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第621章

作者:上善若无水

也不计算旱田,梯田,水田。

还不计算种植的不同作物,稻谷脱壳什么的,全部取中间值。

就按照一亩地两石的收入计算,一年总产量大概是十六亿石。

去除种粮,口粮等消耗,差不多可以有五亿石以上的粮食出售。

取个平均价格二百钱一石,这就是惊天动地的一千亿钱。

以大汉的税赋来说,从哪去找一千亿钱的买粮钱?

大汉一年的朝廷收入,撑死了也就是五十亿钱,杯水车薪哪里够用的。

当然了,实际上的粮食产量不可能有这么高,因为很大程度上的土地面积,需要种植别的作物,像是桑麻什么的。

而且还有轮耕制度,大片土地需要休耕什么的。

再除去勋贵封田,封王的封田,各地的皇庄粮食产量什么的,农户们真正能够拿出来的,绝对没有想象的这么多。

这个数额,算是最大程度上的上限考量,农户们将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的那种。

真正实际操作的时候,估计一半都做不到。

清凉殿内顿时议论纷纷,没钱怎么去买粮?

汲黯再度出言“不若降低最低收购价?哪怕只降十钱,也能省下数十万万钱。”

不少人附和点头,觉得说的有道理。

“呵~~~”

云泽这儿,也是忍不住的笑了。

这些话术,忽悠那些深宫长大的皇帝没问题,可惜李云泽这儿行不通。

“谁说要一次性都买下来的?”

李云泽神色淡然的摆手“若是常平仓敞开了收购,全天下的财富砸进去都不够用。当然是要先行统计方可。”

他的目光看向了颜异“户部这边,可知晓今年收了多少粮?”

颜异急忙出来行礼回应“陛下,各处郡县的秋收还在陆续进行,目前只有关中各处的秋收统计送了过来。”

大汉面积庞大,横跨了多个维度。

秋收的时间自然是各有不同,而且关东各地距离遥远,按照这个时代的通讯能力来说,当然不可能那么快就将统计结果送过来。

颜异跟着说道“今年风调雨顺,并无大的天灾。按照去年的记载来说,当比去年多些,至少多一成。”

见颜异这儿拿不出具体的数据,李云泽也不废话,干脆的说“就按农户手中统计出来的余粮来算,京兆府从下个月开始,在各处设立的常平仓,按照当地的余粮统计,分月收购,每月

限定数量。”

主父偃颔首点头,这是个好办法,自己怎么没想到,居然还要天子亲自冲锋。

京兆尹郑庄也在,毕竟算是天下第一的地方官,又是在长安城办公,自然是有资格参加朝会。

他出列说道“陛下,时间太紧,恐难以修好足够多的仓库”

眼见着李云泽再度皱眉,主父偃干脆跳了出来喊道“陛下说的话,你是听不懂吗?!说了按月定额收购,那就发徭役,先修储备一月收购粮的仓库就是!竟然如此愚钝,能不能做好!

?”

有眼力见的人都能够看的出来,郑庄不是不懂,而是在推脱拿捏罢了。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这常平仓是归少府管的,地方衙门伸不进去手,反倒是有出力担责任,自然是没有干活的动力。

这边少府令张欧也是立刻说道“少府当设常平令,督促天下各处修建常平仓,若是有人怠工推脱”

说到这里,张欧看向了御史大夫张汤“还望御史大夫相助。”

“这是自然。”

张汤嘿嘿一笑“此乃皇命督办之事,谁敢在这事情上做手脚,那就用汉律说话。”

主父偃与张欧的安排,地方上有的是办法去推脱,去搞小动作。

毕竟都是人精,想要找麻烦甩锅,那有的是办法。

可张汤开口了,那事情就不一样了。

这位可是酷吏啊,他一旦认真起来做事,可不会去问什么缘由,什么证据的,人家只要名单!

还是全家全族的名单!

所以说,酷吏有些时候真的是很管用。

看到一众鹰犬们终于是想明白了开始出头,李云泽也是满意颔首。

他补充道“各地常平仓收粮食的时候,要搞清楚卖粮的是谁。只接纳本地农户的卖粮,切不可收那二道贩子

粮商的。”

“若是有人贪墨,内外勾结。无论是地方衙门的人还是少府的人,又或者是御史台的巡查御史”

说到这里,李云泽的目光看向了张汤“能处理的了吗?还是让致都来?”

神色严肃的张汤恭敬行礼“臣,亲自督办!”

