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622章

作者:月麒麟

“那是怎么回事,朕可不相信,你无缘无故的,会让两个孩子分开?”

朱祁钰继续问道,不过这一次,出乎意料的是,汪氏说出了个他怎么都没想到的名字。

“是……皇嫂!”

钱皇后?

这下,朱祁钰是真的感到有些意外了。

他的确知道,钱皇后有时会到坤宁宫或者是杭氏的宫中来坐坐,毕竟,南宫的吃穿用度,宦官宫女之类的,都还要依靠内库来拨付,再加上朱祁钰并没有和前世一样,限制南宫的出入。

所以,钱皇后和后宫的妃子之间,相互之间的走动,还是有的。

“到底怎么回事?”

对于这位皇嫂,朱祁钰一直是心怀敬意的。

虽然朱祁镇着实是不怎么样,但是,钱皇后对他钟情不渝,为人又端静大度,之前潜邸之时,也对朱祁钰多方照顾,这些恩情,朱祁钰都是感念的。

所以,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件事情会跟钱皇后有牵扯……

见到朱祁钰意外的样子,汪氏也有些始料未及,她虽然知道丈夫疼爱女儿,但是也没想到,他会这么在意这件事。

当下,汪氏也将心思提了起来,道。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臣妾和杭氏没想那么多,就打算按陛下说的,在乾清宫旁开个小学堂,将两个孩子先教着,反正就是开蒙而已,倒也不必太过繁重。”

“但是前几日,杭氏来坤宁宫跟臣妾商量,说要不要将皇子皇女分开,毕竟他们该学的东西不同,慧姐儿的性子太跳,还是要学些女红女工,安稳安稳性子,臣妾知道杭氏不是个有主意的人,多问了两句才知,是皇嫂因为夏季冰块的事到了杭氏那,顺口谈起此事,便说了几句。”

“臣妾当时没有多想,只觉得也有道理,不过,也没拿定主意,后来,皇姐进宫来探望圣母,出宫前照例到臣妾这坐了坐。”

“于是,臣妾便问了问皇姐当年都学了些什么,皇姐也说,学的都是些女则女诫,所以臣妾才和杭氏商量着,要不要单独给皇女开个小学堂,毕竟宫里的孩子不少,太上皇的子嗣,日后也是要进学的,总不好都混在一起学些经史子集,不成样子。”

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说了,看着朱祁钰拧起来的眉头,汪氏也有些忐忑。

“陛下,臣妾是不是做的不妥?”

朱祁钰回过神来,想了想,道。

“倒也不能算是不妥,这些事情往日没有惯例,所以,你一时没想到也是有的。”

“按理来说,皇嫂说的也有道理,身为女子,妇容妇功是要学的,但是,这是民间的道理,咱们皇家的公主,不必被此束缚。”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唐代以前,男女大防没那么严苛,所以,无论皇子皇女都在宫中一同进学。

但是,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越来越看重男女之别,这种场景就变得少了。

尤其是对于皇家来说,基本上更看重皇子的教育,而轻于对皇女的教育。

洪武时代,太祖皇帝曾设大本堂,让诸皇子入读,但是,对于皇女,却基本都是交由生母教养,没什么成体系的教育。

甚至于,到了永乐以后,连大本堂也取消,对于太子的教育倒是越发走上正轨,但是,其他的皇子皇女,就不怎么看重了。

所以专门给皇子皇女开小学堂这种事,的的确确是没什么前例可以参考,再加上,朱祁钰当时又没有细说,所以,出了差错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对于皇子皇女的教育,朱祁钰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有前世的教训,他想着不给济哥儿太大的压力,想晚两年再开蒙。

但是后来他发现,这孩子的确喜欢读书,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吴氏在对这孩子的引导上有些问题。

所以,综合考量之下,他打算开个小学堂,一方面让济哥儿先认字,另一方面,也将他放在自己的身边,多加教导,在不给他太大压力的情况下,让这孩子不要长歪了。

这才有了提前开起来的小学堂。

而之所以让慧姐儿也跟济哥儿一样去进学,当然也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只是让朱祁钰没想到的是,钱皇后和常德长公主,会在这中间插一杠子,这是巧合……

还是?

