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尽头 第232章

作者:一桶布丁

这就是不上市的好处之一了。

没有上市融资,意味着不需要对一些无聊的股东负责,自然没有义务征询跟公布公司的各项决策。任何网上的要求跟建议都可以当成放屁。所以不管是做手机也好,做芯片也好,还是做机器人也好,公司的决策层并不需要对无数的股东负责。

所以网络上闹腾得再厉害,也没有影响到基地内部的平静。

宁孑拿奖之后,太空学院依然安静的上着课,各个实验室的负责人依然每天在内网挑选各种科研任务,然后按部就班的完成,积累积分。毕竟这些积分不但能升级实验室,置换各种实验室设备,据说还能在未来优先排到太空实验室,对于这些科研人来说,那可是极为宝贵的资源。

都不说亲自上去做实验室,在太空有一座自己的实验室,说出去那都跟普通人不一样。而且未来各种合作肯定能拿到手软。最重要的是负质量反重力材料的发布,让大家充满了信心。

虽然宁孑说的要在太空学院大三那年就把这帮孩子都送到太空去学习,多少还持怀疑态度。但是对于十年左右时间,基地拥有大型太空建筑却是持有乐观态度的。

而且大家的年纪都不算大,十年后主要的实验室负责人大都集中在五十多岁的年纪。基本上还能用年富力强这个词来形容,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大家都还能继续干上个十几二十年的。

这个时候地位差距就出来了。

就比如以后评院士,如果在太空都没自己的实验室,好意思参评吗?

所以不管外界有多少争议,起码内部的团结是没问题的。

当然也有过内部可能涉及泄密的情况存在,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严格纪律把持着,最关键的是任何泄密途径基本都被堵死,在重罚了几个典型之后,什么歪风都能被刹住了。

这一点又得表扬三月了。

所有在职的研究员全都签署过相关的保密协议,依据保密协议的内容,它也能介入到所有可能涉及到保密事宜的信息监控,自然就没什么漏网的。再加上三月小可爱不存在人情关系那么多屁事,即便内部有什么人情往来,到了宁孑这儿基本上也没任何作用。

该开除开除,该追究责任追究责任,所以外界闹得再凶,也很难影响到内部的研究进度。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三月很清楚各种最新的研发信息该向哪些单位公开,又应该公开到哪种程度,可以保持相互间的信任度,不会引发任何信任危机,等等这些都拿捏的恰到好处。

再加上三月潜移默化中的整个产业链布局,看似只是基地的研发,实则是遍布全国乃数十万条流水线的布局,跟数百万与之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在默默支持,另外还有苹果在其中,进行全球产业链布局。

通过这些布局牢牢的将整个上下游厂商的利益链牢牢绑定在一起,再通过各种授权性质的技术升级措施,让整个利益链更为稳固。最重要的还是基底结款干脆,开出的价格公道,对质量的要求透明,所有经手人员的权限都被牢牢限制,不止高效,还能最大程度保证各个合作厂商的利益。

总之一系列措施实现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同时,也通过各种利益调配模式让所有网络上的质疑被自发的攻击的,乃至于最终销声匿迹。

本来真可能造成系统混乱的攻击模式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甚至许多身在局中的人都没有感受到。

同样也是在这一年里,宁孑的名字挂入了华夏两院院士的增补名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华夏双院士。

虽然过程中有人反对,认为宁孑应该公开更多的技术细节,才能得到这项殊荣,但反对的声音终究还是被强势的按了下去。院士的身份是有好处的,牵扯到更大的资源调配时,可以多出许多的话语权。

当然三月也把工程进度的时间卡得极好。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当太空学院的学生们正在准备期中考试,院长的名字出现在院士增补名单公示榜单上时,华夏第一代自行走工程机器人正式原型机N1人型机器人在同一天正式上线运行。

当然这一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知道这个还没有来得及正式宣布的消息会对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巨变。

……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华夏,燕北体大大型科研基地。

十一月的京城天气早已经开始转冷,往日里路旁葱绿的国槐已经容颜尽落,露出光秃秃的树干。但在基地里各种大型树木依然显得郁郁葱葱,尤其是诸多移植过来的银杏树,叶子已经呈现出金色,洒落一地,有着别样的美感。

