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守白
宝钞一发,大明严重钱荒的问题,一下子就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官府手里有了钱,很多事情都能做了。
民间有了钱,加速了商品的流通,百业开始兴盛。
整个大明,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好起来。
但是,却也有一个大坑,随着宝钞出现。
对于发行宝钞带来的危害,自己那个时候,也并非一无所知。
毕竟有着元朝的前车之鉴。
但一来国家闹钱荒,二来则是自己对于宝钞想的太简单,也太过于自信。
觉得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能把宝钞变得不值钱的事,给避免。
后面觉察到宝钞开始贬值后,自己还通过暂停印发新钞来应对。
在自己洪武一朝,宝钞虽有所贬值,但并没有那么离谱。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自己去世那年,也就是宝钞发行了二十三年时,一贯钞还能兑换铜钱将近七百。
真正让宝钞迅速贬值的,是朱允炆这畜生在位的四年,还有后面老四当皇帝的那些年。
毫无节制的大发,滥发,宝钞就这么硬生生被玩坏了……
上辈子吃了这上面的大亏,在现代时接触到了一些相关的金融知识,这才明白,上辈子自己的做法有多粗糙。
才明白金融有多复杂,门门道道又有多少。
上辈子踩过的坑,这辈子自己自然不能再踩……
胡惟庸在把宝钞交给朱元璋之后,就没多说话,但心里却很美。
作为总揽政务的丞相,他自然知道大明缺钱的问题。
也知道皇帝,对于宝钞非常上心。
一心想要赶紧发行宝钞,以此来解决钱荒的问题。
所以才会第一时间,亲自来送宝钞。
为的就是讨皇帝欢喜,改变一下皇帝心里对自己的看法。
自从上次弄死刘伯温失败,自己招惹了一身骚后,胡惟庸在皇帝这里,都显得很老实。
并想要通过一些办法,来进行弥合那次捅出来的篓子。
在他看来,这最新制造出来的宝钞,就是最好的契机。
皇帝见到后,肯定心情大好,会夸赞自己。
“这宝钞制作的真不错,很精美,远超过之前的宝钞,用心了。”
心中念头飞速转动之余,朱元璋开了口。
胡惟庸闻言心中一喜,带着一抹得意。
这事情,果然和自己所想一般无二。
“都是上位您指导有方。”
胡惟庸面带喜色的说道。
“有了这等精美宝钞,接下来便可着手准备印发了,我大明钱荒的问题,将被一举解决!
此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
“倒也未必是社稷之福,万民之幸,也有可能是万民齐哭,社稷动荡。”
嗯?!!
胡惟庸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剩下的好听话,也都尽数堵在了喉咙里。
这事情,怎么和想象的完全不同?
皇帝怎么突然间就这态度了?
自己拍马屁拍马蹄子上了?
“胡相,这宝钞暂时别印发了,缓一缓再说。”
丝毫不觉自己说出了惊人之语的朱元璋,望着胡惟庸语气平淡的吩咐。
像是在说一件理所当然,且不足挂齿的小事一样。
胡惟庸压下满肚子的懵逼与错愕,迅速调整心情,出声将之应下。
而后望着朱元璋,显得谨慎的道:“只是上位,这……若是不印发宝钞,那缺钱的事,又该怎么解决?”
大明如今严重缺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其一就是,当年蒙元朝廷,见到大势已去,朱元璋这里平定南方后,又誓师北伐,气势如虹,自觉不可抵挡,便干脆利落的选择了跑路。
这得以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收拾金银细软。
再加上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一走,只怕再也回不来,所以下手特别的狠。
直接来了一个挖地三尺般的搜刮,连佛祖道祖身上的金子,都给刮走了。
大量的金银财宝,都被北元的流亡朝廷,给带到了草原上。
其二就是盛产铜的西南,如今还未收复,被北元的梁王所把持。
其三就是,经历了元末乱世,百业凋敝,不仅人口流失严重,钱财也一样如此。
其四就是,新兴的大明已经稳定下来,正在迅速复苏,对于钱的需求量,也随之急速增加。
这主要的几条,再加上其余一些不算重要,但同样切实存在的原因,导致如今的大明出现了厌恶钱荒。
而这件事,也非常难以解决。
不论是灭掉西南梁王,夺取铜矿大量铸钱,还是进军北元王庭将之一举覆灭,把众多的金银财宝这些给夺取回来。
都不是一朝一夕间,能够完成的事。
且想要做到这些,还需要诸多钱粮进行支持。
不解决钱荒的问题,许多事情处理起来,都不顺畅。
钱荒的问题,已经在事实上,影响到了大明的诸多方面,制约了大明的发展。
也是因为,皇帝之前才把主意,给打到了宝钞上面去。
忙活了大半年,如今终于弄出合适的宝钞了,可以大规模发行了,皇帝居然突然喊停了!