第861章 大明的未来

作为一个看遍了百年沉浮的帝王,朱祁玉在治国之道上,有着比历代皇帝更深刻的理解。

前世的他,想的是如何坐稳皇位,传承一脉,这不能说是错,但是却过于狭隘。

时至今日,朱祁玉仍不敢确定自己的百年游荡,到底是黄粱一梦,还是时光倒流。

但是随着每一处细节,每一个他不曾知晓和注意的人一个个出现,他越来越相信,哪怕那是黄粱一梦,也是祖宗神灵给他的预兆之梦。

既是如此,他的使命就不单单是坐稳皇位这么简单,他的身上,肩负着大明王朝的兴衰。

按理来说,王朝起灭,自古便不可阻挡,朱祁玉心里对这一点也非常清楚,可既然祖宗神灵给他这个机会,那他自然要竭尽全力,改变自己看到的一切。

哪怕最终仍不能阻挡王朝崩灭,但至少也要能够传承更久,如此,方不负自己的再来一遭。

雄心既起,朱祁玉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考虑的更多。

大明立国百余年,应该说,仍在鼎盛之时,虽然已经隐隐有走下坡路的趋势,但是如果没有土木之役这场祸事,家底儿怎么也够再败一段时日。

可就算如此,很多的问题,也已经开始隐隐浮现,虽不严重,但是苗头一起,便会长成心腹大患。

军屯是其中之一,武失衡,宗室厚禄也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土地兼并,荆襄流民,官吏腐败,土司动乱,甚至是女真,倭国这些部落小国的崛起,都是将大明这个巨人噬咬掏空的元凶。

如此种种,繁复庞杂,实难以一言而说清。

事实上,自从朱祁玉从郕王府醒来的那一刻,经历过短暂的迷茫之后,他便一直在思考,究竟该有什么办法,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即便以他的眼光,经历了这两年多的思索,也只能勉强得出一个不算答桉的答桉。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大明并不缺聪明人,也从来不缺,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即便不提于谦,张居正这样高屋建瓴,挽大厦于将倾的大臣,单说其他能够做到七卿的朝廷重臣,便没有一个是才能不出众的。

但是,他们救不了大明。

原因便在于,所谓祖宗成法束缚了他们,这个祖宗成法,指的不单单是太祖太宗所立的规矩,更重要的是,存在所有人心中那一道无形的禁锢。

儒家之道,对君权的维护,对社会的稳定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因循守旧。

百年变迁,让朱祁玉看到了太多的新事物,新问题,新变化。

从成化到弘治,从嘉靖到万历,太多的新问题接踵而至,需要有新的办法来解决,但是遗憾的是,大明的很多框架,在开国的时候,就已经定死了。

因此,在遇到问题时,这些大明最优秀,最有才能的人,只能在已有的框架当中修修补补,由于种种缘故,却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

回顾整个王朝的兴衰,尤其是看到隆万之际的一系列变革后,朱祁玉再回头看,他意外的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若无土木之役的沉重打击,那么正统这一代,本当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国力鼎盛,但各种问题日渐暴露出来,太祖时的诸多旧法越来越不适应如今的朝廷社稷,武虽有失衡的趋势,但是,却并未出现严重的差距,礼法虽大,但皇帝至尊,仍能与礼法相抗衡。

诸士大夫勋贵,虽已有腐朽之象,但仍有锐意进取,事不法古之辈。

这个时候,恰是一个酝酿着变革的时代。

甚至于,虽然朱祁玉对朱祁镇的评价不怎么样,但是,他也要承认,如果朱祁镇不是手段错了,太过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且信错了人,他心中那股希望能够有父祖功业的动力,完全有可能让他成为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发起者。

可惜他选错了

土木一战,彻底打断了这股尚未酝酿完成的变革,它一方面加快了武失衡的势头,让边境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让中央朝廷陷入长期的皇位之争和无限的动荡当中,另一方面,也让原本还算鼎盛的国力消耗殆空,使整个国家不得不转入长期的休养生息当中。

这种局面之下,任何的改革,对于国家来说,都只能是雪上加霜。

从这个角度而言,说朱祁镇是整个朱家的罪人,毫不为过!

但是,朱祁玉依然留着他,不是因为什么兄弟之情,而是因为,他想要重启大明改革的势头,就需要朝局的稳定。

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无论是哪一件,都需要朝局的稳定,国家的平静,万民的拥戴。

这也是他一直不愿用雷霆手段解决朱祁镇的原因所在,留着他虽然让人感到恶心,但是,如今的朝局,以朱祁玉的手段,他已然掀不起什么风浪。

或者说,他只能掀起他自以为是风浪的风浪。

但是若是无缘无故的杀了他,君臣离心之下,想要重启改革的进程,就遥遥无期了。

毕竟,朱祁玉只有一个人,他心中纵有千万韬略,仅凭一己之力,也推行不下去。

以威权手段慑人,终不能真得人心,只能如嘉靖一般,被人只畏不敬,如此,诸臣皆对上谄媚,对下霸凌,说什么改革都是虚言。

威临四方,以德化人,方是正道!

