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 第215章

作者:起飞的东君

  王翦走过去,拍着赵佗的肩膀笑道:“好一个赵佗,你已深得老夫沙场征战的精髓矣。”

  赵佗抬头,和王翦对视。

  一老一少,两个秦将。

  就在这主帅大帐中,发出心照不宣的低笑声。

第二百九十三章 :楚军利器

  “不是我军不坚守,奈何秦军有巨砲啊!”

  陈郢城头,幸运逃生的阳夏守将逢侯仪,正一脸哀苦的向令尹项燕禀报。

  他哭丧着脸道:“我军有墨者相助,本已将阳夏城头布置的如同铁壁铜墙一般,若是秦军以普通蚁附攻城,必定让他们死伤惨重。”

  “但这支秦军不仅人多,而且其主将十分慎重,花了三日打造巨砲,然后一次攻击就砸烂了我军在城墙上的布置啊。那些石弹重逾百斤,还能不断调整攻击方向和距离,与普通发石机截然不同。我军完全挡不住,士卒一见那巨石飞天,便尽数溃逃……”

  “够了,你下去吧。”

  项燕听得烦躁,挥了挥手。

  见令尹没有说惩罚之事,逢侯仪顿时大喜过望,连忙拱手下去。

  旁侧,身为监军的靳夏顿时皱起了眉头。

  他开口道:“令尹,这逢侯仪弃城逃军,路上还被秦军截杀,折损了不少士卒。他没有自刎谢罪也就罢了,如今令尹若是对他无惩,恐怕难以服众吧?”

  “我看不如杀了,以儆效尤,如此便可让诸将敬畏,日后再无人敢弃城逃走。”

  项燕厌恶的看了这位楚国右尹一眼,对方职务在自己之下,本该服从自己的调遣,但奈何楚王负刍委任他为监军,有监察自己的职责,反倒不惧自己。

  “大王不信自己啊……”

  一个臣子掌握倾国之兵几十万,确实很难让君主放心,派出亲信监军也是理所应当。

  但项燕心头还是忍不住生出悲哀之感。

  他知道,寿春城里的那位大王,恐怕还在嫉恨着上一次他没有亲自回援的事情,若非这次秦国出兵六十万气势汹汹而来,大王是绝不会让自己再掌兵权的。

  压下心中的厌恶,项燕解释道:“秦军巨砲确实威力巨大,上一次就连项城的城墙也差点被秦军砸的崩塌。阳夏城小墙薄,抵挡不住也是正常,那逢侯仪能够拖住对方三日,给我军有准备的时间,也就够了。”

  “当今六十万秦军压境,我军兵寡将少,此时若是再自斩大将,只会削弱我军战力,还是让他戴罪立功的好。”

  项燕很清楚,当今楚国面临真正的绝境,随时都有亡国之危,需要所有能够使用的力量。

  相比秦将李信战败后只是削爵惩戒,日后还有重上战场的机会。

  楚国覆军杀将的传统,就不知让多少大将战败自刎了,导致当今楚国战将稀缺,特别是那些拥有沙场经验的将领就更少了。

  比如泗水之战的左司马昭平,若是他没有战败自刎,而是跟在自己身侧辅佐,项燕此战面对秦军南下,定然会轻松不少。

  想到昭平,项燕又不由想到那个转战楚地上千里,泗水之畔背水为阵的秦将赵佗。

  根据楚国的情报,那个赵佗似乎才十多岁啊。

  此真乃天佑秦国也。

  不仅有老将王翦、杨端和之流,中坚有蒙武、王贲、李信之属,其后辈竟还有赵佗这般天才人物。

  秦国名将辈出,一代接一代,打掉一个又来一个,哪像楚国如今只能依靠他项燕一人啊。

  每当想到此处,项燕的心中,就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所以逢侯仪虽然弃城而逃,但情有可原,项燕不想再次削弱楚军的力量。

  靳夏见项燕解释,便哼哼了两声,扔下两句话后扬长而去。

  “既如此,那便依令尹之言。不过如今秦军大举压境,还望令尹能够认真守御,将秦人挡在陈郢之外,勿要再复昔日八山之事矣。”

  看着靳夏离去的背影,耳畔回荡着对方留下的警告,项燕眼中闪过一抹厉色。

  不过他忍住了,如今还是大局为重。

  项燕让人叫来自己的儿子项渠,以及几个楚军的中坚将领,屈氏的屈茂,景氏的景同,以及昭平之弟昭原等人。

  “秦军已拔阳夏,想来固陵这两日也将陷落。要不了多久,秦军就能南下渡过鸿沟,兵临陈郢城下。诸君这几日当好好约束士卒,休憩养神,届时少不了一场恶战。”

