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69章

作者:月麒麟

“王振一党罪大恶极,自当重惩,但是朕既然将此事交由法司处置,法司自当按大明律例论处。”

“大理寺卿,朕问你,除毛贵等一应内宦外,其余人等,所判刑罚,可有律例可依?”

王振一党,这个范围实际上是很广的,除了宫中内宦之外,还有一部分朝廷命官,锦衣卫,甚至是低阶的杂官之流。

相对而言,那些权势极大的内宦,反倒不是争论的重点,他们是天子家奴,本就不受大明律保护。

何况他们跟王振关系亲密,就算没有土木之事,单论他们平时的所作所为,也够定死他们的。

朝臣们真正争论的,其实是那些,投靠了王振,并且依仗他的权势胡作非为的低阶锦衣卫和杂官的处置。

这些人有些的确罪大恶极,但是有些罪状却也并不重,无非是替王振办事,索取好处而已。

听了新君的问话,群臣心中大约便有了底。

既然提了大明律例,这么说来,是要轻判?

被天子点了名,俞士悦自然不能再闭口不言,上前一步道。

“回皇上,除内宦一干人等外,依附王振的官员,锦衣卫,匠人等虽有罪状,然若依照律例,的确罪不至死。”

“三司会审之时,臣等合议,王振罪恶滔天,为警示后人,故俱判斩刑,然若纯以律例而言,此份判罚的确显得过重。”

朱祁钰点了点头。

这其实在大明朝是常事。

事实上,除了秦朝之外,历朝历代在对于案件的处理过程当中,律法都只是判罚考虑的其中一种依据,但不是全部。

毕竟,多数情况下,案件的判罚为的是维持统治的稳定。

为了达到这一点目的,在实际的案件处置当中,所参考的依据实际上有很多。

对于正常的案件来说,除了律法之外,还有以前类似的判例,这两者是判罚的主要构成。

若是像王振这样的大案要案,正常来说,判罚的依据有四个,其中两个,分别是律法和之前类似的判例。

另外的两个,一是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二是朝野上下的民情民意。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案件,礼法道德,也可以成为判罚的依据之一。

至少在目前的大明来说,这几种判罚的依据,效力是基本相同的。

所以俞士悦说,单纯按照律法来判,是罚的重了,但是若是按照事件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说,从重却是合适的。

不过,俞士悦话虽然如此说,但是透出的态度,还是十分中立的,依旧是在阐述自己判罚的原因,而没有多说其他。

于是朱祁钰道:“既然如此,还是依律为好,此案当中,除王振等罪大恶极之人,处罚从重从严之外,其余一应人等,皆照律处置。”

俞士悦左右看了一眼,见陈镒和江渊都没有说话,其他的大佬也没有出言反对,于是便上前一步,道。

“臣领旨。”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但是边往回走,俞士悦心中边生出一丝疑虑。

就这么简单就结束了?

诚然,这个结果对于朝臣来说,算是比较好的结果。

这当然指的不是轻判了王振的党羽,这帮人死不死的,没人关心。

反正,王振和他的心腹,已经被打杀的差不多了,活着的,也逃不过死罪,剩下的都是些小喽啰,犯不上老大人们为他们被宽宥而觉得好。

之所以说对于朝臣来说,这算是还不错的结果,是因为新君轻判这些小人物的背后,透露出的意味。

看这个样子,新君似乎并不是一个,会随意大动干戈,动辄想要杀人的皇帝。

这一点让朝臣们很放心。

除此之外,新君说要按照律法处置,也让朝臣们很放心。

因为这也说明,新君是讲究规矩的,既然处置案件的时候,遵从律法,那么以后处理政务的时候,自然也要讲究礼法,讲究朝廷规矩。

这一点,和上一位宠信权奸,几乎将朝廷典制踩在脚底下的那位,让朝臣感到更加的安心。

按理来说,这都是好事。

但是俞士悦却总感觉有哪不对……

仿佛是为了验证这股感觉一般,还没等到他往后走两步,就又被叫住了。

“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听旨。”

于是俞士悦又挪了回来,和还在殿中的陈镒和江渊又站回了一起,一同跪下。

朱祁钰淡淡的扫了他三人一眼,道。

“前番朕命三司会审王振一案,尔等皆判斩刑,虽是顾虑朝野舆情汹汹,然终是不当。”

“自即日起,三司重新审理此案,除罪大恶极者,从重从严之外,其余自正统八年起,凡阿附王振,身负罪行者,无论所涉宫内宫外,官位高低,皆依照大明律例论处。”

“所涉人等,若为朝廷官员,刑部可持命传唤,若身无功名者,由顺天府配合刑部先行羁押,涉及宫内之人,三司可知会锦衣卫,由锦衣卫持命关押诏狱。”

话说到这,朱祁钰从御座上站了起来,居高临下的将扫视了在场的所有群臣,声音也变得严厉起来。

“朕已经命锦衣卫指挥佥事卢忠为新任锦衣卫指挥使,协同三司处置此事。”

“王振一事,实乃我朝开国以来,第一祸国之事,想来诸位爱卿也明白这一点。”

“因此,朕不管事涉之人有谁,有多少,只要是触及律法之人,皆依大明律例,一概处置,不枉不纵。”

“诸位爱卿,可明白?”

俞士悦倒吸了一口凉气,隐约间明白了什么,但是如今容不得他多想。

皇上既然摆出了这副强硬的姿态,便是说明此事不容商量。

和左右对视一眼,俞士悦,陈镒,江渊三人同时拜倒。

“臣等领命,定不负陛下所托!”

