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642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磨磨蹭蹭,看你是想挨八十杖。”

“最后一次警告,午饭前一条街扫不干净,徒三年。”

在李隆基泡在游泳池中养病时,一群身穿劳动服的人在奋力工作。

他们乃是昨天被抓到的人,欺负别人干活,今天自己多干,叫社区服务。

麻袋片子制作的坎肩穿在身上磨皮肤,又痒又疼。

前胸与后背的位置用漆写着个‘劳’字,以证明身份。

之前被吓唬的人站在旁边看热闹,不怕了。

有本事你们干过一段日子的活儿,再来欺负我,报官还抓你。

“看什么看,赶紧把自己家的事情处理好,房子要交租金,头一个月免了,往后每月拿钱。”

衙役见到人多太乱,对围观的人喊。

哗一下子,大家散去,各自找事情做。

刚到京兆府的他们可谓是一无所有,朝廷给提供免租一个月的房子。

李家庄子提供贷款购买衣服和家具、工具、口粮。

剩下的需要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工作有许多。

采已经显得比较老的茶叶、路边山上的蒿子、在码头扛活、在水网帮忙运输、去别人家的地里除草……

腿脚不灵便的可以坐在家门口干篾匠活儿,不会处理竹子的有人教。

只要肯干,保证有活儿。

眼下做工的人工钱日结,用来买点肉吃。

不过大家都不额外花销,把钱留起来,等下个月开始慢慢还贷款和交房租。

新来的百姓眼中带着希望,有了户籍,还不用交田租。

有手艺和心灵手巧的人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进工盟、衣盟。

十岁以下的孩子一律进学堂,强制性,无论男女。

十岁往上的孩子自愿去学堂,不去的话就帮家人干活。

眼见中午的时候,一对儿年轻的夫妇各背着小山一样的蒿子来到灞桥头的空地上。

二人放下蒿子,李家庄子的人立即上前察看。

李家庄子什么蒿子都要,艾蒿的价钱最高,别的蒿子一个价。

实际上黄花蒿才应该最贵,能够制作出截疟丸。

李易却不敢给定价,否则别人马上会猜到。

一般情况下,黄花蒿占比多的蒿子庄户会多给钱,就说‘不容易,差不多这个价’。

夫妻从昨天下午就出来,上山,天黑前采了一批蒿子。

晚上用麻袋片包裹着依偎在一起度过一夜,家中有个六岁的女娃儿和一个四岁的男娃儿。

上学堂,下了学之后,女娃儿负责照看弟弟,安全措施交给了巡逻的衙役。

早上天蒙蒙亮,两个人在小溪边就着溪水吃下两片黑面包,又割了一次蒿子。

背到李家庄子的时候正好晌午,他俩累得没有力气了。

那一大捆蒿子百十来斤重,走路的时候腰压得低低的,几乎与地面平行。

“这批蒿子不错,一百六十钱。”庄户查验完,给出价格。

对方同意就递钱,不同意可以自己处理。

夫妻俩儿一同点头,脸上带着欣喜的神色。

一整天,一百六十钱,比别人干上三四天还多。

“他爹,这法子好吧?”女子用刚洗过的手捋了捋鬓边的头发,眼睛亮亮地说道。

“好是好,就是苦了你,跟我在一起,你没过上一天的好日子。要不是……哎!”

男子说不下去了,原本媳妇儿就能干。

可家中还有老人和一个兄长,兄长好上了赌博,一次次输钱,媳妇儿带着孩子跑了。

最后把家业给输掉,父母被气死,再接着大哥又欠了赌债,不知道跑哪去了。

他一家四口是租了当初自己家的地干活,讨债的人天天上门。

没办法,二人带着孩子也跑了,反正什么都没有了。

得到消息说京兆府可以随便入籍,只要肯干,便有活路。

又带孩子跟其他人一同抵达京兆府,有的人去了各县。

女子聪明,说在长安才最好找活儿。

他们坚持到了长安,被安排房子,孩子送去学堂。

第二天,女子想出个办法,先去山上,晚上过夜,白天回来,一次能收不少蒿子。

女子跟男人干一样的活儿,从来没有抱怨过。

“他爹,以后的日子就好了,没人来逼债。吃饭,我去端汤。”女子丝毫不在意。

“我去,你坐着。”男人把媳妇儿按下,跑去端两碗汤,拿出来黑面包片,就着汤吃得那叫一个香。

“他爹,今天不能去山上,把身子累垮了孩子怎么办?下午去帮着运煤泥,回家打坯子,你有手艺,先把咱家的炕席编出来……”

女子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神采飞扬的,似乎不觉得劳累。

收蒿子的庄户听到女子的话,插一句:“你如果愿意打出来十块煤坯给庄子八块,庄子提供煤泥。”

女子眼珠子转转,点头:“好啊,省了挑煤的工夫,我家划算。李东主仁义。”

