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的我,能掐会算,还学习好 第110章

作者:一拥而入

  “我们这不是故意提高门槛,我老师创造的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机语言,这种新计算机语言就是在汉语语境下创造、运行的,所以需要很强的汉语基础。”

  接着,面对记者提问为什么还要参加华夏的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是不是故意要把国外学生拒之门外时,蔡朱开口解释:

  “考试这是一个面对所有人的机会。大家都知道,在数学领域和计算机领域,我导师并没有太多国际性学术交流,而如果我的老师选择进行推免,那么国外学生是更没有任何机会的。”

第212章 ,一种新的即时通讯软件

  在记者会召开的同时,姜浩抽空会见了腾讯的小马总。

  这一辈子的“拼多多”改变了太多,其中也包括了腾讯,借着这拼多多的“出海”,腾讯也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即时通讯软件。

  但是现在,腾讯着急了,因为在西京城的计算机产业园区,一个参加“整合项目”的年轻创业团队,创造了一种新的即时通讯程序。

  而且借助着“擦边球”的“约”,这个名为“我们”的、新的即时通讯程序正在快速蔓延。

  这个新的即时通讯程序表面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内在运行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腾讯是真的着急了。

  面对小马哥的着急,姜浩开口道:“你把他收购了不就行了吗?”

  小马哥摇摇头,开口道:“不是那么简单,现在脸书、推特等等各国的通讯公司都盯着它,而且这个公司背后可是华尔街资本,相比之下,脸书和推特收购它更具有优势。”

  接着,小马哥很真情地开口道:“姜总,从‘拼多多’开始,我们就有不错的友谊了,所以,求您给支个招啊!”

  姜浩以及整个“姜浩系”在腾讯是有不少的股份的,但是小马哥并没有提,他害怕姜浩看不上,姜浩完全可以扶持起一个新的“腾讯”,但是感情是不一样的,所以小马哥打的是“感情牌”。

  姜浩还真的吃这一套,在不缺钱了后,姜浩对感情是很看重的,他继续开口道:“知识是公开的,你们公司自己也研究这种新的即时通信语言不就行了吗?”

  说到这,小马哥一阵不爽:“那都是一群废物!”

  姜浩点点开口道:“也是,这是一种新的、极具革命性的创新,而它们革的正是你们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命,所以你们的研发团队肯定不乐意了。”

  接着,姜浩叫了汪廷政一声,对汪廷政吩咐道:“廷政,你去把U90分区的资料给马总一份。”

  接过汪廷政拿来的资料,姜浩把资料递给了小马哥,对他开口道:

  “这份U90资料是我们收集的关于即时通讯领域的公开论文和资料,你们回去自己研究吧,编程程序就那样,学会新的知识就行,但具体你们能发展成什么样,就看你们自己了。”

  “这么简单?”小马哥接过了姜浩的递来的资料问了一句。

  这些资料他们腾讯当然也有,他们公司虽然在这种新的即时通讯软件上进展缓慢,但是小马哥也会挖墙角,他挖来了很多新人,腾讯在这种基于姜浩计算机语言下的即时通讯程序是有一点的发展和认知的。

  但是跟那名为“我们”的、新的即时通讯软件一样,腾讯也面临了问题:

  那新的即时通讯软件总有一种缺少灵魂的感觉,现在那新的即时通讯程序虽然是一种新计算机语言下的程序,虽然有很大的创新性,但是它没有任何本质性的区别,看起来就是对原有的即时通讯程序的一种优化升级。

  而小马哥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绝对不会这么简单,尤其是了解了一下前一段时间网上爆出的“无人机抓鸟”的视频,小马哥更坚信这种新的微浩计算机语言带来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优化升级,而是一种本质的不同。

  这才是小马哥费力来见姜浩的原因。

  而面对小马哥的询问,姜浩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看着姜浩的笑而不语,马总点点头,不就是模仿嘛,他们最擅长了。

  至于是不是这个即时通讯程序那么简单?他只要跟紧姜浩、维持好跟姜浩的感情就行了。

  外资“整合项目”在不断发展,以“峻山”游戏引擎和“我们”即时通讯软件为代表的新的计算机程序创造在不断的涌现。

  那些投资“整合项目”的资本正在享受新的财富盛宴,同时,新的知识也在不断膨胀。

  而这些“整合项目”的创业团队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所以他们保持了传统:只要有论文成果,他们都发表在他们各自的大学学报上。

  而且正如蔡朱在记者会上说的那样,这是一种新的、基于汉语语境下的计算机语言,所以大家想要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机语言,必须阅读汉语原文。

  所以现在计算机领域的SCI一区的论文,大部分都是汉语论文。

  现在华夏的计算机论文,已经占据整个计算机学术的半壁江山了,也正是因此,姜浩的招生才会引起全世界如此大的轰动。

  同时,随着各自大学学报的崛起,华夏各所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也在急速提升。

  而大学学报,可是综合性的,它不仅仅有计算机论文,还有其他专业的文章,借此,华夏的整体学术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这辈子的华夏,已经跟姜浩上辈子认识的完全不一样了。

  在“整合项目”和“110项目”的推动下,新的知识已经完全走在了姜浩前面了,姜浩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大家的步伐。

  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姜浩拿着一本《深市大学学报》认真读着,这份学报里,一个深市大学的学生团队发表的一篇关于加密的论文让姜浩很感兴趣。

  而这种不用费力读英文的感觉,让姜浩觉得很爽:原来这就是之前英语国家的快乐啊!

