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128章

作者:墨守白

  三省六部制,隋朝正式完善,唐朝继承并有多发展。

  宋朝整体构架上依旧是三省六部制,不过依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了一些的改变。

  但别管怎么改,最基本的框架在这这里,本质上还是三省六部制。

  为什么会发展出三省?

  其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不让丞相权力过于集中,进行分权制衡。

  结果这一套来到元朝后,直接将给整废掉了。

  这些人学习华夏的制度,学了个一知半解。

  竟然大聪明的废掉尚书省和门下省,只留下了一个中书省。

  中书省统领六部就不说了,还在地方上划分了诸多行省,也就是行中书省。

  出任行中书省长官,成为封疆大吏的,都是中书省出来的高官,比如平章政事,参知政事。

  如此一来也就是说,朝廷上,中书省直接汇集决策,审核,执行于一身,统御六部。

  地方上,则直接统领各处行省。

  而这巨大的权力,又通过中书省这个机构,尽数汇集到了丞相的身上。

  在这等制度下,丞相的权力大的吓人!

  李善长为什么能门生故吏遍天下?

  就是这套从元朝延续过来的制度,让丞相的权力太大,可谓是大权一把抓。

  胡惟庸成为实权宰相后,为什么到后来敢造自己的反?

  同样也是这套瞎逑整的制度,给了丞相太大的权力,让他觉得他行了。

  正所谓身怀利刃,杀心自起,就是这么个道理。

  若不不对这套不合理,有大毛病的制度继续改变。

  就算是没有李善长,胡惟庸,今后还会有更多的胡善长,李惟庸出来。

  所以,哪怕重来一次,中书省这些朱元璋还是会动。

  但很多的制度都有延后性,比如汉承秦制,唐朝承隋制,宋承唐制。

  自己大明赶走了元鞑子,又因为手下的人,包括自己都是从元朝过来的,那在建立制度的时候,很多方面,自然而然都会承袭元制。

  也就是说,中书省这套制度,在这个时候是深入人心的,且又涉及到了无数官员的切身利益。

  想要动这个,简直不要太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自己会一直等到胡惟庸造反之后,才会抓住机会,一举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所以,仅从为了对中书省动刀子上来看,胡惟庸这等胆大包天的奇男子,自己都要留下来。

  让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才行。

  不过,中书省自己一时半会儿动不了,但趁着空印案动一动行省,先削弱掉一层中书省的权威还是可行的……

  胡惟庸不知道,这短短的时间里,皇帝心中都闪过了多少念头。

  更不可能知道,皇帝此番放过他又有多少的考量。

  他只知道,自己又度过了一个难关,又一次赌对了!

  就知道,皇帝不可能真的对自己下下死手,不敢真的夺了自己的丞相之位。

  皇帝离不开自己,中书省离不开自己。

  知道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不太容易被人取代的人,是胡惟庸此番如此行事的最大底气之所在!

  他叩首谢恩,说自己今后再不会这样了,一定会好好做好丞相该做的事,为皇帝,为国为民分忧。

  说罢,把官帽戴回头上,双手撑地,显得艰难的起了身。

  这是长时间跪在地上,腿都麻了的缘故。

  胡惟庸此时的形象并不好,官袍满是褶皱,因为出汗,背上的一大片衣服都贴在了身上,头发也有一些散乱。

  因为双腿发麻的缘故,他的身躯也站的不怎么直。

  但这个时候,胡惟庸的形象在众多的文武官员眼中,却变得无比的高大。

  很多人都对他高看一眼。

  尤其是和李善长这个狗东西,在关键时刻,直接背叛众人,给皇帝当狗的行径比起来,敢为了众官员,而选择和皇帝硬着来的胡惟庸,无疑更加让人信任。

  更加让人敬服。

  可以说,胡惟庸今日乃是一战成名。

  胡惟庸感受着这些目光,以及气氛的改变,面上没有丝毫的变化。

  但心里面早就乐开了花!

  像是吃到了喜鹊屎一样。

  今天的事情虽然有着诸多波折,但最终的结果,终究还是对自己有利的!

  从此刻开始,李善长再不能骑在自己头上了!

