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372章

作者:月麒麟

他当然知道杨洪的来意。

杨俊的事情,只是个幌子,杨洪真正的目的,是想要在接下来即将发生的风波当中及时抽身。

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什么容易就可以脱身的。

即便朱祁钰是天子,但是,很多事情,也不能就这么糊弄着过去。

翻手将杨洪的两本奏疏扣了起来,朱祁钰手里多了两本新的奏疏,这两本奏疏,一厚一薄,但是落款都是同一个人。

于谦!

厚的那本,名为《请整饬边镇军屯疏》,薄的那本,则名为《请增补兵部郎中疏》。

应该说,单纯从名字上来看,明显前者会给朝堂带来的震动更加剧烈,但是,朱祁钰的目光,却始终落在后面那份薄薄的奏疏上,久久不曾挪开……

“你说什么?于谦,你疯了?”

于府,刚刚接受完人生观洗礼,准备为大明奉献终生的俞次辅,听了于谦下一句话,差点便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桌子上的茶盏被这番动作震的茶水飞溅,沾湿了俞大人的衣袍,但是他却毫不在意,紧紧的盯着于谦,问道。

“廷益,你可知道,你在做什么?”

相对而言,作为始作俑者的于谦,就平静的多,他甚至有心情挥了挥手,

让一旁侍奉的老仆将桌子收拾干净,给俞次辅换上一盏新茶。

然后,方平静的道。

“仕朝兄放心,我自然清楚此举意味着什么。”

“叚寔,洪常,方杲皆是我一手提拔,项文曜素日更是跟我关系颇好,朝中甚至因此,有莫名其妙的流言。”

“如今,我举荐叚寔,洪常,方杲担任兵部郎中,又举荐项文曜调任兵部侍郎,势必有人会弹劾我结党营私,公器私用。”

“但是,那又如何呢?我行得正坐得端,不怕别人弹劾。”

这番话,于谦说的轻描淡写,仿佛,话中的这个人不是他一样。

但是,俞士悦却没有丝毫被安抚的迹象,反而越发的烦躁。

他紧皱着眉头,在房中来来回回的走着,张了几次口,但是最终都把话咽了回去。

于谦也不说话,就这么看着他,一口一口的抿着茶,样子悠闲的很。

来来回回的转了几圈,俞士悦似乎总算是想好了怎么说,站定在于谦的对面,紧紧皱着眉头,道。

“廷益,你莫要避重就轻!”

“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何止是朝臣的弹劾?”

“兵部如今权重到了何等地步,你并非不清楚,整个兵部,武选、职方、车驾、武库统共有四个清吏司,你如今要提拔三个自己的亲信来执掌,剩下的那个,虽然没有提拔,但是,掌事的主事也是你的人。”

“更不要提,你要要调项文曜过去做侍郎,这份奏疏递上去,何止是被弹劾结党营私这么简单?你这是,要将兵部变成自己的后花园啊!”

于谦没说话,但是他这种神色,却明显让俞士悦更加烦躁。

他又在房中转了两圈,然后道。

“廷益,老夫知道,天子信重于你,可你这是在挑战天子的底线,这世上没有一个帝王,会容忍你如此跋扈,何况,是当今陛下?”

“之前的时候,你跟老夫说过,越是繁花着锦,越是要如履薄冰,怎么如今,你自己倒昏了头了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于谦也不好再继续沉默,他开口道。

“俞兄,之前是之前,现在是现在,时移世易,朝局已非之前的朝局,于廷益,也并非当初惜身顾名的于廷益。”

“至于陛下那边,俞兄,你相信我,陛下英明圣断,会明白的。”

俞士悦看着这个死脑筋,再一次的升出一阵无力感。

他索性坐在椅子上,将桌上的茶水一饮而尽,略略平息了自己的焦躁之意,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或看着心平气和,道。

“廷益,有些事情,你不说,我大概也能猜到几分。”

“但是,你要明白,历朝历代,权臣都是没有好下场的,陛下圣明不错,但是,很多事情,陛下也身不由己。”

“何况,这条路,走上去便再难回头,纵使陛下如今心无怀疑,但是,朝局的凶险,未来的变故,难道你于廷益,还要我来提醒吗?”

