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92章

作者:墨守白

  “应该不是。”

  面对自己儿子的回答,李善长倒也没有故弄玄虚,直接说出了他的判断。

  “这件事咱们这里才开始做多久?距离稍微远点的地方,只怕都还没有收到传讯。

  朱元璋那里,又怎么可能得到消息。”

  李琪闻言松了一口气,但李善长的下一句话,却让他那放下的心,顷刻又提了起来。

  “不过,现在这般动作,也确实是冲着你爹我来的。

  共事多年,他知道我的脾气,他在中都城上如此不做人,如此绝情,愧对你爹我。

  知道我不会那般轻易的善罢甘休。

  所以,他做贼心虚之下,回到应天的第一时间里,就开始通过这种办法,赶紧拉拢徐达这些人了。”

  “那……爹您还这般轻松,还能笑得出来?”

  “我如何不能轻松,不能笑?”

  李善长反问了一句。

  随后又放缓语气,与李琪耐心解释道:“不要被朱元璋唬住。

  第一时间拉拢徐达这些人,并不是说朱元璋想要对咱们做什么。

  这只是因为朱元璋素来小心,且依仗军队,怕军中的那些人也跟着你爹我做些事,这才会有此反应。

  但这次,你爹我出的招式,根本就不在兵马上。

  朱元璋如此做,不过是徒劳无功罢了。

  还是那句话,就算是朱元璋此时,知道了我准备怎么做也无妨。

  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个无解的阳谋,朱元璋就算是把全部的将领都给牢牢的抓在手里,也无济于事。

  唯有向你爹我,低头认输这一条路可走!”

  李琪还想再说些什么,思虑再三后,终究还是没有开口……

  ……

  “陛下,小臣老师书里面有些谬误,这确实是我老师当时想的欠妥当。

  容小臣更正一二。”

  武英殿内,面对朱元璋时已经换了称呼的罗贯中,暗自一咬牙,眯着菊花眼,决定给朱皇帝坦诚相见了。

  他要说的不是别的,正是自己老师暗戳戳写了朱武,陈达,杨春三位落草为寇的梁山好汉的事。

  他不确定,皇帝有没有看出自己老师,那点埋藏极深的小心思。

  但既然现在皇帝真的准备开始刊印水浒传,且还是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刊印,接下来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看到水浒。

  就算是皇帝看不破,天下间这么多人,总归是有能特别瞎联想的,会看破这一层。

  一旦闹将起来,不是好耍的。

  所以,还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主动把事情戳破,加以更改,永绝后患的好。

  以往不肯删减更改水浒的罗贯中,此时反而开始主动要求干这事了。

  说出这话后,罗贯中心跳的如同擂鼓一样,万分紧张,生怕会因此而引得皇帝震怒。

  他死了倒没什么关系,主要是怕煮熟的鸭子飞了,皇帝不再刊印水浒传了。

  那可就是真亏大了。

  “你说的是朱武陈达他们的事吧?这点咱之前已经说过了,不用刻意更改。”

  嗯?!

  心里面已经做好了,最坏准备的罗贯中,眯起来的菊花眼都瞪大了。

  不是因为皇帝果然如同他所想的那般,早就知道了自己师父的含沙射影。

  而是因为皇帝面对这件事时的轻描淡写,不以为意。

  这种轻描淡写,不是专门装出来的,而是真的不在意。

  这……谁说当今皇帝小心眼,爱记仇来着?

  再没有比当今皇帝豁达的了好不?

  同样的事情,就算是放到张士诚身上,张士诚也绝对做不到这等不以为意!

  罗贯中惊喜交加之余,连忙对朱元璋送上一连串的马屁。

  同时,也在心里决定,今后谁再说皇帝小心眼了,他就和谁急。

  并觉得去年高启被皇帝腰斩,那是一点都不冤。

  这样好的皇帝,高启不想着为皇帝效力不说,还整日里出言嘲讽,他不死谁死?

  害的自己也因为高启他们这些人的歪曲,导致对皇帝误会颇多。

  皇帝能忍到去年才对高启动手,已经能足够体现出皇帝的容人之量了。

  进京之前还对高启之死,心有戚戚焉的罗老师,短短时间里,态度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朱元璋不是一个喜欢听人拍马屁的,但此时听着罗贯中在这里拍马屁,心情却难得的不错。

  毕竟,如今的罗贯中是一个纯粹的人,只想写小说罢了。

  而写小说的又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最多不过是写作的时候,脑海当中无数念头在飞转,容易想入非非而已,真到了落笔之时,却又变得无比正经……

