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907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他们自己搞旅游,第三产业,长安的富户们愿意在村子玩儿,尤其是把孩子扔到村子。

他们的产业发展,始终由李易管。

只要不带外人,他们自己可以进李家庄子。

好长时间没见到李易,村民们怪想的。

被簇拥着,李易等人进村。

雪依旧在下,村子的路面上只有薄薄的一层,旁边放着清理雪的工具,清理雪的人没见到。

看村民们的鞋和军大衣没遮挡住的一截裤子,现在他们没清理雪。

“找人扫的雪?”李易随意地问道。

“是雇的人,我们在家学习,要不就去大棚那里看看,有游客过来,我们照看。”村正张肖回答。

村民们太累的活儿,自己不干,请人。

曾经脑袋转不过这个弯儿,总觉得把钱给别人,不如自己来。

等到活儿实在太多,要么就自己干,少赚很多钱,要么雇人,收入增加。

于是下定决心,找人,把钱给别人一点。

富余的时间多了,他们就学习,在报纸上学,也到李家庄子借书看。

只有游客过来的时候,才由村子里的人招待,怕别人不够尽心。

比如给游客使脸子,游客心情不好,以后不来了。

还有游客的孩子,没照顾稳妥,磕了碰了的,谁还放心把孩子扔村子?

带一个孩子半个月,赚的钱比以前一年的收入还多。

何况不是一个人就带一个孩子,有时候十多个孩子在一家里住。

“都学什么了?”李隆基从未打听过张家村子的具体情况。

“现在学儿童心理学。”一个村民给出答案。

“对,学一学,方便带孩子。闻恬有时间也看看,挺有意思。”李易自己抄的书。

“学着呢。”永穆公主露出两个酒窝,长睫毛的大眼睛呼扇几下,眯起来。

“这才像个百姓的样子。”李旦背个手,看村子的布局,心情好。

他希望整个大唐的百姓都如此,并且觉得自己能够看到那一天。

他的志向很宏大,至少李易都不敢说这个话,因为李易那时没达到。

“东主,我在学作诗。”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激动地跟李易说。

“诗?”李易顿住,他不知该如何评价对方的行为。

他所知道的是,这个人以前不识字,穷啊,没钱读书。

现在居然要写诗了,是否得鼓励一下呢?

“可有诗作?”李易决定忍一忍。

“有,写鸭子。”对方自信地点点头。

“一只鸭子不温暖,两个鸭子共御寒?”

李易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这两句,实在是印象太深刻了。

年轻人脸红了:“我写不出来这等好句子。”

李易:“……”

“说说!”李成器唯恐天下不乱。

“好!小鸭孵化时不多,摇动脚底磨,随同母鸭子学,游进河。某天小鸭长大了,母鸭入汤锅。一窝再一窝,死去又有活。”

年轻人低着头,声音颤抖地把自己作的诗背出来。

周围一圈人蹙眉头,这……这叫诗?屎吧?

“好,押韵了,而且……能够触动人心,比一些狗屁的玩意儿韵都不押一下的强多了。

换个说法,就是:老死新命活,物竞天有择。但爱身边事,莫叹岁月琢。”

李易说着,把胳膊微微抬起,永穆公主心有灵犀般地伸手挽住。

李易对对方的行文,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批评了。

但内涵不错,而且人家行文的时候在努力押韵。

真说不好吧,看词和曲,大多数不是七言和五言到底,中间还有四六骈俪、二三短句。

只不过这个更像现代诗,差别就在于用字方面。

人家从一个文盲,努力向着新的高度拼搏,应该支持。

人家二十多岁,总写总学,十年之后,就是另一番情况了。

年轻人受到了鼓励,却摘了帽子挠头:“东主,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桃红一号在后面说一句,说完吐下舌头,多嘴了,赶紧低头。

“歌词?”年轻人感觉熟悉,随后想起东主流传出来的。

“是,真情像草原广阔,继续走吧。”李易哼哼一句,同时没被挽住的手打个手势。

众人向前,后面的宫女和太监轻声哼哼:“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云开日出时候,万丈阳光照耀……”

这就是背景音乐,一定要小,不要盖过说话的声音,尽量烘托气氛,而不是咣咣咣喧宾夺主。

李易听着舒服,不像他那时的一些视频,非要加上什么‘嗯?咄!哈哈哈’等千篇一律的衬托的声音,没完没了。

还有一开头就背景音乐很大,似乎不加背景音乐就不是一个好视频。

他不允许,宫女和太监懂得掌握火候。

其他人很自然,郭子仪倒是认真听和琢磨。

他发现宫女太监的配合太默契了,比自己的羽林飞骑还默契。

如此背景音乐,配合着飘雪,另人心中荡起微波。

“我家现在的大棚主要种大豆,豆虫都埋起来了,是为了过年时吃毛豆,价格比黄豆贵十倍多呢。”

“我家种蒜薹,现在就抽薹了,顺便有蒜苗,在后面盖的暖棚,卖得不错。”

“我家……”

“都是东主教的,东主边关还要钱吗?我家再捐五百缗?”

