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94章

作者:十月廿二

  按照计划,在降落之后,飞行员将获得几个小时的用餐和休息时间。

  但他们可是刚刚完成了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任务,怎么可能轻易休息得住?

  果不其然,在推开门的瞬间,热烈的讨论声扑面而来。

  四名飞行员围坐在长桌旁,桌上还散落着各种图表和笔记,显然是在复盘刚才的着舰过程。

  其实仅从结果来看,六个人的操作都堪称完美,全部钩住了第二或第三道阻拦索,属于着舰过程中最理想的状况。

  但分解到每个步骤的操作上,大家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心得。

  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也需要找个机会发泄一下心中澎湃的表达欲。

  “下滑道控制还是太依赖视觉判断了,菲涅尔灯系统在强光下辨识度不够……”

  “我觉得阻拦索的张力可以再调高5%,刚才着舰时减速感不够明显……”

  “那是因为咱们训练设施用的是机械储能结构,船上是电磁拦阻,所以速度变化更加平均了……”

  “……”

  看到王炜进来,07号机飞行员郑辉立刻站起来:

  “参谋长!您来得正好,我们正在讨论降落过程中的哪个步骤还能进一步优化,还有就是……等会儿起飞时候的动作要领问题。”

  王炜摆摆手示意他坐下,自己拉过一把椅子:

  “滑跃起飞的关键在于油门控制和迎角把握,虽然是在海上,但整个操作流程和陆地上没什么不同,甚至可以说,比着舰过程还要简单一些,关键是头脑清醒,思维不能乱套……”

  “……”

  就在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经验的时候,房门再次被推开。

  两名身穿便装的中年人出现在门口。

  简报室内立刻安静下来,

  虽然裹得很严实,但王炜还是很快认出了对方二人的身份——

  歼15舰载机项目的总工程师罗洋,以及涡扇10H的总设计师刘永全。

  在原型机试飞和随后的地面训练过程中,他们跟训练基地有过很多接触,也深受同志们的信任和尊重。

  很快,所有飞行员都站了起来。

  “别拘束,都坐。”罗洋笑着摆手,“我们是来听听你们的真实反馈,不是要开汇报会。”

  飞行员们重新落座,但气氛还是明显变得正式起来。

  考虑到01-06号都不是全状态原型机,王炜当即把目光投向了坐在最里侧的郑辉和林书岩身上。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驾驶的飞机将与未来的量产型号完全相同。

  见状,郑辉率先清了清嗓子:

  “罗总,刘总,从飞行操纵品质来说,歼15的表现堪称完美,良好的底子加上三翼面设计,即便是在气流不稳定的海面上,低速操纵性也依然比我们预想的更好,几乎跟地面模拟时的手感别无二致。”

  “尤其在着舰的最后阶段,重型机在灵活性上的不足反而成了优势,飞机不会因为小幅操作或干扰就出现剧烈反应,给了我们更多的修正余地……而相比之下,涡扇10H的动力反馈却非常灵敏,让我们在触舰之前的信心很足。”

  见郑辉没有继续下去的意思,林书岩马上接过话题,补充解释道:

  “飞机的性能让我们相信,即使没能一次挂上阻拦索,也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加速复飞,没有因为速度不足而坠海的风险。”

  “当然,实际着舰比地面模拟难度大很多。”后者用双手比划着,“航母本身的晃动,甲板在视觉上比模拟器小,还有海面反射的乱流……这些都会增加心理压力,但都不算是飞机设计的问题。”

  “……”

  随后,几名飞行员更是轮番开口,把飞机和发动机全都夸了个遍——

  这些称赞绝对发自内心,但考虑到众人此时的心情,在表达方面难免有些过于热情。

  以至于让两位设计师同志都有些招架不住。

  “同志们,同志们,先等一等。”

  趁着某个没人出声的当口,罗洋赶紧抬手制止了大家的发言:

  “听到你们如此高的评价,我们作为技术人员当然非常欣慰,但还是希望能听到一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

