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从雪姨开始 第215章

作者:师牙

  ……

  清晨的阳光透过办公室的落地窗,在桌面上投下光影。

  叶柯正翻阅着路演期间的采访稿,门被猛的推开,温情手持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数据报告,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闯了进来。

  “爆了!首日票房破1800万!”她的声音因兴奋而略显急促。

  叶柯瞬间坐直身体,目光紧紧锁定屏幕上的实时数据曲线。

  上面清晰显示:《寄生虫》上映12小时,票房已突破1200万。

  截至首日24点,最终票房定格在1860万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院线排片率从首日的18%,凭借极高的上座率和口碑,一路飙升至25%。

  “我们的上座率达到了惊人的78%,很多影院经理已经主动联系我们,要求追加午夜场。”

  温情的声音难掩兴奋,“这个开局,比我们最乐观的预估还要好!”

  首日票房榜清晰的勾勒出当前市场的竞争格局:

  《寄生虫》1860万(新片上榜)

  排在第二是《风声》1100万。已经上映第28天,累计票房2.2亿。

  第三则是《大内密探零零狗》800万,上映第7天,累计票房1.01亿。

  已上映近一个月的《风声》,凭借坚挺的口碑,依然能斩获单日千万票房,其长尾效应不容小觑。

  而作为喜剧片的《大内密探零零狗》,在首周爆发后,走势明显乏力,单日票房已跌至800万水平。

  同时《寄生虫》在互联网上也是彻底点燃了影迷们的热情。

  在某瓣网,《寄生虫》的短评区在两小时内新增了上千条评论。

  一条来自ID“02级老粉”的评论被顶到最高赞:“从《盲井》里挣扎求生的元凤鸣,到《寄生虫》里在底层泥潭中喘息,叶柯的镜头永远深情而锐利的凝视着普通人的挣扎。

  尤其是最后在暴雨夜捂住鼻子,那个混合着绝望、屈辱和一丝疯狂的眼神,直接给我看哭了。”

  微博上,#寄生虫细节封神#的话题下,粉丝们开始了逐帧拉片式的解读。

  “暴雨夜,金宇从富人家回自己半的下室的家,那段向下的楼梯戏,每一步都踩在绝望的鼓点上,与房东家那种一步到户、开阔明亮的空间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还有那扇窗!半的下室里能看到行人脚踝的窗户,和别墅里可以俯瞰整个庭院的全景落的窗,这不就是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吗?”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并且有不少黑粉在网上上蹿下跳。

  对此,一些争议的话题,叶柯在当天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给出了冷静的回应:“创作时,我刻意加入了许多只有国内观众才能深切体会的细节。

  比如,金家所在的半的下室,门口胡同里因排水系统老化而常年积存的污水,一下大雨就倒灌进屋。

  又或者他们家墙壁上因潮湿渗水留下的、永远无法彻底清除的黄色霉斑。

  这些都是我们在调研时捕捉到的真实场景,是扎根于我们土壤的现实。”

  他的回应迅速被粉丝和影评人转发。

  很快,就有影迷晒出了自己实地拍摄的、与电影场景几乎一模一样的胡同积水和老旧的下室照片,用视觉证据有力的佐证了影片改编的用心。

  最后,在铁证面前渐渐平息。

  傍晚时分,叶柯收到宋嘉发来的一张图片,是粉丝手工制作的《寄生虫》与同期影片的首日票房对比走势图。

  线条清晰显示着《寄生虫》的强势突起。

  宋嘉配文调侃:“看着这曲线,感觉比在戛纳等宣布金棕榈那刻还紧张。”

  叶柯笑着回复:“首日只是开门红。你看《风声》的后劲,它的口碑还在持续发酵。

  我们必须稳扎稳打,才能笑到最后。”

  他点网址其中代表《寄生虫》的那根红色曲线持续上扬,如同一支冲破云霄的火箭…

  ……

  《寄生虫》上映进入第三天,当大众的新鲜感稍稍退去,专业影评人们沉淀数日的深度解读开始陆续出炉,为影片的口碑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石,并引导着更深层次的公众讨论。

  在权威的《电影艺术》杂志网络专栏上,著名影评人周黎发表了题为《寄生虫》的长文。

  他写道:“叶柯精准的抓了那种冰冷的、命运无常的黑色幽默内核,并巧妙的将其转化为一种更具国人特色、那就是基于现实困境的隐忍与无奈。

  最典型的例子是金泽杀害房东前的那场眼神戏,其中演员的眼神中混杂了被长期压抑的屈辱、走投无路的绝望,以及一丝‘这都是你们逼我的’的悲凉。

  这多出来的三分无奈,让角色的行为动机更复杂,也更能引发中国观众的共情,让这个悲剧角色真正落地了。”

