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293章

作者:月麒麟

她之所以一直在竭力的想要发展势力,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想把自己和自己儿子的命运,寄托在皇位上那位的仁慈之心上。

但是现在,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让孙太后也感到一阵头疼。

片刻之后,她揉着太阳穴,开口道。

“文臣那边,你不是说,朱仪那里有些路子吗?让他想法子联络一些,另外,朝中没有了,就找地方上的官员,像朱鉴这样的,想法子调回来些。”

焦敬张了张口,想说话但是却没说出口。

地方上的确有一些官员,是像朱鉴这样支持太上皇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现在的吏部,是被王文那个老家伙把持着的。

他们能找到的,支持太上皇的官员,王文一样能够察觉到,不说把这些人压的死死的,但是让他们一直在地方流转,不给他们进京为官的机会,却并不是什么难事。

要知道,除非是到了巡抚,总督这样的级别,且政绩十分卓著到了必须拔擢的程度,除了升任七卿别无他途的。

其他的官员,哪怕你干到了三品,二品这样的大员,吏部一样有法子给你安排到地方上。

不得不说,天子虽然年轻,但是手段却是稳准狠,一登基就用王文死死的把控了吏部。

有他这位吏部尚书在,至少文臣这边,无论是孙太后还是以后即将归朝的太上皇,想要培植自己的人,都难上加难。

不过,虽然焦敬没有说出来,但是孙太后也不傻,显然看出了他的顾虑,接着道。

“也不拘是朱鉴这样的,哀家知道,每逢会试,各家勋贵,多多少少都会结交一些新科进士,这么些年下来,各家谁没有些人脉,只不过大多数散在各地罢了。”

“这些和你们亲近的人,选可靠得用的,花些功夫提携一下,这些关系复杂的很,吏部总不至于都能弄得清楚。”

“还有就是,像罗通那样的,曾经被勋贵保过,手里被捏着把柄的,也可以提携提携。”

说着,孙太后叹了口气,道。

“其实,这些人反而可靠,因为有把柄被捏着,而且能成把柄的事情,大多都不会张扬,关系也隐秘不好被人查,自然也就不会被吏部卡着。”

“总之,这不是个能急得来的事,你出去之后,多上些心,好好留意着就是。”

焦敬思索了一番,旋即,他点了点头,道。

“圣母所言甚是,不过,如此一来,只怕少不了还要依仗英国公府那边。”

见孙太后有所疑惑,焦敬进一步解释道。

“圣母说的这些人,要是去找倒是能找到,但是,我们在中枢衙门里头人少太少,想要提携他们,并不容易。”

“所以,只能靠他们自己的政绩过硬,这方面也很难,但是还是有法子的,英国公府那几家,有不少部将都在各地的卫所当值。”

“让他们配合着,地方上的官员,办事治理都会方便不少,这也是咱们能做的极限了。”

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中枢衙门没有人。

不过话说到这,孙太后的神色略冷下来,道。

“提起英国公府,哀家倒有一个疑问,待你出宫之后,替哀家问一问张輗……”

第448章 成国公府的底蕴

出宫之后,日头已经斜落,焦敬犹豫了一下,便命人赶往了成国公府。

在花厅当中落座,寒暄了几句,便切入了正题。

“今日廷鞠之上发生的事情,不知小公爷可得到消息了?”

虽然说,因为登闻鼓的原因,这次廷鞠的官员规模,比普通的廷鞠要大得多。

但是总归,得是勋贵外戚或是从五品以上的文武大臣,才有资格上殿旁听。

至于朱仪,虽然现在成国公府的牌子没倒,但是,他本人没有爵位,仅有一个护驾将军的差遣,是没资格上殿旁听的。

事实上,这也是成国公府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爵位没有削去,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却不能拿这个爵位扛事儿。

朱仪这个小公爷,不过是人家给面子叫一声,实际上在官面上,不顶什么用。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上不得殿,但是打探消息,还是轻易的很。

坐在花厅当中,朱仪轻轻点了点头,叹了口气道。

“这是自然,其实,不用多费什么心思打探,外头也都传开了,朱鉴奉天子密诏,前往瓦剌谈判,带回了瓦剌使臣,随行的还有太上皇身边的校尉袁彬。”

“使团众人,见到袁彬之后,心虚之下只得认罪,天子震怒,判三人斩刑,择日行刑,如今外头各个衙门,从上到下,对使团可是骂声一片。”

焦敬听罢,倒是愣了愣神。

他刚刚从宫中出来,对外头的状况还没来得及多问,却不曾想,这短短半日的时间,消息竟然已经传开了。

不过也只是片刻,他便反应过来。

廷鞠是一场局,为的就是置许彬等人于死地,这一点,从天子秘密派遣朱鉴带回袁彬就可以看出。

既然对于结果早有预料,那么天子又怎么会放过这个败坏太上皇声誉的机会呢?

