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一个方块人咋成神仙了 第267章

作者:科学的三段论

云城城外。

一个中年男人骑在马上。

身后背着一个孩童,身前还护着一位少年。

他拿着地图,左右打量周围的位置。

“你确定你爷爷没说错?”.

骑马的中年男人赫然就是黄忠。

黄忠看着周围陌生的环境,疑惑问道。

童羽也只是听自己的爷爷童渊说过赵家庄。

自己也从未见过。

他也打量着周围:

“应该是这里吧,不如我们找个人询问一番?”

黄忠点点头:

“我也正有此意。”

他一路从荆州快马加鞭赶来此地。

然而,来到这里之后。

手里的地图就没用了。

因为当初卖给他地图的人也没有真正到访过冀州。

所以记录的地图非常粗略且潦草。

辨别个大致方向没问题。

但若是找一个村庄,那可就难了。

“不过倒也奇怪,这真定县的流民怎么异常之少?”

要知道,他这一路赶来。

不知道经过了多少郡县。

可是,那些郡县几乎到处都是走投无路的流民。

易子而食从来不是一句记录在书里的话。

而是真实发生的事。

甚至屡见不鲜。

然而,当他抵达常山郡开始流民的数量就逐渐减少。

直到抵达真定县后。

流民?

几乎都看不到了!

简直神奇。

关键是,常山郡和真定县的气候并没有比其他地方好。

依旧是烈日当空。

干旱如常。

如此干旱的天气,百姓们的庄稼必然不可能丰收。

所以,究竟是什么原因。

使得这里没有流民的呢?

黄忠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更奇怪的是。

真定县不仅流民少,就连寻常百姓家人也少。

他看到好几处房子。

过去一瞧。

嘿,里面空荡荡的,一个人都没有。

“难道”

黄忠想到了一个不好的可能性。

那就是真定县的人都已经死光了。

他连忙摇摇头。

将这个不好的想法甩出去。

“算了,再在周14围找找看,如果实在找不到,就去真定县城里问问。”

“县城里总不会没人吧?”

黄忠骑着马,继续在周围寻找。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看见了人。

而且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

远方的大地上。

一群衣着朴素的人正在照料着田地。

这还不是一般的田地。

而是沃野。

纵横交错的沟渠中流淌着甘霖。

原本应该干裂的土地上长满了庄稼。

并且因为临近秋收。

金灿灿的麦穗从眼前一直蔓延到地平线。

我的天!

这怎么可能?

黄忠一脸震撼得看着这里的环境。

此时,他的内心无比好奇。

这里究竟是何处?

带着心中的疑惑,黄忠缓缓向田地里的农民靠近。

“吁。”

黄忠将马停在了最近的农民面前。

疑惑得询问道:

“这位兄台,敢问这里是何处?”

等农民抬起头。

黄忠却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违和感。

明明此人的双眼中充满沧桑。

但看着却不显老。

感觉应该和他差不多大。

农民看着远处高大的城市,操着一口地道方言说道:

“这里是云城。”

所幸的是。

老农的方言中又搀着一些大汉官话。

黄忠这才能听得懂。

“云城?”

黄总细细琢磨了一下,又问道,“那请问你知道赵家庄在哪里不?”

农民思考一番摇摇头:

“不知道咧,是这里的地方吗?”

黄忠点点头:

“对,就是这里的,常山郡真定县。”

农民眉头皱着眉头,热心道:

“要不我帮你问问其他人?”

黄忠点点头:

“好嘞,多谢兄台。”

农民随意得摆摆手:

“没事,没事,举手之劳而已。”

随即,这位农名带着黄忠找向另一个人。

现在还未到收成的季节。

他们这些人在这里。

主要就是看管这些粮食。

防止被贼人偷割。

路上,黄忠好奇得问道:

“你们这里的庄稼长势很不错啊。”

农民挺着胸膛:

“是咧,今年肯定是个丰收的好年景。”

“就是可惜,要是我当年的田地有这收成,我也不至于背井离乡来这里。”

黄忠一愣:

“兄台你不是这里人?”

农民摇摇头:

“我哪里有这个好福气哦,我也是从其他地方投奔这里的。”

“还好这里收留了我,不然我估计早就死在路边了。”

“不过也幸亏来到这。”

“不然我这辈子哪里可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

黄忠满心好奇农民口中的好日子是什么。

但他又不好意思开口询问。

所幸的是。

农民自顾自得继续说道:

“现在我只需要干点活,每天就能领到好三、四斤粮食,时不时还能有肉吃呢。”

三、四斤粮食?一天?

还有肉吃?

黄忠瞪大双眼,轻抽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