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163章

作者:江东一枝花

  “辅机、褚遂良支持青雀,再加上他们,能不能跟高明掰一掰腕子?”

  ‘.’

  近在咫尺的李君羡把这番话都收入耳中,心中腹谤不已。

  “陛下。”

  “是否要召太子入宫?”

  “不。”

  大手一挥,李世民自信道:“朕很想看看高明究竟能玩出什么把戏。”

  “百骑司密切关注太子动向,不必惊动他。”

  “是。”

  李君羡缓缓退出了甘露殿。

  角落处,潜龙卫统领的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彷佛想窥透李君羡身上的秘密。

  长安,郑国公府。

  从魏徵死后,这座显赫勋贵府邸就闭门谢客,魏徵嫡长子魏叔玉承继了爵位,却并未出仕,今天却迎来了一个客人,一个等候了许久的客人。

  “殿下。”

  “这是家父留下的书信,嘱咐我一定要交到您手上。”

  魏叔玉取出了一卷封好的帛书,双手捧着递上前。

  “嗯。”

  接过帛书,李承乾打开一看,脸上表情变得凝重不已,心神震动。

  这是魏徵在死前写的一封奏章,上面言明了大唐之疾受制于士族,以敦敦善诱的口吻劝谏李承乾做事三思而后行,切不可急躁,并且猜出了他要做什么。

  “汝父一生忠君爱国,孤有愧!”

  李承乾语气沉重的说道。

  “殿下。”

  魏叔玉没想到这位大唐储君竟然会这么说,不禁抬头看向了他。

  “郑国公多次直言进谏,推行王道。”

  “若非如此,大唐怎么能这么快恢复实力,获得连场灭国之胜。”

  “孤知晓他的意思,之所以让你现在不出仕,就是希望郑国公府不被风雨惊扰。”

  “孤答应你,要不了多久,朝廷会以谏议大夫一职召你。”

  拍了拍魏叔玉的肩膀,李承乾勉励道。

  “多谢殿下。”

  魏叔玉感激涕零的应道。

  其父魏徵在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当今陛下麾下,初授谏议大夫。

  谏议大夫有二,掌谏谕得失,为正四品下,左谏议大夫归于门下省,右谏议大夫归于中书省,他这个年龄一经入仕就被授予这等高位,不可谓不重视。

  “郑国公一向清廉,又无其它进项。”

  “你虽然承爵,却并无实质意义上的食邑,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着实不易。”

  “来人。”

  李承乾大喝了声。

  “殿下。”

  随从立即取出了一叠田契,放在了桌案上。

  “殿下。”

  “这”

  魏叔玉看得有些愣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管赠多少金银,终究有用完的那一天。”

  “这一千亩地位于渭水河畔,算是孤的赏赐,你可交予族人耕种,亦可收一些佃户。”

  “孤有一件事须得先跟你说清楚,大唐的爵位承袭自孤始,将会走上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文武分明。”

  “所以,你身上这个郑国公爵位很可能会没有。”

  凝视着魏叔玉,李承乾一字一句道。

  “殿下说的哪里话。”

  “大丈夫,功名马上取,这本就不是我自己的东西,交出去又何妨!”

  魏叔玉展现了不一样的气度,对于郑国公爵位没有半点留恋。

  “好。”

  见状,李承乾满意的离开,只留下那一千亩良田的地契。

第171章 亲王云集长安,太子:我要刨世家的根!

  贞观十七年,二月二,龙抬头。

  灞水畔的绿柳一片青翠,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世家子踯躅,春日风光最是灿烂时。

  “哒哒哒!哒哒哒!”

  沉闷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一行肆意的扈从簇拥着车驾自灞桥入帝都。

  “那是邓王?!”

  “又来了一位亲王,这都得有二十个了吧。”

  “全天下的亲王都聚集到了长安。”

  沿途百姓议论纷纷,开春以来,大唐皇帝李世民召回全部宗室亲王,除早就回来的蜀王李愔、蒋王李恽、越王李贞、纪王李慎,剩下的李渊之中,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等人陆续抵京。

  宗室之中,唯二不是皇帝子嗣的襄邑郡王李神符、江夏郡王李道宗充当了迎宾人。

  “六哥。”

  “你说陛下这究竟要做什么?”

