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太子 第74章

作者:夜星月语

张威认真的点了点头,然后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平阳知府的笑脸,他这才反应过来,这么重要的事,他还没跟自己夫人商量过。

于是吭哧瘪肚的说了出来,张氏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不过看丈夫紧张的模样也没说什么,问清没定下是那个小姐才松了一口气。

知府家是有九个小姐不假,但有五个都是姬妾所生,若是定下的是庶女,哪怕拼着得罪人张氏也不会让儿子娶,她的奴籍小姐在嫁人前就还给了她,她夫君虽然官职小,但也是正经的朝廷命官。

没道理说让他们的嫡长子娶一个庶女,不过若是正经嫡出的小姐也不是不可以考虑,平阳知府年纪也还不大,未必没有往京城发展的潜力,所以他才会抓住张家这条线。

张家有关系却没有底蕴,知府家有底蕴却没有关系,这样一算倒也是门当户对了,说起婚事,张氏就从一旁捧起一床织造精美并且绣着龙凤的锦被。

这是她听说朱标订婚就开始亲手绣织的,但是太子大婚突然提前,也就让她没有送出去,张威看着这个倾注了妻子很多心血的锦被说道:“等殿下走的时候送出去吧,总归是你的一片心意。”

张氏摇摇头说道:“我织这个是为了进一份心意,现在大婚已过再给殿下未免显得轻浮,就给那个刘公公吧,平日殿下在外扎营也能盖的暖和些。”

夫妻俩人商量了一会儿,张氏也有些疲倦了,而且明日一早她还要亲自为朱标准备膳食,俩人也就没有再多说,上床睡下了。

夜深人静,张府内外依旧有数百人不眠不休的值守,门口来回游荡的平阳府差役也是络绎不绝,这还是明面上的,为了朱标睡一个安稳觉,所耗费的人力堪称恐怖。

第二天一早,张氏就让人去早市买最好的香菇回来,耗时颇久才做好了一锅香菇鸡丁粥,又做了好几道爽口的小菜。

朱标也起的比平时晚了些,缓缓睁开眼嘴角泛起笑容,在床榻上翻滚了好一会儿,感觉浑身松软了,然后才坐起身。

这可是难得的休闲日子了,往常这个时辰都已经拔营行军一个时辰了,在开封府这个时候他也得处理公务了,唯有今天没什么事,中午去跟平阳府的官员吃一顿就好了。

一旁的刘瑾领着两个丫鬟过来伺候,递上漱口的温水,然后洗漱穿戴整齐,出门就被引到大堂,看着眼前熟悉的饭菜,朱标乐呵呵的吃了个饱,张威已经出门了,本来他还想留在家中,不过张氏嫌他嘴笨,留在这徒增尴尬。

朱标吃完膳食后就在院子溜达了几圈,只可惜小的很,于是又到书房指点了一下张氏的儿子,这孩子叫张准,书的还不错。

跟张氏谈论马皇后的日常之时,刘瑾送来京城的书信,张氏立刻下去准备茶水,朱标拆开一看最上面是毛骧的信件,里面说了下京城最近发生的事情。

想必是自己父皇让他写的,朱元璋可不是会给儿子写信的主,最多也就是接着马皇后的信关心他几句。

朱标认真读了一遍,朝中最近倒也没什么大事,唯有杨宪与胡惟庸的矛盾日益激化,李善长又步步退缩,导致淮西勋贵对他很是失望。

而且李善长也已经上了乞骸骨归乡退养的奏章,不过被朱元璋打回了,有赐下许多礼物,以示恩宠信重,不过想来在这么来回几次,朱元璋也就让他退位荣养了。

另外衍圣公孔希学也接下了重修《孟子》的任务,他由于担心名誉受损,还强行拉了一帮之前声援孔家的名儒,这一步步臭棋走下去,孔家败落就在不远了。

之后就是自己母后与太子妃的书信了,朱标先打开了母后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哪怕知道朱标一路都有人小心照顾,还是不厌其烦的叮嘱着,最后还说了句太医给常洛华检查过了,并没有什么不适。

朱标挑眉读了几遍才反应过来,自己母后是在说常洛华并没有怀上孩子,看来母后还是太无聊了,不过朱标确实不想现在要孩子,无论是对朱标来说还是对常洛华来说,都有些太早了。

