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第42章

作者:鹤舞

与国朝各地方大有不同。

从地理位置上讲。

要么属于应天府管辖,要么属于江浙省管辖。

实际上。

徽州府相当自主。

主要原因,徽州是太祖皇帝的反元大本营,是太祖皇帝的兵源、财政的稳固来源地。

元至正十七年,太祖皇帝夺取徽州后,巩固了应天和向长江中上游的发展,以及得到了徽州人朱升的“九字真言”,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因此,徽州被太祖皇帝称是龙兴之地。

至正二十年,太祖皇帝最强劲的对手陈友谅攻克了池州,和池州毗邻的徽州士绅们没有因此蛇鼠两端。

相反,世家大族对太祖皇帝慷慨解囊,协助太祖皇帝渡过了难关。

以上种种,在国朝建立后得到了回报。

徽州,成为了类似“直隶”的存在。

在国朝地方大都遵循着“内阁-承宣布政使司-府、直隶州-县”进行划分里,独徽州之上是没有“承宣布政使司”。

可见其尊崇地位。

凡有公文政务,可直到宰相首辅面前。

在徽州做官,升迁没有慢的,稍有点声名,就能直入京城六部。

因此。

西厂番子出现在徽州。

徽州府官员并不紧张。

甚至是爱搭不理的。

借人?

行。

象征性的扔了几个老弱病残过来。

府军?

想都别想!

“徽州府啊,咱家记住了!”

雨督主一掌震碎了桌案,目露寒光道:“没有了徽州府军,难道国朝就没有别的军队了吗?

派人持圣旨火速去应天府调取五千陵卫,与西厂联合抓人!

再去江浙省调兵三万,命其星夜前来,封锁整个徽州府大道小道,做到连只蚊子都不能放出去!”

“督主,是否提前知会徽州府知府?”

西厂大档头迟疑道。

如此大规模的跨地调兵合围,按照国朝律例,是需要提前知会该地父母官的。

不然。

容易生出误会闹出乱子。

“咱家倒是疏忽了,告知陵卫统领和浙兵将军,若遭遇徽州府府军的阻拦或抵抗,格杀勿论!”

雨督主杀气凛然道。

徽商极擅于与官员打交道。

那与大本营官员关系能不好吗?

钱能通神。

徽州府大大小小官员,没有受徽商贿赂恩惠的,估计是凤毛麟角。

而西厂这般行动。

势必会引起徽州府官员的对抗。

冲突。

在所难免。

索性痛下杀手。

“督主,是否太过了些?”

西厂大档头震撼无比,恍惚道:“换作是东厂曹督主在此,怕是也不敢如此行径啊。”

做到这种地步。

已然超过了诛杀徽商商帮的限度。

而是。

在镇压徽州府。

“东厂?曹正淳?”

雨督主想起之前三大机构决定目标时,曹正淳那羸弱不堪,挑软柿子捏的懦夫姿态,冷哼道:“东厂算什么?

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

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

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

先斩后奏,皇权特许!

这就是西厂!”

第35章 分红大会,酒色财气

西山。

太原府。

降下初雪。

近万名商人带着金银回返。

金银制物。

可谓是琳琅满目。

如此盛景,自是有大事发生。

四年一度的晋商分红大会,在商帮帮主范家大院拉开帷幕。

商人们落座席位后。

先有下人们送上苦荞茶,而后又有下人分批次抬着算盘进入,摆放到面前。

最后。

燃香奉炉。

等到事事落定。

范永斗率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财走出。

典礼正式开始。

范永斗站到香炉前,持香而立。

“悯念先人,俯仰天地!

至诚至信,大义参天!”

范永斗颂晋商商帮帮号。

万名晋商齐声跟随呼喊。

在这太原府府城内。

高声宣告晋商存在。

香入炉中。

各地掌柜按顺序依次站起。

汇报四年来的账本。

“四年全号汇兑、收存、放贷三项营业总账,六千六百一十五万三千一百一十一两,四核无误!”

“我号二十三个分号,一年过手之银,相当于朝廷岁入的十倍!”

“这全赖王掌柜和大家的辛苦,请受我全家一拜!”

范永斗拱手行礼。

万名商人不约而同地起身还礼。

“大家聚在一起不容易,账算了,分红也快些算了,各自才好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范永斗没有拿腔拿调,示意王登库典礼继续。

分完红。

有的是时间唠别的。

“东家财股,二十一股,本账期同仁身股分红十七股,一股平均为四万六千四百六十八两五!”

随着王登库的声音。

拨弄算盘之声如年关鞭炮,噼里啪啦震耳欲聋。

“好!”

叫好之声响彻云霄。

白花花的银子。

可太惹人爱了。

“本账期分红的最高得主,总号邱泰基老帮,他虽因案被撤职,但本账期的分红仍然是全份的!”

“京号戴膺老帮,八厘半分红!”

“天津,刘寿喜老帮,七厘分红!”

“……”

“各自的分红各自算去吧!”

万人商万人名。

念名的人换到了黄云财。

等到全部念完,日头已经落下。

大红灯笼高高挂。

晋商的狂欢才刚刚开始。

“今晚拼酒,到我处来,不醉不归!”

“好!”

“今晚拼酒在他那,酒钱我付,我付!”

“好!”

办酒。

付酒钱。

叫喊声此起彼伏。

“把各位公子都带上来吧!”

范永斗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