  荆王府中,汉王李元昌把玩着手中的酒杯,冷不丁的问道。

  李渊有皇子二十二人,现今存活在世只十五人,只有江王李元祥、密王李元晓、滕王李元婴在玄武门之变后出生,不过,除了太穆皇后窦氏所出及楚哀王李智云之外,全都是在大唐建立之后出生。

  其中,唯有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比太子李承乾大一岁,剩下的要么与其同岁,要么比他更小。

  荆王李元景便是所有亲王之中年岁最长者,德高望重,诸王这才寻上了他做这个东道主。

  “齐王谋反之事未有定论。”

  “想来陛下或许是为了这件事把我们全部召回来。”

  坐在上首主位的李元景神情古井无波的说了句。

  “是吗?”

  “我听到的消息可是太子上奏取缔除边疆之外的都督府,召我等回京。”

  韩王李元嘉眼神一动,开口道。

  ‘咯噔!’

  在场诸王都不由得皱了皱眉。

  李渊诸子之中,以汉王李元昌善书画、韩王李元嘉藏书万卷出名,二人的才智更是冠绝诸王。

  “我倒是不关心什么齐王不齐王。”

  “我只在乎陛下把我们全部召回来,又没有封地,又不能随便出游,成日里在这京兆府一亩三分地,我都快闲出蛋了。”

  年岁最小的滕王李元婴忍不住发牢骚。

  他从小受宠,骄纵失度,贞观十三年被封滕王,食禄滕县,一到封地就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引起民愤,其在滕县建阁,称滕州滕王阁,更是天下第一处滕王阁。

  “就是就是。”

  “谁愿意在这里待,天天跟做贼一样被人盯着。”

  鲁王李灵夔、江王李元祥、密王李元晓等尚未行冠礼(二十)的亲王同样一肚子不满。

  “闭嘴!”

  环视诸王,李元景冷声呵斥道:“陛下如何做,是你们能够置喙的?”

  “莫要忘了,陛下是君,尔等是臣,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别说让我们回长安,就是让我们待在府中,我们也只能照做。”

  “武德九年的事情还不够令人警醒吗,非要落得个尸首两分,你们才罢休?”

  话音落下。

  诸王无不噤声,一个个脸色煞白,武德九年,那可是玄武门之变。

  是啊,当今陛下连昔日的隐太子、刺王都能杀了,杀他们,岂不是小菜一碟。

  “王爷。”

  “宫中有旨!”

  就在这时,一名荆王属官匆匆入内。

  “快请!”

  李元景没有继续训斥诸王,而是起身朝外看去。

  片刻后,一名黄门侍郎快步进了王府,朝着诸王行了一礼:“见过诸位王爷。”

  “陛下诏,命诸王参加望日大朝会,不得缺席。”

  “来人,送侍郎。”

  荆王李元景连忙示意道。

  “请!”

  王府属官这才将黄门侍郎送走。

  顿时,在场的亲王们无一例外,心中全都生出了忐忑不安,诸王参加朝会,这可是贞观年间的第一次。

  “六哥!”

  一众亲王全都抬头看向了李元景。

  “望日大朝会上,我对你们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安静,闭嘴。”

  “不管是别人说什么,绝不开口,哪怕是陛下。”

  “祸从口出,明白吗?”

  “尤其是十五弟、二十弟、二十二弟。”

  “你们做了什么事,你们很清楚,别让人寻到把柄。”

  “陛下的刀可还锋利着!”

  说到这,李元景着重看了一眼虢王李凤、江王李元祥、滕王李元婴。

  三人和蒋王李恽以贪欲暴虐闻名,朝中官员都不愿意做他们的属官,百姓更是对他们深恶痛绝。

  “是,六哥。”

  诸王彷佛吃了定心丸一样,唯有李凤、李元祥、李元婴腿都在发抖。

  “且自去吧。”

  拂了拂衣袖,李元景神色疲惫的下了逐客令。

  “踏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