他又无需太孙巩固地位,以求父皇的欢喜,常洛华年纪也尚小,这么早生育不是好事,何况古代生育何其危险,再过两年才妥当。

自己父皇估计还好,毕竟他自己都是年近三旬才有的朱标,不过马皇后肯定是着急抱孙子的,朱标把目光投向张氏,自己母后身边陪着的宫女都是新来的,也没几个贴心的。

看来回京后就得把张威调到京城,玉儿是马皇后未出阁是的贴身丫头,俩人的情分非比寻常,这样母后有了伴,也就不必那么着急抱孙子了。

张氏这时候端着走了回来,马皇后的信也是快十天前写的,自然还不知道他遇见了玉儿,朱标笑着说道:“母后来信了,玉儿姐看看吧。”

张氏连忙点头,拿起马皇后的信看了起来,她已经有好久没有见过自己小姐的亲笔书信了,朱标喝了一口茶,然后看起自己太子妃寄来的书信。

上面写着她在东宫的日常,京中勋贵命妇都已经轮流到东宫拜见过了,都对她极为尊重,言辞间也表达了其丈夫对太子殿下的敬重,常洛华也列出了不少名字。

朱标大略一扫就略过了,国本稳固,臣下们自然是不会举棋不定,太子妃才刚刚接触夫人外交,还有些困惑,害怕做的不好,所以才这么详细的给朱标写出来了。

后面才是常洛华对自己夫君的关切,其叮嘱倒与马皇后的差不多,怪不得娶进来的女子叫新娘,真是新上任的娘啊,叮咛嘱咐之后附带了一句诗词“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朱标忍不住笑了笑,脑海中浮现出自己太子妃的身影,一旁的张氏依依不舍的放下马皇后的亲笔书信,转头就看朱标脸上浮现出的笑容。

……

第205章 举手之劳

张氏笑道:“看来殿下与太子妃甚至恩爱,娘娘也很快就能抱上皇孙了。”

朱标笑了笑说道:“等本宫回京了就把张威调任京城,如此你和母后也能做个伴。”

张氏赶忙跪倒在地:“奴婢不是为……”

朱标摆摆手,他的身份地位就摆在这儿,说张家没有想法那才是骗鬼,不过朱标也并不在意,人皆有私心欲望,这是再正常的。

这世上除了他父皇母后,其余人都对他有所求,无论是朝堂官员,还是身边的奴婢,若是吹毛求疵那就没意思了,何况朱标也享受众人皆有求于他的感觉。

朱标让刘瑾扶起张氏:“无需多想,本宫回京后就要就要临朝理政了,正是需要心腹的时候,张威也算是吴王府出身,更何况还有你的情面在。”

话到这个份上再不接住就是傻子了,张氏低头拜道:“奴婢全家皆愿为殿下效死。”

朱标点点头,张氏也被刘瑾扶起,坐在了一旁,又谈论了一会儿,快到中午的时候平阳知府来请,朱标也就跟着出去了。

在城中最大的酒楼之上,朱标临窗看了看街道上络绎不绝的行人,小贩们的吆喝声也不绝于耳,朱标笑了笑对一旁的平阳知府说道:“看来诸公做的很好,开平府民生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辛苦了。”

开平知府赶忙说道:“这都是仰仗着圣上的恩德,臣等不过是各尽其职罢了。”

其余人也都不敢领受,夸赞收下了,可若是一会儿街上出个什么乱子,他们还怎么推脱,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万事都要留有余地。

朱标也不在意,平阳府有资格跟他吃饭的就那么几个人,平阳知府还特意把张威叫上了,不得不说地方官场上的人说话都好听得很,一顿饭把朱标捧得是舒舒服服的。

他自小做过的那些事儿自己都记不清了,这些人连具体日子都记得住,哪怕是朱标这个自小就听惯了吹捧的人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用完饭后,平阳知府笑道:“平阳府不过是一个小地方,殿下来了臣等也并无什么拿得出手的招待,实在是惭愧。”

朱标笑了笑,看来是有什么节目了,但是唯恐朱标会不喜欢,所以才说这些,不过朱标难得放松一日,自然不过计较。

客套了几句,就从下面上来一群人,给朱标磕头行礼后就开始准备表演了,朱标原本还以为是戏曲呢,现在看这架势好像是要说书的。

朱标饶有兴致的看了起来,那人大概五十余岁的样子,站在桌椅后拿着折扇有些颤抖,朱标开口道:“老丈坐着说吧。”