  他还特别分析了影片中极具象征意义的空间语言:“从地下室到别墅顶层的172级台阶,叶柯用镜头细致的描摹了每一次抬腿与落足。

  这不仅仅是空间的移动,每一级台阶都是一个鲜明的刻度,丈量着难以逾越的阶级距离。

  这种具象化的阶级呈现,比任何直白的口号都更具冲击力。”

  几乎是同时,《南方周末》的文化版则刊发了另一篇视角独特的影评,标题为《寄生虫,藏在细节里的作者性》。

  文章着重分析了影片的细部:

  “宋嘉饰演的房东太太,在品尝佣人泡的茶时,有一个非常细微的、习惯性轻抬下巴的动作。

  据幕后了解,这是宋嘉观察了首都某些高端社区里的贵妇们后,自己设计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早已融入骨子里的优越感与审视姿态,瞬间让人物立住了。

  而更令人拍案的是金家四口挤在昏暗的半的下室里,连夜赶工折披萨外卖盒的那场戏。

  叶柯和摄影指导刻意使用了顶光侧逆的光效,光线从唯一的小窗户艰难的挤进来,在每个人脸上投下浓重的阴影,勾勒出他们疲惫、麻木又带着一丝渴望的轮廓。

  这种对底层光线状态的极致追求,瞬间将观众的回忆拉回到叶柯的成名作《盲井》——那个同样充满压迫感、令人窒息的煤矿井下世界。这种一以贯之的视觉风格,正是导演作者性的最强证明。”

  这些专业、深入的评论被影迷和粉丝大量转发,不仅巩固了影片的口碑,更形成了一种解读热潮。

  吸引着更多追求观影深度和艺术价值的观众走进影院,去寻找影评中提到的那些精妙细节。

  而在强劲口碑的驱动下,市场的反馈直接而猛烈。

  上映首周结束,《寄生虫》票房势如破竹,累计突破1.2亿元,成功反超已进入上映末期的《风声》,登顶周票房冠军宝座。

  而《风声》单周票房回落至4000万,累计总票房停留在2.3亿,其漫长的口碑发酵期终于接近尾声。

  《大内密探零零狗》则彻底显现颓势,单周仅收获2000万票房,累计刚迈过1.1亿门槛,市场表现乏力。

  院线经理们用最实际的排片表达了他们的态度。

  《寄生虫》的全国排片率被进一步上调,最高达到了32%,在许多核心商圈的重点影城,甚至出现了全天每隔一小时就有一场的密集排片。

  进入上映第二周,电影市场迎来了新的挑战者——好莱坞特效大片《特种部队》上映,其首日票房报收800万,来势汹汹。

  然而,《寄生虫》展现了强大的抗冲击能力,在《特种部队》的分流下,单日票房依然稳定在1000万以上,累计总票房成功突破2亿大关。

  一位首都某知名影城的经理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原因:“《寄生虫》的观众里,二刷、三刷的比例非常高。

  很多人是带着任务来的,第一次看故事,第二次专门来找影片里的细节和伏笔。

  这种依靠影片自身质量引发的主动传播和重复消费,形成的口碑长尾效应,比任何硬广营销都来得持久和管用。”

  在一场于首都电影学院举行的公开讲座上,一位09级的学妹向叶柯提问:“叶导,在您看来,对于一部电影而言,是首周爆发的票房数字更重要,还是长久流传的口碑更重要?”

  叶柯微笑着,以《寄生虫》为例,给出了他的答案:“首日票房就像一剂强心针,很提气。

  但真正能让一部电影走得更远,甚至产生超越票房本身价值的,是口碑带来的长尾效应。

  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映第二周、第三周依然稳定的票房,其实都是首映礼那天,第一批观众们用他们真诚的掌声和发自内心的讨论,一点点为我们积蓄起来的能量。”

  讲座结束后,叶柯的手机响起,是温情发来的消息,内容让他眼前再次一亮:“欧洲的发行商刚联系了我们,看到影片在国内的长尾效应和艺术评价,他们想追加拷贝数量。

  他们说,华语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在欧洲市场引起这样的专业关注和民间期待了……”

第222章 执导好莱坞大片?

  《寄生虫》国内票房突破两亿,叶柯感到有些疲惫,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

  路演已经停下了,如今已经不是只靠路演的时候。

  所以,现在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叶柯撑起一把黑色的长柄伞,独自走进了酒店附近的一条老巷。

  忽然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打破了雨巷的宁静。

  叶柯下意识以为是宋嘉的消息,可显示的却是一个陌生号码,备注名是手输入的“刘师师”三个字。

  “喂?叶导,您好…冒昧打扰,您…您现在还在苏州吗?”