刚刚过了两次安检程序,坐在车上的戈东树忍不住多看了两眼道路旁传出喧闹声的院子。

此时车子正行驶在基地内太空学院院墙外的大路上,这也是他的车进入基地内部后显得最为热闹的地方。隔着院墙应该就学校的蓝球场,里面传出的青春洋溢的加油声给这座庄重的科研基地染上了几分青春的色泽,也给这份厚重的深秋带来了更多的生气。

“还是年轻好了,对了,窦工,这次忙完了,咱们是不是也该在内部组织几场篮球赛了。多设置点奖品,让大家也放松一下。”戈东树收回目光,冲着他身边的男人感慨道。

戈东树口中的窦工看上去大概三十多岁的年纪,头发凌乱,带着一副塑料的黑框眼镜,从镜片的厚度就能看出度数绝对不低,表情看上去有些木讷,但真正了解他的人大概绝对不会用木讷来形容他。

事实上,如果抛开一些天才纵横的人物,这位窦工也是这个世界少有的天才。

这个世界能为两脚行走的机器人设计算法的人不多,这位窦工就是其中之一。

不止如此,他所设计的算法还能得到宁孑的首肯,成为N1型自行走人型机器人的配套底层算法总设计师之一已经足以证明他的能力。这也是戈东树这次来会专门带着这位窦工的原因。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谁带谁还真说不好。

虽然说戈东树这两年又进了一步,成为整个有为集团公认说话最有分量的二号人物,但要说到机器人技术这块,显然还是窦工更有发言权。

“篮球我不太懂的,不过集团举办什么活动也不需要我决定的。”窦廖真摘下眼睛,随手用袖子擦了擦,慢条斯理的说道。

不小心看到如此不拘小节的做派,让戈东树下意识的将目光移开。

相对而言他还是更喜欢宁孑那样儒雅的学术派。

不过话又说回来,眼前这位现在可是有为集团拿钱最多的技术高管,每年八位数的薪资才把人家请来的,生活上就算有些不拘小节也没法诟病。

“额……”

“虽然篮球也挺好的,但如果举办一次编程大赛可能大家会更有兴趣。”

“编程已经落寞了啊。”听到这个话题,戈东树又感叹了一句。

“不能完全这么说,我试过faster,完全取代人类还是不可能的。相对而言它还是笨了一点,只是在集合资源这块做到了最优,但如果要做真正的编程,它还不太行的。”窦廖真很认真的说道。

“哦,那等会你见了宁孑可以跟他好好谈谈这个事,你也知道faster其实就是宁孑开发的。”

这话让窦廖真沉默了片刻,然后摇了摇头道:“那还是算了,戈总等会还是别提这事。跟他辩论我没赢过。”

好吧,这番话,让戈东树突然觉得这位工程师变得顺眼了些。

哎,人呐。

第212章 宁孑的溢美之词

窦廖真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标准的程序员,虽然他比这个世界绝大多数的程序员都要高端。

比如不善言辞,略微自闭,是真的那种自闭,而不是喜欢让别人自闭那种。尤其是面对面聊天的时候,不太会找话题。但在网络上还是相当活跃的,往往会表现出现实不一样的一面,甚至可以很有进攻性。

跟宁孑没吵赢过,自然是说得是网络上的交流。

事实上,窦廖真还真没有在现实中跟宁孑见过面,等会将是第一次,毕竟两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恐症状。众所周知,社恐患者一般都是不喜欢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去人家的地盘上交流的。

这次如果不是要庆祝N1人型机器人原型机正式问世,他还不会从深城来到京城跟宁孑见面。

当然,对窦廖真来说,这次来最重要的还是看一眼原型机,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是通过网络跟视频与N1进行各种互动。

用一句大家最喜欢的比喻,N1人型机器人同样像他的孩子一样。

从蹒跚学步到现在不但能适应复杂情况的运动,还具备在复杂地形下进行作业的能力,同样离不开他这段时间一次次的修改各种算法,对各种硬软件进行微调。

当然,出力的也不止是他。

事实上很多关键的问题点都是宁孑这边给他的提点,这也是窦廖真不愿意跟宁孑争论的原因。有些东西没法比的。

他解决的了的问题,宁孑这边能解决,他解决不了的问题,这边似乎也能解决,虽然嘴上不说,但次数多了窦廖真心里也是有挫败情绪的。具体表现就是一旦双方就某个技术问题产生争论,虽然嘴硬,但是心底也在怀疑是不是自己错了。