在这个年代能活五十余岁就已经很罕见了,老者坐下后感觉放松了许多,然后轻轻的拍了一下醒木,开始了表演。

他所说的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朱标也就当听了个新鲜,一边品茶消食一边听听早版的孙行者也是蛮有意思的,其故事与未来的西游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这个孙行者自身并没有什么强大法力,他在西行路上保护唐僧,除了靠自身的一些变化法术之外,依靠的是“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所赐的三件宝贝:隐形帽、金环锡杖和钵盂。

隐形帽可以化成“遮天阵”,大概是个防护结界,锡杖可以变成“夜叉”和“铁龙”等随从参加战斗,钵盂可以灭火或者盛下水浪。

遇到三件法宝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直接大喊天王二字,自有天王助阵,堪比外挂,这个孙猴子自身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机智而非勇武。

有了看的气氛也和谐了许多,平阳知府也开始对朱标说起了他治理平阳的理念,朱标心情好也就听进去了不少,感觉这个平阳知府也算个人才。

朱标听的差不多了,看那老者也说的口干舌燥了,就对刘瑾说了句赏,其余人也都看出殿下听的差不多了,又是一番客套,朱标就起身回张府了。

等他走后,平阳知府才松了一口气,伴君如伴虎,何况他还想让老虎记住他,能与太子殿下这么接触的机会一生恐怕难有第二次,自然是要尽心竭力。

现在他已经与张家搭上了关系,今日又在太子殿下面前留下来好印象,往后只要找机会让张威在太子殿下面前提一提,他往后调任京城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朱标回了张府,跟张氏说了几句就回房休息了,晚上一起吃了饭,又让张氏回房给去马皇后写一封信,等明早连通朱标的信一起送回京城。

朱标也回房让刘瑾研磨准备写信了,先是给自己父皇写了一封,老朱同志嘴上不说,但若是朱标不给他写,那就等着小鞋穿吧。

先是问候了一下他的身体,嘱咐让他每日早点休息,不要太过操劳,然后说了说他这一路所见的情况,还有朝廷应该重新派人检查各地粮仓等事情。

然后再给自己母后写信,主要写了自己身体多好,到现在也健康的很,请母后不必担心,还有他特意来见了玉儿,并告诉马皇后他以后准备把张家调回京城,这样她往后也有个说话的伴儿。

当然朱标还昧着良心说张威能力不错,准备调到京城重用,否则依马皇后的性子是肯定不愿意的。

当初朱元璋称帝皇帝之后,想寻找马皇后的族人分封官爵,马皇后断然拒绝说:“分封爵禄偏爱外戚之家,不合乎律法。”

那时候不仅是朱元璋连朱标都劝了几句,马皇后并不是对亲族毫无感情,她经常让人把自己亲手做的衣服和攒下来的银子送到亲族手中,她这么做是想要为大明的皇后立下榜样,以免未来外戚干政。

马皇后能有这样的想法自然是极好的,朱元璋也满意,不过朱标就得心疼自己娘亲了,坤宁宫无聊的紧,常洛华到底与马皇后差着辈分,能有多少说的,外面的命妇进宫皆是有所图谋。

真正能让她开怀的就那么几个人,他们父子俩一个比一个忙,马皇后的亲族这一代确实也没什么有出息的,入了京闹出乱子又是个麻烦,所以还是玉儿靠谱。

这件事对朱标来说根本不是个事,区区举手之劳就能换自己母后开心,何乐而不为呢?