  电话那头的声音轻柔,带着一点小心翼翼的试探,背景里能听到细微的雨声,似乎她也在室外。

  “是我,刘师师。”

  她自报家门,然后才说明意图,“我…我在平江路的‘听雨轩’茶馆,刚才听蔡总提了一句,说您可能在这附近…不知道,能不能耽误您一点点时间?就十分钟…不,五分钟也行!”

  叶柯停下脚步,抬头望去,前方不远处,一家挂着“听雨轩”木质招牌的茶馆正亮着灯。

  叶柯略一沉吟,对着电话说:“我正好在附近。你等一下,我这就过来。”

  推开厚重的雕花木门,茶馆里很安静,只有淡淡的茶香和舒缓的古琴曲。

  刘师师独自坐在靠窗的一个卡座里,面前的小木桌上放着两杯冒着热气的绿茶。

  她今天没有像上次那样穿连衣裙,而是换了一件浅青色的改良式旗袍,头发松松的绾在脑后,少了几分《仙剑三》里龙葵的跳脱,多了些符合这江南意境的温婉。

  看到叶柯进来,她立刻站起身。

  “叶导,抱歉,这么晚了还打扰您休息。”

  刘师师语气带着歉意,还有些紧张,“我…我就是有些关于表演的问题,一直想不通,鼓足勇气才给您打的电话…”

  叶柯在她对面坐下,接过她推过来的那杯茶,“不用这么客气,有什么问题直接问就好。”

  “您上次说,可以把龙葵那种感觉,运用到更复杂的角色里去,我这几天自己对着镜子试了试。”

  刘师师抬起头,眼神里带着求知的光,“可是一到需要情绪比较外放的戏,我还是会控制不住,容易演得过火,显得很假。”

  “那我示范一下,你看好…”

  想了下,叶柯调整了一下呼吸,身体姿态微微变化,脊背下意识的挺直,肩膀打开,脸上浮现出一种社交场合惯有的、略显疏离的微笑,但眼神却逐渐变得锐利。

  像是在审视什么,瞳孔微微聚焦,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这个时候,不是手忙脚乱,而是要把这种情绪压下去…”

  叶柯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辅助讲解:“外在的表现,可能是手指无意识的捏紧了衣角或者桌沿,可能是说话的语速故意放慢,好像在斟酌词句,也可能是眼神会有瞬间的放空,然后又迅速聚焦。

  这些细微的东西,比直接做出夸张的惊恐表情更有层次。”

  刘师师也跟着站起来,认真的摹仿着他的动作和神态,旗袍的下摆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她反复试了两三次,眉头微蹙,似乎总觉得自己哪里不到位。

  “叶导。”

  刘师师忽然往前凑近了一小步,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声音压得更低,几乎成了耳语,“您…您能不能不动,让我仔细看看您眼神具体是怎么变化的?

  我演龙葵切换到红葵状态的时候,也总是找不到那个‘瞬间转换’的诀窍…”

  小小的茶馆卡座里,因为她的靠近,空间似乎变得更狭小了。

  叶柯能闻到她发间传来淡淡的洗发水清香,混合着一点女孩子常用的、清淡的护肤品味道。

  没有后退,叶柯只是依言保持着那个状态,然后微微调整头部的角度,让光线更好的照进眼睛里。

  “看到了吗?”

  叶柯低声解释,“不是张牙舞爪,而是内敛的,是压抑到了极点,随时可能爆发的状态。

  眼神要给出信号,但整体的肢体动作,反而是收着的,这种反差才有张力。”

  刘师师一瞬不瞬的盯着他的眼睛,看得非常专注,以至于她无意识的抬起手,指尖轻轻碰到了叶柯的小臂,似乎想通过触碰来感受那种情绪的传递。

  “我…我好像有点感觉了!”

  刘师师有些兴奋的说,“就像…就像您演《盲井》里元凤鸣,被工友欺负的时候,眼神看起来是害怕的,躲闪的,但仔细看,里面又有点不服气的倔强在里面,是不是?”

  叶柯不动声色的将手臂移开,转身坐回座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语气恢复了平常的温和:“你的领悟力很好,就是心态有点急。

  表演这东西,跟炖汤一样,火候不到,味道就出不来,得慢慢来。”

  刘师师也坐了下来,低下头沉默了几秒,她像是闲聊般提起:“叶导,公司…唐人那边,最近在筹备一个大项目,叫《步步惊心》。蔡总…想让我试试里面的女主角,马尔泰·若曦。”

  她抬起头,眼神里带着明显的期待,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寻求依靠的神色,“这个角色很复杂,又要温柔,骨子里又要很坚强,内心戏特别多…我…我有点怕我撑不起来。”

  她顿了顿,声音更轻了:“如果…如果您之后不那么忙的时候,能不能…帮我看看剧本?

  不用花您太多时间,哪怕就给我指点几个关键的地方,或者告诉我哪里理解错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