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灯芯道人
轮到他时,就在他准备掏出铜板准备交入城费时,却被守城门的士兵摆手拒绝了。
大乾的城池进出都是要收取过路费的,这是每个城池的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好在不多,一般也就两个铜板。
“莫不是他要向我索要好处?看来安王对岭南府的治理也不过如此,天下乌鸦一般黑。”
杜沉心中叹道。
正待他准备从腰包里再掏出一些银钱准备悄悄给那守城的士兵时,却听那年轻的士兵对他说道:
“你莫不是第一次来我岭南府?我岭南府只对货物收过路费,不收人的过路费。”
“只收货物的过路费?稀奇!那还有商人愿意来这岭南府做生意?
生意还没做成呢,就相当于先被收了一道税,哪个商人会愿意?”杜沉不解,问道。
“呵,你这人莫不是看不到那排队进城的商队?
我们岭南府是会收取进城的货物价值十分之一的银钱。
但只要他们进了城,就不会再有任何税费产生,也不会受到官府的骚扰。
而且,商人缴纳了货物的进城费,他在城内的合法交易将全程受到官府的保护。
我岭南府将会为其双方的交易做担保,一旦交易过程中出现一方违约或欺骗,损失将由我岭南府一力承担。”那小兵解释道。
“原来如此!”杜沉听到小兵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大乾的商税是二十税一,这个比例不算高。
但要知道这只是官方的商税,各个地方还有自己的“规矩”。
“苛捐杂税”这四个字可不是二十税一就够的。
有些地方乱七八糟的税加起来甚至达到了十税四,十税五。
相比于其他地方,如果小兵所言不虚,那十税一的“进城费”绝对是非常低了。
况且交易过程还有官府做担保,只要自己合法交易,损失还有官府兜底。
怪不得有那么多商人在排队进城。
刚走进城门,就听到络绎不绝的叫卖声。
道路两旁都是紧挨着的铺子和摊位。
从卖的东西来看,很显然他们的主要销售对象是进出城门的客商。
这在杜沉看来,只有是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才会有此商业性的聚集活动。
这说明岭南府如今的景象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
“乔家纺织作坊招工,每月纹银二两,包吃住!”
“港口王家瓷器铺子需要壮劳力一百名搬运瓷器,每月纹银三两,包吃住,可月休两天!”
听到这些路边在招工的喊叫声,杜沉又是一惊。
“这岭南府的工价已经如此之高了?
京师的工价才不过一两银子一月,买个丫鬟也不过十两银子。”
听到招工的人给喊出如此之高的价格,杜沉一阵咂舌。
“这么高的工价不都得抢着干呀!”杜沉想到。
然而,他想象中的一群人一拥而上把招工之人围上去的画面并没有出现。
只是有零零星星的几个人上前问了一下情况,很显然有几个人没有谈拢。
然后在招工之人的再三挽留下,摆摆手扭头就走。
“这!”
杜沉感觉自己的三观就要震碎了。
什么时候招个工都这么卷了?
这要是在京师,即使价格给到一半,也肯定被百姓抢的头破血流呀。
“这只说明一个问题,岭南府的工商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导致出现了用工荒!”
当想到此时,杜沉不禁心中变得激动起来。
他此次不远千里来岭南府,就是为了考察岭南府的消费市场。
主要是想看一下这里的人是否有能力消费外界运输过来的商品。
但他看到的东西让他得到了另一个更振奋的结论。
那就是,岭南府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规模化的工商业城市。
这种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他只在大乾的东南沿海那些城市看到过类似的。
作为一个阅历丰富,经验老道的商人,他知道岭南府的潜力绝对不止于此。
这里简直就是商人的天堂。
十税一的商税,官府担保的交易,可以让商人完全无后顾之忧在这里交易和经营。
高工价的支撑以及络绎不绝来往的客商构成了一个消费力巨大的市场。
规模化的工商业体系又可以源源不断的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
而这些又是互相影响,良性循环,在潜移默化中互相促进的。
此刻的杜沉恨不得马上就回到京师整备自己的资产,投入到岭南府来。
他知道,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唯一有远见的人,此时的岭南府一定有不少像自己一样的人在这里。
一旦消息被传回京城,凭借自己的资产不一定能够吃到最大的那块利益。
“眼下,赶紧去租一块地才是正事,否则一旦京师那些人过来了,想要占据好的位置就难了。”
杜沉思考片刻,决定不管如何,先下手为强。
他已经打听好了,这岭南府的商铺全部在官府的名下,只租不卖。
租金根据地段好坏和面积大小价格不等,每年的租金都会一定比例上浮。
这种方式可以让官府的利益最大化,不会出现以后因为经济繁荣导致的地价上涨与官府无关。
位置差的商铺每年租金不过百两,而那些位置好的商铺租金价格甚至达到了万两白银每年。
以杜沉现在的财力,他几乎掏空了身上所带的所有银子。
只留了一部分回去的盘缠,交了定金后盘下来一个位置算不错的铺子。
忙完此事,他便马不停蹄往京师赶去,想赶紧凑集资金召集人手再回到岭南。
第21章 岭南来的消息
大乾,皇宫,延和殿。
一名身穿黑袍的中年男子正躬身站在殿中等着乾帝消化他口中的消息。
此人正是鞑靼人退兵后,乾帝派去岭南府打探消息的暗卫首领宗庆。
暗卫只对乾帝一个人负责,是大乾历代皇帝培养的用来监察百官,行机密事的机构。
里面的人身份鱼龙混杂,日常中他们可以是街头的小贩,也可以是某个朝中大臣的管家。
李肃当时带着安王卫击败鞑靼人的一幕太过于震撼,为了搞清楚岭南发生了什么,乾帝不惜派出了暗卫首领亲自去探查。
宗庆向来做事缜密,路上不敢耽搁,第一时间到达岭南府之后就暗中调查岭南府的情况。
这一打听不要紧,其结果令其感到无比的不真实。
为了确保消息无误,这一来一回再加上路上的时间就用了一个多月。
“你是说岭南府的府城现在人口比三年前扩充了两倍,足足有了十几万人?”