  屈景昭三氏将军,皆领命应诺。

  项燕又转头对项渠道:“我军屯聚于陈郢城下,向鸿沟而扎营,只待秦军渡水过来,便可半渡而击。”

  “但王翦此人,素来以稳重著称,定然不会给我军这个机会,他或许会从上游先渡水过来,你且多放骑兵巡视,探查方圆百里之地,一旦发现秦军动向,立刻禀报。”

  “同时让民夫加固军营壁垒,若是半渡而击失败,秦军渡过鸿沟至于城下。我军便背靠城墙,凭营垒而守,在此消耗秦军。还有陈郢的城墙也要让人再行加固,能够抵挡秦军巨砲的轰击才是。”

  “唯。”

  项渠立刻拱手。

  项燕又派人传告上蔡平舆方向的楚国右司马叶胜,让他谨守营垒,不可轻易出战,只要将杨端和部的秦军偏师拖在彼处,不让对方突入己军后方,就是大功一件。

  做完这些安排后,项燕又深深的叹了口气。

  以他对王翦的了解,此人老谋深算,乃是连灭了两个万乘之国的名将。

  从其战绩来看,也不是李信那种冲动鲁莽之人,恐怕接下来的情况不会如自己所想。

  果不其然,没过几日,就有楚军的哨骑回报。

  秦国大军南下到了固陵方向后,便止步不前,并没有继续进军陈郢的打算,而是在彼处开挖营垒,大修墙垣。

  陈郢北方,自阳夏开始,到固陵以及鸿沟两侧上百里的战线上,秦国四十五万大军分开驻扎,广修壁垒墙垣,将鸿沟运粮码头包裹在其中。

  西部的秦军杨端和部也是这个情况,十五万大军驻扎在上蔡城外的军营中,背靠汝水码头,大修壁垒,没有主动进攻楚军的意思。

  “可恶,王翦乃一老龟耳!”

  听到这消息之后,项燕便知道了王翦的策略,忍不住愤愤而骂。

  对方根本不想主动来攻楚国的城池,也不想和自己在野外决战。

  秦军六十万人驻扎在秦楚边境,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就是为了将楚国的近四十万军队全吊在这里,和秦军对峙。

  如此一来,双方便不是在比拼主帅的兵法精妙,也不是在比拼双方士卒的战力和勇气,而是在对耗秦楚两国的国力,看谁的粮食多,看谁能扛的更久。

  以及,看谁能更得君主信任。

  楚国是个什么破烂样子,他项燕一清二楚。

  “渠儿,你立刻率军前去攻打秦军,阻止秦人修建墙垣壁垒,最好能将其诱出来,让秦军来主动进攻。”

  项燕派了自家儿子亲率楚军,前去进攻鸿沟两侧的秦军营垒。

  结果对方根本就不出战,每一处修建壁垒墙垣的民夫身侧,都有相应的秦军在彼处守护。

  这些秦军以逸待劳,手操强弓劲弩,对着来攻的楚军就是一顿乱射。

  就算楚军靠着人数优势偶尔能攻下和毁坏一处墙垣,但马上就会被赶到支援的秦军夺回去,而且这样一来,楚军每一次攻击所付出的伤亡数比秦军还要大。

  秦军除了在军营外大修墙垣,在其鸿沟、汝水运输粮秣的码头处,也被修建了一层层的壁垒,一处处的角楼。

  自码头通往秦军粮仓的路线上,更修建了十余里长的被两旁壁垒包裹的“甬道”。

  附近还有大量武装齐全的秦军守护,其防御堪称严丝合缝,不给楚军任何可趁之机。

  “老龟厚甲!”

  项燕忍不住怒骂出声,感觉王翦真的就是一个老乌龟,把头和四肢缩在那厚厚的龟壳里,根本不钻出来,让他无从下手啊。

  无法将秦军诱出军营,项燕还不敢撤军,只能和秦军在此对耗。

  他很清楚,王翦那头老龟,别看现在龟缩在壳里不动弹,但若是楚军敢有后退撤军的迹象,露出丝毫破绽。

  王翦必定会从那龟壳中伸出脑袋来,对着楚军狠狠咬上一口,而且那一口,恐怕会非常之疼。

  “既如此,那就只好试试这个了。”

  项燕拿出一张帛画。

  上面画着某种攻城器械的制造方法。

  那是去岁公子启回归楚国后,交给项燕的东西。

  这是公子启在秦国利用身份获取的一件攻城武器的图纸。

  楚军中,还有之前击破蒙武大军后俘获的秦军工匠。

  项燕狠狠一拍铜案,低吼道:“不是你秦军才有巨砲,我楚军一样有!”

