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823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你不是去操纵气垫船了吗?”李易拿啤酒。

“那是别人不会,人家会了我就回来呗!又没有啥红绿灯跟双黄线,开偏了调整回来,谁还敢抓了扣分、罚款?”

零三三理直气壮地说,气垫船在被大水淹没的野外,羽林飞骑看完操作,自己练一练就行。

跟开车似的,没人考票,能开则没问题。

开车有难度?小孩子开碰碰车和带障碍的小车,转弯提前预判和油门、刹车玩儿得可遛了。

那小车的速度跟科目三没什么区别,而羽林飞骑驾驶气垫船要求实际操作。

第2791章 危险机遇可一和

傍晚的时候,雨停了,水位开始下降,百姓们一脸期待。

饭菜起到作用,不然百姓会哭,地白种了,那么不容易,结果……

现在不怕,大唐朝廷的人说有更多的鱼肉,家里的工具丢了给补。

被水冲了的地淤泥多,种粮食产量高,翻耕后放进种子就行,不过地先要晒一晒。

李易这里还吃串儿、喝啤酒,看大屏幕。

有人死去了,没抢救过来,甚至没运输过来的时候就已经死了。

受气压、温度、湿度影响,还有本身身体机能已经不行了,下不下雨都会死。

很多孩子出生了,临产的孕妇受影响,提前生产,包括一些个剖腹的早产儿。

早产儿在医院里住着,护士们精心照料。

自然灾害难以预料,一般情况皇帝要下个罪己诏,是我不好,所以连累百姓了。

实际上是种无奈,我也没办法,我难道就希望有天灾?我跟你们一样,想着风调雨顺。

这是古代中华文明上位者的应对之法,顺便开常平仓。

换成李易所在的大唐,不行,皇帝不用罪己,咱们努力,改变它。

“终于结束了。”李隆基抓一把煮毛豆给李易。

“谢三哥,下一步咱们制造秧船,和秧马差不多,叫百姓带上篓子和网出去。”

李易双手接过煮毛豆,放到一边,他不想吃,晚上吃这个肚子不舒服,豆子会发酵。

“作甚?”李隆基这回没想到原因,你育苗了吗?种水稻现在不合适。

“要快,立即做出来,明天一早给下地的百姓,其他人必须配合,加班加点。

大水冲过之后,有很多鱼虾蟹,看到活的,就装起来,死的翻耕时翻进去。

包括泥鳅、水蛇、田螺等东西,每当大水过后,都会大量出现。

不过许多人忙着灾后重建,不会考虑这点经济利益。

其实这些东西百姓很需要,能吃啊!受灾归受灾,不影响咱们弄到好吃的。”

李易眼睛眯起来,酒杯端在旁边不喝。

李隆基熟悉自己易弟这个状况,一旦易弟眯眼睛说话,要么是想杀人,很生气的那种,要么算计很多,连环计的那种。

他赶紧给自己闺女使个眼色,快,你男人要发威了。

永穆公主在旁边早知道,自己的李郎自己还不清楚,于是她配合父亲喂李易吃煮花生,声音模糊:“李郎,吃花生。”

李隆基:“……”

李易不像老丈人李隆基这么矫情,人家给吃花生就吃呗!于是他的嘴凑过去,从永穆公主嘴里接过花生粒。

“然后呢?”李隆基瞪眼睛问,你花生吃了是吧?说,之后的打算。

“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最简单,百姓骑着秧马秧船弄东西,反正农作物是废了,能弄一点是一点,大家很开心。

第二个在于百姓会发现,有一些作物顽强,比如说咱们趁机种的水稻。

洪水大不大?去水稻田看看,倒伏、被连根冲走,剩下的还有。

任何一个文明,尤其是初期阶段,必须守着河流,粮食物种的多样性,才能规避各种灾难。

将来咱们让当地百姓种稻子,培育新品种的稻子,干季适合种麦子。

要是稻田套养,秧马、秧船,正好用上来,包括育苗拔秧……”

李易不能白吃人家闺女当面嘴对嘴喂的花生米,必须拿出来成套的计划,否则很容易吃花生米。

“还有吗?”李隆基觉得不够。

“有。”李易点头,看永穆公主,永穆公主也颔首,这个花生米的代价太大了。

“是这样子滴,当地的湿季和干季,加上年平均温度及月平均温度、土地肥沃程度,适合大量作物生长。

尤其是干季,当地人以前不喜欢,咱们通过引水工程,能把这个发挥到最大。

种植、养殖全没问题,我甚至能够种蘑菇、木耳,一些非洲那里的东西。

养殖更无须多说,培育新物种,家禽与牲畜,最适合不过。

我这里都计划好了,要不是这场突然的大雨,就开始实施了。

不过咱们不亏,趁着大雨,把其他的当地人收编,咱们建立自然灾害应对和救治体系。

包括利用现有金字塔,完善其内部支撑结构,扩大空间利用率……”

李易哇啦哇啦说,看到灾害了,应对灾害是眼下,利用此次灾害是将来。

这就是危险与机遇理论,一些属于鸡汤,一些却是真实存在的,包括战争。

要看怎么利用,学问深着呢。

比如曾经被别人占有,然后又回归自己的岛子。

出现危机,好多人在反对,尤其是学子,其父母也认可学子的行为。

这时无数人义愤填膺,想要派兵去解决,但不行,因为那里的人心不在了。

怎么办?看朝廷的稳重,等,等你们因为这个事情的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你们的生活坚持不下去,你们才懂得曾经安稳的宝贵之处。

此刻再出手,效果就不一样了,很快拿下重要思想舆论宣传阵地。

更多的是一些人的行为改变了,他们知道了疼了。

危机,这是真正的危机现实解决之道,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与智慧才行。

如果当时忍不住出兵,后果敢想吗?