底下群臣也随之拜倒在地,齐声喊道。

“陛下圣明……”

第101章 深刻领会精神

新君继位后的第一次早朝,就这么落下了帷幕,然而这场早朝,带来的影响,却才刚刚开始。

散朝之后,负责主审的大理寺卿俞士悦,就拉着刑部侍郎江渊来到了大理寺衙门。

要知道,虽然说是三司会审,但司法之事,都察院通常只做监督,保证审讯过程当中没有不当举措,而真正干活的,都是刑部和大理寺。

正因于此,三法司之间,大理寺和刑部往来比较密切,关系也不错。

通常来说,如果是平常的重案,一般由刑部负责审讯判决,由大理寺复核案情,若需三司复审,才会由大理寺主持。

但是这一次,由于案情特殊,加上刑部主官不在,因此朱祁钰就直接指定了大理寺来主持。

两个人在官衙坐下,上了茶点,俞士悦也不打什么哑谜,直接便开口道。

“江侍郎,不瞒你说,今天皇上的旨意,有点拿不准,想和你商量商量。”

事实上,大理寺卿这个职位,还是很尴尬的。

说白了,不上不下的。

要说尊贵吧,按照朝廷的典制,大理寺卿属于九卿之一,应该是朝堂当中的一方大佬。

但是实际上呢,朝廷典制虽然如此,但是真正在朝堂上,只有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组成的七卿,才会被认可地位。

但是要说地位不高,也不是。

大理寺作为复核刑案的慎刑机构,属于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实权还是颇重的。

俞士悦这个大理寺卿,比七卿是势弱一层,但是比起六部侍郎来,却又高一层。

恰恰就卡在这中间!

所以他不敢去找左都御史陈镒商量,只能拉着刑部侍郎江渊。

江渊和他也是老相识了,苦笑一声,道。

“不瞒俞寺卿,本官现在也是一头雾水,原本皇上说,要按律法处置,我还以为是打算放他们一马,可瞧着散朝前皇上的样子,又不像……”

俞士悦动了动腮帮子,一副牙疼的样子。

谁说不是呢?

别的不说,锦衣卫向来可是天子直属,皇上这回连锦衣卫派过来协同他们,哪里像是要息事宁人的样子。

等会……

锦衣卫?

俞士悦脑子里像是过了道闪电一样,浑身打了个激灵。

“江侍郎,你说,这案子原本都审结了,就算是要重审,也就是重新过堂,重新判罚而已,皇上……为什么要派锦衣卫过来?”

江渊也是刑名老手了,下意识的接口道。

“那自然是要抓……”

话说了半截,江渊也坐不住了。

锦衣卫是干嘛的?当然是抓人的!

这案子的犯人,都在牢里关着呢,用得着抓吗?

这下江渊也坐不住了,从椅子上站起身来,眉头紧皱,望着俞士悦,压低声音道。

“寺卿的意思是,皇上这是要株连?”

这个株连并非指的是株连九族的株连,而是指的范围上。

要知道,之前王振势大,朝廷上不分文武,都有不少官员和王振有所牵连。

或许是被迫无奈,或许是投机借势,总而言之,真要是细究下去,多了去了,其中甚至不乏身居高位者。

要知道,虽然这次亲征,大多数和王振交好的官员都被带走了,但是朝廷这么大,总会有那么几个没去的。

别的不说,单是现在正在西南督军的靖远伯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王骥老大人,就不是他们招惹的起的。

可这朝野上下谁不知道,王老大人当初因罪被劾,正是王振力保才得以安然无恙。

其他大大小小不少官员,也都或多或少的,和王振深深浅浅有所牵连。

这些事情可大可小。

往小了说,就是迫于情势,无奈之举。

往大了说,真要借题发挥,杀倒是不至于,但是罢官去职一大批人,也未必不可能。

总而言之,如果以和王振有所牵连为标准去查,足以引起一场官场地震。

正因如此,这次他们判罚虽重,但是却基本没有涉及到朝廷有名有姓的官员。

被判斩刑的,要么是王振的死党,板上钉钉的那种,要么是受他重用,但是官位不高的小人物。

为的就是不起风波,可谁料,事情竟莫名其妙的发展成了这个样子……

江渊头上的虚汗一阵阵的冒出来,心中不由得一阵叫苦,这本来十拿九稳的事情,怎么就一下子变成烫手山芋了呢?

俞士悦也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走动,脑子里努力回想之前在殿上,皇帝的一举一动。

半晌,俞士悦按着江渊的肩膀坐下,缓缓道。

“暂且不必如此,又或许是你我多虑了,朝中那么多的官员,皇上就算真要惩治,也不会选在这个时候。”

虽然俞士悦这话也显得不是那么有底气,但是人往往在这种时候,本身就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于是江渊也定了定神,点头道。

“不错,现在也先大敌当前,京师还是以稳定为主,再则皇上新君继位,恐怕也不会大肆株连。”

俞士悦也道:“的确如此,何况皇上说,一律依照大明律例论处,也就是说,陛下没想着真的把事情闹大。”

和王振有牵连,也要分情况。

朝廷当中的确有投靠王振,为其爪牙的。

但是更多的,则是想要借助王振的权势,替自己在天子面前说好话的。

这种事情,其实没办法去说对错,毕竟那个时候,朝廷大政由王振把持着。

结交王振到底是出于公务还是别的什么,很难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