  对姜浩来说,他传统的计算机知识并不是太丰厚,而且这种新的计算机语言是他创造的,所以即使新的知识发展十分迅猛,姜浩面对这份工作还是很顺畅的。

  所以作为“110项目”的总设计师,姜浩要做的重点工作,就是剥开这些计算机论文,把他们当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进行整合、解决。

  盯着面前密密麻麻的草稿,姜浩很舒服的伸了一个懒腰。

  完成了基础的大纲编写后,姜浩就把工作扔给了两个学生。

  姜浩的两个学生汪廷政和蔡朱经过整理后,成为最终的论文。

  最终的论文经过姜浩的审核后,一方面上传到《JHSX讲义》编著委员会,填充“姜浩数学”;另一方面上传到“110项目组”,成为项目组工作的指导。

第213章 ,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

  “你就不能出现点工作失误啊!”

  面对顺利处理完工作的汪廷政,姜浩不爽的抱怨了一句,汪廷政用得越顺手,姜浩越舍不得让他毕业!

  “老师,我能不走吗?”汪廷政急忙开口哀求,他是真的不想毕业。

  “不能,全国各大高校已经对你翘首以盼了!”姜浩摇了摇头后,又问了一句:“想好去哪了吗?”

  “没~”汪廷政摇摇头,然后笑着对老师姜浩开口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建议嘛?”

  不像是蔡朱,他毕业后直接回国防科大,汪廷政面对的选择真的太多了,全国各个高校和有关科研院所拼了命一样的引进他,甚至燕京大学直接表示要设立一个姜浩计算机学院,直接邀请他汪廷政来当院长。

  面对这些资源和邀请,汪廷政都被吓到了,所以他真的很难抉择,希望老师能给他点建议。

  “没~”但是姜浩摇摇头,他不想干涉汪廷政的选择,而且他这个学生是绝对优秀的,不论走到哪里,他自己都会发光的。

  姜浩的招生工作已经开始了,但这并不需要姜浩操太多心,负责姜浩招生工作的不是具体的院校,而是教育部直接负责姜浩的招生。

  姜浩还是跟往常一样,坐在浙省大学的图书馆,处理着自己的工作。

  “110项目”和外资的“整合项目”已经开始陆陆续续的出成绩了。

  由姜浩主持,国内计算机领域和数学领域院士参加的“110项目”,更像是对“姜浩计算机学”进行理论奠基的学术工程;

  而外资的“整合项目”更像是对“姜浩计算机学”的应用实践。

  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姜浩认真阅读着各方面汇总来的资料。

  在“110项目”和“整合项目”的推动下,整个“姜浩计算机语言”发展十分迅猛,很多的智慧是在姜浩之上的,姜浩也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

  所以现在姜浩的工作就是优化、建立统一的标准,把四面八方变成了统一的远方,让整个语言体系变得顺畅起来。

  “哎~”

  阅读完了厚厚的一堆资料后,姜浩挠了挠头,虽然这种新的计算机语言是姜浩建立的,而且自从【解除大脑极限限制】后,姜浩的大脑已经一次次的突破极限了。

  但是面对手头上这些问题都是全新的,尤其是这些问题还没有任何的参考,姜浩工作起来也很是头疼。

  “老师,已经中午了,您下午在研究院还有课呢。”

  姜浩正盯着白纸挠头呢,他的学生蔡朱凑了过来,小声提醒了一句。

  姜浩看了一眼时间,点了点头,然后在白纸上写了几行算式,算是为自己今天的工作留了一点“小尾巴”。

  不像是其他人工作的时候,总喜欢彻底完成手头上的工作,然后下班。

  姜浩总是喜欢留点“小尾巴”的,这样下次工作的时候,可以很好的衔接上去。

  “走了!”简单收拾后,姜浩起身,离开了阅览室。

  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这是由姜浩和宋婉共同出资、在原本“拼多多基础科学高等研究院”基础上成立的,由“姜宋集团”管理运营的一个非盈利的私人科学研究与教育中心。

  此机构的研究对象是以姜浩计算机语言为核心的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它虽然成立的很晚,但是借着“姜浩系”的财力支持,它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体系最完备的计算机研究院。

  而且这所研究院还以姜浩计算机学教育为目标,所以它的教育体系也是非常系统而全面的。

  除了进行科学研究外,研究院下辖的姜浩宋婉高等出版社,还会定期出版计算机领域的刊物以及其他一些计算机方面的手册、书籍。

  这里还设有多个会议中心,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整合项目”的参与者来这里开会、交流。