当然事实证明,当他在网上跟宁孑展开争论的时候,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他错了。但心高气傲的人心底那口气却是淤积在那里的。就盼着有朝一日能找回场子。

只是到现在这个场子还没找回来过,所以只能暂时选择不争。

可惜窦廖真不知道的是曾经哈佛大学有位多米尼特·邓肯教授也在排着队想着要赢宁孑一次,但到目前为止同样还没成功,如果知道的话,他也许能跟多米尼特成为不错的朋友。共同倾诉心中的苦闷。

很多时候天才们的悲哀就是同一个时代有个更出众的人始终压着他们一头,让他们的成就显得不那么亮眼。

……

穿过了太空学院就是联排的大型试验大楼。

这也是体大最著名的实验室孵化基地。

每年世界范围内都有年轻有为的教授、研究员被吸纳到这个体系中,在一栋栋大楼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并通过接取基地发布的任务来升级实验室。这也是基地能始终保持科研竞争力的原因之一。

拿到实验室积分对于这些研究员来说是极有用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还没来得及在学术界功成名就的年轻科学家而言,他们可以通过积分换取他们所能想到的一切。

最新的设备,甚至是未来的前途。

当然这就又需要他们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手中的任务上。哪怕是带研究生都得兢兢业业,毕竟有着合格的助手才能事半功倍。

经过这里时戈东树没跟窦廖真聊天,只是在心头默默感慨着。

说实话,看到这一排排的实验大楼,戈东树都佩服宁孑的管理能力。

能把如此多的心高气傲的大佬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服服帖帖,让上百个实验室进行有序竞争,每年都有晋级跟合并,还能让这些实验室都按照想法去使力,在做多了管理工作的戈东树看来,这难度可不比搞科研要简单,甚至更难。

这就需要非常细致的做各种统筹才能保证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分配。

即便有为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都做不到这一点。更别提体大的研发基地还不是以利润为第一要务,科研又很难界定KPI,自然就更难了。

所以戈东树是真的佩服宁孑能把如此庞大的基地管理得井井有条,各项工程的推进效率甚至比有为集团要更高。

最终得出的结论便是,宁孑如果不做科研,做企业大概也能站在世界顶尖。毕竟只从结果就能判断出,维护整个基地的管理模式甚至已经是一门艺术。戈东树是很想找宁孑取取经的,也不止一次在电话里跟宁孑谈过这个事,希望能学习这边的管理经验,但都被宁孑推掉了。

宁孑跟戈东树说他根本不懂管理这事,戈东树是打死都不信的。

当然戈东树也专门深入了解过体大大型研发基地的管理模式,也大概明白这种管理模式顺利运行的要求极为苛刻,比如要有巨额的资金作为后盾,因为只有足够的资金流入才能满足如此多的科学家对于关键设备的渴求。

除此之外基地还必须要有一位能一言九鼎的绝对核心人物,尤其是这个核心人物必须能被所有心高气傲的科学家们信任跟敬佩。因为这样一个核心人物的存在,才能让这些科学家相信他们只要完成任务,按照基地的规则做出成绩未来就有足够的资源帮助他们争取到应有的地位。

这一点也是极为重要的。

科学家这个群体很多时候跟普通人的追求还真不太一样,不是光有金钱刺激就够了。甚至许多人钱够用就行,更希望的还是能得到各种名。恰好宁孑就有这方面的能力。而且还是公认的。

当然最终还是各种资源调配跟规划的能力,成百上千个个人管理的实验室,要让他们为了一个目标相互配合做出成绩,如何进行工作分配以达到最大效率绝对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这也是戈东树最佩服的。

事实已经证明了,宁孑在这方面的能力简直能吊打全世界最强大的管理大师。

这一点有为集团最有发言权。

因为双方本就是配套合作的关系,所以双方会定期向对方汇报机器人研究的各项工程进度。这一块基地给到有为集团的资料非常详尽。每周哪个或者哪几个实验室进行哪些合作,又做出了什么成绩,推动了机器人工程哪个层面的发展,在通报的文件里都写的清清楚楚。

