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月廿二
他抹了把顺着鬓角直淌下来的汗水,看向身后不远处的副营长陈立云。
后者理所当然地点点头:
“之前训练的时候,不就是一样的东西么?”
军士长撇撇嘴:
“我一直以为训练用的只是模型,结果今天才发现竟然是实弹……”
陈立云笑了笑:
“可别小看这么个小炮弹,我听营长说这东西的最大初速可以达到将近3公里每秒,威力比巡洋舰上的203mm炮还大……”
正在伺候二号输弹机的另一名上士满脸震惊地抬起头:
“就这个?”
说着还伸手敲了敲最上面那枚炮弹的钨合金弹芯。
其实严格来说,12kg的弹丸配合3km/s的最大初速,应该是炮口动能比MK16要高40%左右
但因为是妥妥的高速轻弹,所以在弹道末端的能量留存并不乐观。
只是在多轮转述过程中出了岔子,不知道是哪一步把炮口动能直接给简化成了威力。
“呵,你们这态度千万别在营长面前表现出来,他可是一直当自己是在指挥一门超级巨炮……”
陈立云此时还不知道范胜辉的幻想已经被常浩南无情戳破,于是善意地提醒道。
然后扯过别在肩章上的对讲机:
“报告营长,弹药已经装填完毕!”
另一边很快传来范胜辉的声音:
“好,撤下来吧,注意保持安全距离。”
“收到。”
即便是常规火炮,冷炮状态下的第一次射击也要离开炮位,采用传统的拉绳方式击发。
所以大家对于这套流程已经轻车熟路。
只不过,或许是因为陈立云刚才的提醒起了作用,几个人考虑到连155mm炮都需要十几米才能保证安全,那这超过203mm炮的威力显然要离的更远点。
于是在离开警戒区域之后仍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进一步躲到了控制间旁边。
甚至能听到里面传来常浩南发出下一步指令的声音:
“爆轰管充气……”
“核准电路状态,准备生成控制磁场……”
“注入电离种子,确认磁场形态分布……”
“……”
“弹药进膛,采用单发射击模式……”
对于炮兵同志们来说,或许前面的部分他们听不太懂。
但这句话可谓再熟悉不过。
无论采用什么发射原理,炮弹进膛基本都是发射过程的倒数第二个步骤。
剩下的,就是击发了。
果然,在一阵液压连杆机构工作所发出的吱嘎声之后,常浩南的声音再次响起:
“准备,3……2……1……”
“点火!”
这里的点火当然不是指炮弹底火。
而是让爆轰管中的氢氧混合气开始燃烧。
“砰——”
随着常浩南话音落下,先是从炮身底部传出了低沉的爆鸣声。
其实氢气爆轰所产生的威力不小,只是被爆轰管的外壁所限制,传导到外界的声音效果不太明显罢了。
而早就打好预防针的炮组众人目不转睛地看向半空中那条四面漏风的“炮管”,同时几乎下意识地把嘴巴张开到最大。
这是从第一天当炮兵开始就会被教授的技能。
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巨响或冲击波时,张嘴可以将鼓室的空间打开,从而平衡耳膜两侧的气压,降低对于听力系统的损伤——
其实捂耳朵也是一样的效果,但几个人都不想错过最后一道指令下达的瞬间。
然而……
预料中震耳欲聋的轰鸣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阵尖锐的金属摩擦声。
伴随着不那么明显的、大电流经过某些元器件所产生的啸叫。
就在几人还没太回过味来的时候,只听见炮口远端的方向传来“咚——”的一阵重物落地声。
循声望去,依稀能看到大约几百米外的沙地上腾起三股烟尘。
直到几秒钟之后,刚才那名上士才率先合上了嘴。
但旋即又重新张开:
“啊?”
他用将信将疑地眼神看了看身边的连副,又看了看远处那门好像没发生任何变化的电磁炮:
“这就……完事了?”
第1426章 各自打算
最先反应过来的还是连副陈立云。
虽说整个炮组中只有营长范胜辉可以直接参加全部技术会议,但作为一行人中的二把手,加上宿舍也跟对方在一块,他对这门炮的了解程度还是远远超过了几名仅负责操作个别部分的士官。
“艹,电磁炮没有发射药,咱几个这是干啥呢……”
他站起身来,有些尴尬地摘掉帽子,理了理自己的早已被汗水打湿成绺的头发:
“都起来都起来,后面应该还有一轮连发测试……”
他们刚才装填了两个弹夹总共10发炮弹进去,这才打了第一发而已。
旁边另一名上士一边整理衣服一边嘟哝:
“可是我看这落点怎么有点近……”
但凡涉及到武器射击,那肯定得有个靶场,或者最次也是封闭起来的预定落区。
而首发测试虽然不涉及精度考核,也远没有达到这门炮的最大能量,但想也知道肉眼根本不可见的出膛速度,怎么也不至于就飞出去几百米远。
所以这话说到一半,他自己就也意识到问题了:
“等等……”
上士的目光重新投向刚才沙尘腾起的方向:
“所以那是分裂开之后的弹托?”