东厂的那帮番子,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别的事或许有些难,但是街头巷尾的扩散消息,可是一把好手。

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没心思管这个了。

沉吟片刻,焦敬先是大致将武英殿中发生的事情,转述给了朱仪,然后继续道。

“瓦剌那边,这次应该是真的有诚意要送还太上皇,这算是个好消息,不过,朱鉴被调去鸿胪寺,确实是个意外,圣母当时说完便心有悔意,只是木已成舟,难以更改。”

“对于朱鉴这等忠直之臣,圣母还是十分看重的,想到先成国公在世时,跟诸多文臣有交情,所以,特意托我询问小公爷,可有法子能够跟朱鉴搭得上话,转圜一番,至少,不能让这等忠直之臣寒凉了心。”

话说完了,焦敬不由感到几分紧张。

如他刚刚所说,他们现在实在太缺朱鉴这种,能够在朝中发声的高级官员了。

尤其是,当朱鉴调入鸿胪寺之后,虽然对他个人来说,仕途有损,但是对于孙太后来说,其实是个好事,如果能够拉拢过来,至少以后在早朝上就有人能够发出声音了。

但是偏偏,武英殿中闹出了那么一桩事,如此一来,怎么继续跟他接触,就成了难事。

来成国公府找人,其实是没办法的办法。

事实上,焦敬也只是知道,朱勇生前结交了不少文臣,但是其中到底有谁,交情深到了什么程度,却丝毫不知,只不过是有希望,所以来试试罢了。

不过,幸运的是,他说完之后,朱仪竟直接点了点头,道。

“世伯放心,若是别人或许有难处,需要另外托人,但是这位朱大人却是不难。”

见焦敬惊讶中透着一丝疑惑,朱仪笑着解释道。

“不瞒世伯,正统五年,太上皇命家父选调都指挥等武官攻读《孙吴兵略》,《历代臣鉴》等兵书,需从文臣之中,选一知兵的得力之人辅助,当时,家父举荐的便是朱鉴。”

“朱鉴后来,也是凭借此功,从一众御史当中脱颖而出,从普通的七品巡按御史,外放到山西为五品参议,其后升任布政使,一路走到了今天。”

“这么算下来,家父对朱鉴算是有提携之恩,当初朱鉴外放出京之前,还曾经特意带着礼物前来府中拜访家父,所以这件事情,不必托人,小侄亲自跑一趟,误会自然能够解开。”

这……惊喜来的有点快,让焦敬都差点没反应过来。

他只不过抱着希望,朱仪能找些关系,跟朱鉴搭上话,却不曾想,成国公府竟然跟朱鉴有这层关系,可真是意外之喜。

与此同时,他再一次觉得,拉拢成国公府是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

成国公府这么多年的底蕴,虽然朱勇死了,但是底蕴还在。

要知道,虽然太上皇登基之后,重用的是英国公府,但是,兴盛和蛰伏都是相对的。

先皇在世的时候,虽然重用成国公府掌管京营,但是对于英国公府,也没有疏远,而是时时放在身边顾问,只不过没有实权而已。

到了正统朝,也是如此,英国公府掌权不错,但是成国公府也仅是退居二线,不大过多参与兵事而已,在很多政务当中,发言权还是很大的。

这么多年的积累,朱勇明里暗里不知道提携施恩过多少人,所谓的礼敬文臣四个字,在没有实际认识之前,谁也感受不到份量有多重。

压着心中的激动之意,焦敬道。

“既然如此,就拜托小公爷了,话说到这个份上,老夫也不瞒小公爷了,太上皇归期只怕不远。”

“但是如今的朝中,许彬,萧维祯等人被罢职之后,几乎没有什么人肯为太上皇说话,这次廷鞠之上,天子明显是想要褫夺太上皇诏旨的法理,这样一来,太上皇纵然归朝,令旨只怕也难出宫门。”

