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586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李易讲着百姓的心中那点想法,他们会把井当成他们的东西去维护。

有如他那时的西北天然气产地,企业去开采,然后铺管道。

企业会专门留出来一个小的阀门,当地人用大塑料袋子去装,装一袋子气,其实很轻,能烧几天。

有人开车要是过来偷气,百姓见到了一准儿举报。

然后他们自己去拿气用,还上过新闻,之后不了了之。

企业默许,否则不留那个阀门不是更好?

当地人知道气有多危险,不过用大塑料口袋装,即便是突然烧了,也不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企业和当地居民达成了一个说不出口的协议,民众免费去接气,顺便帮忙看管道。

现在是大唐朝廷和李家庄子与那边的百姓进行同样的默契协作。

雇佣他们种姜,他们得一份钱,雇佣他们种西瓜,他们得一份钱。

平时给一点钱,他们帮忙打理,他们自己需要的时候挖出来吃。

“若派专人守着会如何?”李隆基较真儿。

“付出的更多,必须要让当地人守,外人去守,属于敌对关系,会激化矛盾。”

李易摆摆手,不行,越守损失越大,甚至能打起来。

李隆基微微点头,表示明白了:“到时候教他们种姜?”

“不,不能让他们自己种姜卖,只能雇他们,他们自己种了姜,会偷我的姜去卖,损失的可不是一丝半点了。”

“别人自己种姜呢?有钱的大户去种,如何是好?”

“当想种姜的人多了的时候,地是咱们的,可以租给他们地,为他们提供姜苗与种植技术,然后收购他们种的姜再卖。

咱们自己就不种了,从生产方变成中间商,赚差价。

或者是增加种植面积,把百姓的生姜一同进行销售。”

李易拿出来的是联产合作社模式,他一直没说的是育苗技术。

他负责选苗、育苗。若教给别人,别人投入太大,还不好控制。

“今年在河南府选了一些官地种上棉花,等收获后,你要出钱买,再加工,朝廷收购。”

李隆基突然提了一件不相干的事情,河南府种棉花了,棉花种子多,就多种。

“不如朝廷让李家庄子加工,然后给加工费,这样朝廷能节省钱财。”李易给出另一种模式,代加工。

他要上大量缝纫机,先接朝廷的活儿比较好。

“不,就是让你赚钱。”李隆基摇头。

第0857章 公共交通小面值

“我的钱够用即可,多了还是要拿出来。”李易不在乎赚棉花加工的钱。

“拿出来是你自己的事情,该赚的钱为何不让你赚?”李隆基坚持。

“成吧,赚就赚。等天再暖和一下,卖自行车,会有一大笔钱入账,还不用交税。”

李易不纠结棉花的事情,说起自行车。

李隆基顺着问:“好的轴承用在独轮车上是否可让独轮车更易行进?”

“轴承的价值远远超过独轮车,能用上新轴承独轮车的人又何必去推独轮车?”

李易笑了,这就跟开超跑送外卖一样,纯粹是闲的,为了体验生活。

而且木头的独轮车其实挺好,淮海战役就是用小车给推出来的。

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上显示,百姓为支援前线,用马车、驴车、独轮车、担子,把物资源源不断送过去。

当时的独轮车就是木头的轮子和轴,哪里来的金属给用。

“三哥,其实想加快速度有办法,长安城中铺木头轨道,像黄河壶口瀑布一样的轨道。

包括铁矿和长安码头仓库使用的,一匹马能同时拉很大重量的东西和人。

只要别把马累到,轨道在长安城中纵横交错,百姓就有了公共交通。

从城西到城东,带多少的货物,按照标准给钱……”

李易开始介绍起他的新思路,公共交通。

几年前,百姓从城西到城东,带几个包裹,管他要一钱的车费,他不会给。

他宁肯自己走,一钱可是不容易赚。

现在同样的包裹和路程,一钱的话,百姓保证愿意,节省下来的时间和力气去干活,能赚好几个一钱。

跟京兆府各县百姓为什么夏天用轮船、冬天用爬犁一样,他们觉得时间等于金钱。

像种大棚的,早上天不亮就点蜡烛进去摘菜,然后盖上保温的东西运往长安卖。

速度慢了到地方菜都蔫了,或者是早上出发,天黑才到,等明天再卖?

只能用爬犁来拉,早上出发,中午前赶到地方,趁着新鲜卖个好价钱。

还有家中给李家庄子做工的人,到长安和回去,都是花钱。

走过来两天、三天,没被冻死,再回去用同样的时间,少干多少活儿?