和脱壳穿甲弹类似,电磁炮弹的弹托在离开轨道之后也会向两边分开,从而打着滚地飞出去,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几十上百倍于流线型的炮弹本体。
自然根本飞不出去多远。
这么看来的话,能到几乎视线尽头的地方才落地,已经相当夸张了。
要知道,就算是以高膛压和高初速作为特点的坦克炮,发射脱壳弹时的弹托也基本都在七八十米左右就能落地。
某些采用复合材料的因为重量更轻,甚至会缩短到50米附近。
单从这一点细节,就能窥见电磁力所蕴含的恐怖能量。
而被这一幕震惊到的,远不止炮兵班组的几名指战员。
还有死死盯着手腕上的表盘,尚未抬起头来的马明伟……
位于控制室最中间的大屏幕上,正显示着从多个角度所拍摄的预定落区监控影像。
尽管炮弹本身并没有装药,只是个钨合金制成的金属坨子,但由于超高速飞行体触地所溅起的砂石,这会儿的图像当中也是烟尘四起,一副好似刮了阵沙尘暴的模样。
而正在侧面数据监控台前面盯着的韩陈峰则已经完成了数据处理,起身开始汇报:
“击发延迟2.5秒,炮口测速结果2263m/s,和预定速度2250m/s相比误差0.58%,符合设计预期,发射组合体在轨道上总计运行0.00575秒,由于轨道柔性所引发的Y向角角速度为9.02rad/s,Z向角速度为0.73rad/s……”
“……”
当然,能坐在控制室里面的全都是内行,就连范胜辉也是正儿八经大学毕业,又跟着听过不少技术内容,对于电磁炮的发射效果,以及大概射程心里基本都有数,倒是不至于为此而感到意外,更别提其他人。
至于0.58%的速度误差……只能说精确就是我们全电控操作的特性,不爽不要玩。
Y向和Z向的扰动角速度要比一般身管火炮稍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命中精度,但考虑到这只是个颇为简陋的架子,甚至连热变形补偿都没做,所以似乎也完全可以接受。
真正出乎马明伟预料的,其实是那个2.5秒的击发延迟。
也就是从爆轰管点火,到高能等离子体形成、再到等离子体进入盘式通道发电,最后作用到轨道上形成击发。
整个过程只用了2.5秒。
虽然跟火药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如果不把视野局限在作为“炮”的属性上,那么如此短的反应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可以跟电学元件储能相媲美了。
要知道,这只是能量释放速度而已。
电学元件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充能时间。
爆轰管当然也要充气,但却可以提前备好,等需要用的时候直接点火释放能量。
而电容或者电感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储能,则会受到很多限制。
如果说,之前马明伟关于大规模连续弹射系统设想还只是个概念的话,那么在刚刚听见韩陈峰汇报的时候,就已经真正开始考虑要如何实现了。
无人机集群作战的可行性暂且不提,这个设想的更大意义在于可以作为重型电磁弹射器的先导,对不涉及到储能和综合电力管理的相关技术,也就是单纯意义上“弹射器”的那部分进行验证,以分摊风险,并缩短整个项目的研发周期——
当年那艘从二毛港口拖回来的航母壳子如今已经基本完成整修,在歼11基础上研制一种舰载机对于如今的华夏航空工业来说也已经不是什么难度很大的事情。
但无论对于海军还是最高决策层而言,一种载机量仅有不到40架、使用滑跃甲板起飞的中型航空母舰都远远无法达到预期。
所以目前上级的计划是做两手打算。
总的原则是,船厂和设计部门的工作不能彻底停下。
如果电磁弹射器能在2-3年内完成技术验证并进入正样研发阶段,那么第一艘全国产航母将直接放弃滑跃甲板,并在1143.6的设计基础上进行放大。
而如果电磁弹射技术长时间悬而未决,那么也不可能再回头去搞蒸汽弹射,只能先建造一艘整体设计与1143.6类似,只进行设备和部分细节修改的保守型号,先把队伍锻炼出来。
也就是说,他手头电磁弹射项目的进度,将影响到未来10年内华夏的海军发展规划……
就在马明伟陷入思索的同时,常浩南已经来到韩陈峰身后,开始检查难以口头汇报的、更加复杂的那部分试验数据。
相比于这门炮本身,他反而更关心隐藏在基座下方、貌似不太起眼的磁流体发电模块。
毕竟根据首长和他的“约定”,这个模块的工作情况直接决定了钧天计划能否迅速立项,也决定了他未来三个最重要的计划能否快速获得充足的研发资源。
“这是根据传感器数据模拟还原出来的弹丸运动情况,从能量输入的曲线上看,在经过扩张段减速处理之后,发电脉冲的持续时间有了明显改善,至少比咱们在怀柔科学城的时候提高了接近一个数量级……”
“虽然相应地,减速之后因为磁流体能量降低,功率峰值也有所回落,但至少说明通过控制爆轰波形态和强度来控制磁流体发电的思路是可行的,或者更长远一些来看,对于闭环核能磁流体发电技术而言,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等离子体源来影响发电功率,整个控制逻辑跟现有的核电站基本相同,无需引入额外的可操作项……”
第1427章 这给我干哪来了?还是国内吗?
电磁炮首发测试成功的消息,很快就被传回到了京城。
按照事先做好的约定,整个钧天计划也顺利进入了立项准备阶段。
并且还获得了一个更加正式的称呼——
“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技术专项”。
尽管除了书面文件以外,恐怕没人会选择使用这个名字就是了。
当然,毕竟是正儿八经的长轴距发展蓝图,从开始走流程到正式完成批复,哪怕一路开绿灯,也总要一些时间。
常浩南也得以忙里偷闲,恢复了相对正常的工作节奏。
虽然还是免不了在火炬实验室和怀柔科学城两头跑,但总归都在京城的北半边,不至于忙得连家都没时间回。
上一篇:这个皇帝不仅摆烂,还没有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