朱祁镇要死,也是他自己找死,不能是朱祁玉因一己之私而要杀他,否则,纵然皇位稳坐,也必将重蹈嘉靖的覆辙。

所以,对于现在的朱祁玉来说,朱祁镇要解决,但是,却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若是想要解决他,只要肯付出代价,不过反手之间而已,只是时候不到,强而为之,要弥补的太多,耽误的太多。

哪怕是这数年的动荡,他也耽搁不起,大明也耽搁不起。

因此,对于朱祁玉来说,他和其他的皇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所谓的祖宗成法放在心上。

倒不是他不敬祖宗,而是他看过百年,他非常清楚,太祖之制,适于洪武,永乐之制,勉强适于永乐,至于景泰以后,前制已旧,诸多框架,皆已不适于社稷,即便是有所修补,也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朱祁玉曾经想过,设计一套新的规制,推行下去,将他见到的种种问题,都掐灭在萌芽当中。

如此,虽然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是,却不需要漫长的岁月,耽搁个几年,先把朱祁镇解决掉,也不是什么难事。

可到最后,他还是打消了念头。

因为,他设计出来的规制,或许能够适应景泰之世,但是最终,几十上百年过去,也终会陈旧。

无非是一套新的祖宗之法罢了,已然无法扭转结局。

所以,他要做的,是不断的改革,不断的进取,一条条的破掉挡在所有人的面前的,纸面上的祖宗成法。

直到最后,破掉横亘在所有人心中的,那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桎梏。

如此一来,哪怕是他死了,但是每一代人,在遇到每一代的问题时,都会有新的办法来解决。

他无法保证,这一定能让大明王朝绵延长久,但是至少,这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古有商君强秦之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如今朱祁玉想要铸就的信念,便是,苟利于国者,无不可变之法!

这是朱祁玉的野心,也是他能为大明所做的一切。

当然,野心再大,也要从小处做起。

譬如说,皇子皇女的教育,这一条看似简单,但是实则最为紧要。

先不谈太子的教育,单说宗室的问题,迟早要解决,所以,从朱祁玉这一代开始,至少是新封的宗室藩王,必不可能再像以前一般,被圈在封地当中碌碌无为。

太祖皇帝最初分封诸王,是希望他们能够和西汉一样,藩屏天下,但是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法子。

这些藩王不仅给朝廷的财政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而且,过大的权力,对中央朝廷的威胁不可忽视。

但反而在大明穷途末路之时,这些藩王能够起到的作用,又微乎其微。

没有封地的管理权,又不领军,甚至连城门都出不去,这些藩王,除了消耗国家的资源,几乎没什么用了。

所以,这种局面必然要改变,防着藩王僭权篡乱不错,自家人才会维护自家人的社稷,这也不错。

但是两者结合,闹出来个四不像的典制,就错了。

因此,藩王势必要重新改革,只要军制足够完善,令藩王接触不到军权,那么,僭权篡乱之事,便可避免。

在这个前提下,藩王宗室能够起到的作用,绝对比如今要强得多。

而想要达到这一点,那么,对待宗室藩王的教育,就不能像往常一样,宗学只是第一步,皇子皇女的教育,才是重头戏。

毕竟,过往的藩王已经习惯了旧制,就算是日后改革,也难以根除他们的很多固有观念,只有这些还未就藩的皇子们,才是新的希望。

这才是朱祁玉将小学堂建在乾清宫旁的最大缘故,只有他能够时时看顾,才能保证这些皇子们接受的教育,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过往的那些旧观念。

当然,这个改革的重点是诸皇子,如果说,对于皇子们的教育,朱祁玉虽然掺杂着感情,但更多的出于政治考量的话。

那么,对于皇女的教育,就是反过来了,感情为重,只掺杂了些许的政治因素。

有明一代,大明的公主虽然是金枝玉叶,但是,也仅仅只是出嫁前这段日子而已。

明初还好一些,许多公主都和勋贵世家联姻,日子过的不错。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纳妃只娶小门小户的惯例,被用在了公主的身上。

与此同时,这帮士大夫还将夫为妻纲的规矩,也用在公主身上,这就导致了,公主在出嫁之后,要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甚至还要拜见公婆,如果能和民间女子一般侍奉汤药,更是会被称颂。

再到后来,为公主选驸马,竟成了底下的奴婢们大肆敛财的工具,屡屡出现选的驸马无德无行,甚至还有刚成婚就直接病死的,更过分的是,就这样的,还要公主守节,不许再嫁。

朱祁玉上辈子两个女儿,小女儿青灯古佛,失志不嫁,伴着母亲了了一生,大女儿则是被随意选配了一个平民人家,一辈子都没再回过宫中,等朱祁玉再听到她的消息,便是她死的时候,才不过四十二岁

想起刚刚活泼爱闹的小丫头,未来会是这样的命运,朱祁玉的心头就一阵的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