书房当中重新陷入一阵平静之中,炭火噼噼啪啪的细微响声,清晰可闻。

良久之后,于谦开口。

“为国家计,何惜己身!如今的朝局,需要一个权臣,那么于廷益,就做一次权臣何妨?”

这番话,于谦说的很平静,但莫名的带着一股豪气。

但是,只有坐在他对面的俞士悦,才清楚的明白,这份豪气的背后,藏着什么样的决绝。

这次,换俞士悦沉默下来,他不知道该怎么劝,或者,就任之由之,毕竟,这可是“于石灰”,他下定决心要做的事,谁又能劝的动呢?

于谦略停了停,见俞士悦不再说话,便知他心中在想什么。

罕见的,于谦带着一丝恳求之意,道。

“仕朝兄,你我相交多年,你该知道,于廷益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这一次,我需要你帮我!”

俞士悦的神色复杂,久久未言。

半晌,他叹了口气,道。

“廷益,你胸怀太大,老夫自愧不如,但是,多年交情,老夫这次,便最后再陪你冒着一次险!”

“有何要做的,你且说吧……”

请求被答应下来,于谦应该感到高兴,但是此刻,他脸上不仅没有任何的欣喜,反倒带着难言的沉重。

书房的气氛有些沉闷,于谦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努力的压下自己的情绪。

“仕朝兄,我需要……”

日头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不见,天空中再度笼起黑压压的乌云,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

俞士悦走了,于谦亲自送到了门外,前者的身影早已经消失,但是于谦依旧站在廊下,久久不曾挪动脚步。

雪花落在他的肩上,染白了他的头顶,寒风呼啸着,卷起衣袂翻飞,片刻不停。

于冕侍立在旁,犹豫再三还是决定上前劝一下父亲。

但是,他刚走了两步,便停了下来。

因为,他走近之后,才惊讶的发现,自己这个从来坚毅果决,顶天立地的父亲,此刻眼中竟莫名氤氲着一层水光。

廊下雪中,于谦宛如雕塑一般站着,没有人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也没有人知道,他到底站了多久。

当新的一天来临,人们见到的,依旧会是那个坚硬无比的于少保,当然,或许,也会是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于谦……

第558章 胆肥的礼部

冬天上朝,最是难熬。

不仅天气寒冷,而且天亮的也晚,老大人们每天顶着月亮,就要踏出府门,往金水桥去。

近些日子,或许是因为冬至大节快要到了,总宪大人对朝仪的要求,越发的严苛了。

大冷的天,寒风呼啸当中,伴随着的是纠仪御史的一声声呵斥,偶尔还伴着轻声的鞭响。

天色还乌漆嘛黑,金水桥两侧的宫灯都还没息,但是,在总宪大人的虎视眈眈下,老大人们片刻也不敢迟来,距离宫门开启还有一炷香的时间,便早早的站好了队列。

老大人们抄着袖子,一边等着上朝的时辰,一边闲聊着这段时间京师发生的种种事件。

当然,也有不少浑水摸鱼的,已经在憧憬着年节的到来。

冬至就要到了,年节还会远吗?

有摸鱼的,就有干正事儿的。

看似整齐的队列当中,越往后越显得嘈杂,越往前,越是一片死寂。

对于政治嗅觉足够灵敏的三品以上大臣们来说,得知襄王那份被拦下的奏疏内容,并不是什么难事。

他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虽然,襄王的那份奏疏最终没有递上去,但是,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势必会在这次早朝上发酵开来。

而且……

随着天色亮起,明里暗里,无数大臣的目光,都不约而同的落在了最前端于谦的身上。

这位于少保,归京已经七日了!