乾帝不敢置信问道。
“是的,三年前安王殿下初到岭南府时,府城只有五万人。
随后安王殿下通过招工、开荒、减税等方式吸收了一批山民入城。
“等后续府城的商业繁荣以后,又有了各地的客商入城。
多了许多赚钱的门路,吸引了更多的山民到府城。”
宗庆解释道,这些都是他联系当地唯一的一名暗卫成员得知的。
这名暗卫本来在岭南府也没什么事做,又和京城断了三年的联系,本以为早就被上峰给忘了。
没想到自己的顶头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竟然亲自来到了岭南府找到了他。
“这么说岭南府已经可以算是中等府了?”乾帝问道。
大乾将各府分为下等府、中等府、上等府三等。
府城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为下等府,府城人口在十万人以上二十万人以下的为中等府,人口在二十万人以上的为上等府。
大乾共有三十八个府,其中上等府不过三个,这还是算上了京城,中等府之前也不过七个。
“禀陛下,如果按照人口来划分的话,岭南府确实也可以称得上是中等府,不过……”
宗庆支支吾吾道。
“不过什么?有话直说便是。”
乾帝挥手道。
“不过岭南府好像有些特殊,其中很多人口都是外国番邦的商人。
而且我乾国百姓在府城的流动也特别大,稳定定居在府城的实际人口可能不足十万。”
“哦?你的意思是这岭南府的行商之人足有数万人?”乾帝惊诧道。
“不只是经商,其中很多是进城务工人员。”宗庆道。
“进城务工人员?这是何意?”
乾帝对这个出现的新词感到很陌生。
“就是有很多附近的村民、山民会被作坊和铺子或者商队招揽给其做工。
他们一般是白天进城,然后晚上回到城外自己的家。
大型的作坊也会提供住所供工人集体住宿,但每月也会给他们几天休息时间让他们回家。
所以他们虽然在城内生活,但并不属于府城的常住人口。
如果以此为准的话,岭南府又算不上是中等府了。”
宗庆解释道。
“那红薯、土豆、玉米的产量你可探查到了,安王所说是否有夸大的成分?”
乾帝当时派宗庆去岭南时,李肃还没有进献这三样种子,所以乾帝也不知道宗庆是否有注意到此事。
“禀陛下,此事臣正要向您汇报。”
提到此事,宗庆立马严肃起来。
“臣曾经去一老农家,那老农一家五口耕种了十亩地。
“按照我大乾的米麦产量,十亩地也就勉强够吃,不可能有余粮。
但是他们家里粮仓是满的,估算存粮至少有两万斤!”宗庆回忆道。
“两万斤?你确定你去的不是地主家,只是一户普通农户?”乾帝不确定问道。
“确定,那是府城周边一户非常普通的农户。
为了防止意外,臣还去其他附近的农户那里探查过,基本上每家都是如此。”
“而且,他们家家户户都养了牲畜,有几家甚至养了牛。
而那些粮仓里的粮食,玉米、红薯之类的粮食他们主要是拿来喂牲口,自己则是吃白面!”
宗庆继续道。
“臣去农户家时,正好是他们在吃午饭,臣从他们的饭桌上看到有肉。”
“竟然普通农户都可食肉了,这岭南竟然发展如此之好,李肃到底是如何治理的。”乾帝在心中惊讶道。
上一篇:女帝大乱斗,开局俘虏杨玉环
下一篇:朕又不想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