这下她更高兴,自己没有车,只能去帮别人推车,走很远,晚上才能回来,摸黑打煤坯。

现在时间省了,打出来十块交出去八块,比自己挑煤回来出的煤坯多。

两个人去帮忙,得到的煤回来能打出来四十块就不错了。

打煤坯她相信自己一下午能打出来四百块煤坯,留下八十块。

家里的男人直接就编席子了,省下大量的时间。

吃完饭,李家庄子借了他们一个推车,两个人推着回去。

其他新到的人,各凭本事,有人聪明,赚钱速度就快。

有人只知道照着别人学,最好是别人带着干。

大家选择的活儿不同,效率也不一样,相同的是对日子有了盼头。

不交租子,没有额外的压力;不怕有人捣乱,京兆府治安好着呢。

就连生病了,现在都能找到人给免费看,需要抓药,实在没钱,管李家庄子要便宜的药。

或许有一天看病也要收费,李家庄子不给药了,相信自己也攒够了钱。

这样的日子以前就是想想,不敢想多了。

……

“易弟,总是不要钱给别人看病,时间久了,医者也要吃饭。”

李隆基漂了一个半时辰,感觉身体舒服多了,晌午吃着清淡的饭菜,提及免费医疗的事情。

“现在他们属于交学费,我抄医书卖钱,再拿钱让他们给人看病,过程一样,还麻烦。以后有以后的办法,就这一两年。”

李易对此不愁,有手段。

……

第0946章 边关战报变形势

李易在考虑补贴式医疗,凡是交税的地方,官府财政拿出来一部分钱补贴给医生和患者。

里面会涉及到一大堆的问题,基层尤其麻烦。

如有人虚报,本没有人看病,非要说有,要求补贴。

不同的医生诊费不同,从未有固定的价格。

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诊金通常取决于病人的经济情况。

药铺的药材,每个药铺亦有区别,当地有出产的药材,价钱低。

需要从几千里外运来的药,价格高。

药的年份更是轮换,明明能够用其他药替代的,非要给上人参。

患者发现有补贴,谁不想吃好药?

如此便需要拿出个完善的计划,把每一点都考虑进去,堵上漏洞。

至于医疗保险,暂时不能去琢磨,更费劲。

“三哥,暂时京兆府就这样维持着,庄子里给别人药,需要知道对方的身份,按手印。

不是家庭经济条件确实不好的人,免费拿了药,一旦被发现,要给庄子十倍的药钱。

庄子里给出的药都是价钱低的,目前不会出问题,即便新来的人多。”

李易觉得可以支撑很长一段时间,外来的人若身体不好,很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有的是家破了,才会离开家乡,到别处讨活路。

医生给别人免费问诊,背后有药铺。

没有单独自己一个人是医生,专门靠给别人问诊赚钱。

医术不高,才没有药铺请去坐诊,百姓看病,保证要去药铺找人。

而且有钱人被看好了病,会额外给好处。

医生问诊不要钱,需要针灸,还是得花钱。

“只好如此。”李隆基想不出来更好的办法,以前没钱别看病,人死就死吧。

现在京兆府的百姓想活着,给百姓付出一缗的药钱,活着的百姓可以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李隆基继续吃饭,清淡的饭菜,过水的米饭,瘦肉丝炒的芹菜、清蒸的鱼、溜的豆腐、凉拌的竹笋。

李隆基吃着很不喜欢,他想吃大肉丸子或红烧肉,就是李易在吃的。

……

政事堂中,此时吃的也比较淡,太医说的,现在天热,昨天吃的火锅,再吃重盐重油的东西会上火。

“眼下大唐周边平安无事,苏禄那里倒是有传言,说其部渐强,恐有反意。”

苏颋接管兵部尚书职务之后,立即开始关心起本职工作。

苏禄是一个人,他率领的部族叫突骑施,被大唐册封一堆官,让其带着自己的部族守着边关。

那里其实是李易时候的吐鲁番市,在那里,算是独立势力。

不过大唐还册封别人,在旁边,除非联合好了全反,不然就会相互牵制。

消息传过来,说那里好长时间不打仗,部族人多了,或许会坏事儿。

“应该不敢吧,大唐有了热气球和其他好东西,他想反,就不思量一番?”

宋璟心中还是有些保守,尽量不想打。

人家没反,你去打,岂不是逼着其他的部族反?

毕构夹起黄花菜:“有的人根本不在乎,他觉得自己可以,就敢动手,还是告诉安西大都护一声,加强防备。”

“若战事起,定然吐蕃跟着捣乱,说不定就是吐蕃策反的。”苏颋通过学习,给出自己的分析。

“不如……”毕构说出两个字,又停下,他想说不如去问问小易。

再一琢磨,难道真的什么事情都去问李易?政事堂是谁的政事堂?

宋璟和苏颋没接话,低头吃饭,决定了,不去问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