  和罗贯中又说了一些话,朱元璋就让内侍带着罗贯中离开了。

  看着离开武英殿时,那眯眼弯腰看路,却还是差点被门槛绊倒的罗贯中,朱元璋若有所思……

  罗贯中此时已经有官身了,当然不是朱元璋先前与他说的,大明日报的主编。

  虽然他让罗贯中干的就是这么一个活,但肯定不能这般直白。

  罗贯中的正经官职,为宣传使司的宣传使,正五品。

  大明现在并没有宣传使司这么个衙门,更不要说是宣传使了。

  不过,马上就会有了。

  朱元璋准备将其设立出来,今后专门管新闻这一块。

  隶属于礼部。

  这就是开国皇帝的好处,不必拘于成例,祖宗之法。

  因为他本身就是祖宗,他的做法就是成例,就是祖宗之法。

  朱元璋执行力很强,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

  再加上这件事,又是他老早就已多次考虑过的。

  所以此时见过罗贯中,把事情敲定下来后,立刻就将这事给吩咐了下去,让人马上就做。

  ……

  中书省内,右丞相胡惟庸停下了手中笔,坐在那张让李善长怀念不已的红木大桌案前,看着眼前的条子出神。

  眉毛拧在了一起。

  宣传使司?皇帝这是怎么了?

  怎么突然就要设立这么一个,从未存在过的衙门?

  且直接连宣传使都给定好了,让罗贯中来担任?

  在这里拧着眉毛想了一阵儿后,胡惟庸的眉头舒展开来。

  倒不是说他看明白了皇帝此举的真实用意,而是确认了这个什么宣传使司的出现,不会分走中书省的权力。

  只要能够确认这点,那么别的他都可以不用太在意。

  “把这送到礼部那里,让礼部的人议一议吧,这宣传使司可是归礼部管的。”

  胡惟庸吩咐了下去。

  而后接着处理其余政务,将这件在他看来虽然新奇,但并不重要的事给就此揭过。

  没过多理会。

  一来是当今皇帝的创新之举实在太多了,这时候忽然间脑子一热,要整一个宣传使司出来,倒也符合皇帝以往的作风。

  二来则是,这宣传使司终究是个小部门,礼部都归中书省统辖,就更加不要说一个归于礼部统辖的的宣传司了。

  难成什么气候,无需在意。

  说不定等个一年半载,皇帝脑子不热了,又会将这宣传使司给撤了也不是不可能……

  ……

  一个长着一双三角眼的和尚,面上带着笑容,一手钵盂,一手禅杖走进了应天府城……

  ……

  “仲雅,你说陛下这是何意?”

  已经从礼部侍郎被提拔为礼部尚书的张筹,望着同样从礼部员外郎,升为礼部侍郎的朱梦炎询问。

  原本的礼部尚书牛谅,在中都被摔死在埋葬因修建中都而惨死的无辜百姓的大坑边上后,尚书的位置被腾开,于是他们顺理成章的开始升迁。

  不得不说,在朱元璋的洪武朝,官员们的升迁还是很快的。

  一方面是因为国朝初立,百废待兴,官员缺口大。

  一方面是朱元璋这个皇帝比较务实,任命官员不少时候不拘一格。

  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老朱往下撸官员也撸的特别快。

  不少人往往一不留神之间,上司就没了。

  然后就顺理成章的往上升迁。

  此番张筹,朱梦炎的升迁,就属于第三者。

  “朝廷本有邸报,为何又要弄个宣传使司出来?”

  朱梦炎没有直接说话,又沉思了一阵儿方才开口道:“只怕是陛下觉得邸报不太好,能通过邸报知道朝廷政令的人终究有限。

  所以就弄个宣传使司出来,今后要办那大明日报。”

  张筹点了点头道:“我看也是如此。”

  但心里面却有一些想法没有说,那就是他觉得,这事情应该和前任尚书牛谅之死有一定的关系。

  牛谅因激烈反对皇帝祭天、下罪己诏的时候违背礼制,祭祀死亡百姓,而被皇帝怒而杀之。

  结合着在此之后,中都时的种种言语,看的出来皇帝是想要努力捧百姓的。

  这时候设立这等机构,又要创办什么大明日报,只怕也存着相似的心思,想要下面的百姓知道的更多。

  张筹是个读书人,对于皇帝的这些举止和想法,自然不认同。

  觉得皇帝的这些举动,着实是出力不讨好。

  抛媚眼给瞎子看。

  按照他之所想,皇帝想要治理好国家,对外自然要靠将士打江山,驱鞑虏。

  对内则是需要大力依靠众多文臣,来治理天下。

  自古以来,百姓就是被治理的人,这些人只要知道种地,生产粮食,会做上一些粗笨的活计,为国家提供钱粮,劳役这些也就足够了。

  至于说,非要把百姓给捧这么高,甚至于如今更是想要通过这等手段,妄图让一些泥腿子能够了解军国大事,这等举动,无疑是异想天开,引人发笑了。

  且不说这些下面的泥腿子里面,有几个人能接触到这什么大明日报,又有几个人能看懂。

  就算是真的有人能因此而得到一些东西,又有什么用?

  是能让他田里多收二斗粮食,还是说,能让他婆娘多织出半匹布?

  什么作用都没有,纯纯的白费功夫。

  而且,被皇帝给亲自任命为宣传使,为其单开一个衙门的罗贯中,这时候他也已经知道了一些此人的底细。

  以往跟着张士诚做事的不入流谋士,张士诚战败之后,此人正事不干,选择了写什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