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155章

作者:墨守白

  这本来就是皇帝给的额外奖励,不是算在俸禄里面的。

  变少,乃至于是不发,不少人虽然不舒服,会有微词。

  却也不好多说什么。

  可要是给官员们直接涨俸禄,把俸禄涨上去后,再少发,或者是不发,那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尤其是这东西,直接和绩效考核挂钩,让本该神憎鬼厌,没几个人愿意接受的考核,变得让很多人都不怎么抵触了。

  乃至于是欢迎起来。

  推行起来阻力大大减少。

  高!

  实在是高!

  简直是神来之笔。

  皇帝到底是怎么想到这些的?

  胡惟庸越想越是觉得佩服,越觉得这一手,简直妙不可言。

  刘伯温!

  绝对是刘伯温这个狗东西给出的主意。

  除了他之外,别人可没有这么高的水平!

  而且,前一段时间,刘伯温这家伙可是又进宫见皇帝了。

  还是在皇宫里待了足足一个多时辰方才离开。

  这件事,八成就是那个时候,刘伯温和皇帝嘀咕的。

  这狗东西,他咋就不死呢?

  “上位,这个主意好,妙用无穷啊!

  上位之才深不可测,连这等绝妙主意都能想出来!”

  深思一会儿后,胡惟庸满脸惊叹的出声称赞起来。

  “这是自然,要不咱咋能当皇帝呢?”

  朱元璋毫不客气的将之一口应下。

  呸!真不要脸!

  胡惟庸暗中猛呸了一声。

  要过饭的人,脸皮果然够厚。

  明明是刘伯温给出的主意,非要说是他自己想的。

  同时对于刘伯温也越发的警惕起来,充满敌意。

  皇帝连自己这个丞相都瞒着,面对自己旁敲侧击的询问,都不肯把出主意的刘伯温给透露出来。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皇帝对刘伯温有多信任。

  再想想刘伯温能和皇帝解开误会,全都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后,胡惟庸就更加的心塞了。

  “上位,不知这考核由哪里负责?”

  忍住心里的骂骂咧咧,胡惟庸问出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六部和御史台,把所属官员应该办的事,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之上。

  由六部和御史台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听到这个回答后,胡惟庸郁闷的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六部都归于中书省管,让六部负责绩效考核,就等于是让自己这个执掌中书省的丞相来负责。

  这样的话,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会进一步的扩大,官员们更加敬重服从自己这个丞相。

  毕竟考核的大权,在自己手中握着。

  他们中又有几个人敢和自己唱反调?

  至于不受自己控制的御史台……

  御史大夫陈宁,实际上可是听自己话的。

  等于从六部到御史,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三本账簿,一本御史台、六部留底。

  一本中书省拿着。

  另外一本送到咱这里来。

  六部和御史台,每完成一件就登记一件,完不成的也需要如实登记。

  否则论罪处罚。

  中书省可以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议处。

  咱这里进行最终核实,对中书省,以及六部,御史台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朱元璋隐晦的看了一眼胡惟庸后,又出声做了补充。

  谁掌握了考核权,就是掌握了对官员的们的生杀大权,天然就能让无数官员俯首。

  那么权力自然而然也就来了。

  这样一个大的权力,他怎么可能会留在中书省?

  尤其是留在丞相手里。

  中书省跟着打打下手,做些辅助工作还行,至于这真正的大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最为合适。

  唯名与器,不可假人。

  他弄绩效考核,可不是为了给胡惟庸揽权的。

  胡惟庸微不可察的怔愣了一下。

  不是,合着自己方才是白高兴了?

  皇帝这是干什么?

  事情交给六部和中书省来做不就行了,还费这事干什么?

  皇帝来做最后的审核,只这一个做法,就把考核所带来的好处,拿走了至少八成!

  “上位的考虑自然是极好的。

  只是上位日理万机,而考核官员这事,有很繁琐,很复杂。

  上位要是负责最终核查的话,臣有些怕上位过于劳累了,身子吃不消……”

  胡惟庸决口不提权力的事,话里话外,都是对朱元璋这个皇帝满满的关心。

  朱元璋浑不在意的摇摇头:“这个胡相不用担心,咱别的或许不好,这身子,这精神头,好的不像话。

  再多干点也不是问题。”

  胡惟庸登时无言。

  皇帝这话说的是真不假。

  皇帝简直不是人,比驴都能干,一天天的就跟它娘的不知道疲倦一样。

  诸多事都要亲自过问,每天还要处理诸多的政务。

  就这还有时间去练拳,去学习,想方设法的弄些刁钻主意,去坑害官员。

  且还不耽误他生孩子。

  儿子女儿一个接着一个的往外冒,跟生猪崽子一样。

  自己一向觉得自己的精力就远超常人了,可和皇帝一比,还是差的太远。

  跟着皇帝的步伐走,常常被熬的扛不住。

  关键是,自己可比皇帝小了足足八岁!

  胡惟庸绞尽脑汁,竟是想不到怎么反驳皇帝,把考核官员的权力,留在中书省。

  只能强忍住满心的郁闷说皇帝圣明。

  “上位,考核官员是从今年开始,还是明年开始?

  又该制定什么样子的考核标准?”

  “自然是今年就着手进行。

  时间虽然仓促了点,但也能找找经验,通过实践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朱元璋回答理所当然。

  “至于考核的标准,首先要制定一个最低标准出来。

  比如能不缺勤,能把朝廷安排的事情给完成了,不说多出彩,最起码能把事情给做了,这就算是完成了最基础的标准了。

  就能得到一笔相应的绩效奖金。

  在此基础上,可以一级一级的提高标准,和细化标准。

  相应的,每一级都有着相应档次的绩效奖金……”

  朱元璋在这里说着他所考虑的,绩效考核的标准。

  对于官员的工作情况,是必须要考核的。

  不进行考核,这些人不知道会无法无天到什么程度,会把好好的政策,执行的多烂。

  朱元璋现在,相信制度要比相信人心更多一些。

  人心实在是太复杂了。

  虽然有句话叫做好的制度,也需好的人来进行执行。

  但若是没有一个好的制度,那连想要执行,都找不到可以执行的东西。

  所以,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考核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有了奖励干得好的官员的依据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

  督促他们勤政。

  尽可能让的让他们不要瞎胡搞。

  上辈子的时候,自己也曾意识到需要对下面的官员进行监督,和考核。

  所以会不定时派遣人,随机到一些地方去检查。

  被称之为京察。

  只不过这种检查,力度终究还是小,且每次涉及到的部门也少。

  难免会让很多人心存侥幸。

  这种开国之初,自己的做法一直持续了近百年,才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天顺八年时,开始规定,京察制度每十年固定来一次。

  到了后面,觉得十年一次时间间隔太长,所以到了弘治十七年的时候,改为了六年一次。

  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自己这个因为挑战文官,不仅落水而死,且死后还被各种黑的子孙时,觉得六年一次大考核还是太短。

  于是在对京官六年的固定考察里,又把不定时考察给加了进去。

  地方官则三年一次大考核。

  一直到张居正当内阁首辅,推行考成法,大明对于官员的考核,终于大成。

  张居正也正是通过考成法,控制六科,又以六科控制六部,乃至于控制天下官员。

  手中掌握了推行改革的必要权柄。

  通过考成法,提拔了一大批拥护新政,能干事的官员出来。

  也极大的打破了官员升迁任免,论资排辈的一大陋习。

  让真的有能力,敢做事的人可以更容易走上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