该认识的郑良群师长同姓,但不是一家。”

  这下常浩南算是明白事情的关节在哪了。

  之前获得华夏空军30年来第一个空战战果的,就是盛京军区的部队。

  虽然这件事情到目前为止,哪怕在解放军内部也没有公开进行宣传,但无论如何都是给李良新涨了大脸面。

  而常浩南对于参战的飞机和导弹两种主战装备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对方爱屋及乌也实属正常。

  “军地联合,相互促进,都是为了国防现代化而努力嘛……”

  虽然前者自己也觉得这件事情很爽,但客气总归是要客气一下的。

  ……

  评审会定在明天上午召开,所以除了实在脱不开身的几位领导之外,大多数与会专家都选择了提前一天到达。

  因此,当常浩南在主会议厅里准备好了第二天报告所需要的材料,被接到机关招待所食堂的时候,就看到了诸多认识的面孔。

  “小常啊,你这个评审会,可是把我都给打了个措手不及呦。”

  杜义山端着半杯啤酒走到常浩南面前,重重拍了两下他的肩膀。

  虽然他名义上属于常浩南的博士生导师,但哪怕是天王老子,在没有权限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实时得知涡扇10发动机的研究进展。

  因此对于杜义山来说,几乎就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得知自家学生整出来了个惊天大活。

  谁能想到他接手项目不到三个月功夫,就把总体设计方案给定下来了。

  当然,杜义山作为飞机设计领域的专家以及常浩南的导师,无论是从专业角度,还是从避嫌的角度,都并不担任评审专家组成员。

  真正负责本次评审技术鉴定的是站在旁边的刘振响。

  不过跟常浩南也算是熟人了。

  “小常,这可是我给涡扇10开的第三次设计评审,恐怕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刘振响也和常浩南轻轻碰了碰杯,用略带风趣地语气说道。

  “第三次?”

  这件事别说常浩南,就连杜义山都不是很清楚。

  “是啊,十年前涡扇10立项之后不久,就搞过一次设计评审,不过当时咱们连照着抄人家的发动机都抄不明白,最后自然是没能通过。”

  “后来93到94年之间那会,又用新方案开过第二次,他们拿出来了一个CFM56核心机的设计,现在回看基本上和F110发动机差不多,设计倒是没什么问题,但很多技术细节咱们根本就达不到,所以也不了了之了。”

  “第三次么,就是现在咯。”

  常浩南心说好家伙,知道涡扇10坎坷,但没想过这么坎坷。

  “不过么,这一次,有咱们小常同志在,我还是抱着乐观态度的,否则啊,说啥也不会来的……”

  刘振响端起杯子,把里面剩下的酒一口喝尽,同时摆了摆手。

  “放心吧刘院士,这次,肯定是最后一次设计评审了。”

  常浩南沉声说道。

  “这么有信心?”

  刘振响和杜义山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露出一个笑容。

  “嗯……已经着手解决的几项关键技术都还算顺利,跟设计方案也能对得上,不会出大问题!”

第475章发动机结构

  一般来说,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不过这次,是大事开了大会。

  作为两款国产第三代主力战斗机共用的心脏,并且还有可能是未来海军主战舰艇的动力来源,涡扇10发动机在华夏装备序列中的重要性自不必多提。

  而作为国内第一型从核心机开始完全自研的航空发动机型号,涡扇10对于航空工业系统来说也是举足轻重。

  两相叠加之下,这个评审会的级别让站在台上的常浩南本人都觉得有些夸张。

  除了有科工委和总装备部两套体系的领导和专家之外,甚至还有主管科学技术领域的更高级别大人物参加。

  对于一个航空动力领域的项目而言,这绝对是破天荒的头一遭。

  同等级别的待遇,以前可是只有重点主战装备才能享受到。

  在大多数人看来,这大概只是体现出上级对于涡扇10的重视。

  但常浩南知道的事情毕竟更多一些。

  大概两个半月之前,他和杜义山、刘振响共同提交的航空工业总公司改革方案中,就涉及到将其拆分为航空工业和航空动力两家集团公司的内容。

  而今天的超规格待遇,如果进一步想想的话,似乎也可以视为上级对于整个航空动力系统的重视……

  换句话说,常浩南今天的表现,很可能影响到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

  要说一点压力没有,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不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都已经在这了,谁来了这个评审会也得继续开下去。

  而且,常浩南相信,现在整个华夏都不可能再找出一个比他更了解涡扇发动机设计方法的人。

  自信,来源于专业。

  场下,会务人员已经开始向所有出席会议的人派发纸质技术资料。

  当然,在后面列席旁听的是分不到的。

  好在这些人本身也都是参与涡扇10项目的研发人员,而且属于破格参加,能学到点算点。

  实际上,按照设计评审规定,评审通知及必要的评审资料一般应提前3-5天送交评审组成员,以便评审组成员事先审阅。

  但这个通知跟军工系统内的保密规定冲突,对于一般项目来说还好,毕竟能来参加评审的也都不是寻常人,但越是重要性高、保密性强的重点项目,资料反而越难提前送出,导致绝大多数专家都是到了现场才第一次看到这些资料。

  从评审角度来讲,这样当然是有问题的——

  这次主持项目的是常浩南,这些细枝末节或许不重要,但下次换个其他人就未必了。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

  那就是节目效果绝对拉满了。

  因为,在场的每个人,至少是每个懂技术的人,在拿到资料并翻开第一页之后,都不约而同地统一做出了目瞪口呆的惊讶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