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第95章

作者:鹤舞

可普通百姓家。

纵使能让孩童们在幼时入学,又如何能撑得起三十年的供养?

由于免除赋税国策的执行。

举人以下,秀才和童生,在国朝拥有的特权极大削减。

尤其是秀才。

受到的影响最大。

以往。

凡中了秀才之后,国朝会给予秀才部分田地的免税权。

而承受不起徭役苛捐杂税的穷苦百姓,则会把田产托在秀才的名下,以减轻赋役。

即“投献”。

这也是大多数寒门士子,在中了秀才后,能够缓口气,继续读书考取功名的底气。

不然。

仅靠朝廷发放的那点粮食,饿也饿死了。

由于国策刚刚实行。

国朝内现有的秀才,该接受投献的,早就接受了,有佃户们供养着,暂时问题不大。

适才。

刘阁老提出了“清丈田亩,还地于民”的国策建议。

本就在秀才们心口上扎了一刀。

相信这条国策执行后。

寒门秀才们要亲自下地耕种自己的几亩地。

想要继续读书。

光靠地里那点产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寻求外业。

有能耐的,去给富家子弟当老师。

没能耐的,去私塾给穷苦孩子当老师。

或许去当客栈当账房等等。

反正。

这个隐患,已在国朝内部埋下。

而福城学堂在国朝推广开来。

必将在数年后、十数年后,诞生数以万计的秀才。

届时。

整个隐患就会膨胀到难以复加的地步,继而引发国朝剧烈动荡。

甚至。

会动摇国本。

“每道国策,都有利有弊,只要利大于弊,国朝,不能因噎废食!”

刘阁老坚定道。

有隐患。

慢慢解决就是。

不能事情还没发生,就因恐惧可能出现的隐患而不去进行。

那样。

国朝永远不会有发展。

“季晦,能为百姓做到如此地步,我自愧不如。”

叶首辅脸上浮现一抹自惭形愧之色,可“国朝大管家”的身份,又不能将话就此停止,苦涩道:

“可季晦啊,想教会三千万适龄孩童认识和开蒙,需要一百二十万童生和一百二十万秀才做为孩童们的先生啊。”

一百二十万童生。

一百二十万秀才。

国朝有吗?

当然。

根据国朝户部和吏部的统计,现有童生及以上功名者,占据国朝总人口半成左右。

即五百万人左右。

再去掉进士和举人,这两个极少数的群体。

秀才和童生的人数约在四百五十万人左右。

以最高估算。

秀才为一百五十万人。

童生是三百万人。

那么。

聘请童生担任孩童的识字先生,只要愿意出钱,招个一百二十万人,是可以的。

而秀才。

数量就摆在那。

需要八成以上的秀才愿意去学堂担任开蒙先生。

先不说这些秀才适不适合当开蒙先生,家中是否殷实等等情况。

像九边十三镇这种易战乱,南云之地瘴气毒虫难以生存等,这些地方,又有多少先生愿意去?

再加上。

多数秀才是出身士族。

为了学识垄断,会坚决抵制这种广开民智的国策。

可以确定的是。

想在国朝范围同时进行福城学堂国策,开蒙的先生,绝对是不够的。

除非。

让童生去担任孩童们的开蒙先生。

不是说别的。

就童生那点学识。

给孩童们开蒙,说不上误人子弟,但也强不到哪去。

“先在顺天府、应天府和几个富裕省内推行这道国策怎么样?”

刘阁老退让道。

事实摆在面前,再为民着想,也要从实际出发。

“季晦,我明白你的想法,想在几个府省推广,积累些秀才童生,再在全国朝施行,避免了开蒙先生一时间不够的尴尬境地。”

叶首辅先肯定了刘阁老解决问题的态度,后叹息道:“可季晦啊,如你所说,以南北直隶和富裕几省先开展福城学堂国策。

会造成一个相当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这些府和省在学识、财富上,会越来越强盛。

因为,先下手为强。

这些府和省,抢占了大量的好先生,也抢先拥有了大量的人才。

而那些延缓推进国策,本就极为贫穷的省府,势必会受到挤压。

而贫穷省府诞生的人才,为了寻求际遇,也会跑到富裕府省去。

到时候,只会形成一个局面,强府越强,弱省越弱。

再想扶。

付出百倍努力未尝得到一份回报。

这,是季晦你所想要的,所想要看到的吗?”

古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国朝。

不可能阻止人才去其他府省发展。

为了内部两京一十三省的均衡。

必须提前把这个考虑了。

“首辅大人,我倒是觉得,在这个上面,刘阁老的想法不错。”

方次辅不计前嫌,仗义执言道:“人才,不论往哪流,总归是在国朝范围内,肉再烂,也是烂在自家锅里,怕什么?

话又说回来,等人才去他省府学的本事,赚的钱财荣归故里。

相当于把本事和钱财带回来了,对弱省府来说,这简直是件大好事。”

“就怕啊,人才一去不回!”

何阁老幽幽出声,无视老友期待支持的眼神,摇摇头道:“在没有解决百万开蒙先生之前,我对这道国策建议,坚决反对!

季晦,我希望你能明白,朝廷的存在,是帮助穷苦省府解决穷苦,而非解决掉穷苦省府,更不是无视底线的帮助富裕府省更加富裕!

这道国策,虽说事关民生,但恕我食言,拿回属于自己的票拟权!

你的想法,不成!”

第81章 废除八股,改变科举

僵局!

在御前。

内阁分歧公然出现。

对于福城学堂国策,是大体支持的。

可在执行上。

叶首辅和何阁老,坚持着一个原则,要推行就整个国朝同步推行。

均衡发展。

而提议者刘阁老和方次辅,则认为可以一部分一部分来。

分批发展。

互不相让。

察觉无法说服彼此后,下意识地,把目光转向了御案之后。

“大家伙儿,说累了吧?”

朱由检笑了笑,轻声道:“魏忠,搬凳子来,让大家伙儿坐着,再喝点茶,润润嗓子,想想有没有别的要补充!”

四把锦凳。

四碗清茶。

众阁老坐的很拘谨,仅挨了个凳边,没有坐实。

茶,是好茶,但浅尝浅止。

心底直打鼓。

“既然众阁老不说了,那听朕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