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一个方块人咋成神仙了 第117章

作者:科学的三段论

如果是风调雨顺之年。

这些当然算不了什么。

随便到一个郡县走一走、逛一逛,都能看到几乎能铺满大地的各种庄稼田。

但现在是灾荒年。

而且是持续了超过三年的超级大干旱。

在这种持续高温和缺水的环境中。

庄稼枯死、晒死才是常态。

青绿色生机勃勃的景象,反而违背常理。

带着激动,高平杵着拐杖的脚步都快了几分。

高家人也迅速向前。

等靠近农田。

他们终于看清了一亩亩庄稼田间沟壑中流淌而过的水。

水!是水!

很多很多水!

看到这些水,他们激动的心情也忍不住了。

纷纷冲到沟渠边上。

蹲下身子用手掬了一捧手喝进嘴里。

清凉、甘甜!

他们从未喝过如何好喝的水。

当然,水其实并没有味道。

就算这些水是无限水源中流出来的也一样。

之所以会觉得无比甘甜。

是因为他们已经太久没有如此畅快淋漓得喝水了。

连续的干旱。

使得一路上的江河湖海都已经干涸。

虽然他们拥有大量的食物。

但在用水方面依旧要节省、节省,再节省,生怕一个不小心被渴死在路上。

不过,在看到田间沟渠中源源不断流淌着的水后。

他们觉得之前的辛苦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一切终于苦尽甘来。

过了许久,高平说道:

“都喝完了没?喝完我们就赶紧去赵家庄吧。”

众人点点头。

最后再从沟渠中掬一捧水,畅饮喝下。

然后继续牵着马向前走去。

穿过农田。

没多久。

他们就看见了远处有一个由夯土堆起来的围墙。

夯土墙不高,只有两米。

但却将阻挡了所有想要窥探墙内景象的人的视线。

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夯土墙的中间位置排着一支长长的队伍。

草草一看至少上百人。

而且这上百人或是拖家带口,或是穿得破破烂烂,或是面有菜色。

虽然隔着很远。

但高家人依旧认出这群人的身份。

饥民!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饥民?

高平眉头微微皱起,然后一挥手让大家停在原地:

“虽然那里可能就是典韦壮士说的神仙所在的赵家庄,但小心驶得万年船,未知具体情况前我还是打算派个人先过去查探一下。”

“不知道谁愿意前往?”

这一路走来。

正是高平的小心谨慎,他们才避开了许多危险。

所以对于高平的提议。

高家人并未反对。

这时,高顺走出来说道:

“爷爷,我愿意前往。”

高平点点头,然后将高顺拉到身边仔细叮嘱道:

“好,那就顺儿你去吧,我们就在这里等着你的消息。”

“记住,赵家庄里可能有神仙,你进去后千万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切莫失了礼数。”

高顺点点头,快步向赵家庄走去。

随着距离饥民队伍越来越近。

他终于看清了情况,原来是赵家庄正在施粥赈济。

“这赵家庄果然不一般。”高顺想道。

灾荒年施粥赈济本就是一件非常需要魄力的事。

因为身处灾荒年。

谁也不知道这场灾荒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明年?后年?或是更久?

所以绝大多数人和家族都会将余粮好好收藏起来。

以应对未来可能继续灾荒的风险。

而且大多数地方豪族都认为。

赈济灾民?

那是朝廷才应该干的事!

他们并无义务。

所以不到迫不得已,他们断然不可能施粥赈济灾民。

像赵家庄这样心善的家族。

终究还是少数。

本来高顺是想直接找赵家庄内部的人说明高家要投奔一事。

但见到了现在这番景象。

他反倒对赵家庄产生了浓浓的好奇心。

于是。

高顺悄悄的排到了长长的饥民队伍最后面。

其实他无也需这么小心。

因为他现在真的很像饥民。

身上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盘起的发髻散乱得跟个鸟窝似的。

脸上也是灰头土脸的。

除了个子高一点,面色红润一点。

和其他的饥民几乎没有区别。

饥民队伍的前进速度很快。

不一会。

就已经排到了高顺。

不过并非直接就能领到赈济的粥饭,而是需要先登记。

“姓名?年龄?是否识字?”

虽然高顺奇怪为什么问这些问题。

但他还是老老实实得回答道:

“高顺,十五岁,识字。”

话音一落。

对面正在拿笔记录的人一愣,抬头仔细打量了一番高顺。

“确定识字?可会书写?”

高顺再次点点头:

“确定识字,也会书写。”

说完,这名负责登记的赵家庄庄民眼睛顿时一亮。

自从三天前赵家庄开始收留流民。

他就被赵安派到这负责登记流民信息。

姓名和年龄只是为了简单了解流民的情况。

第三条是否识字才是关键。

是在为之后治理日益增加的流民做准备。

毕竟随着流民的人数越来越多。

赵家庄里识字的几百人只会越来越不够用。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尽可能从流民中挑一些识字、会书写的人出来。

帮忙一起治理。

然而,这三天他登记了至少数百名饥民。

其中绝大多数都不识字,更别说书写了。

其实这也是东汉末年的现状。

那就是知识几乎被牢牢掌控在世家门阀手中。

普通民众中识字且会书写的人。

少之又少。

高顺虽然不是他登记的第一个识字且会书写的人。

但却是其中最年轻的。

才只有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