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37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李成器对李隆基介绍李旦,李隆基认真听。

王皇后在那边微低头,嘴角微微动着,好似极力忍着什么。

“没有大毛病就好,老丈,家中有其他人,也带来看看。”李隆基对李旦说。

“过几日,确实要带来。”李旦表示行。

说着他低头吃一块切成片的酱羊肝,旁边还放着不是很咸的黄冒了油的半个咸鹅蛋。

另外一碟蒜泥海带,在海边买海白菜和牡蛎的时候一起买回来的,昆布,贵。

“主要是趁着日头好的时候晒一晒,就穿个大裤头。冬天没有地方的话,夏天。”

李易关心老头,作为医生,拿了人家十头牛的诊费,有必要叮嘱好。

李旦吃着东西轻轻点头,这个他不用记,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儿媳妇在。

“叔叔我呢?”王皇后跟着问。

“嫂嫂没事。”李易笃定地说道,他也不知道一家子组团来忽悠他。

“三弟今日有闲暇?”李成器问。

李旦的动作放慢,装着选菜,其实要听。

“我找门路给陛下传话,宫里的人与我说,陛下选了几个外戚,现在就想让出去,可外戚打算过完年。”

李隆基说情况,人找到了,也给了好处,不过要过年了。

李成器和李旦松了口气,他俩还以为李隆基发现父皇跑出来了,过来亲自盯着呢。

“不行。”李易开口拒绝,接着说:“过年他们外戚接触频繁,斗争的结果往往是相互妥协。”

“对。”李旦突然冒出来个字。

李隆基眼睛眯起来:“确实,要告知陛下,不可拖延。”

“那些人确实不能给他们机会。”李成器跟着表态。

“还是叔叔想得透彻。”王皇后伸手,很自然地放到李易脑袋上,李易躲都不躲,习惯了。

李旦看着,明白这个皇帝儿子与李易有多亲近了。

关键是这个少年对斗争很了解呀,自己当初若是有这本事……

一时间,李旦有些嫉妒自己的儿子了。

这少年懂的东西太多了,还有一手逆天的医术。

皇后已经显怀了,多少年没孩子,现在就有了,太医署的人都该死。

“易弟,外邦到大唐求亲者,许与不许?”李隆基换个事情问。

今年有亲事,都答应了,又出事,然后又有过来的。

“当然不许了,虽说嫁出去的公主都不是什么真的公主,但跟着公主出去的工匠是真工匠。”

李易表示拒绝,技术是随便传的吗?

要技术封锁呀,有技术优势才有贸易压制。

一想起技术封锁,李易又道:“凡是从大唐出去的人,都得搜查,货物无所谓,要看有没有图纸。

如曲辕犁,有图纸和实物,扣下,工匠想出去,只要能查到,不许。

不能是我这边往外拿好东西,然后有人去资敌,那样我就不给了。”

“好,易弟,这个会与陛下传。”李隆基依旧答应,对,自己家的好东西,凭啥给别人?

又解决一个问题,众人安心吃饭。

吃过饭,李旦带着药和李易写的说明书走了,李隆基说是怕老头摔了,送了一段距离。

李旦坐在四轮马车上看李易给写的饮食内容,露出笑容,自语道:“大唐,确实会更好。”

王皇后又要看孩子,李易拒绝,彩超的超声波经常作用在婴儿身上不好。

王皇后表示了一下不开心,转身就开心地去冰场旁边看李隆基和李成器滑冰。

此时的长安城中,很多酒楼和铺子在叫卖烤牡蛎。

大量的牡蛎被批发出来,买了的人按照规矩给出价格。

小铺的自然就便宜,不过他们买不到中等的牡蛎,都是小个头。

档次又高一些的,可以买到小的和中等的。

最好的酒楼自然是大个的牡蛎,价钱也贵一些。

一个个吃掉的牡蛎壳就被扔掉了,扔的时候没人管,等堆出来一堆之后,有人好心地帮着给清理走。

县令裴耀卿衙门中没什么事情,出来看民生。

站在一处卖烤牡蛎的摊子旁边瞅,眼见着一堆壳被人装进麻袋中扛走,铺子的人还道谢。

“跟一个人看看,壳送去哪了?”裴耀卿觉得这里面有问题。

一个衙役点点头,尾随着那人而去。

大概两刻钟,去看情况的衙役回来。

“明府,壳都装在了马车上,往城外运,城西,我问了一下,说是要送出去埋了。”

衙役给出个答案,他自己也不相信东西会真埋了。

“你去找一些人,到别的地方清理牡蛎壳,有一个就要一个。”裴耀卿觉得里面有问题,很重要的问题。

不长时间,衙役又回来,脸上有个巴掌印。

“明府,他们说他们是宋王府的人,牡蛎壳必须给他们,我多问一句就……”衙役委屈。

“牡蛎壳看来有大用,没事,他们接了令,本官顶不住宋王,你……多拿一百钱。”

裴耀卿没办法,宋王只要不参政,整个长安城无人敢惹。

人家把皇位都让出来了,现在就是要一点牡蛎壳,你家衙役跟人家抢,打你怎地?

至于为什么要壳,需要跟你个县令解释?