但是,除了回京第二日入宫觐见了一次之外,其他几日都杜门不出,这一次,是他归京之后,首次参与朝会。

还是那句话,于谦此行虽然明面上是为了查罗通之案,但是,随着他在边境诸镇辗转来回,很多痕迹,是掩藏不住的。

为了此事,京中早已经是暗流涌动,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于谦到底拿到了哪些东西!

与此同时,另外惹人注意的,就是内阁的俞士悦。

不知为何,这位俞次辅最近这段时间,竟收敛了脾性,在内阁的诸多政务上,都不在跟朱阁老呛声

虽然在一些政务上,仍然有所争执,但是,终归没有以前那么严重。

甚至于,在某次的阁议上,他竟然还破天荒的赞同了朱阁老的意见。

朝廷上对此议论纷纷。

有人觉得,这是俞次辅在变相的低头,承认了朱阁老在内阁当中的特殊地位。

但是更多的人,却在赞誉俞次辅的胸襟广阔,有容人之量。

与此相对的,前段时间一直在朝中盛行的,为朱鉴鸣不平的声音,也弱了下来,反倒掺杂了一丝指责之意,觉得朱鉴虽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升赏,但是,他毕竟是一个新晋的阁臣,如此对待入阁比他更早的俞士悦,有失妥当。

朝堂上的舆论风向,有些时候,就是转的极快。

不过,对于朝廷的大佬们来说,舆论早已经影响不到他们了。

他们之所以关注俞士悦,是因为这位俞次辅,在前两日上了一道奏本,内容很简单,保举兵部侍郎俞山调任吏部侍郎。

如果说这也不算什么的话。

那么,将它于谦同时所上的,保举吏部侍郎项文曜调任兵部侍郎的奏疏放在一起看,就不得不引人深思了。

总之,如今的朝局,山雨欲来啊……

天虽然还没亮,但是熹微的晨光已经透了出来,洪亮的钟声响起,沉重的宫门被缓缓推开。

金水桥上,礼官高亢的声音响起。

“进!”

文华殿中,地龙将整座大殿烤的暖烘烘的,老大人们总算不用在寒风当中瑟瑟发抖,进殿之后,屈膝下拜,礼节周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天子今日着一身大红色织金过肩龙纹袍,头戴黑色翼善冠,端坐在御座上,脸上带着一丝笑容,看着心情颇为不错。

至于原因,老大人们早已经知晓。

就在前日,宫中的郭嫔娘娘临产,成功诞下一位皇子,虽说不是正宫嫡出,但是终归,陛下不是只有皇长子这一根独苗了,自然是高兴的很。

据说,这位皇次子出生当日,天子亲临长春宫,为皇次子赐名见澍,意为及时之雨,润泽万物,同时晋皇次子生母郭嫔为四妃中的贤妃。

至于赏赐宫人,乃至内阁包括外朝的大臣也各有赏赐,就是小节,不必提了。

朝会开始,内阁先出列,分别呈递了难以处置票拟的几个事务,不过多是地方上的,有部分和京中的部院寺有些职权上的牵扯,但都不是什么大事。

各部的老大人们,主要是侍郎和郎中各自出列说了几句,很快就敲定了下来。

随后,朝堂上安静了一瞬,似乎下一刻,侍立在御阶上的成敬公公,就要说出那句经典的‘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话的时候,朝班当中走出一人。

礼部侍郎李贤!

他手里捧着一本奏疏,缓步来到殿中,高高举起奏本,道。

“陛下,冬至大节将至,礼部已议定了冬至大朝的仪注,请陛下御览。”

话音落下,不少嗅觉敏锐的老大人,一瞬间就打起了精神。

于是,奏疏被侍立的宦官送到御案上,天子并未犹豫,翻开便细细看了起来。

与此同时,李贤也开口道。

“陛下,冬至,正旦,万寿节乃大朝会之时,也是国之重典,今岁太上皇归朝,居于南宫,故此,礼部商议,今岁的大朝会,仪程也和去年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