仔细研究这些报表就会发现,这成百上千的实验室仿佛就是宁孑的左右臂一般,每个实验室的编号都根据其自身特点拿到了不同的任务,做出的成绩恰好能推动工程有序的发展。

这能力才是戈东树最想要的。

想想看吧,如果有为集团也能设计这一套模式,建立一个科研基地,有如此多的个人实验室,还能有一根指挥棒让这些实验室按照集团的发展意图,去做他们需要的成果,那集团的发展速度能有多么恐怖?

但这个戈东树还真不敢学,更不敢在集团推广。

因为他很清楚,如果真学宁孑这一套最终大概率会变成资源疯狂的被浪费掉,因为最终肯定陷入粗放型管理的怪圈,各种重要工程的重复性研究浪费会吃掉他所有美好的初衷。有多少资源都不够浪费的。

所以他只能钦羡的看着那车窗外那十多栋大型研究大楼,然后在心底默默的叹了口气……

宁同学怎么就不能把这套管理系统跟有为共享呢?

管理学上的奇迹就这么浪费了。

好在,车子开过了私人实验大楼区域,进入了一处郁郁葱葱的园林。

戈东树之前有幸来过一次,自然知道这里其实才是整个基地最核心的地方。大部分的实验室跟工厂都设计在地下,所以地表上并没有什么大型建筑。只有一些两到三层的承担不同功能的小楼点缀在绿化带中。

当然小车想要开进到核心区,还是需要再过一次安检的。

不过最后的安检属于那种内紧外松的形式,具体表现就是直接用基地发给他的软件扫码就能打开闸门,进入核心区域。虽然闸门进出口处没有岗亭,也看不到安保,但以戈东树的经验,如果这一步扫码出错,问题大概会很严重。

因为宁孑很少会很慎重给他交代程序上的安全事宜,但在给他交代扫码过核心区闸门的时候,专门很认真的交代过。

好在一切顺利,打开软件,扫了闸门处电子屏幕上生成的一个奇怪的图案之后,闸门便直接打开了。看上去跟小区门口进出车辆的闸门其实没什么不同,甚至还不如小区门口的闸门,连个智能识别车牌都没有,差评。

当然车上的人不会去吐槽这些。

事实上能受邀来到这里,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幸。

……

穿过了闸门就是最核心的区域。

深秋的气候似乎没有影响到这里,整个园区都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只有两车道的马路上也显得颇为安静。

车子又向前开了大概两百多米的道路尽头就是一个小停车场。

有二十多个车位的小停车场里已经停了十多辆车,光看那些车牌就能判断能把车停进来的应该都是大人物。

戈东树也终于在基地里见到了活人,还是熟人。

熟人站在那里示意招着手,示意司机将车停进车位之后,还主动上前帮助戈东树打开了车门。

“戈总,又是好久没见过了。您好,您好。”一下车,守在停车场的人便热情招呼道。

“卓主任,你太客气了。”下了车后,戈东树也颇为热情的跟熟人打起了招呼。

对于卓明谦其实戈东树印象还是挺深的。

毕竟他第一次跟宁孑见面的时候就见过这个年轻人,当时他便觉得这个年轻人未来会有成就,现在也的确佐证了他当时的判断。

虽然说这个研发基地有好几位副主任,但卓明谦绝对是所有副主任中说话最有分量的那个。很多事情都是他出面拍板的,深受宁孑的信任。

据说就算是新来报道的诺奖获得者,都得先过眼前这个年轻人这一关。

因为每个人的审慎核验报告都是由卓明谦来撰写的,所以科学家们能分配到哪个岗位,保密级别能到哪个层次很大程度上都是卓明谦说了算的,这在基地里可是实打实的权柄。

毕竟保密级别能到哪个层次就能参与哪种层次的研究。比如想要看一眼负质量物质加工车间,需要的保密级别可是极高的,想要了解具体的制造过程,那就得卓主任抽空去查全家的底细了。

上一篇:随身博物馆

下一篇:机械炼金术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