“嗯。”

李云泽搞免税的时候,将勋贵皇亲们的封地食邑收入,折算成了具体的收入,转入少府统计后,由少府来发放。

名义上的食邑还在,可收入什么的实际上已经转入了少府的手中。

大部分的食邑收入,都被李云泽折算成了财货,也是为了避免太多的粮食落入勋贵的手里。

这同样也是在遏制二道贩子们的崛起

“收粮的同时,还要卖粮。”

李云泽进入了下一个话题“卖粮的价格,丞相去做。主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平抑物价。略高于收购价格即可,所赚利润最多不能超过修建维护的费用。”

主父偃自然责无旁贷“喏。”

大汉是个农业国,自然谈不到什么城市化。

可实际上大汉的体量摆在这儿,就算是个农业国,可各地的城市人口数量总体上来说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勋贵皇亲,朝廷官吏什么的无需考虑,他们的俸禄之中就有皇庄收获的粮食来支付,足以养活全家人。

军粮也不用管,军队的粮食供应,依旧是以皇庄出产的粮食为主。

可各地城池集镇里生活的人口,少说也有数百万之多,这些人吃粮还是要依靠买的。

这些人,是各地常平仓的主要客户。

当然了,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地方农户说不得也会购买粮食,毕竟粮食这东西,永远都是不够吃。

因为大汉的人口一直在不断的增长,是个人就要消耗粮食。

常平仓的事情,算是就这么定下来了。

再之后,就是丞相督促,少府做事,御史大夫督查了。

至于说启动资金的问题,李云泽毫不犹豫的开了库房。

文景二帝勤俭节约下来的财货,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那些一年年掰着手指节省下来,甚至堆放到穿钱绳子都烂了的钱,开始一车车的运走。

这些钱用在活跃经济运转上,总比历史上武帝用来大兴土木,修建数不胜数的宫殿要强的多。

朝廷的收入,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尤其是在盐铁官营之后,更是大幅度的增长,这也是李云泽免除田税的信心来源。

更重要的一点是,朝廷掌握着铸币权,从中山国搬迁到了上林苑里的铸币局,每天都在全力开工铸造新钱。

而且此时的大汉社会,依旧是属于缺钱的程度,还没到饱和超发,导致物价上升的阶段。

不过这里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大汉缺铜,导致铸币的原材料逐渐短缺。

李云泽自然不会去铸造铁钱糊弄百姓,用的肯定是铜钱。

可铜矿的缺乏,却是个重要问题。

虽然这一世不打算过多借用现代世界的力量,可弄来矿产分布资料是没问题的。

说到铜矿,尤其是易开采,易提炼的铜矿,自然是集中在了云贵川江西两广等地。

只不过这些地方

李云泽摩挲着下巴,看着大汉地图自语“又要打仗了。”

符合这个时代开采与冶炼水平的大型铜矿,大都集中在三越之地,以及滇国,夜郎国的境内。

这些地方,或许名义上臣服大汉,可实际上依旧是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没什么好多说的,自然是要大军开过去。

正好卫青他们就要回来了,也该是时候考虑南边的事情了。

第677章 凯旋封赏

卫青回来了,带着胜利的荣耀重归长安城。

辽水河畔一场大战斩获数万,这是除了李云泽之外,大汉对匈奴最为辉煌的胜利。

带着这份荣耀归来,李云泽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勋贵皇亲出城三十里相迎。

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乐工们奋力奏乐,众郎官还有羽林军齐声高呼《大风歌》,现场漫山遍野全是一片红,气氛极为热烈。

秦国军歌是《无衣》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赳赳老秦,复我河山。’的那个无衣。

刘邦觉得秦军的军歌很有气势,所以就自己创作了一首《大风歌》作为汉军的军歌。

后世历朝历代都有军歌,像是唐朝的是著名的《秦王破阵乐》‘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天威直卷玉门塞,万里胡人

尽汉歌!’

到了宋朝,就成了《鄜延凯歌》‘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

明初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军歌,后来是戚继光写了一首《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历朝历代的军歌不少,要说到影响力最大的,也就是这几首了。

在一声声震撼天地的‘大风,大风~~~’声中,浩荡的兵马沿着官道行来。

提前穿上了甲胄的卫青等人,急匆匆的下马,快步行到李云泽的面前行礼“拜见陛下~~~天子万年~~~”

“众卿免礼。”

李云泽伸手虚扶“起来说话。”

“谢陛下~~~”

“众卿此去,破敌酋,擒叛逆,抚百姓,复疆土.天地赐福,祖先庇佑.劳苦功高,自当厚赏以酬功”

这等标准流程,对于李云泽来说早已经是驾轻就熟,说起来也是抑扬顿挫,满满的天子之威。

说了一大堆的废话,归根到底,最为重要的还是封赏。

汉家儿郎们不惜喋血沙场,当然不可能是真的为刘家天子所感召,愿意为其拼死卖命。

真正让他们悍不畏死去拼命的,根源自然是封赏。

有封赏,那你自然就是卖命效死的汉家天子。

没有封赏的话,谁知道你是谁啊。

天子?又不是没砍过!

“长平侯。”首先获得封赏的,自然是作为统帅的卫青。

若是绕过卫青先行封赏别人,那明天一早,弹劾卫青的奏疏就能堆满清凉殿,所有人都会知道卫青已经失宠了。相应的,卫青也该开始做谋反的准备了。

“此战功勋卓著,荫你一子为关内侯。”

卫青已经是彻侯了,这是军功体系内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