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就是小凤
刘封笑道:“那么为兄我便温酒相侯了!”
“马上便去!”
韩武笑了笑,便带人朝着张辽的住所走去。
要说起来,张辽最近半年过得还是非常舒服的!
每天睡到自然醒,除了打打五禽戏活动活动身子骨之外。
其余时间全部都在休息看书。
偶尔真觉得闲了,命令看守自己的护卫通报诸葛亮一声。
自己则是跑到城外稍稍拉练一下。
今次,张辽正躺在软榻上望着天花板,正在思考着晚上吃些什么的时候。
府中护卫便禀报,说是御史中丞韩武携带礼物来拜访。
眼睛瞬间便亮了起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和人说一句正经话了。
韩武的到来,正好给他一个说话的搭子。
“哎呀!伯然。好久不见了!”
张辽大笑着走了出去。
“怎么?几个月不见了,数万人的性命,还没有把你吃胖啊?”
瞧着对方命人抬进来的礼物,张辽冲着韩武开起了玩笑。
“来都来了。客气什么啊。”
“嗨!这些东西咱家多得是。拿去用!不够再说!”
韩武自是呵呵一笑,便扯开了话题。
“哎呀。那么我便却之不恭了!”
张辽笑道:“好久不见了。伯然咱们两个喝一杯如何?”
“好啊!”
张辽文远哈哈大笑,随后二人便在凉亭之中摆宴。
正是喝着喝着的时候。
或许是太久没有和一个级别的人说过一句整话了。
正当张辽对韩武发着牢骚的时候。
韩武笑了笑忽然便开口说了起来:“如果文远你实在是闲的慌得话,可与我去一趟荆州如何?”
正在割肉的张辽忽然便抬起了头,表情诧异。
随后放下了手中的匕首,思虑了好久。
才忍俊不禁的笑了起来。
“呵?呵呵呵呵!有点意思啊!”
张辽擦了擦手,斟酌了好久才缓缓说道。
“我说呢。你怎么好不呆的往我这送礼。原来是有事相求啊?怎么?”
瞧着韩武,张辽满脸笑意的问了起来:“孙权招惹你了?”
“嗯哼!”韩武点了点头平静的说道:“这家伙打算重新议和,商量北伐曹丕的事宜。”
“上面嘞。打算命我为主使,在谈判桌前掌握主动权。你就当做帮我一个忙如何?”
除了司马懿之外,孙权算是普天之下最想要韩武去死的家伙。
而对方的这股恨,致使着韩武也想要趁机抓住机会给对方来一下子!
能在谈判桌前面侮辱一番孙权的话就更好了!
不说别的,单说正史里面,孙权越过刘备找关羽联姻。
关羽骂回去,还有不少人批判关羽对孙权态度不够好呢。
暂且不提都有几个大聪明真得觉得,孙权会为几句话就出兵讨伐关羽,占领江陵吧。
自己如果在酒桌之上表现出比关羽更加过分的态度……
那朝堂之上的弹劾可就稳了!
最好能够在把孙权逼迫到曹丕那一面去,致使江陵大战再度掀起来!
“我说呢。”
张辽喝了一口酒低头叹息了起来:“无利不起早的小子。”
“你就说帮不帮忙吧?”韩武直问了起来。
张辽直不楞登的盯着韩武,似乎是在斟酌要对韩武提出来什么要求般。
待到过了好一会,韩武听到张辽忽然开口说了起来。
“你把你的胡子给刮干净。在把你身上这件看得闹心的金玉服饰给换了。我便跟你去!”
所有人都知道韩武是个既有钱,又有名的家伙。
而且还是个异常风流的贵公子。
这家伙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竭尽全力的保证自己的吃穿用度是当世最好的!
可是当这个唇上以及下巴上的胡子修的十分齐整,且最为在意穿着打扮的男人,登门拜访刘封的时候。
后者带上家人前来欢迎的时候,当场便愣住了。
他唇上的那两撇胡须,以及下巴处的那道竖着的胡须,被刮得干干净净!
身上的黄金玉服也换成了比起来家中护卫更加粗陋的灰色麻布袍。
第235章 秉笔直书
“伯然。你这是什么意思啊?”
刘封的表情极为诧异,他愣是看了好几秒钟才反应过来,这个被众人簇拥着,犹如是勾栏之地的那些油头粉面的小白脸是韩武。
“哎嗨嗨嗨。”
韩武故作淡定的笑了起来:“洗洗头、刮刮脸,有点倒楣也不显!”