  众人闻言面面相觑。

  最后,还是王炜开口道:

  “我们飞行员这边确实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非要说的话……”

  他稍作停顿,然后继续道:

  “在地面模拟阶段,指挥调度部门和弹药部门都反馈过,往歼15的2/8号挂点挂载霹雳12或者霹雳13这些体积较大的空空弹时,操作会比较繁琐……”

  作为一架干重就超过了15吨的重型机,歼15在正常状况下的翼展实在太大,为了减小停放时的占用面积,飞机机翼的折叠位置设计得非常靠内,导致最常用于挂载中距弹的两个挂架跟翼尖挂架一样,位于外侧的折叠段上。

  像霹雳8或者霹雳10这样轻巧的格斗弹还好,体量稍微大一些的弹药,就只能先把折叠机翼展开再进行挂载。

  这意味着飞机无法在机库或是停机位上完成弹药准备,而需要到起飞准备区之后再进行挂弹,无形中延长了起飞之前的反应时间。

  “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就听地勤同志们反馈过。”罗洋回答道,“不过,歼15的物理尺寸没办法改变,在当前航空母舰机库面积本就偏小的情况下,肯定要优先保证载机量和升降机的转运能力。”

  说着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图纸:“不过,我们倒是有一个退而求其次的解决方案。”

  他将图纸铺在桌上,展示了一种三联挂架的设计。

  相比于给歼10E配套、仅用于多带一枚空空弹的Y型挂架,更接近F15使用的T型复合挂架。

  “这样可以在不影响机翼最内侧挂点重载能力的前提下,再额外挂载两枚空空弹,解放那两个别扭的外侧挂点——甚至包括翼尖挂架。虽然会增加一些阻力,但在执行进攻任务时效率会大大提高。”

  王炜仔细研究着图纸,不时点头。

  这种务实的态度正是他希望看到的——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有解决的意愿和方法,就没什么可怕的。

  当然,滑跃起飞能够携带的弹药实在有限,所谓“维持重载能力”最多也就是两枚鹰击83K反舰导弹,或者两枚500kg制导炸弹而已。

  但在未来的弹射型航空母舰上,这个配置的价值注定很大。

  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直到部队长推门而入。

  “各位,讨论时间结束,我们得先去补充一些能量,然后休息几个小时,下午还有另外一半任务需要完成。”

第1512章 “走你!”

  三小时后。

  王炜站在飞行简报室的电子钟前,看着数字从14:59跳到15:00。

  他活动了一下肩膀,感觉肌肉已经恢复了最佳状态。

  窗外,辽省号的甲板反射着刺眼的阳光,海风比上午更加猛烈了一些。

  “时间到了,同志们。”戴明盟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去换装吧,十五分钟后在飞行甲板集合。”

  飞行员们迅速行动起来。王炜走向自己的储物柜,取出抗荷服和飞行头盔,像早上在兴城基地时那样仔细检查,然后穿戴整齐。

  当他走出更衣室时,其他五名飞行员已经陆续到达甲板。

  戴明盟正与起飞指挥官钟兴泉站在甲板边缘交谈,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重量清单”,起飞之前必不可少的交接内容。

  王炜走近时,正好听到他们在讨论起飞顺序。

  “舰载航空兵第一团第一中队……”

  “预计开始起飞时间1545,机号01-06……”

  “按照机号顺序起飞……”

  “基本重量19吨、燃油重量4.5吨、无挂载、起飞重量23.5吨……”

  “……”

  戴明盟将文件内容逐一向对方汇报。

  钟兴泉点点头,接过文件仔细查看。

  他需要核对所有出击飞机的机号,同时从气象部门获得实时的气象数据。

  如果是一艘弹射起飞的航空母舰,那么还要进行一轮额外的信息校验,以便正确设定弹射器的拉力。

  但在辽省号上,可以暂且省去后面的一系列流程。

  王炜走到两人身边,敬了个礼:“部队长同志,02号机准备就绪。”