“蛤蟆卖不上价了,我们都在养林蛙,准备取蛙油。”

张家村子的村民纷纷说着自己家中的情况,一个个就这么富裕起来的。

张肖在旁不停地点头,表示村民确实如此。

至于他自己的权利变小,无所谓。

跟东主争权?开玩笑嘛!

没有当初交出空白账簿的那一刻,就没有现在村子里人的好生活。

“明年就好了,你们要负责培育新的作物,自己不准吃,有的能吃一点,赚钱更多。”

李易想着去外面弄种子,然后一部分教给张家村子的人种,是教。

第1355章 东北必将入唐郭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一剪寒梅,傲立雪中……’

“确实应该多学习,尤其是管理方面,将来咱们大唐就需要商业运作管理人才……”

背景音乐下,李易找了户人家进去,外面的风太大,吹得难受,雪都打脸上了。

外面围了很多人,他讲课,给村民指明发展方向。

企业管理是门学问,很高深的学问,不比行政管理低。

企业管理搞好的到行政部门,相对就容易。

官府行政做得好的,未必适应集团管理。

不同之处在于,私企追逐利润,一切以利润来说话。

反观国企和衙门,里面的人更在乎地位,自己的利益在前,至于国企亏损不亏损、百姓好不好过,跟自己有啥关系?

人生得意须尽贪,莫使权利空作废。

接着倒查二十年,全傻眼!

好多官员以为退休了就没事儿了,哪想到……

“李东主,李东主,明年还去契丹收松子和松蘑吗?”远处传来喊声,有个人周围站了四个羽林飞骑。

“竟然是余兄,快来。”李易招手。

李易认出来了,余江,好长时间不见了,当初契丹派来的卧底,贡献琥珀,非要说自己是蜀地那边的。

关键是那个琥珀外面包裹着的是煤精,煤精加煤黄,只有一个地方出产。

羽林飞骑搜了搜余江的身,没问题,余江跑过来。

“这么大的雪你也能认出我?”李易看着天上的雪。

“房子多,挡风。李东主,明年还收吗?我告诉那边去寻找更多的蘑菇和松树。”

余江根本不管自己身份的暴露,他就当作没被识破。

李易使劲点下头:“收,有多少要多少,价格还高。河北道北部到你们,哦,是他们契丹那里,产量最高。”

李易说错了,赶紧改过来。

“对,李东主知道的,我们那里蘑菇多,采不完。”

余江无所谓了,大家合作,我又没害你们的人。

“余兄,契丹的松子少一点,渤海,你让他们使使劲,不管是交易,还是正常过去自己采,你说对不?”

李易要就继续遏制东北,或者说是控制东北。

历史上各朝代更迭,多数都是从东北出事儿的。

唐朝的安史之乱,就是东北。

然后宋朝的辽国,就是契丹人建立的国家,给大宋一顿打,之后变成了金国,女真人。

过了一些年,又是被蒙古给灭了。

然后元朝出现,后被朱元璋给灭了。

明朝来了,明朝又被东北的满族给削了,变成了清朝。

故此倭国觉得得东北者得天下,就对山东和东北动手。

李易怎么可能放弃东北?他必须要拿到手里才安心。

余江哪里知道李易的志在必得,他露出一丝犹豫:“李东主,渤海那里不方便吧?”

“又没有让契丹去打,换啊,李家庄子就跟他们换,契丹和奚族跑远点去换,赚个差价。”

李易出主意,东北太远了,尤其是渤海,渤海指国家的名字,只是大唐不愿意承认。

现在的东北跟他那时不一样,他那时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却依旧掌握着全国百分之八十多的柞蚕供应和百分之七十的东北大松子与百分之八十的松蘑出产。

松蘑一直贵,产量却并不低。

现在生态没破坏,想一想那里的东西有多少?

只要采摘的人手充足,供应整个大唐都没问题。

唯一的问题在于路不好走,没路。

要不怎么说马拉雪橇牛逼呢,只要东北雪足够大,就能像房子一样被马拉着跑在树林里。

倭国当初侵略一顿打,由于北大营的不抵抗,占了先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