“交叉的地方怎般处理?”李隆基想到轨道,就想到横竖十字交叉。

“留一点缺口,只要轱辘足够大,就不会掉进去,无非是到地方稍颠一下。”

李易见过铁路十字交叉的图片,就那么干的。

“若是转弯呢?”李隆基还有问题。

“设计弧度轨道,马控制好就没问题。”李易不认为这属于难题。

有轨电车他曾经坐过,过直角弯,一个弧就走了。

“收费情况呢?”李隆基问起具体的操作了,他已经决定铺轨道。

这东西速度快,只要动员起来,两三天就能把木轨给铺上,然后提高长安百姓往来速度。

甚至可以沿着去京兆府各县的主路铺一下,马拉有轨车速度快。

但跟长安到洛阳的不一样,那条路属于驰道,车轱辘还是原来的车轱辘。

新的用好轴承,搭在轨道上,一匹马可拉好几辆车,或者两匹马固定好距离,同时吃力,一前一后拉好几辆车。

李隆基已经学到了科学术语,这叫变滑动为滚动,减少摩擦力。

李易想一想:“至少得把马的饭钱赚回来,马很辛苦,别往死里累。

如果马还能工作二十年,考虑马的价值,把这个钱也算进去。

车辆的磨损,成本回归,同样算进去。

孩子有一个免费线和一个半价线,货物有个重量线和长宽线。

一般从城西到城东一人一钱可以,人越多,不空跑,钱就赚回来了。”

李易在说的就是公交车的车费,不看孩子的年岁,看身高。

李隆基别的听明白了,关于孩子半价有疑问:“一钱从城西到城东,从城南到城北,半价怎么算?”

“我已经设计好了钱以下的货币,分,一分、二分、五分。

现在京兆府是生产力优先于需求,东西都在降价,别看收了税。

等新稻出来,米价更低,我要买米就买一斤,一斤米低于一钱的时候,用分。

在没有超发货币的情况下,大唐的经济发展会更好,货币的价值要提高。

需要出现小额面值的钱补充流通过程中的缺漏与不足。”

李易准备妥当了,并非专门为公车准备。

李家庄子的兑换券始终没超发,都是有多少实物当抵押发行多少兑换券。

李家庄子仓库中的金锭、银锭、铜锭,堆了一个地下仓库又一个地下仓库。

李易的实际钱财比大唐多出来好几倍。

不过那些钱财不属于他,他已经发行完货币了。

很多货币放出去是以贷款模式,就像买衣服的那个,还有轮船、雪橇制造。

慢慢的会回本,在回本的过程中继续外放,只是回报期长一点。

跟国债一样,持续的贷款利润,或者说像银行。

跟银行的区别在于,银行遭受挤兑就完了。

李家庄子不怕,有足够的抵押品把发行出去的兑换券全部给抵换。

生产力提高,货币不超发,许多商品的价格要变低。

李隆基看看李易,除了点头,没啥还需要问的了,人家提出来的时候,后手早已跟上。

“印吧,够成本钱吗?”李隆基想到了印刷成本。

“一分的现在不够,不过李家庄子有一部分钱是放贷形式发出去的,可以补偿印刷货币成本。”

李易对货币成本无法直接控制,却能通过增益来弥补。

只要生产技术够好,转化的生产力够强,货币在金融方面的通胀就能被压下来。

税收、商品利润、贷款利率,本身就是推动通胀的社会活动。

而同等面积的土地作物增产和手工业效率的提高、养殖成本降低,又会把通胀给打下来。

当生产力足够高,而货币不超发,通胀速度比不上商品数量的时候,就是商品降价的时刻。

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大唐百姓享受福利的时刻。

跟大家拿着钱不买东西的通缩不是一回事儿,通缩可就麻烦了,一旦通缩,必须采取其他手段。

暂时不存在这个危险,李易就不说。

等哪一天有人联合大资本捣乱,他会叫对方知道货币操纵的攻势有多厉害。

他有好多种办法坑死对方,一点不会留情。

第0858章 骊山出游后来迟

“晌午吃过水面吧,感觉最近开春火大,又不想吃药。”

李隆基对货币的事情不操心,他相信一切都在李易控制当中,他摸摸肚子,想吃凉的东西。

李易打量一番李隆基,又带李隆基进小医院把脉。

“中午吃豆腐酿、鸭架热汤底儿的皮带面,陈醋银耳小菜,吃完了去泡温泉,别吃太多,泡温泉的时候多吃点水果,喝淡绿茶。”

李易现在医术也上来了,李隆基胃阴虚,确实不适合吃麻辣火锅,虽然可以以毒攻毒,但出事儿了呢?

李隆基摇头:“不想吃热汤面。”

“那就过水凉面,用鸡蛋扁豆豉酱,搭配黄瓜丝,再加一个西瓜内层皮的小菜。”

李易跟哄孩子似的,人家三哥现在是病人。

“行。”李隆基答应。

他也只有在李易的面前才会如此,换个人,他依旧是那个顽强得什么都不在乎的皇帝。

“他们要给我喝麦门冬汤,我不想吃药。”李隆基抱怨一句。

“对,不吃药,也不打针,呵呵呵~!”李易忍不住笑起来。

李隆基也发现自己跟孩子一样,一起笑。

“我让他们去醉仙居的温泉用密封的装置装点泉水,在那里直接用冰镇住拿回来,兑一点冻秋梨的汁和乌梅汁,泡骊山温泉的时候喝。”

李易又想了一个办法,换成其他百姓,他直接就给开药了,没钱就免费送两剂,谁跟你折腾?

醉仙居的温泉是碳酸泉,泉水能喝,天然汽水。

醉仙居用这个水卖了不少钱了,京兆府凡是有温泉的地方皆被皇家给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