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1150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他在说长安城所卖的价钱,活的小螃蟹,叫客人看着做,一只两钱。

刚死掉的,一只一钱,李成器往外批发,到手后死的不卖,一律活的。

别人买去,养一养就死了,价钱分开算。

批发的价格为一钱两只,李成器没卖出去的给宗正寺的人分掉,刚来就死的,炸好后送到学堂。

买去的商家,一旦螃蟹死了,不准放到第二天中午。

可以炸了加点盐,这样能多坚持十来个小时,以一钱两只或三只的价钱处理掉。

如果还是没人买,商家也送到学堂,中午,吃午饭的时候给孩子。

一般情况商家先预约,让别人提前说,交订金,再按照这个数量额外多买一些。

如此操作,一般情况下不会剩。

“往后容易,火车一天开过来,想是一钱能买两串儿,油和人工费贵。”

张九龄在广州府的时候根本不吃此类小螃蟹,在长安居然得按照只来买。

“日子过得太慢。”毕构惦记火车通行,海州那里也收税的事情。

等铁路铺好才行,火车准备妥当一个脑袋,放在一段铁轨上,随时能出去。

另一个脑袋正如在制造中,到时候得扳道岔,不然顶在一起了。

“扳道岔的人小易你怎般安排?”毕构嘟囔完又发现铁路很危险。

“军队。”李易回两个字。

他绝对不希望随便安排个人扳道岔,先不说这人是否会喝多了什么的,就算不喝酒,也容易被坏人给干掉。

最好的办法是派一支军队守住每一个道岔,另外骑兵分段巡逻,火车头前面放推东西的斜面。

“不错。”毕构认为自己多余问。

“月底想是奴奴能回来?”豆卢贵妃计算行程。

金城公主进到大唐地界,快马每日往来汇报,鸽子省下,留关键时刻再放。

按照队伍的速度,再有个一旬左右,能到挖人工运河的地方。

游艇去接,回来,正好月底。

“其他的船只准备妥当。”李隆基回一句,游艇装不下太多的人,轮船跟着一起去。

去时为逆流,回来顺流。

“小易,到时水幕全要撑起来,安排节目。”豆卢贵妃此刻直接吩咐李易。

“好。”李易答应,实际早就开始准备了。

不但有水幕,还有烟花、彩灯。

许多当初见过金城公主的人,已经八年没看到了。

金城公主出嫁时才十三岁,如今孩子有了,不晓得吐蕃的风霜是否在其脸上留下什么痕迹。

宴会保证在李家庄子办,或许金城公主要回宫看看。

第1736章 急报交替氏族官

“顺流并未如何快。”金城公主在甲板的椅子上坐着,看两岸景色。

此刻的她恨不能让船长出来翅膀直接飞回长安,沿途的风光她没有什么记忆。

眼下的地方在九曲的末端,有人放牧,本就是个好的牧马之地。

另外有人带东西站在河边的码头上等待,他们要往回东走,船只在西边回来,正好带上他们一起。

故此队伍中有四艘装东西的船,东西给九曲,再装上其他的东西和人。

应该有更多的船,被金城公主的队伍征用,只得委屈习惯船只数量的人。

黄河之上没有单独的帆船,不是轮船就是螺旋桨船,因找不到那许多的纤夫。

“九曲果真水草丰美。”尺带珠丹称赞,眼中却无赞美之意。

他知道丰茂的水草中有多少吐蕃人的鲜血,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吐蕃头一次见识到一炸一片的窜天猴威力,以及布阵时的无奈。

而斥候战就没赢过,莫名其妙地便被吃掉。

“往后整个黄河流域俱会拥有安身之所。”金城公主看到小城,百姓进出。

有了城墙阻挡野兽,晚上能睡安稳觉。

“奴奴,到长安,李家庄子有地方居住?”尺带珠丹对庄子的概念还不是很明确。

报纸上写过大唐庄子的情况,田地多,住房却少,被雇佣的佃户住在离住家有段距离的位置上。

李易的庄子大几倍?庄户住在周围,修栅栏,似乎比自己的红白宫差。

“李家庄子北面有皇庄,能够安排人,其余的住李家庄子。”金城公主知道李家庄子的大小。

从原来的李家庄子往东去,一直到华清宫,如今全属于李家庄子。

长安城能住多少人?李家庄子比长安大。

全部的羽林飞骑、马,皆能在里面呆着。

“晌午了,天热,奴奴咱们回船舱吃饭。”尺带珠丹发现太阳光太足,闷热。

昨天晚上下小雨,阳光照射,水汽升起来,周围的草多,草地上一层薄雾。

“是呢,最近雨水多,黄河的水量大,希望沿途不要有被冲坏的地方。”

金城公主说着起身拉尺带珠丹进‘屋’,这艘船算大的,有的船只能装十几个人。

今天吃火锅,海拔高度降下来,水温提高。

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水的沸点降低三摄氏度,所以大唐很多地方的开水温度不到一百摄氏度。