  “不出来是吧。”

  “王翦,你就等着吃我一砲吧!”

第二百九十四章 :坚壁自守

  秦国六十万大军南下伐楚,当今共分三个部分。

  由南往北看,“南军”是副将杨端和率领的十五万秦军,驻扎在上蔡、汝水一线,与楚国右司马叶胜对峙。

  北则以阳夏为据点,王翦以裨将军冯无择行事老练,让其率秦军三万镇守于阳夏军营,作为“北军”,护卫秦军的侧翼,与东边属于楚国的柘县、苦县驻军对峙。

  王翦则亲自率领包括赵佗部在内的“中军”四十余万人南下,屯驻在固陵、鸿沟两侧,南眺楚国陈郢。

  秦军人数虽众,却没有主动发动进攻,在扎下营寨后,就开始命令各自军营的民夫苦力在营前构筑壁垒墙垣,做出一副防守姿态。

  经过近一个月的抢修抢筑,秦军绵延上百里的防线上已构筑出了一道简易的壁垒墙垣,而且还在不断进行加固。

  秦国中军处,靠近鸿沟码头的一处两万兵卒营寨。

  负责此地防务的裨将军赵佗,正带着手下将吏,巡视军营以南数百米的壁垒修筑工作。

  秦军所修的墙垣壁垒,用的是传统的版筑法。

  所谓版筑,就是在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板外用木柱支撑住,两板之间填塞泥土,等到泥土塞满木板之间,就让民夫们抡起夯杵将土捣紧夯实,等到夯实修好了,再拆去两侧的木板和木柱,中间的夯土就成了一堵墙。

  墙垣上还修筑有高大的角楼,起到防御和瞭望作用。

  在墙垣后方,与军营中间的空地上,还修建了许多高耸的木制望楼,上面有负责警戒的哨兵日夜巡视,监控墙垣外的广阔土地,一旦发现有楚军来袭,立刻发出警示信号。

  赵佗注意到,这时代的战场指挥发令,主要用的是鼓和金钲,并没有后世常用的号角。

  号角声音高亢凌厉,制作简单,还携带方便,这时代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有使用。

  只是诸夏中还无人用在军队里,想来在军中大规模普及,应该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有这种好东西,赵佗自然不会放过,他让人将兽角掏空,制成专门的号角,让望楼上的哨兵携带,看到墙垣外有大量楚军出现,便吹响号角示警。

  为此赵佗还专门进行了几次战事模拟,训练手下士卒在遇到楚军进攻时,如何布阵应对和进行反击。

  “这墙不太行啊,真让楚人抬着木桩来撞,恐怕要不了几下就会开裂。”

  众人沿着墙垣视察,黑臀伸手敲了敲刚筑好不久的墙垣,嘴里嘟囔着。

  他之前服过更役,参与过当地的工程,对墙垣的修筑略知一二。

  秦法规定,服役的更卒修筑的墙垣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保修期,若是在时间内损坏,那就要将相关责任人和修建者抓回来重修。所以每个服役的更卒都必须要清楚自己修的墙到底行不行,会不会留下工程隐患。

  赵佗招来负责墙垣修筑的军司空。

  那军司空一来,就满脸幽怨道:“禀将军,此道壁垒不如关中墙垣,一来是时间不够,短时间内无法夯实。二来则是这淮北的土质不行,远远比不上咱关中的黄土啊。”

  赵佗点点头,这是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他没有为难军司空。

  反倒想起一物或许能增强墙垣的防御力。

  用石灰,加上河沙、黄土等东西混合夯筑,便可成为“三合土”。

  身处前线,石灰难寻,但若是实在想弄,也可以用鸿沟里的蛤壳来烧制。

  这种材料其实很早就使用了,被称作蜃灰。

  《左传》里就很清楚的记载了宋文公死的时候,用的蜃灰下葬。在秦国不管是修建宫室,还是涂抹房屋,都经常用到这种东西。

  只不过秦军的防线太长了,上百里距离啊,哪怕是把鸿沟水中的牡蛎绝了种,把它们的壳全用来烧成灰,也是远远不够。

  故而赵佗放弃了在这里用三合土筑墙增加防御力,但他既然冒出了这个念头,那就不能无用。

  赵佗依旧让人去水中寻牡蛎,然后让军中工匠进行试验配比,寻找出制造坚硬三合土的最佳比例配方。

  三合土坚固好用,现在用不起,不代表以后不能用。

上一篇:高天之上

下一篇:玩转那座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