这到底是什么操作?
皇帝不过日子了?
不发行宝钞,哪里来的钱?凭空变出来吗?
“钱总归会有的。”
朱元璋出声说道。
胡惟庸听的暗中狂翻白眼,这不说的纯屁话吗?
钱肯定是有的,比如接下来夏粮一收就是钱。
但根本上的问题,不是还没有解决吗?
他倒是想要看看,这想一出是一出的皇帝,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解决钱荒的问题。
朱元璋倒并非如同胡惟庸想的那般,说的是屁话。
关于如何来钱这事,他也有所考量。
比如废除海禁,重设市舶司,发展对外贸易。
比如拿下倭国,把那石见银山这些地方,都给收归大明。
这些都是很好的。解决钱荒的办法。
只不过,这些事情和灭掉北元梁王,收复西南,用那里丰富的铜矿来铸币一样,都属于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事。
所以,现在只能是另想他法。
“现在还剩下多少钱?”
“给中都的众劳役们,进行了足额的补偿之后,还剩下不足三十万贯。
扣除掉日常开支,以及往边塞那边送去的一些钱粮,至多支撑到三月底,就会彻底没钱。
夏税六月才开始收,最快的一批钱粮,也得六月半之后才能送到应天这里……”
中书省居于六部之上,作为中书省现在唯一的一位丞相,胡惟庸可谓是大权一把抓,诸多事情,都有权过问。
对于户部的情况也很清楚,此时皇帝询问,他对答如流。
按照原本的预算,朝廷这边留下的钱财,其实是够用的。
不仅够用,还能多出来一点的盈余。
但出了中都城的事后,皇帝为了补偿中都城的众多劳役,花费了太多的钱财。
导致钱财上,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缺口。
“也就是说,按照这样来算,至少还需要二十五万贯,才能渡过这次饥荒?”
“差不多,有二十五万贯钱财,再勒一下裤腰带,这段儿时间就不成什么问题了。
可以成功挺到夏税收上来。”
按照胡惟庸之前所想,皇帝之所以敢在中都城劳役上,出手这般的阔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道宝钞都提举司那里,快把宝钞给弄好了。
马上就要开始发行宝钞。
印钱可比通过收税等手段,来钱快太多了。
只要宝钞一开始发行,这点缺口根本就不是事。
结果哪能想到,现在皇帝瞎搞一气,居然出人预料的,喊停了宝钞的发行……
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朱元璋点了点头,陷入到沉思之中。
二十五万贯,说多不多,却偏偏卡在了这个关键时刻里。
必须将之给解决了才行。
只是……该用哪个办法来解决好呢?
朱元璋在心里衡量想到的几个解决办法的利弊,一时间没有言语。
“上位,要不……先暂时把移民的事情给停下来?
这样的话,基本上钱也就够了。”
见到皇帝为此而苦恼,作为丞相,胡惟庸自然要充当贴心小棉袄,将皇帝不好开口的话给说出来。
这是他经过急速的思索之后,觉得最为可行的事。
移民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工作,北面荒芜的地方太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而如今的皇帝,对于移民的百姓,给的又稍微多了点。
导致这个事,成为了财政的一大支出项。
而且还是持续不断的支出。
现在钱财出现缺口,先暂时把这事停下一段儿时间,让朝廷稍微缓口气,也不是不可以。
从各方面来考虑,这都是影响最小的,属于可以付出的代价。
只不过,唯一不太好办的,是这位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总是喜欢把百姓给挂在嘴上。
此前还不止一次的说过,往北面等人烟稀少的中原腹心之地等地方移民,乃是百年大计,一定要做好云云。
如今遇到了事,被架在了这里,不好拉下脸。
那么在此时,自己这个丞相,就需要很懂事了。
“移民乃是百年大计,极其重要,一刻都不能停,看起来只是停下三四个月的时间,不算太长。
但至少会导致少移民五万百姓。
上一篇:大汉:陇西李氏,打造超级家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