“有的时候人也得要改头换面,换一种活法活着不是?”
韩武的演技还是非常不错的。
最起码刘封想了想,也觉得韩武说得对。
于是乎便摆了摆手笑着说了起来。
“伯然我弟说得是啊!”
见过了嫂夫人与刘封的儿子刘林之后。
二人来到了正堂,借由刘封的介绍。
韩武看到了他们大汉帝国的还尚在的益阳大长公主!
作为汉帝国正儿八经的宗室大长公主。
即便是年逾七十,依稀可以瞧得出来年轻时候容貌端庄秀丽,气质颇为典雅、皮肤也算是白皙的大长公主。
一头花白但是却又浓密的头发整整齐齐的疏好。
就这样的精神状态,韩武都怀疑有朝一日刘备或许都没了。
她老人家应该还能再硬朗的活个十来年跟玩一样。
“臣御史中丞韩武,见过大长公主!”
就这么一个活宝待在刘备治下。
曹魏集团上下不把刘备恨到牙缝里面那才是假话!
毕竟,刘备与长公主他们多存活在世上一日。
便能更加直白的否定曹魏对外宣传的那所谓的‘忠君爱国’有多么的虚假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曹魏集团一提起来刘备便能恨到牙痒痒的主要原因之一。
毕竟,在他们所有人都竭尽全力的伪造自己的‘忠义’人设之时。
你刘备却拿出来证据否定了这一切。
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以来,三国时期有关谁是正统的法理争夺,活生生的闹到现在都没有结束的主要原因。
一个是走得法理,就是禅让那一套。
另一个呢,走得便是血统情理那一套。
一般来讲啊,在法理与情理之间相互碰撞无法于道理之中决定胜负的情况之下。
便只得走极端暴力这最后一条了。
然后当胜利之后,便由史官记录这么一档子事情,证明自己的丰功伟绩的同时,顺道再贬低一下对方。
捧一捧自己的顺天应人。
而史官记录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人对于他们的评价。
当然了,这个时代的史官节操还是很有保证的,完全不会胡乱记述,通常都是有啥写啥。
充其量就是写点个人的评价,不会胡搞。
当然了,像是房玄龄那种莫名其妙被派去主导休晋书的行为,完完全全的就是被李世民给暗中耍了。
就拿三国志来讲,司马氏一统天下。
司马氏的晋是经由曹氏的魏禅让而来的。
而曹氏的魏国又是经由汉献帝刘协禅让而来的。
在此情况之下,三国志当年所处的创作年代,基本上就是那个大环境,要从各个方面上吹捧曹魏!
替曹魏掩盖那些破事的同时,顺道在贬低隔壁的刘氏与孙氏。
毕竟吹捧曹魏,替曹魏掩盖那点破事,便是换着法子对于自己的吹捧!
而在此情况之下,其实读三国志多多少少的是有一些特别别扭的记载。
就比如说樊城之战。
徐晃一方先是兵不血刃的迫使关羽后撤,然后徐晃因为新兵多,事后接受了来自曹操的支援,兵马加在一起足足不下两万人。
到最后拔除了关羽的十重鹿角不说,还让徐晃给出了长驱直入的典故。
可是仔细一看这场仗的战果便多少觉得有意思了。
投降了关羽的胡修、傅方被斩杀,关羽的军队或跳水死。
啧。似是这种记载其实从总体来讲是极其玩味的。
毕竟你前番描写的徐晃那比韩信比白起都要能征惯战,运筹帷幄。
从头到尾徐晃的心理状态,以及用兵的操作状态描写的清清楚楚的。
可是一说出来具体的战绩,却是己方投降关羽的叛徒被杀,关羽的军队或有人跳水死了。
然后被长驱直入的关羽依旧是牢牢的把持着水道,让你们曹魏数万军团坐视着襄阳的沦陷。
说句实在的,关羽本身单从记载上来看,打的胜仗并没有多少。
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抵达荆州的关羽是:先输乐进、又输文聘、再输庞德、后输徐晃,然后输给了吕蒙与陆逊命没了。
尤其是这人生最为详细的一场襄樊会战,还以先胜后败,战死沙场的结局收尾。
然而,即便是到关羽死了,实际上当时曹孙两家高层他的评价就没有低过几次。
且再仔细瞧上一眼襄樊会战便可以发现,关羽的军队压根就没有多少。
刘备入川以及之后数年大战,所用的主力都是荆州兵马。
关羽能以三万人自江陵出发打到襄阳已经属于是超人般的操作了。
上一篇: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