……

第206章 士族

朱标收起给自己父皇母后的书信,然后就是给自己太子妃写了,回复的大略也就是夸了夸她做的很好,然后对勋贵命妇也不用太过客气,也得端住太子妃的威仪。

写到最后,朱标并没有回什么相思诗句给她,情深不寿、爱极必伤,朱标还是希望自己能和常洛华相敬如宾,互相扶持的度过这一生,而不是弄的惊天动地。

现在是新婚燕尔,常洛华自然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朱标身上,但以后东宫必然会陆续有人进来,爱的太深恨的也就越深,与其最后到的情分全无,还不如刚开始就不给那么多的希望。

让人取来张氏写好的信件,再吩咐快马送回京城,刘瑾端来一盆水给朱标洗了脚,然后就让他歇下了,休息的日子总是少的,明日一大早朱标就得回营了。

第二天清晨,天色还没有亮起来,张府已经灯火辉煌了,朱标穿戴整齐后走到前院,张家人都在哪里等候,包括睡眼惺忪的孩子们,给朱标行礼,张氏又端来早膳给朱标,然后红着眼睛对刘瑾嘱咐着。

张氏能被朱标称呼一声姐,那就是刘瑾的亲姑奶奶了,自然是笑着都应下了,当然张氏也不傻,对刘瑾这个贴身太监自然是尊重的很。

吃完饭了天边也绽放出了一丝光明,朱标又跟张氏说了几句,然后就起身出门了,最后转头看了看张氏的长子说道:“好好教养,日后当有重用。”

张家的人赶忙跪拜谢恩,有这句话,这个孩子一生都有了保证,只要不养歪了,就可到太子殿下身边任职,这前途光明的很。

朱标笑了笑,解下腰间的龙纹玉佩让刘瑾递给张氏:“给玉儿姐留个念想吧,以全当年的主仆之情。”

张氏听到这里也明白,太子殿下这是说该给的都给了,张家以后当自重,不可仗着他的名头为非作歹,张氏红着眼睛说道:“奴婢叩谢殿下。”

朱标看了她一眼就上马挥鞭走了,身后浩浩荡荡的跟着大队的人,幸好是清晨,加上差役清路,大队人马顺利的出城了,平阳府官员也在门口相送。

朱标朝他们点点头就策马过去了,官员们躬身相送,朱标也算了了个心事,而张家的荣华这就开始了,只要张氏不死,张家人不做过分的事,最起码百年的富贵有了,就像《红楼梦》中的贾母一样。

朱领着自己的两千骑出城后,后面陆续又跟处千余人,这都是费聚为了以防万一安排的,无论平阳城中出现什么变故,三千精锐铁甲足以护卫太子殿下冲出城门。

朱标率军归营,跟迎接的朱樉等人聊了聊就安排大军拔营,直接往太原府进发,这一路也路过不少村庄,不过朱标没有急着动手,贸然领命迁民很容易激起反弹。

何况朱标带的人也不是太多,不可能包围整个山西,青壮们四处逃窜他也抓不住,强行迁移那么多老弱病残有什么用,那不是请回去一帮祖宗。

所以还是要先来软的,把一些真心想走或者在当地活不下去的百姓们收拢起来,有他们配合以后的工作也就好办了。

当然这还需要官府和士绅们的支持,朱标进山西之前就让地方官员把各村的村老族长叫来,这时候朝廷刚刚接手山西,对乡村还没有设立任何管理人员,所以各村的村老族长就是真正管事的。

当然还有山西的名门望族,以太原王氏为首,当然其威势早就远不如隋唐之时的显赫了,不过在百姓还有一些士子眼中,王氏依旧是很有威望的。

可惜属于门阀世家的时代也早已经过去了,自科举兴盛以后,皇权高高的临挂在了他们的头顶,朱标一句话,他们就得乖乖的,否则山西也该见见血了。

说到这里朱标不得不再次感谢前朝历代先辈帝王们,自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逐渐壮大的世家大族们,早就成了左右政权更迭的因素,尤其是九品中正制和荫族荫客制的实行,让他们到达了顶峰。

“王与马,共天下”何等威仪,但这恰恰就是对皇帝的侮辱,为了巩固皇权,从刘宋开始,统治者便开始奋力地削弱士族的影响,宋、齐、梁、陈的最高统治者们,积极推行“寒门子弟掌机要”,提拔了一大批寒族子弟,让寒族与士族相抗衡。

不过跟隋朝相比,南北朝时期削弱士族的政策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为了加强统治,减少士族对朝廷的影响,创造了“科举制”这让朱标不禁感叹,不愧是能以文为谥号的帝王,确实有经天纬地之才。