眼下,李易发现没有政治问题与外来军事介入问题,那么就是推广和民众认可问题。

一场大暴雨之后,李易能够轻易地推动任何他对地方的改革策略。

别人面对此刻的灾害,难过于农作物损失和一些自己房屋被冲毁,好不容易拿到的工具也丢了。

李易眼中则是洗牌,人不是都活着呢嘛!那还有什么可悲哀的?

所有毁掉的我俱能重建,本地的气候多好啊!

在百姓无助的时候你给予了支持,百姓对你就彻底信任。

否则想要弄到一个地区的民心,知道有多难吗?

广州都督府是怎么做的?付出多大的代价?

西南蛮那里又是如何操作的?天花自己都得亲自坐镇。

到这边,没有这场大水,百姓依旧想着他的信仰,当滚滚大水流过,还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大唐即为信仰。

李易把这些内容讲给李隆基听,周围的臣子一同听,他们没看见永穆公主嘴对嘴喂李易吃花生米,绝对没看见。

如果李易还能说出来后续的后续,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眼睛捂起来,继续喂。

第2792章 灾后重建非奴隶

“捉鱼了,捉鱼了……”

太阳还未出来,早上百姓骑着秧马、划着秧船去地里找东西。

一次灾害,彻底奠定了这边百姓对大唐的认可。

李易宣传好了的,百姓进去后捉东西,东西归百姓自己,如此百姓们有幸福感。

“鱼,鱼!”小丫头被李易带出来玩耍,坐气垫船,羽林飞骑护卫。

老国王、二王子他们也在船上,透过窗户往外看。

地里很多因洪水暴发而留下的生物,有的能吃,有的……能当成药吃。

百姓就这么参与进来,明明是受灾了,灾后看到田地的损失该难过。

结果李易一引导,百姓反而开心起来,捉东西,有好吃的。

……

“说实话,我挺不爱吃泥鳅的,土腥味太重,甭管怎么吐泥、搓盐,最后还是有那个味道。”

大家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李易不忙了,他做酱焖泥鳅。

他说不爱吃,吃得一点不比别人少,甚至讲解泥鳅的更多烹饪方式。

百姓们跟着吃各种捉到的东西,鱼什么的属于他们自己。

有人比较聪明,拿着大量的鱼交换,愿意给朝廷,其实给‘厨房’。

用五条鱼换一条做好的鱼,其他人知道后纷纷学习。

他们自己做鱼不好吃,跑到田里,把鱼往回拿很沉,用盐制作鱼干费劲,容易坏掉。

不如换一顿好吃的,自己做不出来那个味道。

高的地方水退下去,明天开始翻耕,继续种,找到没淹死和冲跑的作物单独标记,成熟后留种。

后勤人员收完鱼,先做成菜给大家吃,接着腌制,挂糊油炸。

鱼肉要做成锅包肉,先出半成品,这样能多保存几个小时。

虾也这般操作,小虾直接挂糊炸,大虾取虾仁炸。

别人吃饭,后勤人员依旧处理食物,看上去十分辛苦。

李易瞅一眼,不管,他们边做边尝,尝啊尝的就饱了。

第二天,勤劳的百姓给自己套上犁去翻耕水退的土地,其他百姓继续收拾卫生。

他们重新挖厕所、清扫街道、撒石灰,低洼处水未退去,用木桶装水推走倒进水渠里。

金字塔外面的沟渠排水系统也在修,金字塔里面有排水的,外面就不管了,以地势来处理水。

原来李易要求修水渠时一起修的排水渠,不是塌了就是堵了。

托玛瑞弟托城邦被大唐所占的三分之二地盘的俘虏,与另一边同步进行灾后生产生活重建。

俘虏们发现情况跟自己想的不同了,俘虏应该变成奴隶,总挨打,不给吃饱饭,干最重的活儿。

结果这段日子,自己胖了,下大雨时饭都没缺过,老幼妇让进金字塔里面躲雨。

大雨停下,赶快干活,不知道从哪冲来的鱼,抓自己的人看一下,能吃的用大锅做上。

到中午了,吃饭,有窝头,那个大锅上面能够放很多层的竹子做的筐,在那里做窝头,一锅做一堆。

奶孩子的女人碗里堆满鱼肉,窝头里还有别的粉,吃起来细、甜。

一个原来的小贵族,没跑掉,家人跑不动,他干脆留下来投降。

他的妻子在大雨中给他生了个孩子,就是旁边的羽林飞骑帮忙接生的,他记住了,心存感激。

他认为对方厉害,生孩子居然要烧热水,很热很热的,然后把毛巾放在那水里。

这个羽林飞骑不怕烫,哗哗拧,儿子出生,又拿剪刀在水里烫,抹上酒精给剪。

现在妻子呆的地方下面的毯子,是洗干净的,天天洗了换,没干的时候拿火烤干。

孩子的下面兜了块布,每次弄脏了,立即擦干净后换新的。

小贵族看出来,羽林飞骑是为了保护产妇和婴儿。

“哎!你们是不是没把我们当奴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