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248章

作者:墨守白

  朱元璋让人把那张,他亲自写的纸拿了过来。

  提笔笔在上面点了几点,而后面向众人显示。

  众人再去读,同样的字,全然变了一个意思。

  “酿酒缸缸好做醋,坛坛酸,喂猪长成象老鼠,都死光,

  人多病,少财富。”

  “看到了没有?这就是咱说的用标点的必要性。

  同样的一段话,断在不同的地方,所能表达的意思便是不同。

  甚至于是截然相反。

  就比如这既可以组成寓意的很好的一幅对子。

  同时又能变成恶毒的诅咒。

  不同的人看,就能理解出不同的意思。

  一段话都如此,那么儒家经典,还有平日里的书信往来这些,会不会也容易被人误解?

  把原本的好意,给曲解成别的意思,从而引发非常不必要的误会?

  在这个时候,是不是就能体现出这标点的必要性了?

  若是有了标点,把标点往上面一加,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

  清晰明了,断无更改的可能,也不会让别人误会。

  更不会被别人暗算。”

  朱善闻言,神色为之变动,而后点头称善。

  表示皇帝在这事上,说的很对。

  皇帝都把这话给说出来了,他还能说些什么?

  话说,他在看到皇帝所写的这副对联时,就已经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又会说出什么样的话。

  但是对此,他也没有别的什么办法。

  这两层意思,别管他能不能解读出来,愿不愿将之全说出来。

  在皇帝写出这么一副对联时,皇帝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必然能够达到皇帝,所想要的这个结果。

  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已然是落入到了下风。

  面对这么一副对联,如此生动的例子。

  他就算是弄用出一些理由来反对,也同样不成。

  这副对子将会让所有的理由,都变得苍白无力。

  什么叫做突然想起?

  皇帝绝对是有备而来!

  这一次来翰林院这边,最根本的就是冲着这标点来的。

  包括考成,都只是顺带的事儿。

  还有,这副可以完全解读成两个意思的对联,又是出自谁之手?

  是谁向皇帝进献的?

  对于向皇帝进献这副对联的人,朱善那是咬牙切齿。

  皇帝是什么水平,他心里面自有定论。

  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二十多岁才开始学习的人,就算能读得懂四经五书,认了一些字儿也不行,没有那么高的水平。

  对联肯定是别人进献给他的。

  也是因此,心里面才越发的恼怒。

  觉得文人里面,也并非是一心,里面有着诸多的奸佞!

  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都不一心。

  帮助皇帝,助纣为虐,完全不考虑他们众多数人的整体利益。

  为了个人的一些利益,向皇帝拍马屁。

  做出这种事情来。

  当真不当人子!

  “宋先生,你以为如何?”

  朱元璋望向了宋宋濂。

  在这事情上,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宋濂,对着皇帝拱手道:

  “陛下,臣觉得陛下所言极是。

  若无标点,很多书确实都不好读。

  一些地方,没有人专门的指教指点,很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甚至于会被一些学问不够,或者是有心之人,给故意曲解成别的意思。

  臣觉得,陛下推行标点,再好不过。

  有了这标点,意思明晰。

  不再是什么人,想要怎么读就能怎么读的。

  确实有利于众人学习,也有利于经典传播。

  又能规范圣人意思,不被人胡乱的曲解。

  是一大重要举措,也是一桩盛事。”

  宋濂对这事儿满口赞成。

  简化字他都接受了,拼音也同样接受了。

  现在皇帝再搞出一个标点来,那他还能说什么?

  也不差这一哆嗦了。

  再说,就算是自己也不赞成,皇帝的性子摆在这里,也必然会压着所有人,将这事儿给推行下去。

  既然如此,拿自己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必要,在这个事情上和皇帝对着干,唱什么反调。

  这件事很不明智。

  况且,平心而论,这个举动确确实实也有很大的作用。

  标点确实有存在的必要。

  朱元璋闻言,哈哈笑道:“听见没有,宋先生都同意了,看了也都说好。

  那说明这就是个好东西。

  年后朝臣再上奏书,全部都要加标点。

  官府的公文这些,也全部要加标点。

  一切文字往来,都需要加标点,否则便是不合规。

  到了明年,也将列入到考成中,成为考成的一项指标。

  包括在校的学生等,在行文之时,同样要加上标点。”

  朱元璋挥舞起来考成大棒。

  汉语拼音,加上简化字,再加上标点符号。

  三大利器同出,接下来传播学问,有了更好的基础条件。

  听了皇帝的话,不少人暗中撇嘴。

  什么叫做宋先生都说好?

  你这个当皇帝的,都已经把话给说到了这个份上,宋先生他就算是不想说好,又能怎么样?

  根本就没有反对的机会!

  皇帝真不当人子!

  也有一些人在暗中骂宋讷,觉得这事,十有八九就是宋讷个北侉子给皇帝出的主意。

  毕竟论起读书做学问,北侉子和他们比起来,那当真是差远了。

  北侉子没办法与他们争雄。

  只能是想一些别的办法,尽可能的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

  降低学习的难度,让更多北方之人学习学问。

  这种手段,当真无耻!

  这就是皇帝出身低,所带来的一个隐形的好处。

  许许多多的人都因为皇帝的低出身,而对皇帝形成了一些偏见。

  尤其是在学问上面。

  那么在学问的诸多事情上,皇帝要是做出来了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

  很多人下意识的都会认为,这不是皇帝自己能干出来的。

  是有人在后面,给皇帝出招。

  会下意识的找到一些人,来为皇帝背锅。

  比如宋讷,此时就被很多人把锅给他背上了。

  “陛下,若是所有的经典这些都用简体字,加上标点符号。

  那需要花费上诸多的钱财,对其进行重新雕版印刷,制作成书籍才行。”

  宋濂开了口。

  就算是圣人的经典想要传播,也同样需要钱。

  朱元璋道:“无妨,这个钱朝廷出了。”

  听到朱元璋的话,在场的许多人,都是不由的暗中腹诽。

  皇帝手里面有太多的钱,也不是好事儿。

  没事的就喜欢瞎搞。

  皇帝折腾了当官的,从他们手里面弄出了那么多的钱。

  现在又开始不干人事,折腾起学问来了。

  但想归想,却也没有人胆敢再说什么。

  这件事儿就此被定下。

  朱元璋把这事说定后,打开翰林院的考勤表进行观看。

  很多人的心,也随之悬起。

  就算是宋濂,神色都多少有些变化……

第138章 没白来,真没白来!

  排在最上面的,自然是考成合格之人。

  宋濂这个翰林院当中,年纪最大,资格最老的人,同时也是翰林院的一把手。

  考成自然没的说。

  虽然年纪不小了,但却从不缺勤。

  该办的事儿,也一样没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