现在的地方,海拔不到两千米,开水能用,不麻烦高压锅了。

……

“驾!驾!让路,朝廷加急,让开……”一支六人的队伍在飞速前进。

十里一驿,他们跑两天了。

从长安到鄂州,直线距离一千五百里左右,显然他们不能飞,只能按照路来跑。

有的山路所在,二十里一驿,马就不敢拼命跑,怕倒在路上。

六个人除了上厕所,其他的时候都在马背上度过,包括睡觉。

四个人负责看马,两个人趴在马背上眯着,眯一个时辰左右,换人,就这么一路跑。

他们以前一个月的俸禄有六石粮,额外有咸菜,现在在大唐属于俸禄中的一部分。

折算成货币,一个月能弄到五百钱,耽误事情就杀头。

现在不给粮和咸菜、大酱啥的,直接最底层的三缗,一天大概一百钱。

别人干力气活,一天赚个二十多钱已经不错了,他们出动的时候不算多。

价值体现在此刻,他们骑在马上能睡觉,急报如火。

换成李易的时候,自驾游,从西安到武昌,比现在的报信人快一倍,有高速公路。

他们到江边了,鄂州的治所在江夏县,黄鹤楼所在地。

黄鹤楼在大唐的江夏,不是李易时的武昌,李易时的武昌跟大唐武昌县差很远呢。

李易时的鄂城和黄石才是大唐的武昌县所覆盖的位置。

六个人下马,腿都软了,他们套上救生衣,水驿的人不敢耽搁,也不看是什么天气,直接载他们出发。

现在的天在下雨,好几天了,连绵不休的。

长江的水滔浪层叠,别的船停了,只有这艘小船在穿梭,两个划的,一个负责尾橹。

航行的路线是斜的,顺着江水往下冲,不如此,早翻了。

等到地方,正好是码头,九个人同时松口气。

操船的人叫六个人先上岸,他们跟着上去,不回了,太危险。

六人又一次上马,叫喊着冲向州治所。

岸边的人很多,百姓在堆麻袋,看哪个地方可能被冲,先装好沙土,他们要保堤。

“站住,这里,我家刺史在,刺史没在治所。”

六匹马跑出去三里地,有人听到他们的喊声,回喊。

六个人连忙转回来,见到一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看不出来年岁的人呆在一个草棚下。

“卢刺史?”六人伍长询问。

“看印!”对方没说是不是,官印随身携带,现在不适合找纸印一下,就直接让对方看反字。

伍长皱眉头看,努力地把字想成正的。

看得眼睛都疼了,伍长点头:“中书陛下旨意。”

他交上信,上面有漆封。

“待回治所。”卢刺史觉得不方便。

“马上看,耽误不得,出自李家庄子。”伍长知道一些事情。

“灞水李家庄?”卢刺史多问一句。

“看啊!李东主要给钱,快快!”伍长着急,递刀。

卢刺史看看漆封,感觉没问题,接过刀裁开,取出信扫一眼,微微一愣,重新看。

他抬头瞅伍长,伍长皱眉:“看我作甚?要是有人死了,你多少个脑袋都不够砍,别以为你是范阳卢氏就没有事情。”

“来人啊,传令,告诉百姓带东西去高的地方,其他的不管了,等雨停水位降低,长安灞水李家庄子的李东主答应给钱补偿,告诉其他州府,送信。”

卢刺史卢正道不敢耽搁,伍长喊出来范阳卢氏,搞不好会牵连家族。

命令传下去,公告来不及写,写了也无处可贴,下雨呢。

整个鄂州动起来,消息传给其他的州。

别的州刺史没见到信,又不是给他们的,所以……他们照办,反正有范阳卢氏背书。

百姓们得到消息,奔走传告,一家家、一户户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哪里高就去哪里,旁边山多。

第1737章 评价有别当如现

鄂州当地山多水多,各种湖泊。

江夏的百姓最先行动,把值钱的东西放到牲口身上,带粮食往山上去。

周围的邻居一起照看,再带牲畜跑下来捉鸡鸭,把煤背好。

房子和家具啥的不要了,最好是别冲,还能回来,冲了重新建费劲。

百姓不担心钱财问题,灞水的李大夫李东主说给补偿,绝对不会差。

陆续的,别处的百姓跟着上山,倒没遇到有老头老太太说死也要和房子死在一起的。

没人补贴他们估计会这样喊,有人拿钱,谁还和房子在一起被冲啊?

趁着没有地方决堤,一趟趟搬运,家具不搬,就搬粮食、柴火、块煤,煤面子打的煤坯不要。

大唐的邻居真是近邻,相互之间了解。

帮着搭棚子,生火,找干柴火,实在不行往上浇油,只要有一堆柴火起来,别处就好办了。

湿的东西一样给引燃,钻木取火,湿木头照样给弄出火苗。

吃饭简单了,炖,没有炒菜的条件,咸菜是好东西。

卢正道不在外面盯着,他回府,他给朝廷写的急奏,没想到朝廷反应如此激烈。

他只是想等出现涝灾之后,立即开常平仓,提前申请。