  戴明盟回礼后,将手中的一张纸递给王炜:“这是你的起飞状态清单,确认一下。”

  王炜接过文件,上面详细记录了02号机的基本重量、燃油重量、加力设置等关键参数。他逐项核对,确认无误后在指定位置签下自己的名字。

  随后,另外四名飞行员也陆续签署了各自的状态清单。

  “很好。”戴明盟转向陆续到达的飞行员,“所有人,十分钟后开始登机。”

  王炜走到02号机旁,在爬上登机梯之前最后绕着飞机走了一圈,目视检查几个最关键的部位。

  与此同时,航空塔台与航海舰桥之间的通讯也在紧张进行。

  塔台指挥官李岩的声音通过舰内通讯系统清晰传来:“航海舰桥,这里是航空塔台,请求调整航向至120,增速至24节,以获取最佳甲板风。”

  “收到,航空塔台。正在调整航向,预计五分钟后达到要求速度。”无线电中传来的回复伴随着背景中嘈杂的脚步声。

  很快,由辽省号和春城号组成的编队开始缓慢转向,在海面上划出两条整齐而优美的弧线——

  在实际操作中,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否则航空母舰很少会进行紧凑的大幅度转向。

  尤其是在航空准备阶段。

  王炜能感觉到脚下的甲板微微倾斜,这是航母正在调整姿态的信号。

  “呜——”

  刺耳的汽笛声响彻海面,航母随之开始加速,甲板边缘的旗帜被强劲的海风吹得猎猎作响,风向和风速都接近完美。

  十分钟后,李岩的声音再次响起:“航空塔台报告,当前甲板风32节,风向105,符合起飞条件。可以开始起飞作业。”

  戴明盟已经登上了01号机,座舱盖缓缓关闭。王炜深吸一口气,走向旁边机位的02号。

  飞机引导员已经就位,身穿绿色背心的飞机操作员正在断开地面电源线。

  “02号机,准备接通机上电源。”引导员向王炜打了个手势。

  王炜爬上登机梯,熟练地进入座舱。熟悉的驾驶舱环境让他立刻进入了工作状态。他先系好安全带,然后按照检查单顺序开始操作。

  “电源开关,接通。”王炜拨动右手边的开关,仪表板立刻亮起,各种指示灯开始自检。

  “惯导系统,校准。”他按下导航控制面板上的几个按钮,等待系统完成初始化。屏幕上的数字快速跳动,最终稳定在预设的坐标上。

  “燃油泵,开启。液压系统,检查。”

  每一项操作都伴随着相应的仪表反馈,飞行员的眼睛需要快速扫过各个显示器,确认所有系统都在正常工作范围内。

  座舱外的噪音逐渐增大,01号机已经启动了发动机,喷口喷出炽热的气流。

  “02号机,可以启动发动机。”耳机里传来引导员的指令。

  王炜按下启动按钮,随着一声轰鸣,涡扇10H发动机开始运转。

  仪表上的转速指针稳步上升,最终稳定在怠速位置。

  “发动机参数正常,油压稳定。”王炜通过无线电报告。

  与此同时,甲板上的地勤人员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飞机维护长开始按照顺序解除系留锁链,飞机操作员则移除了左右轮挡。

  一名安全观察员站在安全距离外,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紧急情况。

  “02号机,所有地面连接已断开,可以移动。”

  引导员向王炜打出手势。

  王炜拉起刹车拉杆,同时向外面的引导员竖起大拇指,表示已经收到指令。

  他轻轻推动油门,感受到飞机轻微的前冲趋势被刹车牢牢控制。

  “系留锁链已移除,轮挡已移除,02号机可以滑行至起飞位置。”无线电中传来清晰的声音。

  王炜松开刹车,歼15开始缓慢向前移动,他目光紧紧锁定飞机前方和翼尖对齐位置,通过方向舵踏板精确控制着滑行路线——

  甲板上会配备多名引导员,按照15-30米间隔依次站位,每个人只负责自己面前这一段区域,因此飞行员无需大幅度调整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