衙役捂着脸:“明府,不是钱的事儿,是……”

“二百钱,不要就算了。”裴耀卿干脆。

“我听明府的话。”衙役更干脆,揉揉脸,准备一会儿回去拿钱,他恨不能找刚才打他的人再挨一巴掌。

被宋王府的人打了不丢人,也不疼,有巴掌印是天冷,自己捏捏都能捏出印。

裴耀卿继续走,到下一个卖烤牡蛎的地方,见到一个人等着,扔一个就清理一个。

不用想,宋王派来的人,盯着了,以免被别人抢去。

“壳,牡蛎壳,给我们。”一群太医署的人这时赶过来,看着宋王府的人伸手。

“我扔就行。”这人摇头拒绝。

“不能扔,这是药,给我们。”一个太医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太医。

“我知道啊,我家宋王说了,还能当好肥料,改善土壤酸什么的,不给。”这人跟着说实话,扔?那是不可能的。

“分我们一些,我们太医署,宋王也不能不讲理。”太医急了。

“你们去买牡蛎,把肉吃了,壳不就留下了么。”此人给出主意。

“壳不扔了。”摆摊的人反应过来。

第0184章 专利技术不可分

裴耀卿在旁听出来了,牡蛎壳是药,同时还能当一种好的肥料。

“莫吵,当本官不存在?”裴耀卿瞪眼,我这长安令的官服穿着,你们太医署和宋王府的不看在眼力,我不说什么。

摆摊的你也不多瞅我一眼,我是不是平日里对你们太温柔了?对,温柔,易弟那里听来的。

不对,这事跟易弟有关系。

太医署的人先说:“好教明府知晓,牡蛎肉和牡蛎壳皆为药,可单独用,亦可配伍。

我等不要牡蛎肉,只要壳,可医盗汗、男女下疾,胃中疼痛,太医署要拿去试药。”

“记在哪里了?”裴耀卿问一下。

“牡蛎神农本草便有写:味咸,平。主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这个壳好,壳易保存。”太医说。

之前的神农本草经里写有牡蛎功效,不过可以用其他的东西代替,而且上哪找那么多牡蛎。

关键是牡蛎吃不好容易吃坏肚子,除非是在海边。

运输途中坏了呢,染了邪呢?

谁还能专门运输壳?

现在大量的牡蛎被运过来,肉的话,可以卖钱。

壳,拿过来刷洗干净,就保存起来。

“给我钱,我给你们壳,你的壳给我还回来。”摆摊的人找到商机了。

“果然是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一个太医怒了。

衙役们更怒,他们觉得太医说的牙就是衙,我们招你惹你了?

今年我们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谁都没欺负,凭本事拉投资赚的钱。

宋王府的人把麻袋口打开,对着摆摊的人说:“拿吧,觉得我从你这收了多少你就拿多少。

但是,你想好了,拿容易,以后再想买牡蛎可就……”

“明府,他吓唬小民。”摆摊的人不敢伸手,找裴耀卿告状。

吃牡蛎的人左右看看:“我是不是可以拿着回家吃?我不扔壳有人抓我没?”

裴耀卿无奈叹口气:“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是还能运来么?太医署的别为难办事的人,本官去给你寻一些。”

于是晚饭之前,李易刚从解剖室出来,就看到裴耀卿和大哥在一起说话。

两个人似乎答成了什么协议,至少裴耀卿看上去很满意。

“明府晚上还回么?”李易没去问两个人说什么。

他看看天,要是吃完饭,再匆匆赶路回长安,路上车轱辘要是坏了,黑灯瞎火的怎么修啊。

“在这住,劳烦易……一次了。”裴耀卿郁闷,我怎就不能大大方方喊易弟?

“无妨,旅游的事情有眉目了?”李易惦记他给出的方法。

若是长安县照着做,他增加寿命。

“派衙役出去与各村的族老和村正们说,路远的还未回来,冬天晚上不适合赶路,倒是路用炉渣修得不错,远处有雪有冰的,马车下面加雪橇,都说好。”

裴耀卿说一下情况,又顺口夸一夸李易。

百姓确实得利了,炉渣春天不怕雪化,夏天可顶大雨,吸水然后日头一晒就干。

即便是下雨,走在上面鞋子也不会被泥给没了。

冬天不用说,防滑。

“开春后要以耕种为主,尤其是一些作物先育苗,并不是所有的作物都是直接撒种子好。”

李易怕村子耽误农耕,吃饱了才不会闹事。

每一次朝代的更迭基本上都是与粮食有关。

一个是出产少,遇到自然灾害,尤其是小冰河。

另一个是粮食集中到了一小部分人手中,还不拿出来,总觉得我凭本事获得的粮食为什么要给别人?

然后吃不上饭的人也凭本事杀,反了,谁有粮先杀谁。

裴耀卿也是懂史的,说道:“李东主去年献出无数巧技,来年农耕之户夏收、秋收,应奉谷于李东主。”

“那我就死定了。”李易表示拒绝,你们收获了之后,一家拿出来一把谷子给我,我神农氏啊?

“应献与陛下。”李易引导,别给我,我不吃,我也不酿酒,更不摆着看,那不是荣誉,是催命符。

“易弟,你的那个花盆点亮灯泡的弄好了么?”李成器不想让裴耀卿说下去,换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