  所以这个研究中心虽然成立的很晚,而且没有什么“诺奖”、“图灵奖”、“菲尔兹奖”之类的顶级国际奖项做背书,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一下子挤进了“全球顶级实验室top10”。

  这个研究院位于齐鲁胶东夹河.幸福新城,基本整个夹河沿岸都被这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占据了。

  其实齐鲁的胶东是没有太多高校和科研资源的,这座城市的优势是制造业。

  但这毕竟是姜浩的故乡,当地官员多次来找姜浩做公关,姜浩也就同意了。

  而为了这个研究院的落地,当地官员还是很拼的,因为姜浩常驻的城市要么是燕京、要么是杭市,所以为了方便姜浩的出勤,他们发动了一切资源,从铁路总公司那弄了一列燕京到胶东、杭市到胶东的直达高铁。

  从浙省大学出来后,姜浩坐上了直达胶东的高铁列车。

  一开始,当开通了杭市直达胶东的列车,有关方面还担心列车空运。

  但是当“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在齐鲁胶东落地后,往返齐鲁胶东的乘客还是很多的,每一趟列车都是满员的。

  列车的商务舱里坐着两个小米公司的工程师。

  自从浙省开启了新的高新产业发展后,他们经常来浙省出差。

  而现在,他们坐上了这列直达胶东的列车,他们要去胶东的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参加一场关于手机主板设计的交流会议。

  “卧槽,今天中午的餐食这么好啊!”

  接到了乘务人员发放的午餐后,小米的工程师詹弘诲打开盒饭一看,立马被惊艳到了。

  接着,詹弘诲伸着脑袋往后面的车厢看了一眼,当看到最后一列车厢的玻璃门紧闭,车厢连接处站着两个警惕的黑衣男子,詹弘诲心里一喜:“果然!”

  “怎么了!”詹弘诲同行的同事问了一句。

  詹弘诲笑着开口道:“当这次列车的餐食水平提高,一定是那位大佬来了!”

  詹弘诲同行的同事一听,立马激动地开口:“我去!姜大神?”

  “一定是!”詹弘诲也激动的点点头。

  当外资的“整合项目”不断推进,各种计算机领域的创新不断涌现,在整个计算电子行业,姜浩已经封神了!

  作为行业的从业者,詹弘诲对姜浩是很敬畏的。

  列车的最后一列车厢里,吃完午饭后,姜浩简单看了一下PPT课件,接着,姜浩放平了座位,简单的午休了一会儿。

  现在对姜浩来说,他最喜欢的就是这种夸省的通勤了,因为这是他难得的可以休息的时间。

  上辈子一直抱怨累成狗、累成狗,这辈子的姜浩都已经不能用累成狗来形容自己的了。

第214章 ,上课前的保密协议

  齐鲁,胶东。

  在几年前拼多多刚起步的时候,当地的执政者就抓住了机遇,以乘风破浪的勇气,突破了无数的瓶颈,开启了全市的大跨步发展。

  不仅仅是胶东下辖的各个县级市不一样了,这胶东的城区也已经跟姜浩上辈子认识的完全不一样了:城市的高架修的很快、各条地铁线路的修建也在快速的推进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在这里交际着

  姜浩从列车上下来,等着站门口的警车拉响了警笛,清空了一下周围的车站旅客,带着姜浩的车队驶上了新建成的高架,朝着“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的快速地驶去。

  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最大的报告厅里已经坐满了人。

  这里有“老人”,他们原本是“拼多多基础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

  在“拼多多基础科学研究院”的时候,他们基本完全是在学习,而现在,他们正在被疯狂的压榨着,整个“姜宋集团”,尤其是“姜宋电子”的新型芯片研发任务都落在了他们的头上。

  在这报告厅里,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的“老人”识别度是很高的:那些年纪轻轻的“地中海”,一看就是“老人”。

  所以“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虽然是以电子和半导体为核心的研究院,但是它最受研究院内部关注的科研项目,是医美科学实验室关于防脱发和毛囊再生的项目。

  这里也有新人,他们大部分是各大高校“姜浩宋婉电子学院”的毕业生。

  他们是这里的新生力量,他们看起来很老实的样子,但其实眼神里透露着一种桀骜。

  接受新知识的他们,像是工业革命的西方人来到了落后的清朝一样,他们带着的是一种看不上这个落后世界的高傲,崇洋媚外在他们眼里是一种天大的笑话。

  这些新生对一种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惊人的,他们正在以他们惊人的破坏力,冲击着旧有的体系。

  主持“姜浩宋婉高等研究院”日常科研工作的是研究院副院长、软件科学实验室负责人原光智院士。

  原光智院士是计算机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率先把姜浩数学引入到了计算机领域,开创性的通过“姜浩数学”的思路,在解决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方面建立典范。

  同时,他也是《JHSX讲义》编著委员会的委员、《JHSX讲义(计算机部分)》量子计算分部的主持人、密码学分部的编著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