  从此刻开始,属于丞相的大权,将被自己尽数掌握!

  自己成功取代了李善长!

  自己才是大明真正的丞相!

  这一次,自己才是最大的赢家!

  努力压下心中极致的喜悦,胡惟庸等着皇帝宣布退朝。

  各种事情都有了定论,今日的朝会该结束了。

  结果,皇帝的声音却响了起来:“咱准备裁撤了行省……”

  胡惟庸:???!!!

第92章 得知真相,眼泪流下来

  “咱准备裁撤行省。”

  文武百官等待着散朝之时,朱元璋的声音响起,说出来的话却不是散朝。

  正满心欢喜的胡惟庸,已经开始行礼,准备带百官退朝。

  行了一半之后,却忽的愣住,僵在了当场。

  不是……皇帝说的啥?

  要裁撤行省?

  不仅仅是他,朝堂之中的其余众官员,也都是齐齐一滞,有被皇帝说出来的话给惊到。

  这次的案子,关行省什么事?

  怎么突然间就扯到了行省上面了?

  而且,还下手这么重,开口就要裁撤行省!

  这可是行省啊!

  朝廷管理地方的最高官府,每一处都至关重要!

  收税,政务,军队,刑罚等诸多事情,都需要行省来完成。

  可谓是责任重大。

  结果现在,皇帝上下嘴皮这么一碰,就要把行省给裁撤了。

  这是要干什么?

  不过日子了?

  自断手脚也不是这么断的啊!

  “上位,这……怎么就要裁撤行省了?

  臣愚钝,未能体会上意……”

  呆愣之后,胡惟庸忙望着朱元璋行礼,显得小心的询问。

  胡惟庸是真的懵,因为这等极其重大的事情,皇帝事先一点口风都没有透露。

  他这个丞相都被瞒的死死的。

  此时直接就在朝堂上宣布,这如何能让他好受?

  这可是行省啊!

  中书省对地方控制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果现在,皇帝竟说裁撤就要裁撤,这怎么能行?

  其余诸多人,也都竖起耳朵仔细听,想要看看这皇帝又要弄什么幺蛾子!

  怎么突然毫无预兆的,就整这么大的动作。

  “行省咱看着不太好,琢磨过来琢磨过去,都觉得不太合适。

  行省管的太多了,财政军司法这些全都一肩挑,容易尾大不掉,不利于朝廷对地方上的管理。”

  朱元璋倒也干脆,直接说出了他这样做的原因,

  当然,最根本的、想要通过裁撤行省来先削弱一下中书省的想法,他是不会说出来的。

  “上位,行省存在由来已久,且经过上位的不懈努力,也和元朝的行省有了很大区别。

  有行省在,很方便朝廷对地方进行治理,若是行省不在了,只怕……”

  今日发生了这一连串的事情,可谓是惊心动魄,极为耗费心神。

  就连胡惟庸,都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他是真的不想再和皇帝唱对台戏.

  和皇帝对着来,太恐怖了。

  总让人感觉九族在鬼门关前来回的晃荡。

  这个节骨眼上,皇帝说出来事但凡小一点,他多余的话都不会多说一句,立刻就会高呼皇帝圣明,把这事给赶紧通过了,立刻散朝。

  这破朝,他现在是一个呼吸都不想多上。

  可皇帝现在,却要直接裁撤行省啊!

  他这里又怎能一声不吭?

  硬着头皮也得上啊!

  “不会。”朱元璋摇头。

  “咱裁撤了行省后,又不是不在地方上设机构,对地方彻底不管了。

  相反,咱如此做,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

  “那……不知上位准备用什么来取代行省?”

  胡惟庸出声询问,准备先问清楚情况了,再根据情况决定接下来自己的行动。

  “这事情倒也简单,咱准备设立三司,取代行省。

  分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专管民政事务,包括财政,土地,户口,钱粮,官员考核等。

  设左右布政使,为正二品,为本布政使司内最高行政长官。

  提刑按察司,设按察使一人,管理刑狱。

  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掌管军事。

  长官有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

  三者互不统属……”

  朱元璋张口就来,把地方三司这些说与众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