“所以,还是需要找些忠正敢言的大臣,替太上皇办事,如此,太上皇说话有分量,成国公府也好早日安定下来,这位朱大人,不惜孤身犯险,前往瓦剌谈判,可见其忠心。”

“小公爷跑这一趟,除了将误会解开,是否……”

后面的话不用说,朱仪也懂,无非是问能否彻底拉拢过来而已。

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朱仪却没有立刻答应下来,而是谨慎道。

“世伯,成国公府和朱大人的交情是有的,但是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家父也已经去世,替圣母传话,解开误会不是难事,但是,涉及到朝中立场,恕小侄直言,这种级别的大臣,只怕不会太过顾念交情。”

“所以,小侄只能说试一试,先探个底,如若不行的话,只能之后缓缓再图。”

闻言,焦敬有些失望,不过,他也知道,朱仪说的有道理,不过,下一刻,朱仪却话锋一转,道。

“不过,世伯也不必沮丧,朱大人既然愿意为太上皇牺牲至此,想必也不会太过抗拒,何况,小侄既知圣母难处,自当竭力为圣母分忧,别的不说,现如今京中的文臣里头,和成国公府交情颇深的,还是有那么几个的。”

“这几日,待去过朱大人的府中之后,小侄也往几位大人那里,去探一探底,或许会有所收获也说不定。”

焦敬一愣,旋即脸上浮起一丝喜色。

他能看得出来,朱仪是个稳重的年轻人,虽然他口头上说的谨慎,但是既然敢主动提出来。

那么至少,他心里是有把握的。

点了点头,焦敬连声道:“好,好,好,既然如此,那就劳烦小公爷了,小公爷放心,你此番奔走的辛劳,圣母和太上皇,都必会记得的。”

朱仪眼中闪过一丝莫名的神色,面上却谦虚道。

“世伯客气了,为圣母和太上皇分忧,乃是人臣职分,岂敢有所肖想,若能为圣母和太上皇解决一二烦恼,便是小侄心中所愿了。”

过了片刻,焦敬渐渐的冷静下来,对于朱仪这种知进退的态度越发满意。

不过,听到他的这句话,焦敬却似乎想起了什么,道。

“小公爷,明日老夫要往英国公府去一趟,圣母有几句话托老夫转达,小公爷无事的话,不妨同去?”

朱仪略愣了一下,没明白焦敬的意思,不过想了想,他还是点了点头,道。

“既然世伯相邀,那小侄就陪世伯跑上一趟便是。”

第449章 垂死挣扎

翌日,早朝上。

虽说昨日是廷鞠,但是第二天按例的早朝,却依旧照常进行。

天子御文华殿,群臣分文武而立。

刑部尚书金濂递上一份奏本,道:“启禀陛下,经昨日廷鞠,使团一案尘埃落定,三司经合议后,以此案性质恶劣,案情清楚,不宜适用秋后之例,拟于七日之后问斩,请陛下御览。”

虽然说,使团一案从头到尾都是锦衣卫的活,但是事实上,锦衣卫负责巡察缉捕,但却没有处决官员的权力。

所以到最后,这个奏本还得让三司来上。

其实,也没有什么要合议的,天子在庭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择日处斩,意思就是别拖太久,早点弄死。

所以,刑部这边,征求了一下大理寺和都察院的意见之后,就决定快刀斩乱麻。

反正,这件案子是廷鞠定下的,也不存在什么大理寺复核的情况,因为就算核了,也没有人能推翻天子的金口玉言。

不过,流程还是要走的。

按例,所有的死刑犯,都要由法司上奏,天子勾决,才能行刑。

金濂的这个奏本,虽在意料之中,但是仍在殿中引起了一阵议论。

不过,议论归议论,却没有人站出来提出异议。

眼瞧着天子看完了奏本,手里已提起了朱笔。

底下终于有人还是按捺不住了。

都督同知朱谦上前出言道。

“陛下,臣有本奏。”

“使团此行虽有大罪,但非十恶之罪,故臣以为,三人不可同判。”

“大明律中,有八议之例,张軏曾率军征讨思任发,大获全胜,于国有功,且张軏本官从一品都督同知,宜用议功,议贵之例,酌以轻判,请陛下明鉴。”

朱祁钰手里的朱笔顿了顿,抬头望向一脸忐忑的朱谦,心中却有些玩味。

这个朱谦,他是知道的。

早年间承袭父职,为中都留守左卫指挥佥事,入军伍之后,跟着阳武侯薛禄参与北征,因功擢升卫指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