之后隋采用“大索貌阅”和输籍法,从士族豪强手里夺取了数十万人口,并实行了均田法。炀帝时期又把士族手中还能控制的那部分部曲、奴婢夺去受田能力。

可以说到了隋朝时期,士族已经失去了法律的保护跟经济的支持,横行了几百年的门阀士族已经是昨日黄花。

于是他们做了最后一搏,陇西李氏作为他们的代表取代了杨氏,李世民册封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就可以看出,关东士族出身的占据了其中十五位。

只不过他们忘记了,无论是哪家当上了皇帝,打压士族集团依旧是不会停止的,李世民命高士廉等人修撰《氏族志》,就相当于唐朝版的《百家姓》,然而高士廉等人显然不会揣摩圣意,他们仍将关东崔氏、卢氏与皇族李氏并列为第一等士族。

李世民气得跳脚骂娘,完全不顾及皇帝的威严:“我与山东崔氏……是无礼也;依托富贵,是无耻也;我不解人间为何重之?

自此,终唐一朝都在奋力打压士族,而科举制度的完善,让曾经的门阀士族逐渐向文官体制过度,只不过稍有不慎,文官集团就会比士族更加恐怖贪婪。

朱标策马漫无目的的看着前方,心中却想着世家当中总会有蠢货出现,而能爬到文官顶层的就能有一个是简单的。

科举和宦海这两大龙门会培育出一代代最优秀的人杰,这将是他最大的臂助但也将是他最大的绊脚石。

……

第207章 无懈可击

行军几日终于到了太原府,这里是山西的中心位置,也早就准备了大量迁民所需的种种物资,太原府的官员浩浩荡荡的来请太子殿下入城,朱标婉言拒绝了。

跟当地的知府谈了谈,让他明日带着各地村老族长过来,就在军营商量,朱标没有功夫在跟他们扯皮了。

第二天太原知府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大军驻扎的地方,郭翀吴伯宗领着人去接收并记录备案,这一路上他们这些新科进士也算是被调教了一遍,一路急行军可不是轻松的事情。

太原知府领着人进大营拜见太子殿下,朱标让他们起身后,就开口说道:“诸位接到朝廷诏令也有段时间了,此次移民事关重大,圣上也多有关注,所以才派本宫亲自来山西督办此事,还望诸君和各村村老都能配合。”

下来面的人自然都是连道不敢,朱标笑了笑说道:“事关民生,诸位有何疑惑不解之处,都可提出来。”

为首的官员们自然没有什么说的,又不是他们被移走,奉命行事就是了,多做多错,迁民可不是好差事。

下面王氏的族长当先躬身开口道:“草民王嵘,忝为王氏族长,这族中亲近些旁枝都算上大概有三万余人,都聚拢在几个村子当中,自古就守望相助,这贸然就要迁徒,族中是人心惶惶啊,草名斗胆请问殿下,是否要强行移民?”

其余世家的族长还有各村的村老都看向了上面的太子殿下,朱标和声说道:“这迁民痛在一时,诸位不忍族人亲人离别本宫也可以理解,但朝廷诏令以下,若诸位都不配合,那就只能强行移民了。”

王嵘低头问道:“草民等哪里敢违抗朝廷诏令,只是亲族难分,还请殿下体谅一二。”

朱标笑道:“这次本宫给诸位透个底,你们回去也好告诉百姓,本次是迁往凤阳,凤阳是何地?那是帝乡,又离京师不远算是天子脚下,往后此处百姓必然受皇室恩典。”

下面的人立刻就有人心动了,尤其是那些偏远小村的村老们、这可是皇太子说的话,估摸着是没跑了,不过故土难离,还是有许多人眼巴巴的看着上位的朱标。

朱标接着说道:“以山西等地迁移百姓是国策,此次也不过是个开始,往后再被迁移的百姓可就没那么幸运迁入帝乡了,望尔等周知,规劝各地村民。”

说完挥挥手,李进就领着村老们出去了,村老大多都不识字,后面的话也就不是他们能听得懂的了,也不是他们能左右的。

剩下的就是山西的地主豪强了,朱标看向王嵘,此人多半只是王家推出来的假家主罢了,朱标早就接到亲军都尉府关于山西世家大族的情况了,太原王氏家主明明叫王祁。

人家估计想的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过朱标也不在乎,毕竟这是人家宗族的家务事,谁是族长也不用上奏朝廷批准,他们估计也没想到朱元璋的亲军都尉府有这么无孔不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